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论文_赵增友,石胜强,袁智郴,殷建军,陈志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末次冰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冰期,植被,黄土高原,间冰期,东北地区,临汾,冰川。

末次冰期论文文献综述

赵增友,石胜强,袁智郴,殷建军,陈志霞[1](2019)在《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黔西高原的长时间序列孢粉记录比较少,限制了对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化过程和机制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黔西高原一个连续的古湖泊沉积物孢粉记录的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重建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化。结果表明:轨道尺度上,MIS3 (氧同位素3阶段)中晚期,黔西高原主要为木本、草本植物,喜湿的针叶树种较多,西南季风较强。MIS2 (氧同位素2阶段)期间,喜湿的针叶树种减少,而草本、蕨类植物增多,指示气候冷干,西南季风减弱。千年尺度上,黔西高原西南季风响应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及H3 (Heninrich 3)、H2 (Heninrich 2)和LGM (Last Glacial Maximum)事件,导致西南季风减弱,喜湿的针叶树种减少。通过对比发现,东亚夏季风和西南季风在轨道及千年尺度上协同演化,二者均响应于北半球高纬度太阳辐射变化及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在19~18 cal ka BP,黔西高原经历最冷干气候,西南季风减弱,木本、草本植物近乎消失,而同期东亚夏季风增强,说明西南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在冰后期上存在反相位关系。(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兆夺,崔利芳,邓利欢[2](2019)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古气候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黄土磁化率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拟合方程的换算,求得黄土高原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温湿变化状况,并应用小波分析法方法对磁化率数值在深度单位尺度上做了进一步周期提取.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研究区的温湿特征可明显地划分为六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可分离出相应的周期性趋势.(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强[3](2019)在《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回顾了1965年李四光先生追寻末次冰期对环境影响的讲话,以及40余年来在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的发现过程。在源到汇过程中,起码自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已经是古黄河沉积区,多处发现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底板多位于30~32 m深度,低于全新统底板一般在20 m的深度;与长江口地区钻孔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深62 m相比,研究区下切河谷规模不如前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大河口。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最远地点,是距现代海岸约80 km的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城北侧,即西汉黄河亚叁角洲叶瓣顶部。众多钻孔见早全新世快速沉积,只能是黄河支流有这样充足的泥沙供给,在局部顶托了早全新世海侵作用发生。(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田庆春,杜五喜,韩军青,赵格格,裴瑜[4](2019)在《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气候演化特征——以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对临汾盆地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光释光定年、磁化率及粒度指标的测定,以揭示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化过程。根据光释光定年数据,并结合磁化率及粒度参数变化特征,可将临汾盆地气候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30~75kaBP,成壤作用强,古土壤发育明显,表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占主导,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最为暖湿;75~57kaBP,沉积作用增强,黄土发育明显,表明亚洲冬季风占主导,干燥少雨,且气温极低,最为干冷;57~25kaBP较为特殊,弱古土壤发育,表明气候回暖,但仍处较冷时期,降水相对较大,气候温和;25~20kaBP,该时期沉积作用再次加强,黄土沉积,表明亚洲冬季风增强,降水减少,气候变冷。通过将临汾盆地丁村剖面数据与其他地质数据对比分析可见,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的气候旋回中,临汾盆地气候变化与同时期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存在一定区域特征。(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李小强,赵超,周新郢[5](2019)在《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特征时期植被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环境经历了低温-升温-高温等诸多场景,成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理想相似型.基于中国东北地区花粉记录,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特征时期植被格局,为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格局提供依据.末次盛冰期(~18000cal a BP),东北地区草原植被急剧扩张,松嫩平原形成大面积的寒旱草甸草原,辽河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原也被草原和荒漠占据,中南部平原发育森林草原植被;山地存在寒旱型针叶林和寒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早全新世阶段(10000~9000cal a BP),东北地区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叁江平原地区为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部地区仍以草原植被为主,暖温性阔叶林向北有所发展.全新世大暖期(~6000cal a BP),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向北方扩张,落叶松向南略有推进,云冷杉林向北扩展,在小兴安岭东部和叁江平原出现高值.落叶阔叶林分布中心向南迁移至长白山南部和辽东半岛.松嫩平原草原区岛状林地增加,辽河平原地区草甸草原植被扩张.增温导致东北地区季风降水增加,有利于暖温型森林植被发育.东北地区全新世暖期是植被发育最好时期,增温导致的夏季风降水增强,可能是植被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崔琳琳,胡建芳,王旭[6](2019)在《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南方C_3/C_4植被时空演化及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南方C_3/C_4植被演化的研究开展得较少,且C_3/C_4植被演化的主要影响机制也不明确.