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CAFIS系统数据库安全可靠运行

如何保证CAFIS系统数据库安全可靠运行

一、如何保障CAFIS系统数据库安全可靠的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徐泽天[1](2021)在《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某市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调度数据快速增长,存储体量急剧膨胀,现有数据库难以满足数据存储需求。2.随着调度数据量的增长,数据查询速度越来越慢。3.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未实现日志可视化管理。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调度自动化系统采集的电网调度运行、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等实时数据与系统运行、操作记录等日志数据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形成采样快、体量大、类型多的调度大数据。现调度自动化系统普遍采用的关系型数据库是建立在低核心、小内存和大硬盘的硬件背景之上,在呈爆发式增长的调度大数据前存在读写速率低、扩展性差、并发能力不足和难以组织管理日志数据等瓶颈,无法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稳定可靠存储、便捷高效读取和日志可视的调度数据管理服务。针对上述电网调度数据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Elastic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为核心的电网调度数据可靠存储、快速查询和日志数据可视化方法,将Elasticsearch在数据快速检索与日志可视化管理的优点应用于电网调度数据管理中。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解决电网调度数据的存储问题,提出以基于云计算的Hadoop生态体系为架构,用非关系型数据库HBase代替现电网调度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来存储调度数据的方法。测试表明,电网调度分布式数据库HBase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并发读写性能,能满足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存储需求。2.为解决电网调度数据查询缓慢的问题,提出在数据库HBase的一级索引基础上,通过Elasticsearch的倒排索引建立第二级索引的方法,设计并实现电网调度监测数据的二级索引结构,代替现关系型数据库的查询。以某市电网调度监测数据为样本,进行并发查询响应的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Elasticsearch的二级索引结构的查询时间远小于现关系型数据库的查询时间,能满足调度自动化系统高速并发的数据查询需求。3.为解决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未实现日志可视化管理的问题,提出运用以Elasticsearch为核心的ELK技术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调度自动化系统日志可视化管理,有助于把握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精益化管理。4.基于上述解决方案,开发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结合电网调度数据管理需求,软件采用微软.NET框架,基于RESTful API实现后端处理、基于WCF提供数据服务、基于B/S模式进行前端交互,设计并实现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系统在管理某市电网调度数据的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能满足海量调度数据稳定可靠存储、高效并发读取和日志可视化管理的需求,有助于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化、精益化发展。

刘燕[2](2021)在《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倍受关注。智能电网双向高速的数据通信系统,使充电站的运营与电网、充电网络和不同发电厂具备了动态协同运行的条件,充电站又联动电动汽车,让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与充电站成为联动体,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拓展为多系统协调优化的综合决策问题。本文梳理了充电站运营面临的问题,提出并构建了包括优化运营的充电站选址、用户充电决策行为、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和提升风力发电消纳等多个决策模型,并设计了相关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为提升充电站综合运营目标与效率提供决策工具,为政府制定充电服务产业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深入分析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充电站作为电能综合调度枢纽,充电站调度供需两侧电网、电动汽车用户电能资源,围绕充电站供需两侧协同调度与优化决策问题开展研究。首先从优化运营角度布局充电站选址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其次分别从预测负荷、管控负荷、调用负荷三个层面挖掘充电站供需两侧可调度的资源,逐层优化充电站运营的综合效率,综合运用鲁棒优化、优化理论、预测理论等理论,进行了优化运营模型群的构建和算例求解。然后,从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支撑技术和政策激励三方面进行充电站运营机制设计。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细化研究了充电站运营决策支持系统。以期为充电站运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充电服务供需实时匹配、提升设备利用率、协同电网消纳规模化风力发电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大量文献的查阅对我国充电站建设运营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交互作用,归纳了我国近年来针对充电站建设运营各类优惠补贴政策;从经济、技术角度分析充电站建设运营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结合本文研究的内容探讨充电站优化运营待解决的决策问题。(2)构建基于鲁棒优化方法的充电站选址模型。从充电站优化运营角度根据城市路网产生的不确定的充电需求进行区间限定,分析电动汽车接受充电服务的排队现象,增加充电站负荷能力作为模型的递进约束条件。设计算例验证了选址方案的合理性,优化建站数量与站内设备配置。该模型为充电站优化运营提供合理选址的决策。(3)构建充电站运营系统优化决策模型群。从精准解析充电需求、管控充电过程、协助电网调度提高风电消纳三个方面构建优化决策模型,用户充电决策行为模型、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控制模型、充电站协同电网消纳风电模型,将充电站优化运行策略与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充电过程、风电消纳进行多系统协同优化。充电站的多系统综合优化充分利用了充电站调度各类资源的能力,完善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充电站与智能电网调度协同实现电能高效配置。(4)充电站优化运营机制研究。从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供需调度、激励政策和市场博弈四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通过建立高效供需调度,将精确预估需求侧充电负荷和快速供给侧分层调度实现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分析支撑充电服务供需匹配的关键技术;利用需求侧优化电价、参与辅助服务、扩大负荷响应、推动电力市场建设等激励政策;分析市场博弈下充电站运营中各个主体的市场地位、经济策略、权益。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建设提供依据和帮助。(5)进行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将上述优化运营模型群引入到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模型库设计,以充电站运营的系统需求、业务流程和优化决策为基础,搭建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作为连接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充电站综合电能管控与调度的运营决策平台,集成了运行数据查询和在线监测功能、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运行调度及协同电网管控功能、综合优化决策功能为一体,实现了为充电网络优化运营决策实施提供平台支持。运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对充电站运营中的多类数据进行融合与挖掘,为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站以及参与充电站运营的各个主体提供优化决策支持。