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火用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组,系统,矩阵,方程,模型,人体,化学。
火用损论文文献综述
张政[1](2016)在《煤气化氢电联产耦合CO_2捕集工艺模拟及(火用)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接近70%,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主要能源基础。传统煤炭利用方式(燃烧、炼焦、制油等)存在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多等问题,为实现煤炭利用的高效、清洁化,煤气化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广泛关注。氢气作为一种能量载体,被广泛认为会对世界未来能源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氢气的使用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能源供应和经济竞争力。传统的工业氢气多通过石油、天然气和水等原料制得。结合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制氧技术更符合我国发展需求。而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结合了煤气化制氢技术和余热回收水蒸气产电工艺,具有清洁化、高效利用化等特点,是煤制氢气的有效途径。CO2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研究者们提出了诸多C02捕集方案,包括: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捕集和燃烧前捕集。本文结合文献信息,根据不同的制氢及CO2捕集方法,即传统水气转换反应结合MDEA溶液吸收CO2工艺(联产工艺Ⅰ);CaO吸附CO2强化水气转换制氢工艺(联产工艺Ⅱ)及Fe基氧载体循环还原水蒸气制氢工艺(联产工艺Ⅲ),建立了叁种煤气化氢电联产耦合CO2捕集工艺。利用大型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叁种工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传统水气转换反应所得气体脱水后CO2含量达41.4%,经MDEA溶液吸收及干燥后,所得产品氢气含量为94.8%:联产工艺Ⅱ所得产品气体中H2含量为99.1%,且所捕集CO2气体中,CO2浓度达99.40%;联产工艺Ⅲ中所制得产品气中氢气浓度高达99.99%,接近于100%,所捕集CO2气体浓度为98.70%。从能量角度分析可得,煤气化氢电联产耦合CO2工艺Ⅱ和工艺Ⅲ分别在氢效率方面高出工艺Ⅰ 8.51%和15.01;在总电效率方面分别高出5.27%和2.93%;在净电效率方面分别高出5.17%和4.45%,使得在系统总效率方面,联产工艺Ⅱ高出工艺Ⅰ13.68%,联产工艺Ⅲ高出工艺Ⅰ 19.46%。联产工艺Ⅲ仅在总电效率和净电效率方面分别略低于联产工艺Ⅱ 2.34%和0.72%,但在氢效率及系统总效率方面,联产工艺Ⅲ优势明显,分别高出工艺Ⅱ 6.5%和5.78%。从碳捕集率角度分析,联产工艺Ⅱ碳捕集率为99.95%,略低于联产工艺Ⅲ99.99%的碳捕集率。对煤气化氢电联产工艺Ⅲ进行了参数优化分析,得出随着O/C从0.5增加至0.7,H:含量增大,而CO2、CO、H2O浓度下降;当O/C从0.7升至0.9时,合成气中H2含量降低,而CO2、H2O浓度增大;当O/C等于0.8时,氢效率、净电效率和总效率达到最大。随着S/C增大,H2、H2O和CO2含量呈现增大的趋势,而CO浓度降低;冷煤气效率及氢气产率对S/C变化并不敏感;随着S/C增大,氢效率也几乎保持不变,而净电效率出现轻微降低,但系统效率呈降低趋势。通过(?)损分析可得出,工艺中(?)损最大的单元为Fe基循环过程及气化炉,两个单元(?)损加起来占整个系统(?)损的65.37%。Fe基循环过程中,包含的热传递过程较多,且叁个反应器内均存在气固反应,造成了一定的(?)。气化炉中固体燃料转化成合成气也会不可避免的造成(?)损。由于涉及换热、相变等原因,CASU、冷凝器、合成气激冷单元以及余热锅炉的(?)损也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6-06-01)
苏文坤[2](2016)在《含蜡原油管道输送过程的全(火用)流组成与(火用)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21世纪,节约能源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量消耗量日益增加,作为重要的能源来源,我国每年需开采大量的石油用于工农业生产。我国所产原油中含蜡原油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含蜡原油的常温流动性差,一般采用加热输送的方法,然而热油管道往往存在着耗能高的缺点,因此对含蜡热油管道进行用能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含蜡原油的特点,在热力学(火用)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管输过程含蜡原油的物理(火用)和化学(火用)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物理(火用)中的比热(火用)和比压(火用),给出了影响这两类(火用)值的因素;依据燃料化学(火用)的计算方法,得出油田含蜡原油的比化学反应(火用),通过对比前人得出的燃料油的比化学反应(火用)值,证明本文中的计算结果切实可用;并从化学扩散(火用)的一般计算方法出发,基于管输过程蜡分子的扩散沉积机理,推导得出管输过程原油扩散(火用)的计算式,并研究了管输比扩散(火用)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根据含蜡原油管道输送工艺的特点,在建立管输(火用)平衡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将管输过程中的各类(火用)损失进行分类,并以现场输油管道为例,分析了不同出站压力、出站温度、管输流量、保温层厚度等工况下管道沿线各类(火用)损的分布情况,指出这些因素对管输过程(火用)损分布的影响程度大小,从而为指导实际管输过程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6-05-21)