这有碍于全面了解不同气候环境下C_3和C_4植物竞争机制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也不利于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C_3/C_4植被的影响.事实上,区域尺度C_3/C_4植被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重建中国南方地区C_3/C_4植被的演化历史并理清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选取了长江以南地区的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泸沽湖、星云湖、鄱阳湖、龙感湖、白马湖、东钱湖和梵净山九龙池等8个湖泊以及定南、南屯、袍烈和铭爱村等4个泥炭沉积记录系统地开展了高碳数正构烷烃稳定碳同位素(δ~(13)C)分析,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方地区C_3/C_4植被的时空演化,并结合已有的古气候记录试图探讨影响研究区C_4植物丰度变化的气候要素.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星云湖和泸沽湖3个钻孔岩芯和定南泥炭样品的高碳数(C_(27)~C_(33))正构烷烃δ~(13)C均值的集成结果表明:从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C_4植物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从21%升高到34%,而到全新世中期C_4植物比例显着降低,最低达到10%.在空间上,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C_4植物丰度总体上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全新世大暖期则出现相反的空间变化趋势,这体现了C_4植物空间分布由温度调控转变为降雨调控的结果.该研究表明在中国南方温度是C_4植物分布的主控因素,而在温度条件合适时降雨的增多会降低C_4对C_3植物的竞争优势.因此,温度与降雨季节性分配的组合关系是决定C_3/C_4植被比例变化的重要气候要素.在未来温度升高降雨增多的前提下, C_4植物竞争优势的降低可能会对中国农业生产有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曾兰华,欧先交,陈嵘,赖忠平[7](2019)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是中国冰川遗迹保存最丰富、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是根据冰川遗迹重建第四纪冰川历史的理想地区。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测年结果也使其成为试验冰川沉积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可行性的理想地点。共采集了6个冰碛及上覆黄土样品用于光释光测年。提取38~63μm的石英颗粒,运用SAR-SGC法测试等效剂量。各种检验表明测试程序是适用的。通过地貌地层关系、重复样品、已有年代的对比等方法,检验该地冰川沉积OSL测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OSL年代结果与地貌地层新老关系非常吻合,与已有的其他测年技术的年代结果也具可比性,表明这些样品的OSL信号在沉积之前晒退较好,OSL年代是可信的。冰川观测站侧碛垄的OSL年代为14.8±1.2ka;9号冰川支谷口附近冰碛的OSL年代为13.5±1.1ka和17.2±1.3ka;上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20.1±1.6ka。综合OSL年代结果与此前其他测年结果,这几套冰碛垄形成于深海氧同位素MIS2阶段应该是比较统一的认识。上望峰冰碛上覆黄土的OSL年代(10.5±0.8ka)也印证了该结论。OSL年代指示上望峰冰碛对应于末次冰期最盛期,冰川观测站和9号冰川支谷谷口冰碛对应于晚冰期。下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36.3±2.8ka,对应于MIS3阶段。下望峰冰碛的形成时代,仍有待更多沉积学以及测年工作进一步确定。(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王攀,张培新,杨振京,石迎春,宋超[8](2019)在《靖边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靖边黄土剖面位于黄土-沙漠的过渡区,能更加敏感地记录第四纪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对位于靖边县南15km的叁道沟黄土剖面(0~7.2m)进行年代学、磁化率、粒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粒度数据显示靖边黄土剖面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占比高达80%以上;年龄曲线显示靖边黄土剖面存在千年尺度的沉积间断;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古土壤向黄土层中的元素迁移顺序为Ca>Na>Mg>Si>Al>K>Fe,剖面黄土处于初级风化阶段;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靖边黄土剖面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经历了MIS3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且震荡激烈、末次冰盛期气候极度冷干、冰消期气候好转和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4个阶段。(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吴东[9](2019)在《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南部深层水演化特征及其对海冰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欧海是连接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过渡海域,横穿极区北大西洋的经向气候变化梯度带,向北运输的温暖高盐海水在这里逐渐冷却下沉,并与极地冷水团交汇。作为受现代全球变暖影响的敏感海域,北欧海对北半球气候变化具有显着的放大作用,同时其深层水细微的变化也会通过大洋传送带(Ocean conveyer belt)进一步影响到全球的海洋与气候模式,因此极区北大西洋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研究古气候、古海洋演化的重要海域。本项研究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在挪威海南部取得的ARC5-IS-1B岩心、冰岛海东部取得的ARC5-IS-4C和挪威海北部取得的ARC5-BB03叁根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有孔虫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使用激光粒度测试、可选性粉砂测试、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化学元素扫描测试和半定性粘土矿物测试,结合因子分析等方法,综合讨论末次盛冰期以来挪威海南部和冰岛海东部深层水的演化特征,通过冰筏碎屑沉积研究海区内海冰和冰盖的活动及对深层水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末次盛冰期早期,挪威海深层水体系受到了低温高盐的北冰洋底层水的入侵,深层水被抬升,导致向北大西洋注入的溢流水强度下降,而冰岛海深层水受东冰岛寒流增强的影响,混合深度增加导致深层水体的流动性增强。在末次盛冰期晚期到B/A暖期阶段,挪威海深部的北冰洋底层水自南向北逐渐退却,格陵兰海深层水向罗弗敦海盆的平流输运恢复,挪威海深层水占据了挪威海的底层沉积环境;在B/A暖期到YD时期北冰洋底层水的再次入侵,导致冰岛-苏格兰溢流水再次减弱,但这段时期冰岛海深层水的流动性和盐度波动都不大,总体表现缓慢下降趋势。进入全新世后,随着进入北欧海的北大西洋暖流增强,表层洋流系统和经向环流逐渐恢复,而入侵挪威海的北冰洋底层水逐渐减弱后退,并在全新世大暖期初期完全消失,挪威海深层水下沉控制了罗弗敦海盆和挪威海盆的底层水体,冰岛-苏格兰溢流水强度也在全新世大暖期中期达到峰值。自HS3晚期至末次盛冰期,挪威海北部海冰覆盖范围逐渐南移,并在HS1期越过冰岛-苏格兰海脊,在冰岛海盆北部形成常年冰覆盖。B/A暖期时海冰虽迅速消融北移,但在B/A暖期晚期和YD时期发生快速扩张。进入全新世后,挪威海南部海冰活动强度才逐渐下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直至全新世晚期才略有回升。(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5-30)

