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内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细胞内,乳腺癌,荧光,载体,连环,细胞。
细胞内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何甜甜,李欣,易剑峰[1](2019)在《多吡啶钌(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及细胞内定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恶性肿瘤的高致死率使其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用于抗肿瘤的金属配合物,尤其是铂类药物,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包括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诸多问题。因此人们对基于其他过渡金属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产生相当大的兴趣,特别是钌配合物,其结构稳定,生物应用性能良好,光物理、化学性质丰富。本文就多吡啶钌(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及细胞内定位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7期)
王文旭,郁飞[2](2019)在《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蛋白质细胞内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目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定位,构建融合了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或mScarlet的表达载体。选取VTI12、RabD2a、ARA7以及SYP61等4个定位基因来构建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根据TAIR数据库中相关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序列并将其分别连接到已制备好的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上,制备得到质粒后转化入原生质体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UC18HE-NmCherry-VTI12、pUC18HE-NmCherry-RabD2a、pUC18-mScarlet NT-ARA7以及pUC18-mScarlet NT-SYP61等4个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并且成功在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赵玲玲[3](2019)在《BHD综合征因子FLCN调控氨基酸转运蛋白PAT1在细胞内定位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HD综合征(Birt-Hogg-Dubésyndrome)是由FLCN(folliculin)基因突变所引起的一种动物遗传疾病。现有证据表明FLCN蛋白参与了多种生物过程,包括信号转导、细胞粘附、溶酶体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细胞能量代谢和营养稳态等,但缺失FLCN导致BHD综合征的具体原因仍不清楚。通过对FLCN蛋白叁维结构的研究发现其C末端具有一个DENN结构域,这一结果提示FLCN可能通过与某些Rab家族蛋白成员发生作用进而调控细胞内的囊泡运输过程。然而由于对被运输的货物分子尚缺乏了解,FLCN在囊泡运输中的具体功能还有待实验证实。质子协同氨基酸转运蛋白1(proton-assisted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PAT1,又称SLC36A1)是一个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的跨膜氨基酸转运蛋白。在多种类型的细胞里,PAT1主要定位在溶酶体表面,PAT1还可以定位在其它部位,包括细胞膜、伪足,神经细胞的轴突和突触小泡等。在大鼠平滑肌细胞,PAT1甚至定位在细胞核。这些结果说明PAT1的定位受多种机制调控,PAT1在不同细胞里执行的生理功能与其定位有关。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在人胚胎肾细胞HEK293中,FLCN抑制PAT1定位在溶酶体:当FLCN的表达被抑制时,PAT1募集到溶酶体表面,促进将溶酶体内储存的氨基酸释放进入细胞质。由于溶酶体内的氨基酸是激活营养代谢关键调控因子mTORC1的一个重要信号,溶酶体内氨基酸浓度下降导致mTORC1活性降低。在真核细胞里,膜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主要通过囊泡运输来实现,我们推测PAT1可能是FLCN执行囊泡运输功能的一个货物分子。为了探索FLCN调控PAT1定位的机制,进而揭示FLCN在囊泡运输中的潜在功能,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HEK293细胞为主要研究模型,使用多种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对PAT1在细胞内的运输途径以及FLCN调控PAT1定位的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发现:1.PAT1在多种囊泡上都有定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AT1与多种囊泡标记蛋白存在共定位,包括LAMP1(溶酶体)、Rab5A(早期内体)、EEA1(早期内体)、TGN38(反式高尔基体)、Chmp5(多囊体)、Rab7A(晚期内体)、M6PR(晚期内体和循环内体)、Rab11A(循环内体)等。其中,PAT1主要定位在溶酶体,PAT1与其它囊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定位,这些发现提示PAT1可以沿着内吞(endocytosis)和再循环途径(endocytic recylcing)在细胞内运输。2.细胞内吞实验(internalization assay)显示位于细胞膜上的PAT1可以通过内吞进入细胞,并最终定位于溶酶体,说明PAT1可以通过间接运输方式被运输到溶酶体。3.FLCN抑制PAT1定位到溶酶体,促进PAT1定位到细胞膜,正向调控mTORC1。通过RNA干扰的方法抑制FLCN表达(FLCN-RNAi),或者敲除FLCN基因(FLCN-/-),导致PAT1的水平在溶酶体表面增多,在细胞膜上减少,细胞的mTORC1活性降低。缺乏氨基酸导致PAT1在溶酶体表面富集以及mTORC1活性下降;提高FLCN的表达量可以抑制PAT1在溶酶体募集,使细胞在氨基酸缺乏的情况下仍可维持较高水平的mTORC1活性。