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分,土壤,效率,冬小麦,春小麦,人工林,桉树。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沈东萍,张国强,王克如,明博,谢瑞芝[1](2019)在《灌溉间隔对膜下滴灌高产玉米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灌溉,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然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是干旱区农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灌水定额和灌水间隔是灌溉制度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在滴灌高产玉米的最佳灌溉量的研究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灌溉间隔试验,以期揭示灌溉间隔对土壤水分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干旱区玉米的高产、高效以及膜下滴灌玉米的灌溉制度提供依据,对类似土壤和气候区域玉米的生产管理具有借鉴意义。【材料与方法】于2016-2017年在新疆奇台农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灌溉定额为5400m~3/hm~2。以当地大田生产玉米灌溉间隔作为对照(CK,9-12天),2016年设置3个灌溉间隔处理:6天(D6)、9天(D9)、12天(D12);2017年设置5个灌溉间隔处理:3天(D3)、6天(D6)、9天(D9)12(D12)和15天(D15)。供试品种2016年为: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2017年为先玉335(XY335)。采用宽窄行(70 cm+40 cm)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结果与分析】灌溉间隔D6取得了高的产量(19082.9-21022.8kg/hm~2)和高的水分利用效率(2.53–2.80 kg/m~3)。在灌溉量为5400 m~3/hm~2的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0-60cm土层,并且减少了棵间蒸发和蒸散量,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结论】在新疆高产玉米区,灌溉定额为5400 m~3/hm~2的膜下滴灌条件下,6天为该地区适宜的灌溉间隔,有利于地上60cm土层维持较高的土壤贮水量,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环境,并且减少了无效耗水,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张莉,闫敏飞,李红兵,Kadambot,HM,Siddique,陈应龙[2](2019)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锌肥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分和肥料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和材料:为了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锌肥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广栽玉米品种郑单958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计包括两个水分条件(正常水分与干旱胁迫)和四个锌肥浓度(0、20、50和80 kg ha-1ZnSO4),分别在14叶期和成熟期对玉米整株蒸腾、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参数、根系水导、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水分条件下施用20 kg ha~(-1)锌肥和在干旱胁迫下施用50 kg ha~(-1)锌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大。与不施锌对照相比,正常水分条件下,施加锌肥20kgha~(-1)使叶绿素含量增加了8%;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施加锌肥50 kg ha~(-1)使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8%。干旱胁迫条件下茎流速率仅为水分条件下的50%左右。相对于不施锌对照,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50kgha~(-1)锌肥与水分条件下施用20 kg ha~(-1)锌肥,分别使茎流速率提高了46%和30%。水分条件下施用20 kg ha~(-1)锌肥与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50 kg ha~(-1)锌肥显着提高了根系导水速率,分别比不施锌肥提高了177%和52%。干旱胁迫条件下根长密度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水分条件下差异并不显着。正常水分条件下施用20kgha~(-1)锌肥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50kgha-1锌肥后,叶片相对含水量显着增加。与不施锌相比,施用锌肥后,干旱胁迫条件下50 kg ha~(-1)锌肥和正常水分条件下20kg ha~(-1)锌肥分别使玉米增产12.5%和7.5%,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和6.5%。结论:结果说明,水分胁迫条件下50 kg ha~(-1)的锌肥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20kg ha~(-1)即可满足玉米所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靖华,亢秀丽,马爱平,王裕智,崔欢虎[3](2019)在《不同海拔麦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2018年在晋南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麦田,开展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麦田不同土层的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均低于播种期土壤贮水量,在0~100、100~200、0~200 cm土层深度不同海拔麦田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占播种期土壤贮水量的比例分别为47. 28%~45. 46%、42. 49%~77. 50%、45. 06%~60. 96%,其中0~200、100~200 cm深度所占比例均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播种期至成熟期0~100、100~200 cm土壤耗水量占该阶段0~200 cm土壤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1. 53%~72. 12%、27. 88%~48. 47%,其中0~100 cm深度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而100~200 cm则表现为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播种期至成熟期0~100、100~200、0~200 cm土层耗水量占播种期同一土层贮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2. 72%~54. 54%、22. 50%~57. 51%、39. 04%~54. 