吴小舟,赵加宁,王沣浩[3](2015)在《室内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火用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热力学角度探讨了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火用损的影响,提出了人体火用及人体火用损的定义,并确定了人体火用计算的基准点.然后以冬季典型办公房间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室内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火用损的影响,发现当空气相对湿度为10%~50%时,室内空气温度和室内平均辐射温度的变化对人体火用损影响较大,而当室内空气温度和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均小于20℃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对人体火用损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王云龙[4](2014)在《基于强化学习的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低(火用)损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复杂装备能耗高而装备本身功能复杂、结构复杂、约束关系复杂、变量多且相互耦合,难以用传统设计方法进行低能耗化设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历史数据的复杂装备(?)损预测方法、构建了复杂装备关键工艺参数(?)损响应面模型、实现了基于强化学习理论的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低(?)损设计,最后开发了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低炯损设计系统,为复杂装备低(?)损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已运行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低(?)损设定提供了工具。全文组织结构如下:第一章从复杂装备能耗高工程实际问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炯损分析与绿色设计、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低(?)损设计、基于机器学习的工艺参数设计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结合作者所参与的空分项目展开本文的研究内容,最后介绍了本文的总体框架。第二章针对复杂装备方案设计阶段没有物理样机情况下(?)损难以精确预测的问题,利用工厂积累的历史数据对P-R状态方程进行了修正,为复杂装备物性参数估算和炯损预测奠定了基础,最后用修正后的P-R状态方程对空分装备进行了模拟,计算了八万等级空分装备的(?)损。第叁章通过空分装备流程的分析和物料平衡与热平衡的校核,提取了空分装备的工艺参数,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际空分装备监测建立了采样点数据库,最后应用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炯损响应面构建方法建立了空分装备炯损响应面模型,为基于(?)损响应面模型的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在强化学习的基本框架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预学习和实时学习的双重强化学习框架,研究了基于(?)损响应面模型的复杂装备工艺参数强化学习的方法及实现,最后应用在八万等级空分装备工艺参数低炯损设计中,验证了双重强化学习框架下的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低炯损强化学习效果。第五章以Aspen Plus二次开发为基础,融合基于修正P-R方程的方案设计阶段炯损预测方法、复杂装备关键工艺参数炯损响应面模型构建技术、基于强化学习的工艺参数低(?)损设计技术,开发了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低炯损设计系统,并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面向工程实际运用进行了工作展望,指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16)
薛宪阔,熊兴才,罗卉[5](2011)在《CPR1000核电机组加热器系统(火用)损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经济学结构理论构建了加热器系统的(火用)分析方法。得出了(火用)损率、(火用)损系数性能指标计算的计算模型,可以全面分析加热器系统(火用)损分布规律。以CPR1000核电机组加热器系统为例进行了计算,得到系统在热力学方面的薄弱环节,利于今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本文来源于《“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叁届热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0)
薛青鸿,吕智嘉,李亚峰[6](2011)在《基于矩阵法的660MW机组回热系统火用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某660 MW机组回热系统结构及参数,给出了火用损分布矩阵方程。选取100%、75%、50%、30%负荷工况点,对回热加热器火用损和火用效率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当传热量及加热器结构一定时,为了降低换热温差,则必须设法增大换热系数,如减小阀门阻力、提高工质流速等。(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1年04期)
武恩申,于新刚,栾志坚[7](2010)在《恒热流条件下径长比对对流换热中火用损影响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是传热过程优化中很有影响的一种方法,本文从热力学火用损的观点,对恒热流条件下流通截面积与流程之比对不同流量下单位传热量下的火用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取得最佳宽敞比时,比热火用损远大于比流火用损,对流换热过程的优化应以降低比热火用损为主。随着流量的增加,为取得火用损最小需要增加流通过程的径长比,这一调整措施与传热——流动阻力分析中得到的结论一致。(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0年32期)