本文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充电站运营的实效性,完善充电站多系统综合优化的管控和调度措施,搭建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本文是对现有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的理论补充,为我国充电站协同智能电网、用户、充电服务平台运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孔斌[3](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许晓文[4](2021)在《基于B/S的电力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源。而电力生产和输送主要依靠电力企业。电力企业通过生产和输送电力,收取电费,来完成企业的运营。在传统的收费方式中,有电力用户首先用电,然后人工查抄电表,计算应缴电费,到营业厅进行缴费等,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等。因此,开发一套能够高效完成用电度数统计、电费收取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迫在眉睫了。本论文首先针对电力公司内部电费收取的流程进行分析,再结合电力用户在电费收缴过程中所遇见的痛点和难点,设计出一套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电力营销系统。整个系统采用JAVA编程语言作为系统的开发语言,采用了B/S架构作为系统的基础架构,采用了SQL Server 2012作为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软件,并且还在在开发的过程中使用了Spring,Spring MVC等先进的开发框架,从而提高了开发的效率和系统的质量。本论文在充分考虑电力营销工作具体内容,将系统划分出了客户身份识别、客户电费和历史数据查询、在线交易、实时对账、系统后台管理和营业厅卡表购电等功能模块,本次设计的核心系统功能是能够实现用户网络在线购电,业务系统通过同其他购电支付平台接口,在方便电力客户快速高效购电的同时,实时对支付平台数据进行同步,并完成对账的功能。在设计工作中对系统各个功能的E-R图和相关数据库表开展了设计,完成了各个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在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后,还使用了多种测试方法和手段针对系统的功能、性能等多方面进行测试,确保整个系统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电力客户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电费缴纳、用电查询等,供电企业亦可通过该系统实现电费的实时高效回收,从而实现了电力用户和供电企业的双赢。

肖顺华[5](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家庭电器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多,家居家电中潜在的危险系数在不断增加,因此,确保家庭智能家居安全正变得越来越必要。防盗、漏气检查和防火是家庭家居安全系统的必备要求。其中,智能环境监控系统作为实现智能家居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条件,是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生活的重要方式。然而,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受灵敏度低,稳定性差,容错等诸多限制。本文研究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内外物联网关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对该系统整体架构中各个模块进行软硬件设计,并对系统进行了完整的仿真测试。本文提出通过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家庭环境监测领域,能够通过个人移动终端或可穿戴设备对家庭环境的智能控制进行调整和升级,并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应用的可能性和优点。每当有来自传感器的数据信号时,都会将危险信号发送到个人移动终端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对于发生火灾或煤气泄漏时的安全系统,系统会通过Wi-Fi与4G/5G网络将警报信息发送至业主的移动客户端上。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一个系统框架,可通过Android手机能够获取到家用电器的工作状态。通过Android手机中的Wi-Fi应用程序远程监控家中电器的运行状态。本文开发物联网系统通过安装智能终端传感器单元并在房屋内安装家庭以完成系统搭建,并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使得用户能够在能够连接4G/5G网络区域内的任何地方工作或外出旅行的时候,确保用户的房屋完全安全,能够更好地优化家居安防系统方案,满足了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等系统需求。

王雪[6](2020)在《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输配电网络逐渐被电力电缆隧道所取代,由于电缆隧道运行环境复杂,隧道环境的变化会对电力电缆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电力输送中断。因此,保障城市电缆隧道安全,开发可靠、稳定的全方位电力电缆隧道综合监控系统,对于保障输电网络的安全健康运行、故障监测和确保城市生产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电缆隧道监测系统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容如下:(1)根据陕西某电网电缆隧道存在问题和运行现状,进行了电缆隧道检测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并结合实际监控需求和工程实际,构建了全面的电缆隧道综合监控系统的框架。在硬件配置方面,基于工程实际配置了各种硬件设备的数量和分布方式,给出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在软件设计方面,主要对系统的用户分级权限和系统用例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系统用例图。最后,对系统的用户分级权限和用例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实现方案。(2)完成了以数据采集子系统为核心的系统概要设计,详细介绍了电缆本体和电缆隧道数据采集的设计方案,从理论验证到实际应用设计了各个监测模块。实现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实体关系的分析和数据表的设计,为整个系统的成功研发提供了保障。(3)为了提高监测系统对各类故障识别和处理的实时性,设计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监测数据智能分析方法,对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后,直接生成预警信息和智能事故处理联动指令,提高了系统中高压电缆运行的可靠性。其次,针对BP神经网络结构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BP神经网络结果优化方法,在保证事故预警准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事故告警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最后,设计了典型事故的处理流程,完善了整个事故告警及处理模块,为电力的安全输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张伟[7](2020)在《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铁接触网的规模日渐庞大,加之接触网设备众多、组成复杂、运行环境恶劣,导致高铁接触网运营维护的压力逐渐增大。当前的接触网检修管理系统对接触网设备管理较为粗放,自动化程度低,人员操作繁琐,无法准确反映所有接触网设备的真实面貌,无法实现接触网设备检修计划的自动编制及检修执行进度的可视化校核,导致接触网检修效率低,经济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精细化的检修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接触网检修效率、提高其运营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以接触网为核心,以股道为单位,囊括所有接触网设备类型的接触网组织管理模型。以“杆号标准划分、股道单位编组”为原则,研究了接触悬挂、分段绝缘器、绝缘子、避雷器、隔离开关等单股道设备,以及线岔、硬横跨、软横跨等多股道设备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型,进而建立了高铁接触网设备精细化管理模型,实现了接触网设备物有所属,为接触网检修计划的自动编制与精细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奠定了数据基础。(2)研究了一种基于弹性周期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模型。