94%,其中100~200、0~200 cm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最高海拔(1008 m)麦田0~100、100~200 cm土层及其他3个海拔麦田不同土层深度在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耗水量与其初始土壤贮水量均呈正相关;不同海拔麦田的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其全生育期不同土层的土壤耗水量均呈现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基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在提高。(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刘婷,贾志宽,张睿,郑甲成,任世春[4](2019)在《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 kg/hm 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10.0%和8.0%,较CK分别提高了19.2%,12.9%和8.8%;全程覆盖方式和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盖量为3000 kg/hm2处理最大,其中全程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31.5%(P<0.05),生育期覆盖方式下2年平均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12.8%(P<0.05);不同覆盖量在全程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41.1%~65.7%(P<0.05),在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了27.1%~30.2%(P<0.05)。同一秸秆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均可增加冬小麦产量,而同一覆盖量下以全程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较优;覆盖量为3000 kg/hm2时,2种覆盖方式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何振嘉,范王涛,李晓[5](2019)在《涌泉根灌对陕北山地枣树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涌泉根灌条件下枣树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2014年在陕北米脂远志山进行了山地枣树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涌泉根灌枣树土壤含水率随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并在30~60cm范围达到水分峰值,灌水定额越小,各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越显着,在整个物候期根系主要吸收分布在0~60cm土层的水分;各灌水处理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含水率,特别是高灌水定额的处理在萌芽展叶期和果实膨大期的土壤含水率提高最显着。同样的灌溉定额在整个物候期内最优处理为仅在果实膨大期补灌一次,灌水定额为180m~3·hm~(-2);枣树的需水关键期为果实膨大期,在该时期灌水能够得到较高的产量。2014年的最适宜的灌溉制度为:萌芽展叶期灌水一次,灌水定额为135m~3·hm~(-2),果实膨大期灌水一次,灌水定额为180m~3·hm~(-2)。零灌溉条件下枣树产量达到800kg·亩-1,说明通过合理的管理,在旱区实施枣树零灌溉是有可能的。(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娟,葛磊,曹婷婷,徐艳[6](2019)在《有机肥施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旱地农业连作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下春玉米的增产增收效应,在2014—2016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旱地农田冬闲期免耕、深松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冬闲期蓄水保墒效果及玉米生育期3种耕作处理与高、中、低有机肥3种施肥处理组合对春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与翻耕相比,蓄水效果较好;2个试验年度冬闲期,免耕和深松较翻耕分别高1.3,0.9个百分点。免耕、深松较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2年土壤平均贮水量分别增加20.8,22.1 mm;玉米生长生育期在高有机肥条件下,免耕、深松较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平均贮水量分别高44.2,34.6 mm;以高有机肥深松处理产量、WUE和纯收益最高。2年平均产量、WUE和纯收益分别为9 332.40 kg/hm~2,22.01 kg/(hm~2·mm)和5 104.1元/hm~2,高有机肥免耕处理次之,较高有机肥免耕处理增产和增收分别为7.4%和3.9%。综合考虑各处理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玉米增产增收效应,高有机肥深松是旱区连作玉米田最优的耕作和施肥处理组合。(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丽艳[7](2019)在《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多时间尺度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作为中国南方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性树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因其速生丰产,桉树种植对生态产生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尤以水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热带海南岛的中西部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也是中国南方桉树栽种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桉树种植对土壤水生态影响及桉树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对评估桉树人工林的土壤水文生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海南儋州林场桉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DR与土钻法对林场6块典型代表样地的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利用Li-6400光合仪监测其生理生态指标,定期监测样地100株桉树的生长量,并利用DD胸径仪监测桉树胸径实时变化,茎流测量系统监测其液流速率实时变化,阐明日、月、年不同时间尺度下桉树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叶片尺度、单株尺度比较旱季与雨季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为桉树人工林的水分合理利用,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日尺度晴天土壤水分基本不变,而雨天土壤水分随着降水量增加呈非线性增加。超过2.6 mm降水可以透过桉树林冠层,形成有效降水,使表层(0-10 cm)土壤水分增加,当降水量超过11.4 mm,土层0-10 cm土壤水分增加很少或停止增加;10-30 cm、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具有类似特点。