4.FLCN与回收运输调节因子Rab11A存在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结果显示,FLCN可以结合Rab5A、7A、11A,但FLCN与Rab7A和Rab11A结合较强,与Rab5A的结合较弱;FLCN通过DENN结构域与Rab11A结合。5.Rab11A抑制PAT1定位到溶酶体,促进PAT1定位到细胞膜,这与FLCN的作用一致。抑制Rab11A表达(Rab11A-RNAi),或者过表达失活形式的Rab11A突变体(S25N)导致PAT1的水平在溶酶体表面增多,在细胞膜上减少,mTORC1活性下降;反之,过表达活性形式的Rab11A(Q70L)抑制PAT1定位到溶酶体,并缓解过表达PAT1对mTORC1的抑制作用。6.体外GEF活性检测实验显示,FLCN不能直接调控Rab11A的活性,这与已有的报道一致。然而我们发现FLCN促进Rab11A与PAT1结合:在FLCN缺失的背景下,PAT1与Rab5A或Rab7A的结合不受影响,但PAT1与Rab11A的结合能力显着降低。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尝试得出两个结论:(1)FLCN是Rab11A的一个效应因子,FLCN通过DENN结构域与Rab11A结合;(2)FLCN通过将PAT1与Rab11A绑定促进PAT1向细胞膜(或高尔基体)方向运输,因而抑制PAT1向溶酶体方向运输。本研究揭示出FLCN与Rab11A之间的一种关系,发现了FLCN在回收运输中的新功能,为进一步阐明BHD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线索。(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刘园园[4](2018)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的组成、细胞内定位及复制非必需位点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严重影响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病原。非结构蛋白9(nsp9)是PRRSV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参与形成病毒的复制与转录复合体(RTC),在病毒的复制调控和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PRRSVnsp9的生物学特性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聚焦于分析PRRSVnsp9的组成、定位和与细胞内膜系统的关系及其潜在的复制非必需位点,以期为进一步阐明nsp9的功能提供科学依据。在PRRSV感染细胞中nsp9是否包含nsp8尚无定论。为了证实nsp8构成nsp9的N端,经表达和纯化nsp8融合蛋白(GST-nsp8),制备出兔源抗nsp8多克隆抗体(多抗),并利用nsp9和nsp10单克隆抗体(单抗)、nsp7和nsp9多抗,采用免疫沉淀技术鉴定nsp9的分子大小。结果显示,PRRSV感染细胞中的nsp9分子量介于72~95 kDa之间,且与体外表达的nsp8-90RF1b大小一致,但大于体外表达的nsp9ORF1b。同时,nsp8多抗分别能够检测并通过免疫沉淀结合与nsp9大小一致的条带,且经质谱分析其为包含nsp9ORF1b的肽段,而nsp7和nsp10抗体则不能。进一步通过体外切割试验证明nsp8-9ORF1b不能被PLP2和nsp4切割。以上结果表明PRRSVnsp8构成nsp9的N端部分。对nsp9在PRRSV感染细胞中的定位及与细胞内膜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应用Globplot分析了 nsp9的二级结构,并利用激光共聚焦鉴定出aa1-139、aa237-333和aa494-685是nsp9的膜结合区域,且后两者部分定位于线粒体。利用生物物理试验分离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线粒体组分和细胞质组分。检测结果显示,nsp9主要分布于线粒体组分,且高盐和高pH值溶液均不能将其从线粒体中释放出来,表明nsp9紧密结合于线粒体膜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他RTC相关蛋白nsp2和nsp10也主要分布于线粒体组分。将线粒体组分分层,结果显示nsp9、nsp2和nsp10与线粒体蛋白处于相同的分层。然而,激光共聚焦观察结果显示,在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内,nsp9与线粒体无明显共定位。最后利用siRNA干扰技术证明线粒体外膜蛋白MFN2与PRRSV的复制和增殖有关。以上结果表明,以nsp9为核心的PRRSV RTC与线粒体膜有密切关系。分析了 PRRSV nsp9中复制非必需位点。对16个PRRSV 2(基因2型)代表性毒株nsp9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毒株nsp9氨基酸同源性为94.9%~99.7%,仅PRRSV毒株HB-1/3.9的nsp9第109位甘氨酸(G109)缺失。利用感染性cDNA克隆技术,构建并拯救出分别以pWSK-HB-1/3.9和pWSK-JXwn为骨架的插入病毒RvHBn9+109G和缺失病毒RvJXn9AG109,测定拯救病毒在细胞上的增殖动态,分析了 nsp9 G109对PRRS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RvHBn9+109G与RvHB-1/3.9在MARC-145细胞上的复制能力无明显差异;而RvJXn9AG109接种MARC-145细胞后,在12 hpi、24 hpi和36 hpi的病毒滴度分别是RvJXwn的36.67倍(p<0.001)、17.02倍(p<0.01)和8.38倍(p<0.5);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后,在12hpi和24hpi的病毒滴度分别是RvJXwn的17.52倍(p<0.001)和14.68倍(p<0.001)。而以pWSK-JXwn为骨架进一步构建的nsp9 G109两侧、N端和C端结构域连接处、C末端和N端氨基酸缺失的全长cDNA克隆质粒,并未拯救出病毒。以上结果表明,G109是PRRSVnsp9中的复制非必需位点,其缺失不影响PRRSV在细胞上的增殖。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1)nsp8构成nsp9的N端;(2)在感染细胞中,nsp9与细胞线粒体膜有密切关系;(3)nsp9第109位甘氨酸是PRRSV复制非必需位点。