以《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规定的预防性检修周期为依据,对其检修周期进行弹性拓展,以设备编制状态为决策变量,以超周期惩罚费用与检修路径代价为优化目标,结合多目标规划中的分层序列法思想设计模型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实现了检修任务细分,有效加强了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精细化。(3)研究了一种基于时变可靠度状态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模型。通过对接触网设备进行可靠性建模,考虑设备运行可靠度的时变性,应用以设备状态为中心的视情检修策略,在设备运行可靠度约束之下确定设备检修有效编制区间、运行极限状态、役龄回退等编制基础,以设备运行可靠度最大与检修路径代价最小为优化目标,并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算例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型可解决因设备运行可靠度时变造成的“检修过剩”与“检修不足”,更加符合检修工作要求,提高了检修质量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精细化。(4)在前述基础上进行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基于B/S与C/S架构相结合的方式,分别确立了IIS+ASP.NET+SQL Server的网站开发环境配置和基于Visual LISP语言的Auto CAD二次开发技术,依据高铁接触网精细化管理模型对系统数据库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建立单元化、关系型接触网设备云数据库,最后运用模块设计思路,确立系统具体结构模块,细划模块功能,实现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的开发。

梁志强[8](2020)在《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面临着教学管理难度增大的问题。特别是高校教材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更是加剧了高校教材管理的压力,亟需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高校教材管理领域的数据化、自动化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具体而繁重的工作。因此,健全高校教材管理系统功能,发挥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服务作用,无论对于提升高校教材管理效率,还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存在着人工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不高、查询统计功能不健全、后期审查周长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本文针对传统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模式中的常见问题,结合软件工程方面的相关理论,基于IDEA平台和J2EE体系结构,参照MVC设计理念,将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划分为书费管理模块、出入库管理模块、综合查询管理模块、移动app管理,模块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并就此进行了设计、实现和测试工作。结果证实,基于JBPM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维护方便、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实现高校对教材的集中式管理,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张贝尔[9](2020)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互联网+”国策的明朗,电子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帮助政府履职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替代。得益于政府的独特地位、丰富资源和巨大权能,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场域,电子政府的施用已然从政府及其服务和监管对象范畴扩展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凸显出规范其言行、限制其权力以及监控其执行的必要和重要。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需要提高电子政府自身的信用度,并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此为“互联网+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行政”创设安全可靠的信用环境。作为电子政府构建亟待突破的障碍因素之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涵义既可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又可从多种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技术、组织、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府信用,把电子政府信用理解为多方面信用的集合,如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及其内外部关系的信用等。其次,可以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人机工程学等层面来解读电子政府信用。从伦理层面,电子政府信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内网、外网和互联网上“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履行职责,涉及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是政府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践约行为。从经济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守信践诺,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和绩效令公众满意。从法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电子政府中工作的、与电子政府打交道的和享受电子政府服务的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指各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因此,电子政府信用应要求电子政府持有诚信、善意、不欺诈的主观态度,没有伪装的客观事实,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利益。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是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府实施诚信行为的一种反馈或评价。从人机工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包括技术、网络和设施的信用,电子政府系统的信用,以及政府本身的信用。上述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的行为者遍及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可见,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中涉及的众多信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使电子政府信用受累于目前缺乏制度建设和规则约束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依赖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国在信息技术及其核心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国外的现实境况无疑令电子政府信用保障形势严峻。基于电子政府信用的量化和可操作,遵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原则,可以基于信息的观点将电子政府信用集合中的元素归类为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人信用。可将这五个组成元素作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基于技术和管理参数将这五个组成元素归类为技术型要素和管理型要素。