社交关系论文-徐新然,纪雪梅,李长荣

社交关系论文-徐新然,纪雪梅,李长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交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网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社交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新然,纪雪梅,李长荣[1](2019)在《社交媒体中社交关系对突发事件舆论表达的影响——基于平衡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平衡理论分析了用户在突发事件舆论表达时可能会采用的五种平衡行为,提出了平衡行为的影响因素假设和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平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社交关系会对用户突发事件的舆论表达产生影响;用户自身判断能力越弱,越容易参考好友的态度,甚至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迎合好友;群体地位高的用户在突发事件舆论表达时,会采取多种平衡行为方式去平衡自身的社交关系;对事件关注度和了解度高的用户,更容易坚持自身立场,当与好友观点不同时,会倾向于对好友进行劝说,与不喜欢的人观点相同时,会倾向于对其产生好感。本研究丰富了平衡理论的应用,为平衡理论在社交媒体中的用户行为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情报资料工作》期刊2019年06期)

宋素红,朱雅琪[2](2019)在《社交媒体使用与女性负面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女性关于外表的文化态度以及负面身体意象的影响。通过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发现,暴露在社交媒体信息中的女性会将接触的信息内化,与其已有的观念结合,变成自己认可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从而导致负面身体意象。内化程度越高,对于自身整体、相貌等负面评价就越高。各个年龄段的社交媒体女性用户都存在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单身女性的负面身体意象水平更高,女性的体象障碍倾向普遍存在。(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9年06期)

汪雅倩[3](2019)在《焦虑视角下强关系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研——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介技术的纵深发展,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一个消极的影响体现在用户的不持续使用上。基于焦虑视角,本研究以强关系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焦虑四维度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假设检验等操作步骤,本研究发现:隐私关注焦虑(PCA)、互动焦虑(IA)和自我评估焦虑(SEA)对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DUI)均有正向影响,内容分享焦虑(SCA)正向影响自我评估焦虑,且通过自我评估焦虑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微信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心理及情绪,为我国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10期)

王昀[4](2019)在《游离在传统与转型之间:公共关系的社交媒体实践及其新闻业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社交媒体应用改变公关业者的媒介使用认知,公关人员作为内容提供者的专业实践变化,亦进一步作用于新时期社会新闻产制。一方面,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公共关系追寻公众流向的对话工具,透过自主性内容创造,公关业者不仅参与到用户社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生产的线上选择;另一方面,公关人员对社交媒体的评估又呈现较为理性姿态,在强调使用不同媒介形态去最大化提升公众接触面的跨媒介思路中,其内容实践实际卷入与新闻媒体、线上意见领袖以及社区公共意见的复杂互动。与此同时,社交媒体运作的现实困境以及专业新闻组织保持的话语影响力,也令公关业者维系着关于传统媒体关系的想象。立足于公关业者的社交媒体实践,有利于描绘新技术环境下公共关系与新闻业的互动面貌,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内容市场的转变中,这些传统领域的内容生产者与提供者争取日常公共支持的竞合面貌。(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张蕾蕾,张志华[5](2019)在《社交焦虑在高职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自尊关系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安徽省的叁所高职学校选择3 5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交焦虑在高职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自尊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网络欺凌与社交焦虑、自尊均有关,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显示社交焦虑在网络欺凌与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说明社交焦虑在网络欺凌与自尊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规范高职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行为,增强他们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降低网络欺凌的发生率,改善其社交焦虑来提升高职学生的自尊水平。(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磊,张慧敏,王羲豪[6](2019)在《弱连接和强关系:浅析点赞社交的动机与维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点赞"行为因其便捷性和多义性而频发,"点赞之交"也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新型人际关系。通过对微信朋友圈样本的观测统计,对"点赞"行为进行动机分析与界定,从而确认"点赞"行为多存在于亲密关系的联络中,是具有积极实质意味的互动,体现为较强的人际社交关系。(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20期)

陈友庆,徐心云[7](2019)在《农村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情绪智力量表(EIS),对520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农村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总体上发展较好,部分人的社交焦虑情况比较突出;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培养其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来降低社交焦虑水平。(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邝巧姣[8](2019)在《智能手机社交APP的使用与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调查中学生对智能手机社交APP的使用状况,同时探讨社交APP的使用与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为互联网时代中学生人际关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社交APP的使用类型中,QQ和微信是主体。社交APP的联系人主要是同学、朋友和亲人,但陌生人也占据比较大的比例。智能手机社交APP的使用时长与交流、交际方面的困扰相关。自我表露是人际交往的技巧,适度的自我表露可以降低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张艳丰,彭丽徽,刘金承,洪闯[9](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实证研究——基于SSO理论的因果关系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理论模型并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为企业深入了解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挖掘不同类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扎根理论和SSO理论提取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标签,以农民、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K-medoids聚类方法得出4个具有显着差异性的用户画像群体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用户画像标签特征,将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类型分为潜水忽略型、忍耐使用型、平台转移型和行为替代型4类,针对每个类型用户画像的关键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现象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标签类型解释。(本文来源于《情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郑沁怡,丁雪辰[10](2019)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自我知觉是儿童自尊的一个方面,指个体对于自身社交状况和社交能力的总体评价,低社交自我知觉的个体会缺乏在社交情境中的自信心及交往技巧。以往研究较少探讨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之间关联的具体过程。拒绝敏感性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指个体会在社交情境中出现的一种对于拒绝信息的焦虑预期、易于知觉和过度反应的倾向。本研究旨在从拒绝敏感性的角度探索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对抑郁感的影响,并探索情绪调节能力是否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运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以及自我调节量表调查了643名4年级至7年级儿童(男生336名,女生307名),研究结果显示:(1)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抑郁感,即对自身社交能力评价较低的儿童会具有更高的抑郁感水平;(2)拒绝敏感性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低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会通过提高个体的拒绝敏感性,从而进一步使得抑郁感水平的上升;(3)情绪调节能力调节了社交自我知觉通过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过程的后半路径,构成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拒绝敏感性可以显着正向预测抑郁感,而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好的儿童而言,拒绝敏感性对于抑郁感水平的效应变得不再显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水平上升的过程中能够起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影响抑郁感背后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社交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探讨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女性关于外表的文化态度以及负面身体意象的影响。通过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发现,暴露在社交媒体信息中的女性会将接触的信息内化,与其已有的观念结合,变成自己认可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从而导致负面身体意象。内化程度越高,对于自身整体、相貌等负面评价就越高。各个年龄段的社交媒体女性用户都存在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单身女性的负面身体意象水平更高,女性的体象障碍倾向普遍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交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徐新然,纪雪梅,李长荣.社交媒体中社交关系对突发事件舆论表达的影响——基于平衡理论的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

[2].宋素红,朱雅琪.社交媒体使用与女性负面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J].当代传播.2019

[3].汪雅倩.焦虑视角下强关系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研——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新闻界.2019

[4].王昀.游离在传统与转型之间:公共关系的社交媒体实践及其新闻业想象[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

[5].张蕾蕾,张志华.社交焦虑在高职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自尊关系的中介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9

[6].刘磊,张慧敏,王羲豪.弱连接和强关系:浅析点赞社交的动机与维系[J].传媒.2019

[7].陈友庆,徐心云.农村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8].邝巧姣.智能手机社交APP的使用与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

[9].张艳丰,彭丽徽,刘金承,洪闯.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实证研究——基于SSO理论的因果关系视角[J].情报学报.2019

[10].郑沁怡,丁雪辰.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标签:;  ;  ;  ;  

社交关系论文-徐新然,纪雪梅,李长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