晴天土壤水分与相对湿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太阳辐射、温度相关性不显着(P>0.05);雨天土壤水分与降水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相关性不显着(P>0.05)。(2)月尺度土壤水分处于高值时段较长,最高值出现于雨季后期(9月),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0.27%;土壤水分最低值出现于旱季末期(4月),土壤质量含水量为7.43%;月尺度土壤水分含量与当月降水量之间关系最密切,呈极显着或显着相关,而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3)2010-2017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显着(P<0.01),而年尺度桉树林地土壤水分波动较小,土壤水分多年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多年间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即从多年来看,桉树种植不会引起海南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水分持续降低,对土壤水生态影响较小。(4)旱季、雨季桉树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第一个峰值出现在上午10:30左右(旱季17.73μmol·m~(-2)·s~(-1),雨季20.67μmol·m~(-2)·s~(-1)),第二个峰值出现在下午16:00左右(旱季12.33μmol·m~(-2)·s~(-1),雨季15.41μmol·m~(-2)·s~(-1)),总体上看,旱季光合速率小于雨季光合速率。旱季、雨季桉树蒸腾速率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最大值)出现在10:30左右(旱季8.51 mmol·m~(-2)·s~(-1),雨季9.91 mmol·m~(-2)·s~(-1)),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旱季4.15 mmol·m~(-2)·s~(-1),雨季6 mmol·m~(-2)·s~(-1)),旱季的峰值均较雨季小。(5)桉树径向生长主要受降水影响。旱季,树干径向生长与降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太阳辐射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雨季,树干径向生长与降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太阳辐射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桉树单木日耗水量晴天﹥阴天﹥雨天;月耗水量雨季﹥旱季;旱季,日耗水量与30-60 cm土壤水分、温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0-10 cm土壤水分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雨季,日耗水量与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6)旱季、雨季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趋势比较类似,但雨季叶片尺度水分利用效率略低于旱季;而雨季单木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大于旱季,旱季水分利用效率仅为雨季的63.01%。(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辛琪,林少喆,王妮娜,荣旭,李宗毅[8](2019)在《间隔交替波涌灌溉对冬小麦土壤水分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间隔交替波涌灌溉对水流推进速度和灌水质量的影响,探究其替代波涌灌溉的可行性。【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波涌灌溉组(S)、间隔交替波涌灌溉组(AS)、间隔固定波涌灌溉组(FS)以及连续灌溉组(C)4个处理,分析比较了不同灌溉处理对水流推进速度、灌水均匀度、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波涌灌溉处理下的水流推进速度明显快于连续灌溉的。4种处理下的灌水均匀度S处理为最佳,均值具体表现为:S处理>AS处理>FS处理>C处理;冬小麦产量均值表现为:AS处理>S处理>FS处理>C处理,其中与S处理、FS处理相比,AS处理有更好的增产效果;3种波涌灌溉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均值表现为:AS处理>FS处理>S处理,较C处理依次提高了43.84%、28.76%、26.03%。【结论】间隔交替波涌灌溉可显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山东泰安对冬小麦采用间隔交替波涌灌溉可以取得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郑洪兵,刘武仁,罗洋,李瑞平,李伟堂[9](2018)在《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采用铝盒称重法测定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时期内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特别是土层40cm以下尤为明显,而且随季节呈波动性变化且受降雨影响较大;季节冻融作用明显降低土壤含水量,但深松较其他处理土壤含水量增幅为0.93%~2.23%;土壤贮水量随季节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变化,且生育前期明显高于生育后期;不同耕作方式对田间耗水量和耗水系数无显着影响,但深松耕作显着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r=0.76**)。综合分析认为,保护性耕作结合深松是有效改善耕层结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的有效耕作方法。因此,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留茬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海燕[10](2018)在《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陇中黄土高原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降水少、蒸发强烈再加上季节的分配不均以及长期不合理的耕作都导致了该区春小麦的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本研究以我国甘肃省定西市安家坡村甘肃农业大学旱农综合试验站2016、2017年不同耕作措施下的春小麦产量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等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对DSSAT-Wheat模型参数进行了调试与验证,并对模型在陇中黄土高原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2017年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措施下春小麦主要生育期天数、产量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模拟,在实测结果和模拟结果误差较小的基础上,对四种不同耕作措施下1987-2016年春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DSSAT模型对陇中黄土高原区春小麦主要生育期天数进行模拟,实测值和模拟值的相对误差都在5%以内,产量模拟的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 