其中,技术型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中的硬件环境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而管理型要素涵盖信息基础信用中的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在五个基本要素中,信息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有关自身、其他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状况记录,但这些记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还混杂有主观的成分,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深入挖掘、辨识和使用,如何确定数据信用以及保证据此做出的管理和决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依靠其他组织,与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公众虽不是信息基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直接建设者和运维者,却因广泛渗透与频繁使用信息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用主体。进一步地,本文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管理型信用要素部分解构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人和信息信用,并基于“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予以分别建构,搭建起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最后,分析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打造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此外,本文在对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吉林省信用评估中心以及负责吉林省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的祥云科技公司等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用数据来源,验证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构建的难题和策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文献研究和积累方面看,国内尚没有关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这一论题的研究专着,也鲜见有学者和专家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部分成果概念繁杂,没有结合电子政府的特征进行界定,难免顾此失彼,层次不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很少有人以“电子化”和定量化的视角去分析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逻辑内涵。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府信用内涵的多方面、多视角阐释,以及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的概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府信用概念模糊和难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阐释了电子政府信用的核心思想。第二,本文提炼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的五大要素:信息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基础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明确解析出的电子政府信用涉及到电子政府的软硬件环境、平台、系统、信息、人等多方面信用,相应地,牵涉到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构件、结构、关系、流程、权限、结果等各个层面或环节,指出其体系构建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关涉社会公众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用主体的多方面、各层面、全流程的诚信行为实施的反馈或评价,由此要求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必须兼具平台性和延展性、生态性和合作性、创新性和革命性、公共性和政治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具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本文依据“目标定位——顶层设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路径对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进行逻辑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的基本样式,凸显出其构建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旨在填补战略目标和具体样态之间的间隙。基本样式是由宏观至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保证总体目标定位与具体任务实现之间的关联、匹配和衔接,进而为其他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组成要素提供构建前提。考虑到信用难得易失,失去又很难恢复,且信用体系构成要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令电子政府信用减量、受损甚至失去,以致影响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深化,为保证电子政府信用不因一时一事被破坏或毁掉,除了利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五大要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之外,还必须保证所有应用电子政府功能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的人和组织都能从中体验到电子政府言行的守信践诺,并分享到电子政府及其信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政府不但要借助与各类组织的合作持续完善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使其渐趋系统和完整,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信用主体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诚信宣传教育,实行常态化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诫,以及加强个体乃至全社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以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引导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是正途和根本,只有做到人人讲信用、所有组织都讲信用,诚信社会才有建立根基,诚信国家形象才有望树立。

苏联灯[10](2020)在《面向档案信息系统区块链支撑平台的构建》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档案系统建设和使用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档案文件的存储方式也逐渐由纸质、光盘存储转变为电子文件存储。然而当前的电子档案数据通常存储在中心化的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中,面临着被窃取、篡改、删除等风险。因此,构建一种面向数字档案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与机制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目前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为档案数据不安全、管理能力弱。传统的中心化和分布式档案管理方法存在着数据被篡改和不一致等问题,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的保障和管理档案数据。同时,现有的区块链系统并不能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异构的电子文件,通过结合IPFS(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星际文件系统)和智能合约技术能够保障异构档案文件的安全存储和访问控制。因此,本文基于区块链、IPFS和智能合约技术,对档案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异构档案数据安全存储模型:针对现有异构档案数据存储方案安全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和IPFS的异构档案数据安全存储模型,针对结构型和非结构型档案数据设计不同的存储方案,实现分结构、分粒度的档案数据安全存储。2.提出了基于智能合约的档案文件访问控制方法:为了实现更安全、透明、灵活的档案文件的访问控制策略,结合智能合约技术提出了基于角色的分级动态访问控制和基于m-n多重签名的访问控制方法,实现档案文件在多种需求场景下的安全访问。3.研发面向档案信息系统区块链支撑平台:设计开发了档案区块链中间件系统,通过与区块链和IPFS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档案系统数据和文件的安全存储和访问控制。本文针对当前档案数据面临的威胁及现有档案管理系统无法有效保障档案数据的不足,通过结合区块链、IPFS和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信任等特性,切实保障了档案数据的安全。

