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捕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标签,算法,射频,疼痛,特性,机制。
捕获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龙恳,刘利[1](2019)在《CRAHN中基于捕获效应的分布式MAC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认知无线自组织网络多用户环境下交会过程中存在的信道争用与碰撞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捕获效应的分布式MAC协议。通过RTS/CTS/NTS机制有效缓解传统RTS/CTS机制中出现的阻塞问题;在交会过程中引入捕获效应技术,确保控制消息交会的正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信道争用问题;基于Bianchi的Markov链模型,从数学角度评估所提协议的捕获概率和吞吐量等重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其它协议相比,该方法所获得的吞吐量至少平均提升了9%。(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9年05期)
席雯[2](2018)在《捕获效应下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其应用市场正随着物联网的普及而拓宽。阅读器和标签是RFID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器负责发出查询命令,标签负责响应命令。当多个标签同时向同一个阅读器发送响应命令时会发生标签碰撞问题;在动态环境下由于有标签新到达环境,还会造成有些标签没有被识别,即标签漏读问题。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静态环境下的标签碰撞问题,所谓静态环境是指在阅读器感知范围内标签数量固定的环境,而在非静态环境下,现有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因为难以自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导致较严重的标签漏读问题。除此之外,现有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很少考虑捕获效应带来的影响,所以由它们得出的识别性能不能客观的评估原型系统的识别效率。本论文从捕获效应和标签数估计两个方面,提出捕获效应下的基于动态环境的帧外预约机制的防碰撞算法。由此本论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相应的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现有的RFID捕获效应模型考虑的影响因子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天线方向性、室内无线信道、无源标签反向散射及空间分布等因素进行建模,仿真得出不同的因子对捕获效应的影响程度,为后文提出的防碰撞算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针对动态环境中新到达标签群所引起的标签漏读问题,构建了动态环境下标签到达模型,该模型采用泊松过程累加原则和寻优算法来确定帧长,实现了提高识别率的目标。此外,随机过程的理论知识证明了算法平稳运行下的标签到达率上限是0.386,为系统平稳工作提供了理论证据。(3)分析了捕获效应模型在预约阶段及读取阶段对识别率的影响,提出了捕获效应下基于预约机制的防碰撞算法RDFSA(Reservation Dynamic Frame Slotted Aloha,RDFSA)。通过程序仿真寻优得到在捕获效应下算法工作的极优参数帧长度和预约码,结果表明与现有的防碰撞算法相比,RDFSA算法的识别效率明显提高,识别效率高达91.6%。(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3-21)
陆文佳,毕亚峰,贾晗,杨军[3](2018)在《一种减小尺寸的声彩虹捕获效应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了一种减小尺寸的彩虹捕获效应结构,在铁板上刻上深度相同的空气凹槽阵列并加入周期性缝板单元,通过调节缝宽得到不同的等效折射率。该文对1000 Hz~2000 Hz的声波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声波被局域在不同的位置,即实现了彩虹捕获效应。由于局域处声波群速度很小,局域处声场能量得到很大的提升。相对于传统的深度渐变的空气凹槽结构,我们的结构尺寸更小,可调性更强,更容易实现对低频声波的捕获效应。该结构具有能量加强和声波空间分离的效应,相信在声吸收、声波识别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应用声学》期刊2018年02期)
崔英花[4](2017)在《捕获效应下的标签估计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标签估计通常要统计标签和阅读器通信中的碰撞时隙和单标签时隙的个数.然而在实际通信过程中,由于捕获效应的存在,较强信号通常会抑制掉较弱信号.这就造成了实际统计情况与事实不符的现象,进而影响标签的正确估计.由于空时隙中没有标签响应,采用统计空时隙数进行标签估计不受捕获效应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统计空时隙的标签估计算法在捕获效应情况下,估计精度没有变化,同时对帧时隙大小不敏感,优于其他基于统计单标签时隙数和碰撞时隙数来进行标签估计的算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卢迪,许成舜[5](2017)在《捕获效应下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被动式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中,标签的反射功率会受到路径损耗的影响,产生捕获效应现象。捕获效应会导致高功率标签优先识别而低功率标签漏读的问题,严重影响系统识别率。对此,提出一种捕获效应标签分组(capture effect optimization grouping,CEOG)防碰撞算法。新算法从捕获效应对系统的影响出发,结合切比雪夫标签估计算法,准确估计带识别标签数和捕获效应发生概率,然后采用捕获效应优先级分组方法对标签进行动态分组处理。通过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CEOG算法能够使系统的吞吐量达到60%以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玲[6](2017)在《工作记忆内容的语义匹配对注意捕获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意的目的在于选择任务相关刺激,而忽略无关刺激。