石学法,邹建军,姚政权,豆汝席,Gorbarenko,Sergey[10](2019)在《日本海末次冰期以来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及其控制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日本海南部、中部和西部3个沉积岩芯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不同区域的沉积作用、环境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发现:在距今8ka以前,日本海南部、中部和西部陆源碎屑物质分别由河流物质、西风携带的风尘物质和海冰输运的物质组成;8ka以来日本海西部沉积物中存在连续分布的火山物质,推测与利曼寒流形成有关,标志着现代日本海表层环流格局的形成。在末次冰期,日本海中部和南部因为水体层化较强,导致底层水通风较弱,而日本海西部则由于盐析作用,通风较强。在冰消期早期,随着海平面上升,东海北部高盐水团再次入侵日本海,改善了日本海深层水体通风条件,但在日本海西部因受到常年海冰覆盖的影响,沉积物氧含量显着减小;在冰消期晚期和早全新世,日本海南部深层水体通风减弱,而在日本海中部和西部通风较好;但8ka以来日本海通风普遍增强。日本海的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受海平面、东亚季风(西风环流)和对马暖流控制,但不同海域对上述3个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海平面变化是控制日本海环境变化的首要因子,它直接制约着日本海与周围水体的交换程度;东亚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则控制着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8ka以来对马暖流成为控制日本海环境演化的重要因子,它的入侵增强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提高了日本海深层水体和沉积物溶解氧的更新速率。(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末次冰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黄土磁化率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拟合方程的换算,求得黄土高原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温湿变化状况,并应用小波分析法方法对磁化率数值在深度单位尺度上做了进一步周期提取.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研究区的温湿特征可明显地划分为六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可分离出相应的周期性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末次冰期论文参考文献

[1].赵增友,石胜强,袁智郴,殷建军,陈志霞.黔西高原末次冰期晚期古植被及西南季风演变[J].古地理学报.2019

[2].王兆夺,崔利芳,邓利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古气候的重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王强.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J].地质力学学报.2019

[4].田庆春,杜五喜,韩军青,赵格格,裴瑜.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气候演化特征——以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剖面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5].李小强,赵超,周新郢.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特征时期植被格局[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6].崔琳琳,胡建芳,王旭.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南方C_3/C_4植被时空演化及影响机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7].曾兰华,欧先交,陈嵘,赖忠平.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J].冰川冻土.2019

[8].王攀,张培新,杨振京,石迎春,宋超.靖边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9].吴东.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南部深层水演化特征及其对海冰活动的响应[D].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9

[10].石学法,邹建军,姚政权,豆汝席,Gorbarenko,Sergey.日本海末次冰期以来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及其控制要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论文知识图

九龙江口的河口沉积和叁角洲面积综上...南海西北部10,6cal.kaBP的古海岸线重...研究区调查区块硅质沉积、铁锰结壳(...孔中的主、微量元素垂向变化...孔中的磁极性地层分布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系构造分布图,位...

标签:;  ;  ;  ;  ;  ;  ;  

末次冰期论文_赵增友,石胜强,袁智郴,殷建军,陈志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