二、如何保障CAFIS系统数据库安全可靠的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保障CAFIS系统数据库安全可靠的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电网智能化发展趋势
        1.2.2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2.3 现调度所用关系型数据库不能满足电网调度大数据的需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基于云计算的电网调度数据存储
    2.1 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 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现状
        2.1.2 未来云调度数据管理
        2.1.3 电网调度数据管理对比分析
    2.2 电网调度分布式数据库HBase
        2.2.1 分布式云计算及其核心技术
        2.2.2 基于云计算的Hadoop架构及其核心组件
        2.2.3 基于Hadoop架构的数据库HBase
    2.3 基于云计算的电网调度数据库HBase的搭建、运行与测试
        2.3.1 Hadoop集群的搭建
        2.3.2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调优
        2.3.3 电网调度数据库HBase的搭建与运行
        2.3.4 电网调度数据库HBase的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的应用
    3.1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现状
    3.2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需求
        3.2.1 电网调度运行数据查询需求
        3.2.2 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数据查询需求
    3.3 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的应用
        3.3.1 Elastic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
        3.3.2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的二级索引结构
        3.3.3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的二级索引结构设计
        3.3.4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的二级索引结构实现
        3.3.5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读写流程
    3.4 电网调度监测数据查询测试
        3.4.1 Elasticsearch搭建与实验环境
        3.4.2 电网调度运行数据查询测试
        3.4.3 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数据查询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日志管理的应用
    4.1 电网调度日志管理现状
    4.2 基于Elasticsearch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日志管理架构
    4.3 电网调度日志管理实现
        4.3.1 日志实时采集模块
        4.3.2 日志过滤解析模块
        4.3.3 日志存储与查询模块
        4.3.4 日志可视化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
    5.1 需求分析
        5.1.1 功能需求分析
        5.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5.2 功能结构设计
        5.2.1 结构设计
        5.2.2 功能设计
    5.3 开发实现
        5.3.1 基于RESTful API的后端处理开发
        5.3.2 基于WCF的数据服务开发
        5.3.3 基于B/S模式的前端交互开发
    5.4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5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电站选址规划模型研究现状
        1.2.2 充电站运营与可再生能源协同优化配置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充电站引导有序充电协同优化运营模型研究现状
        1.2.4 充电站运营管理机制及平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充电站建设运营项目发展与问题分析
    2.1 充电站系统运营界定
        2.1.1 充电站运营特点
        2.1.2 充电站运营业务
    2.2 充电站站建设运营项目发展分析
        2.2.1 充电站建设运营政策分析
        2.2.2 充电站建设运营经济分析
        2.2.3 充电站建设运营发展技术分析
    2.3 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交互作用
        2.3.1 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的交互过程
        2.3.2 智能电网是充电站优化运营的条件
        2.3.3 智能电网提升充电站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2.3.4 智能电网对充电站建设运营影响
    2.4 多角度优化充电站运营决策问题的提出
        2.4.1 如何从运营优化的角度进行充电站选址决策
        2.4.2 如何从多系统协同优化的角度提升运营决策的整体效用
        2.4.3 如何从可盈利运营模式角度引导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
        2.4.4 如何依据用户行为优化充电站运营决策
        2.4.5 如何从资源综合运用角度制定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引入优化运营视角的充电站选址模型研究
    3.1 相关理论与问题分析
        3.1.1 充电站选址规划的相关理论
        3.1.2 相关问题分析
    3.2 充电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3.2.1 充电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3.2.2 充电站选址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模型构建
        3.3.1 问题描假设
        3.3.2 截取道路车流量的模型
        3.3.3 路途不确定下的鲁棒优化选址模型
        3.3.4 充电站负荷能力约束优化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充电站运营系统优化决策模型群构建
    4.1 引言
    4.2 电动汽车用户充电决策行为模型
        4.2.1 相关算法
        4.2.2 模型空间状态分析
        4.2.3 基于Q-Learning算法的用户充电行为决策模型
    4.3 充电站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决策模型
        4.3.1 充电站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原理
        4.3.2 充电站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决策模型
        4.3.3 算例分析
    4.4 充电站充放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模型
        4.4.1 智能电网下充电站充放电的特征
        4.4.2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征
        4.4.3 充电站的负荷响应对电网消纳风力发电能力影响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研究
    5.1 充电站供需侧匹配模式
        5.1.1 常见充电站供需调度模式
        5.1.2 充电站供需调度匹配模式改进
    5.2 充电站快速充电服务供需调度模式
        5.2.1 充电站快速分层调度管理模式
        5.2.2 充电站快速供需调度匹配运行模式
        5.2.3 充电站快速充电供需匹配的支撑技术
    5.3 供需侧匹配的政策激励机制
    5.4 市场博弈下充电站运营机制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充电站运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6.1 系统研究意义和目的
