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生物学论文_赵银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种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学,物种,复合体,序列,胚珠,高原,叶绿体。

物种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银佳[1](2013)在《豌豆形薹草复合体的物种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cpDNA TrnL-TrnF, atpB-rbcL, RPL16, TrnV和ITS序列对豌豆型薹草复合体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根据12个居群121个的cpDNA变异结果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分析,初步绘制单倍型的地理分布模式图,探讨其起源、演化和现今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确定可能的冰期避难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个片段合并后长度在3305-3329bp之间,平均G+C、含量33.4%,符合叶绿体碱基组成分.共检测到9种不同的单倍型(h1-h9)。豌豆形薹草复合体植物具有高水平单倍型多样性(h=0.894)和较高水平核普酸多样性(π==0.07087)。平均基因流(Nm)为0.067.代表居群间基因流频率较低。(2)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整个分布区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98.93%),且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很高(Fst=0.94332,Gst=0.457,Nst=0.827)。有着显着的谱系地理学结构(Nst>Gst,p<0.05).(3)Mantel统计结果为r=0.3742(p<0.001),显示正相关,说明豌豆形薹草复合体居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有正相关性。叁种中性检验值均为负值(Tajima's D=-0.09069; Fu and Li's D*=-0.12389; Fu and Li's F*=-0.13139)不显着(p>0.10),因此进化模式不拒绝中性假设。(4)根据cpDNA单倍型的地理分布推测浙南一带及秦岭地区可能是该属植物在第四纪冰期时的避难所,冰期结束后没有大规模的迁移扩散。根据巢式支系法分析(nested clade analysis)推测单倍型地理分布格局的历史成因主要由异域片段化和距离导致的基因流限制等原因。(5)绿囊薹草C. hypochlora和豌豆形薹草C. pisiformis是复合体中较为原始的类群,遗传分化程度不高。短芒薹草C. breviaristata大盘山薹草C.dapanshanica与拟叁穗薹草C. pseudotristachya叁者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无喙囊薹草C. davidii在复合体中是较为独立的一支。小苞叶薹草C.subebracteata有一定的分化、可能与内蒙古狭长的地理环境有关。(6)综合分子学分析结果,承认本研究涉及的各种均成立,包括发表的新种大盘山薹草Carex dapanshanica。(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1)

张帆,张静,徐海燕[2](2012)在《中药材物种生物学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伪劣品、替代品、栽培品,甚至是人工仿制品的大量混乱使用,导致中药疗效的不确定性。概述物种生物学在中药资源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中药材的本质鉴定、药材品质保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2年08期)

肖丽,黄祥伟,姜正旺,李长春[3](2011)在《4种新引进猕猴桃物种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引进的4种猕猴桃物种物候期、开花结果习性和幼果植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栽培条件下,卵圆叶猕猴桃开花结果较早、单花率高;长果猕猴桃花白色、结果率高;革叶猕猴桃花瓣小深红色;黄毛猕猴桃幼果无果点。(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1期)

师玮,潘伯荣[4](2011)在《蒙古沙拐枣种群复合体物种生物学研究(一)-----表型、核型及分子标记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野外考察和实验室工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沙拐枣属(Calligonum L.)主要的分类学依据一—果实形态为对象,研究了在分类学上具有争议的蒙古沙拐枣(C.mongolicum)种群复合体[包括相关种:戈壁沙拐枣(C gobicum)、甘肃沙拐枣(C.chinense)、小沙拐枣(C pumilum)、阿拉善沙拐枣(Calashanicum)、柴达木沙拐枣(C.zaidamense)]的分类学关系。其果实形状、果实长度、果实果宽、刺毛长度、两刺间距、两肋间距、瘦果形状、瘦果长度、瘦果宽度、每肋刺行数、果实大小,共11个果实性状指标都在不同居群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其变异程度有所不同。蒙古沙拐枣的果(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6)