已有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的匹配刺激物能够自动捕获注意。然而这种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捕获效应主要表现在知觉特征层面,而视场中除了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知觉信息外,还有语义信息。那么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语义刺激是否能够自动捕获注意呢?部分研究者认为工作记忆内容的语义匹配刺激也如同知觉匹配刺激一样能够捕获注意,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语义匹配表征并不能捕获注意。不仅如此,目前这种语义匹配信息的注意捕获效应的研究集中在言语工作记忆领域,那么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的语义匹配信息是否也能够自动捕获注意?其次,工作记忆既包括视觉工作记忆,还包括言语工作记忆,对于言语工作记忆的注意捕获效应也有少量的研究,但是言语工作记忆内容是否能够自动捕获注意这一结论还存在争议。最后,如果工作记忆内容确实能够自动地捕获注意,那么这种注意捕获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也就是说注意捕获效应是发生在视觉注意的早期阶段还是晚期阶段?本研究将采用两个研究,从视觉工作记忆和言语工作记忆两个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两个研究包括叁个实验,研究一包括实验一,研究二包括实验二和实验叁。叁个实验均在实验前告知被试“记忆内容绝对不会是搜索目标”以保证注意捕获效应的自动性。实验任务均是搜索朝向上下的包含有颜色意义的汉字的兰道环,并判断朝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研究一采用视觉方式呈现颜色方块,以记忆项与搜索项之间的匹配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以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的语义匹配刺激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控制条件的搜索反应时显着低于知觉匹配、语义匹配和知觉语义匹配条件,说明如同知觉匹配刺激一样,语义匹配刺激也能够自动捕获注意,而且还发现,反应时最快的10%的数据中也出现了注意捕获效应,由此证明了注意捕获效应发生在早期阶段的假设。研究二也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探讨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的影响。实验二采用视觉呈现描述颜色意义的汉字以探讨视觉呈现的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捕获效应以及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的语义匹配刺激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也发现,控制条件的搜索反应时显着低于知觉匹配、语义匹配和知觉语义匹配条件,说明视觉呈现的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及其语义匹配刺激均能够捕获注意,同样也验证了早期阶段的假设。实验叁采用听觉呈现描述颜色意义的汉字以探讨听觉呈现的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捕获效应以及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的语义匹配刺激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控制条件和知觉匹配条件的搜索反应时显着高于语义匹配条件和知觉语义匹配条件,而控制条件和知觉匹配条件之间没有差异。但是在最快反应时上,语义匹配条件的搜索反应时显着高于控制条件,说明听觉呈现的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征并不能捕获注意,反而会抑制注意,但是在注意的早期阶段,WM内容的语义匹配刺激仍旧能够捕获注意。综上,本研究证实了工作记忆内容及其语义匹配刺激对注意捕获效应的影响,同时证明了注意捕获效应发生在早期阶段的假设。此外,由于通道特异性和跨通道的干扰效应所出现的注意抑制现象也能够说明注意偏向模型只适用于单一通道,不适用于跨通道。(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安蓉,孟繁莹[7](2017)在《与恐惧相关的简化刺激在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的注意捕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用视觉搜索范式,探讨了与恐惧相关的简化刺激在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在分心物刺激为清晰的条件下,与恐惧相关的分心物刺激能够优先捕获被试注意,即使分心物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化,与恐惧相关的简化分心物刺激依然具有加工优先权,并且与恐惧相关的简化刺激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和高知觉负载条件下的注意捕获量并没有显着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与恐惧相关的简化刺激不受知觉负载的限制,能够自动化加工。(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孙静,李立,施晓蓉[8](2016)在《考虑界面捕获效应的MIFIS结构电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量子力学模型、偶极子转换理论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的半导体物理理论,对描述金属层-绝缘层-铁电层-绝缘层-半导体(MIFIS)结构电学性能的模型进行了改进。该模型考虑了半导体表面的界面捕获态,利用该模型,研究了界面捕获态对半导体表面势-电压(φSi-V)特性和MIFIS结构低频电容-电压(C-V)特性及记忆窗口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界面捕获态密度的增加,φSi-V和C-V特性曲线沿电压正方向移动并发生变形,记忆窗口逐渐减小,即界面捕获态密度越大,MIFIS结构的电学性能越差。该研究在MIFIS结构器件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半导体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许成舜[9](2016)在《捕获效应下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识别大量标签,具有无需光学可视的特点。