    6.2 系统需求分析和业务功能
        6.2.1 系统需求分析
        6.2.2 决策支持系统的业务功能
    6.3 系统模块组成及设计
        6.3.1 数据库模块设计
        6.3.2 模型库模块设计
        6.3.3 方法库模块设计
        6.3.4 知识库模块设计
        6.3.5 多媒体库模块设计
    6.4 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
        6.4.1 业务平台
        6.4.2 技术支撑平台
        6.4.3 云服务支撑平台
        6.4.4 数据采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2.1.2 虚拟化技术
        2.1.3 工业控制系统
    2.2 方法理论概述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2.3 博弈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1 风险评估流程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4.3.6 实验与分析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4.4.1 检测结果判定
        4.4.2 专家评估意见
        4.4.3 评估结论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5.2.2 虚拟机监控器
        5.2.3 虚拟网络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5.4.4 风险量化模型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5.6 本章小结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6.4 本章小结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7.1.1 模型构建
        7.1.2 关联分析方法
        7.1.3 关联分析结果
        7.1.4 结论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7.2.2 模型构建
        7.2.3 能力分析
        7.2.4 结论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7.3.3 结论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7.4.1 风险控制策略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8.1.2 研究结论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B/S的电力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篇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设计相关知识
    2.1 系统概念与主要功能
    2.2 J2EE技术
    2.3 SQL Server 2012概述
    2.4 B/S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
        3.1.1 功能性需求
        3.1.2 非功能性需求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营销系统的功能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的总体设计
        4.2.1 系统总构架
        4.2.2 系统功能配置
    4.3 系统各项功能的具体设计
        4.3.1 用户身份认证的设计
        4.3.2 客户电费信息查询功能的设计
        4.3.3 网络充值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3.4 系统自动对账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3.5 系统后台操作功能设计
        4.3.6 电费卡相关业务模块的设计
    4.4 电力营销系统数据库设计
    4.5 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互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SQL Server 2012数据库交互的实现
    5.2 用户身份认证模块实现
    5.3 客户电费信息查询功能模块实现
    5.4 网络充值功能模块实现
    5.5 系统自动对账功能模块实现
    5.6 系统后台操作功能模块实现
    5.7 电费卡相关业务模块实现
    5.8 系统的功能测试
    5.9 系统性能测试
    5.10 系统的安全性测试
    5.11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智能家居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问题
    1.4 论文大纲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引言
    2.2 物联网技术
        2.2.1 物联网简介
        2.2.2 物联网体系架构
    2.3 支撑物联网体系的关键技术
        2.3.1 智能家居系统内联网技术
        2.3.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2.3.3 物联网设备的连接技术
    2.4 智能家居技术与安防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3.3.2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5 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3.5.1 手机端数据库需求
        3.5.2 电脑端数据库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
    4.1 引言
    4.2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
        4.2.1 系统的整体设计
        4.2.2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详细功能设计
    4.3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4.3.1 系统硬件设计
        4.3.2 系统软件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E-R图
        4.4.2 数据表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引言
    5.2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硬件的实现
        5.2.1 终端感知模块的实现
        5.2.2 系统监控网关模块的实现
    5.3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手机端的实现
        5.3.1 软件登录功能
        5.3.2 智能家居系统设备管理功能
        5.3.3 智能家居系统监控功能
    5.4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电脑端实现
    5.5 软件测试
        5.5.1 测试环境
        5.5.2 软件功能测试
        5.5.3 软件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2 电力隧道综合监测平台系统结构及总体方案
    2.1 西安电缆隧道监测系统项目背景
    2.2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主体结构及硬件配置
        2.3.1 系统主体结构设计
        2.3.2 系统硬件配置
    2.4 系统软件架构方案及权限管理
        2.4.1 系统软件架构
        2.4.2 权限管理
        2.4.3 系统用例分析
    2.5 小结
3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及数据库与功能设计
    3.1 电缆运行数据采集
        3.1.1 光纤测温
        3.1.2 载流量及护层电流监测
        3.1.3 电缆局部放电监测
    3.2 隧道内部环境数据采集与安防系统设计
        3.2.1 系统概述
        3.2.2 气体、湿温度监测
        3.2.3 水位监测
    3.3 通信支持
        3.3.1 电缆信息数据采集模块
        3.3.2 隧道环境信息采集模块
    3.4 软件应用功能设计
        3.4.1 隧道管理子系统功能设计
        3.4.2 信息查询子系统功能设计
        3.4.3 事故处理子系统功能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5.1 实体关系模型
        3.5.2 数据表的设计
    3.6 小结
4 监测数据分析与事故智能预警模块设计
    4.1 故障预警的因素分类
        4.1.1 电缆本体故障预警
        4.1.2 隧道环境故障预警
    4.2 智能预警模块设计