方筝,杨昭,陈轶光[8](2009)在《冷热电叁联供燃气机热泵系统的火用损功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能量品位梯级利用的角度针对冷热电叁联供燃气机热泵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的火用损功率这一定义,并且分析了冷热电叁联供燃气机热泵系统在不同冷凝温度,蒸发温度以及不同压缩机转速时系统的火用损功率,由此得出了对冷热电叁联供燃气机热泵系统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从能量品质的角度出发应该尽量选取热效率比较高的发动机;减少发电机的发电量,可以考虑直接用发动机带动水泵的方式;根据南北方地域的不同要综合考虑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对系统的影响;选用换热效果比较好的换热器,即尽可能地将有冷量火用及热量火用产生和利用换热器的火用损功率降至最低;不应当将发动机的转速定的过高,应该选择发动机的经济运转速度为好,高转速的燃气机热泵是不经济的。(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09年01期)
于淑梅,曾庆华[9](2008)在《基于流图理论的200MW机组热力系统火用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流图理论对200MW机组进行热经济性分析,建立了有关加热器火用损与燃料火用值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能简单,直观的体现热力系统火用损与各种输入火用值之间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可以对热力系统进行微弱扰动情况下的热经济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08年12期)
李永华,苗鑫华,李庚生,闫顺林[10](2007)在《火电机组回热系统火用损分布的矩阵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火电机组回热系统火用损分布的通用矩阵方程,运用MathCAD软件计算了200MW和600MW机组两套典型回热系统的火用损,并与传统火用损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详细介绍了该方程的应用方法和使用技巧。通过火用分析,找出了这两套回热系统的节能潜力所在,并用棒状图对4种火用分析指标进行比较,证明了火用损率和火用损系数更能表现回热系统的完善程度。(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07年03期)
火用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21世纪,节约能源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量消耗量日益增加,作为重要的能源来源,我国每年需开采大量的石油用于工农业生产。我国所产原油中含蜡原油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含蜡原油的常温流动性差,一般采用加热输送的方法,然而热油管道往往存在着耗能高的缺点,因此对含蜡热油管道进行用能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含蜡原油的特点,在热力学(火用)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管输过程含蜡原油的物理(火用)和化学(火用)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物理(火用)中的比热(火用)和比压(火用),给出了影响这两类(火用)值的因素;依据燃料化学(火用)的计算方法,得出油田含蜡原油的比化学反应(火用),通过对比前人得出的燃料油的比化学反应(火用)值,证明本文中的计算结果切实可用;并从化学扩散(火用)的一般计算方法出发,基于管输过程蜡分子的扩散沉积机理,推导得出管输过程原油扩散(火用)的计算式,并研究了管输比扩散(火用)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根据含蜡原油管道输送工艺的特点,在建立管输(火用)平衡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将管输过程中的各类(火用)损失进行分类,并以现场输油管道为例,分析了不同出站压力、出站温度、管输流量、保温层厚度等工况下管道沿线各类(火用)损的分布情况,指出这些因素对管输过程(火用)损分布的影响程度大小,从而为指导实际管输过程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用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政.煤气化氢电联产耦合CO_2捕集工艺模拟及(火用)损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6
[2].苏文坤.含蜡原油管道输送过程的全(火用)流组成与(火用)损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6
[3].吴小舟,赵加宁,王沣浩.室内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火用损的影响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王云龙.基于强化学习的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低(火用)损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薛宪阔,熊兴才,罗卉.CPR1000核电机组加热器系统(火用)损分布规律研究[C].“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叁届热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6].薛青鸿,吕智嘉,李亚峰.基于矩阵法的660MW机组回热系统火用损分析[J].热力发电.2011
[7].武恩申,于新刚,栾志坚.恒热流条件下径长比对对流换热中火用损影响及优化[J].考试周刊.2010
[8].方筝,杨昭,陈轶光.冷热电叁联供燃气机热泵系统的火用损功率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2009
[9].于淑梅,曾庆华.基于流图理论的200MW机组热力系统火用损模型[J].应用能源技术.2008
[10].李永华,苗鑫华,李庚生,闫顺林.火电机组回热系统火用损分布的矩阵算法[J].热力发电.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