RMSE)在8.89%-10.98%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MRE)在8.51%-9.90%的范围之内,整个土壤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的n RMSE值在10.39%-14.91%范围之间,模型模拟的精度较高,实测值与模拟值有较高的一致性,模拟效果很好,即验证后的DSSA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对陇中黄土高原区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对2017年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20 cm层4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含水率表现为NTS>T>TS>NT,而20-40 cm层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NTS>TS>T>NT,免耕+秸秆覆盖(NTS)能够显着增加半干旱区春小麦0-40 cm耕作层的土壤含水率。3.运用DSSAT模型对30年0-40 cm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模拟了4种不同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年型下,免耕+秸秆覆盖(NTS)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性高于其它的叁种耕作措施,春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顺序都为:NTS>TS>NT>T,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显着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地表蒸发,保持土壤水分的稳定性。无论枯水年还是丰水年,四种耕作措施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动态基本相似(NTS>TS>NT>T),均表现为土壤水分含量垂直变幅自上而下渐次减小,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4.运用DSSAT模型对30年中叁种不同的降水年型下春小麦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春小麦年均产量顺序在叁种降水年型下都为:NTS>TS>NT>T,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春小麦的产量在任何一种降水年型下都高于其它叁种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NTS)的稳定性高于其它的叁种耕作措施。(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5-29)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分和肥料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和材料:为了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锌肥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广栽玉米品种郑单958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计包括两个水分条件(正常水分与干旱胁迫)和四个锌肥浓度(0、20、50和80 kg ha-1ZnSO4),分别在14叶期和成熟期对玉米整株蒸腾、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参数、根系水导、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水分条件下施用20 kg ha~(-1)锌肥和在干旱胁迫下施用50 kg ha~(-1)锌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大。与不施锌对照相比,正常水分条件下,施加锌肥20kgha~(-1)使叶绿素含量增加了8%;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施加锌肥50 kg ha~(-1)使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8%。干旱胁迫条件下茎流速率仅为水分条件下的50%左右。相对于不施锌对照,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50kgha~(-1)锌肥与水分条件下施用20 kg ha~(-1)锌肥,分别使茎流速率提高了46%和30%。水分条件下施用20 kg ha~(-1)锌肥与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50 kg ha~(-1)锌肥显着提高了根系导水速率,分别比不施锌肥提高了177%和52%。干旱胁迫条件下根长密度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水分条件下差异并不显着。正常水分条件下施用20kgha~(-1)锌肥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50kgha-1锌肥后,叶片相对含水量显着增加。与不施锌相比,施用锌肥后,干旱胁迫条件下50 kg ha~(-1)锌肥和正常水分条件下20kg ha~(-1)锌肥分别使玉米增产12.5%和7.5%,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和6.5%。结论:结果说明,水分胁迫条件下50 kg ha~(-1)的锌肥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20kg ha~(-1)即可满足玉米所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沈东萍,张国强,王克如,明博,谢瑞芝.灌溉间隔对膜下滴灌高产玉米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张莉,闫敏飞,李红兵,Kadambot,HM,Siddique,陈应龙.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锌肥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靖华,亢秀丽,马爱平,王裕智,崔欢虎.不同海拔麦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9
[4].刘婷,贾志宽,张睿,郑甲成,任世春.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5].何振嘉,范王涛,李晓.涌泉根灌对陕北山地枣树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6].李娟,葛磊,曹婷婷,徐艳.有机肥施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陈丽艳.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多时间尺度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9
[8].辛琪,林少喆,王妮娜,荣旭,李宗毅.间隔交替波涌灌溉对冬小麦土壤水分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9].郑洪兵,刘武仁,罗洋,李瑞平,李伟堂.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10].王海燕.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