        4.2.1 BP神经网络
        4.2.2 基于蚁群算法的神经网络结构优化方法
        4.2.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4.2.4 BP神经网络与系统的集成
    4.3 典型事故处理流程
    4.4 小结
5 电缆隧道监测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数据采集部分测试
    5.2 系统登录及信息查询测试
    5.3 信息管理测试
    5.4 事故智能预警模块测试
    5.5 事故处理流程测试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3 高铁接触网检修编制策略及应用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高铁接触网设备精细化管理模型的研究
    2.1 接触网系统的组成
    2.2 高铁接触网设备组织管理模型
        2.2.1 接触网设备宏观组织管理模型
        2.2.2 接触网设备微观组织管理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弹性周期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方法
    3.1 建模基础
        3.1.1 建模要素
        3.1.2 问题描述
        3.1.3 前提及假设
    3.2 模型构建
        3.2.1 参数及变量说明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3 模型求解策略
        3.3.1 求解算法设计
        3.3.2 算法步骤及流程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设计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变可靠度状态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方法
    4.1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接触网设备建模
        4.1.1 时变可靠度
        4.1.2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检修决策模型
    4.2 建模基础
        4.2.1 问题描述
        4.2.2 接触网设备可靠性模型
        4.2.3 检修役龄回退
        4.2.4 设备极限状态
        4.2.5 设备检修有效编制区间
        4.2.6 前提及假设
    4.3 接触网状态检修编制模型构建
        4.3.1 参数及变量说明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4 模型求解策略
        4.4.1 求解算法设计
        4.4.2 算法步骤及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设计
        4.5.2 结果分析与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1.1 目标用户分析
        5.1.2 功能需求分析
    5.2 系统开发架构设计
        5.2.1 系统整体架构
        5.2.2 系统开发架构
    5.3 系统具体模块设计
        5.3.1 网站主系统
        5.3.2 检修沙盘辅助管理系统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5.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5.5 网站主系统实现
        5.5.1 系统管理模块
        5.5.2 检修管理模块
        5.5.3 设备数量统计模块
        5.5.4 检修情况统计模块
        5.5.5 数据报表生成模块
    5.6 检修沙盘辅助管理系统实现
        5.6.1 系统设置模块
        5.6.2 线条状设备模块
        5.6.3 点状单项设备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系统设计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教材管理的背景
        1.1.2 高校教材管理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应用技术
    2.1 JBPM技术
    2.2 Ajax技术
    2.3 HTML5
    2.4 Spring MVC
    2.5 My Batis技术架构
    2.6 My Batis Plus
    2.7 Spring Boot
    2.8 Shiro安全框架
    2.9 JWT
    2.10 Layui使用
    2.11 PC端使用jquery进行ajax请求
    2.12 Uni-app开发
    2.13 云架构技术
        2.13.1 云架构技术及相关知识
        2.13.2 云架构技术的体系架构
        2.13.3 云架构技术的关键技术
    2.1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1.1 经济可行性分析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1.3 法律可行性分析
    3.2 业务流程
    3.3 系统功能需求
        3.3.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3.3.2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3.3.3 书费管理需求分析
        3.3.4 出入库管理需求分析
        3.3.5 综合查询管理需求分析
        3.3.6 移动APP管理需求分析
        3.3.7 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1 系统的健壮性
        3.4.2 系统的完整性
        3.4.3 系统的安全性
        3.4.4 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充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1.1 实用性原则
        4.1.2 稳定性原则
    4.2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3 系统网络拓扑架构设计
    4.3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1 用户权限功能模块
        4.3.2 数据库操作功能设计
        4.3.3 用户界面工厂设计
        4.3.4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3.5 书费管理模块设计
        4.3.6 出入库管理模块设计
        4.3.7 综合查询管理模块设计
        4.3.8 移动APP管理模块设计
        4.3.9 系统管理模块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4.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4.5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接口详细设计
        4.5.1 三层应用系统安全设置
        4.5.2 系统用户身份认证
        4.5.3 系统安全策略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实现环境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5.2.1 书费管理实现
        5.2.2 出入库管理实现
        5.2.3 综合查询管理实现
        5.2.4 交费查询管理实现
        5.2.5 系统管理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测试概述
        5.3.2 系统测试环境与工具
        5.3.3 系统测试用例
        5.3.4 测试结果分析
    5.4 系统安全性设计与实现
        5.4.1 安全性要求
        5.4.2 物理层安全
        5.4.3 网络安全
        5.4.4 系统安全
        5.4.5 环境安全
        5.4.6 终端安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一)美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二)欧盟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三)中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三、理论依据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三维信用论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政府信用相关概念的理解
        (一)信任
        (二)信用
        (三)政府信用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特征
        (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概念理解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范畴