任宏岩,吾买尔夏提·塔汉,周桂玲[5](2011)在《高原芥叁个居群的物种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帕米尔高原地区叁个居群的高原芥(Christolea crassifolia Camb.)的染色体核型、花粉形态与叶表皮气孔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芥叁个居群的染色体2n=14,基数为7;核型不对称系数均为1A型;花粉均具叁沟萌发孔,沟长达两极,极面观均为具网状纹饰的叁裂圆形,但在花粉形状、网眼直径及网脊宽度上均存在差异;叶上、下表皮细胞呈3~6条边组成的多边形,其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无规则的气孔分布,保卫细胞肾形,无副卫细胞,由此确定高原芥是十字花科系统演化上处于较古老位置或原始的类型。(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杨梅[6](2010)在《海叁棱藨草的物种生物学和遗传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叁棱藨草[Scirpus x mariqueter Tang&F.T. Wang=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 Schmidt) T. Koyama]是滩涂的先锋物种,分布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潮间带。本文对海叁棱藨草的分类学疑点、种群遗传结构和有性繁殖策略进行了综合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1)利用AFLP分子标记检验了海叁棱藨草是否为杂交起源;2)基于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对海叁棱藨草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3)通过分析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探讨了河口异质生境对其遗传结构的影响;4)利用杂交实验对海叁棱藨草和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 Schmidt) T.V. Egorova]的有性繁殖策略作初步探讨,并通过种间杂交进一步理解这两个种的亲缘关系。1)AFLP分子标记推断海叁棱藨草与其潜在的亲本扁秆藤草和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Schoenoplectus triqueter (L.) Palla]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海叁棱藨草与藨草之间的遗传距离(0.41士0.026)远高于海叁棱藨草与扁秆藨草之间(0.09士0.013);邻接树显示藨草为一个清晰的单系类群,该结果否定了海叁棱藨草的杂交起源,不支持海叁棱藨草为属间杂交种,×Bolboschoenoplectus mariqueter (Tang&F.T. Wang) Tatanov。邻接树和基于STRUCTURE分析的聚类图都表明海叁棱藨草与藨草差异显着,而与扁秆藨草亲缘关系更加密切,但两者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分类群。2)克隆并测定了来自欧洲、亚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与海叁棱藨草关系密切的藨草属植物10种的ITS序列,结果表明:(1)来自东亚、欧洲和澳大利亚的B. planiculmis类群具有完全一致的ITS序列;(2) B. planiculmis和Bmaritimus尽管序列差异小,但仍是有区别的分类群;(3)来自中国的B. yagara与来自欧洲的B. laticarpus具有一致的序列,大量简并位点的存在暗示该类群可能为杂交起源:而来自欧洲的B. yagara则与来自韩国的B. fluviatilis聚类为一个亚支;这两种类型可能同属于B. fluviatilis复合类群;(4)ITS序列还表明S. x mariqueter具有3个区别于B. planiculmis复合类群及B. fluviatilis复合类群的特异性碱基位点,使之单独构成一个亚支,该结果支持S. x mariqueter为独立的分类群。3)植物的繁育系统、生态因素和基因流等作用最终决定了种群的遗传变异分布格局。本研究对覆盖海叁棱藨草完整分布区的14个亚种群、共641个体进行了AFLP分析。(1)与其它植物的AFLP分析相比,海叁棱藨草种群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PLP:49.3~66.8%;Ht=0.2101,Hw=0.1773;hs:0.1312~0.1771),这可能与其混合繁殖系统(克隆繁殖和有性繁殖)有关。(2)FLOCK分析将所有海叁棱藨草个体分为13个遗传类型;个体指派检测发现亚种群之间存在大量的繁殖体交流,而且存在长距离扩散(>100km);亚种群之间的最小生成树图也显示亚种群之间有密切联系,并表明处于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的南汇(NH)是最关键的亚种群。(3) Mantel检验表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13个亚种群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距离隔离(R2=0.0404,P=0.065),该结果很可能是由于亚种群之间频繁的交流和长距离扩散的存在而造成。(4)亚种群之间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分化水平(FST=0.1875),不同的统计方法均得出相似的结果;不同的亚种群拥有不同的遗传类型组成以及较高的遗传分化水平暗示着在河口生境异质性的背景下可能有本地适应发生,通过对遗传类型的选择而降低了基因流的作用。(5)长江口与杭州湾的4个分支中,同一分支内盐度及受潮汐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强,即受到干扰的程度不断增强;通过检测不同地理位置的亚种群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中等水平的干扰能容纳更多的遗传类型。4)繁育系统的检测显示,海叁棱藨草和扁秆藨草均雌蕊先熟,但自交结实性分析表明两个种能够分别自交亲和。种间杂交实验表明海叁棱藨草和扁秆蔗草杂交能够产生种子,且本研究开发的SSR引物验证了种间杂交成功。这些结果都支持了两个种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01)