近年来由于物联网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RFID作为其关键技术得到更多重视,应用前景广阔。然而伴随着物流,仓储等行业的不断发展,RFI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标签识别率不理想,标准化制定缓慢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识别大量标签时,会产生标签响应数据之间碰撞问题,降低系统吞吐率。本文基于动态帧时隙Aloha(Dynamic Frame-Slotted Aloha,DFSA)协议,针对标签数估计算法,帧长系数调整方法,优化识别周期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重点考虑捕获效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已有标签防碰撞算法,优化Vogt标签估计算法,给出ISO18000-6Type C协议下的时隙因子和帧长调整系数的优化方法,同时通过建立标签识别马尔可夫模型优化了标签识别周期,提高了时隙利用率。重点研究捕获效应对DFSA算法中的影响,建立捕获效应下的标签识别SIR模型,分析捕获阈值对捕获概率的影响;通过捕获效应切比雪夫估计方法准确的估计标签数和捕获概率的发生,使标签估计误差降低;提出一种满足ISO18000-6 Type C协议的捕获效应优先级分组算法(Capture Effect Optimization Grouping,CEOG),该算法法遵循先分组再识别的原则,让捕获级别高的标签优先识别,进而利用捕获效应来提高系统吞吐率。通过Matlab仿真结果分析,本文算法与CMEBE算法相比,能够更有效的解决以捕获效应影响为主的标签识别率不理想的问题,使系统吞吐率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孙泽坤,王锦琰,罗非[10](2015)在《疼痛与注意的交互作用:自下而上的捕获效应和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主观体验,注意在疼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疼痛会干扰注意活动,反之,注意也能够重塑疼痛体验。不仅如此,慢性痛的形成以及慢性痛病人的认知损伤也与个体的注意活动密切相关。研究疼痛与注意相互作用的脑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揭示疼痛的发生和调控机制,进而指导慢性痛的治疗与康复。(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12期)
捕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其应用市场正随着物联网的普及而拓宽。阅读器和标签是RFID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器负责发出查询命令,标签负责响应命令。当多个标签同时向同一个阅读器发送响应命令时会发生标签碰撞问题;在动态环境下由于有标签新到达环境,还会造成有些标签没有被识别,即标签漏读问题。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静态环境下的标签碰撞问题,所谓静态环境是指在阅读器感知范围内标签数量固定的环境,而在非静态环境下,现有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因为难以自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导致较严重的标签漏读问题。除此之外,现有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很少考虑捕获效应带来的影响,所以由它们得出的识别性能不能客观的评估原型系统的识别效率。本论文从捕获效应和标签数估计两个方面,提出捕获效应下的基于动态环境的帧外预约机制的防碰撞算法。由此本论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相应的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现有的RFID捕获效应模型考虑的影响因子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天线方向性、室内无线信道、无源标签反向散射及空间分布等因素进行建模,仿真得出不同的因子对捕获效应的影响程度,为后文提出的防碰撞算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针对动态环境中新到达标签群所引起的标签漏读问题,构建了动态环境下标签到达模型,该模型采用泊松过程累加原则和寻优算法来确定帧长,实现了提高识别率的目标。此外,随机过程的理论知识证明了算法平稳运行下的标签到达率上限是0.386,为系统平稳工作提供了理论证据。(3)分析了捕获效应模型在预约阶段及读取阶段对识别率的影响,提出了捕获效应下基于预约机制的防碰撞算法RDFSA(Reservation Dynamic Frame Slotted Aloha,RDFSA)。通过程序仿真寻优得到在捕获效应下算法工作的极优参数帧长度和预约码,结果表明与现有的防碰撞算法相比,RDFSA算法的识别效率明显提高,识别效率高达91.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获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龙恳,刘利.CRAHN中基于捕获效应的分布式MAC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9
[2].席雯.捕获效应下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8
[3].陆文佳,毕亚峰,贾晗,杨军.一种减小尺寸的声彩虹捕获效应结构[J].应用声学.2018
[4].崔英花.捕获效应下的标签估计算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卢迪,许成舜.捕获效应下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7
[6].李玲.工作记忆内容的语义匹配对注意捕获效应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7
[7].安蓉,孟繁莹.与恐惧相关的简化刺激在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的注意捕获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
[8].孙静,李立,施晓蓉.考虑界面捕获效应的MIFIS结构电学性能[J].半导体技术.2016
[9].许成舜.捕获效应下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10].孙泽坤,王锦琰,罗非.疼痛与注意的交互作用:自下而上的捕获效应和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