        (三)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目标定位
        (一)文化定位
        (二)制度定位
        (三)平台定位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顶层设计
        (一)基于治理视角的顶层设计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顶层设计
        (三)基于政治生态的顶层设计
    三、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保障机制
        (一)信息人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二)信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三)技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四、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模式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样式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信息人信用的属性
    二、信息人信用的权义解析
        (一)电子政府行政人的权利解析
        (二)电子政府行政人的义务解析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信用的权义解析
    三、对信息人信用的检验研究
        (一)构建评估指标的现实目标
        (二)构建评估指标的层次逻辑
    四、信息人信用的建构路径
        (一)目录式建构——相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核心信用功能需求
        (二)互动式建构——提高电子政府信息人的协同治理能力
        (三)监督式建构——完善电子政府信息人的行政治理意愿
        (四)成果式建构——适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主流信用评价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信息信用的属性
    二、信息信用规制解析
        (一)信息建设的整体性规制
        (二)信息治理的制度性规制
        (三)信息供给的异质性规制
        (四)信息管控的格式化规制
    三、对信息信用的实证研究
        (一)构建模型推演的背景描述
        (二)构建模型推演的取样调查
        (三)构建模型推演的实证研究
        (四)构建模型推演的回归分析
    四、信息信用的形塑路径
        (一)改善信息传递性,塑造信用形象
        (二)增强信息互动性,提升信用影响
        (三)提高信息响应度,巩固信用粘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技术信用的属性
    二、技术信用配置解析
        (一)技术信用与供需配适的差异化
        (二)技术信用与制度驱动的缺失化
        (三)技术信用与全球网络的安全化
    三、对技术信用的优化研究
        (一)技术信用的危害案例
        (二)构建技术信用的现实描述
    四、技术信用的发展路径
        (一)协同技术制度发展
        (二)划归技术规范界限
        (三)提升技术治理高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策略
    一、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
        (一)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二)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合力
        (三)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执行保障
    二、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
        (二)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
        (四)建立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后记

(10)面向档案信息系统区块链支撑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架构与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与系统技术
    2.1 数字档案系统
    2.2 区块链技术
        2.2.1 P2P网络技术
        2.2.2 分布式账本技术
        2.2.3 共识机制
        2.2.4 密码学
        2.2.5 智能合约
        2.2.6 区块链分类及对比
    2.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2.3.1 Spring MVC框架
        2.3.2 数据库审计技术
        2.3.3 IPFS星际文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区块链的异构档案数据安全存储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异构档案数据安全存储
        3.2.1 档案数据和文件抽取方法
        3.2.2 档案数据安全存储方法
        3.2.3 文件粒度感知的安全存储模型
    3.3 方法验证与分析
        3.3.1 事务日志存储性能测试与分析
        3.3.2 档案电子文件存储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档案文件访问控制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基于角色的分级动态访问控制
        4.2.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执行框架及流程
        4.2.2 分级动态访问控制策略方法
    4.3 基于m-n多重签名的访问控制
        4.3.1 基于多重签名的访问控制执行框架及流程
        4.3.2 m-n访问控制策略方法
    4.4 方法对比与安全分析
        4.4.1 访问控制方法对比
        4.4.2 安全性分析
        4.4.3 安全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档案区块链中间件系统实现与平台集成
    5.1 档案区块链中间件系统设计
        5.1.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5.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1.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2 档案区块链中间件系统实现
        5.2.1 系统实现环境
        5.2.2 系统核心技术
        5.2.3 系统主要流程设计
        5.2.4 系统界面设计
    5.3 档案区块链系统平台的集成与测试
        5.3.1 区块链和IPFS系统环境搭建
        5.3.2 面向档案信息系统区块链支撑平台集成
        5.3.3 系统功能测试
        5.3.4 系统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如何保障CAFIS系统数据库安全可靠的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Elasticsearch在电网调度数据管理的应用研究[D]. 徐泽天. 广西大学, 2021(12)
  • [2]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刘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4]基于B/S的电力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许晓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肖顺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雪.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张伟.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8]基于JBPM的高校教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梁志强.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9]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张贝尔. 吉林大学, 2020(08)
  • [10]面向档案信息系统区块链支撑平台的构建[D]. 苏联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标签:;  ;  ;  ;  ;  

如何保证CAFIS系统数据库安全可靠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