林辰壹,陆婷,张娟,麦木提力·阿伍提[7](2009)在《新疆蒜种质资源描述符建立及物种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蒜(Allium sinkiangense Wang et Y.C.Tang)国内仅分布于新疆,生于海拔1 000~1 300 m的林地阴坡,其种质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优异基因。新疆蒜种质资源描述符的建立以及物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确定其与葱属栽培种的系统关系和位置以及对其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有效保护利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20)

任洪岩[8](2009)在《高原芥叁个居群物种生物学特性及十字花科部分属种的孢粉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帕米尔高原地区的高原芥(Christolea crassifolia Camb.)为研究对象,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高原芥叁个不同居群的核型、花粉形态、叶表皮气孔形态、表型特征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对南芥族(Arabideae)、紫罗兰族(Matthioleae)、香花芥族(Hesperideae)和大蒜芥族(Sisymbrieae)4族8属13种(包括3个居群高原芥)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高原芥的叁个居群①卡拉苏居群核型公式为K=2n=2x=14=10m+2sm(SAT)+2sm,布伦口居群核型公式为K=2n=2x=14=6m+2m(SAT)+6sm,瓦恰居群核型公式为K=2n=2x=14=12m+2sm(SAT),核型类型均为1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为卡拉苏居群60.30%,布伦口居群60.86%,瓦恰居群60.17%。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高原芥3个居群的花粉均具叁沟萌发孔,沟长达两极,极面观都为叁裂圆形,网状纹饰,但在花粉形状,网眼直径和网脊宽度上存在差异。③高原芥叁个居群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3~6边组成的多边型,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布伦口和瓦恰居群上表皮气孔密度小于下表皮气孔密度,而卡拉苏居群上表皮气孔密度大于下表皮,叁个居群气孔类型均为无规则型,保卫细胞肾形,无副卫细胞。④高原芥叁个居群32个形态性状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卡拉苏居群单独构成一支,而布伦口和瓦恰居群构成一支。对高原芥叁个居群的32个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其中25个性状差异显着,7个性状差异不显着。⑤高原芥的染色体数目、核型不对称系数、花粉萌发孔类型、花粉极面观、花粉外壁纹饰、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叶上气孔分布位置、气孔类型、保卫细胞形状、叶形系数、花瓣长、花瓣宽、雄蕊花丝长度,这些性状特征稳定性较强,不同居群间没有明显差异。(2)花粉形态4族8属13种植物花粉的一般特征为:花粉粒长球形至超长球形,外壁纹饰为网状或细网状,叁沟或叁、四沟,并根据花粉形态、外壁纹饰、网眼大小和萌发沟数目等特征将所研究的13种十字花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分为5种类型:①花粉粒长球形,网状纹饰,叁沟;②花粉粒超长球形,网状纹饰,叁沟;③花粉粒长球形,细网状纹饰,叁沟;④花粉粒超长球形,细网状纹饰,叁沟;⑤花粉粒长球形,叁或四沟,网状纹饰。(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黄绍辉[9](2007)在《珍稀濒危植物连香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香树在南京地区11月初连香树胚珠已经开始发育,4月中旬可以观察到珠被和珠心的明显形态。在胚珠发育过程中,细胞壁上逐步出现不连续的高电子致密物质,液泡逐渐变大,细胞分化逐渐明显。两个居群连香树果实长度和宽度显着相关,而种子数与果实长度和宽度均不存在显着相关。长阳居群叶背面表皮毛形状与歙县和新宁居群叶背面表皮毛不同,为扁平状且倒伏于叶面,歙县和新宁居群叶背面表皮毛则为直立菱形,而其余6个居群的叶未发现表皮毛。叶下有毛和无毛类型间没有间断,而是有中间类型存在。因此,认为不宜将连香树中叶下有毛类型划分为其变种。分析了四川宝兴等10个地点连香树群落的区系特征,其特点是:(1)区系成分起源古老,都有数量不等的孓遗物种存在;(2)植物区系成分的过渡性质明显;(3)各种热带类型和温带类型的植物共存,多数居群以温带成分特别是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测定了四川宝兴、湖北巴东、湖北长阳和湖南新宁4个居群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均匀度、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Levins生态位重迭指数、Pianka生态位重迭指数、Horn生态位重迭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结果表明各群落中重要值大的物种一般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具较宽生态位的物种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生态位重迭。根据侧脉、基宽距、叶长、叶宽、叶柄长,可初步将各居群分别划分为叁种不同的生态型,而根据叶基角,连香树可划分为两个生态型。改进的SDS-CTAB法更适合于连香树基因组DNA提取。正交试验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为:在20μL反应体系中,25mMMg~(2+)2μL,10mMdNTPs0.4μL,1U的TaqDNA酶1μL,10×Buffer缓冲液2.5μL,0.50D引物0.8μL,约25ng模板0.6μL。优化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min,一个循环,94℃变性30sec,37℃退火15sec,72℃延伸90sec,40个循环,72℃最后延伸7min,4℃保存。BSA的加入使经过正交试验优化的反应体系中,Taq酶用量减少了60%。RAPD多态性条带328条,占总条带数的47.5%,表明连香树天然群体遗传变异比较丰富。居群内平均基因多样度为0.1282,居群间平均基因多样度为0.1181,群体Nei基因分化系数为0.4797。54.24%的基因在居群间流动,表明居群间的基因流动水平较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402和0.3296之间变动,其中,安徽歙县居群和河南济源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四川宝兴赶羊沟居群和四川宝兴鹿井沟居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距离与经度、纬度的相关性均不显着。叶片表型变异研究、结合各居群的生态环境特点和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距离分析,将所研究居群分为叁个生态宗(ecological race),即将新宁居群和歙县居群分为一个生态宗,长阳居群为一个生态宗,其余居群(宝兴、济源、巴东、户县、金寨、天目山、峨嵋等)为一个生态宗。(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6-01)

曲秀春,于爽,张晓君,马玉心[10](2005)在《黑龙江省黄精属植物物种生物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黑龙江省8种黄精属植物进行了物种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表明器官的性状差异如叶序、苞片、花部性状等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是种类区分的重要依据。解剖学特征存在很大的一致性,种间区别不大:根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根状茎及茎由表皮、皮层、基本组织及维管束组成,茎的皮层内具环状的机械组织。(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05年06期)

物种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伪劣品、替代品、栽培品,甚至是人工仿制品的大量混乱使用,导致中药疗效的不确定性。概述物种生物学在中药资源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中药材的本质鉴定、药材品质保障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种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1].赵银佳.豌豆形薹草复合体的物种生物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2].张帆,张静,徐海燕.中药材物种生物学的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2

[3].肖丽,黄祥伟,姜正旺,李长春.4种新引进猕猴桃物种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比较[J].湖北农业科学.2011

[4].师玮,潘伯荣.蒙古沙拐枣种群复合体物种生物学研究(一)-----表型、核型及分子标记初探[C].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5].任宏岩,吾买尔夏提·塔汉,周桂玲.高原芥叁个居群的物种生物学特性[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1

[6].杨梅.海叁棱藨草的物种生物学和遗传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0

[7].林辰壹,陆婷,张娟,麦木提力·阿伍提.新疆蒜种质资源描述符建立及物种生物学研究[C].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8].任洪岩.高原芥叁个居群物种生物学特性及十字花科部分属种的孢粉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

[9].黄绍辉.珍稀濒危植物连香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10].曲秀春,于爽,张晓君,马玉心.黑龙江省黄精属植物物种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5

论文知识图

数字音频信号分类系统框图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揭示的黏...白花树20个天然群体的UPGMA聚类Fig.1D...一4柠檬酸循环(TCAey拯救濒危物种的生物学家也到困惑。翅膀图像识别结果显示模块

标签:;  ;  ;  ;  ;  ;  ;  

物种生物学论文_赵银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