研究结果为阐释PRRSVnsp9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深入研究nsp9调控PRRSV的复制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张海霞,李倩,王丹,赵克学,韩玉梅[5](2018)在《人源跨膜蛋白43(TMEM43)的检测、细胞内定位及体外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人源跨膜蛋白43(TMEM43)基因含量、定位分布及体外真核表达情况,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内源MRC-5和HEK293细胞内TMEM4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分析其在MRC-5细胞内的分布;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EGFP-TMEM43,转染至HEK293细胞内检测外源TMEM43在HEK293细胞内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基因水平TMEM43在MRC-5细胞内的表达明显高于HEK293细胞,蛋白水平仅能检测到MRC-5细胞内TMEM43的表达。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EGFP-TMEM43转染HEK293细胞后,基因水平TMEM43表达显着升高, Western blot可检测到转染后细胞内TMEM43蛋白成功表达。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表达TMEM43含量存在差异,肺来源细胞内TMEM43的表达明显高于肾来源的细胞;构建的重组载体pcDNA3.1-EGFP-TMEM43可成功转染HEK293细胞并表达。该研究为TMEM43结构及功能、与疾病相关机理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孙洪超,黄冶川,杨怡,庄浩瀚,陈学秋[6](2018)在《弓形虫环核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在Vero细胞内的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弓形虫环核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PKAR)基因在Vero细胞内的定位情况,本研究构建弓形虫TgPKAR-RFP-C2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真核转染至Vero细胞内。试验中利用PKA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反转录获得的cDNA模板进行PCR扩增,成功获得目的片段,并构建克隆质粒pMD-PKAR。经BglⅡ和HindⅢ双酶切后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KAR-RFP-C2,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至Vero细胞内,利用Le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KAR基因在Vero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及其定位。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PKAR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及在Vero细胞内表达。Western blot试验成功检测到目的条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PKAR基因主要在Vero细胞的细胞质中呈点状表达。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KAR基因生物学功能及核酸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燕,冯利兴[7](2017)在《肌肉钙黏蛋白突变体构建和细胞内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肌肉钙黏蛋白(M-cadherin)叁个钙离子结合位点对肌肉钙黏蛋白在细胞内定位的影响,以鼠肌肉钙黏蛋白基因及其钙离子结合位点突变序列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将其扩增后插入pEGFP-N1载体,使其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转染HEK293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肌肉钙黏蛋白及不同钙离子结合位点突变体在HEK293细胞中的定位。结果显示,肌肉钙黏蛋白叁个钙离子结合位点分别突变之后,第二个钙离子结合位点突变会导致肌肉钙黏蛋白细胞内定位发生改变,使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发生改变。该研究为深入研究肌肉钙黏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7年06期)
潘勇权,胡惠军,古彩红,林小龙[8](2017)在《乳腺癌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及细胞内定位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β-连接素(β-caten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细胞内定位情况。方法以乳腺癌组织147例和癌旁正常组织1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IHC测定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47例样本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样本共有121例(异常表达率82.3%),其中包括细胞浆异常表达53例,细胞膜异常表达68例。β-catenin蛋白在有淋巴转移以及临床分期II期、III期的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明显偏高(P<0.05);其中,存在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Ⅲ期的乳腺组织胞浆异常表达比率均明显高于胞膜的异常表达。结论β-catenin蛋白能够促进乳腺淋巴转移、乳腺癌细胞的浸润与侵袭以及肿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陈耀丽,陶丽丽,罗明华[9](2016)在《乳腺癌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及细胞内定位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细胞内定位情况,并分析不同表达定位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该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病理标本中β-catenin的表达,统计其临床病理特征,明确β-catenin蛋白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 1 182例患者中,β-catenin蛋白阳性125例,占68.7%;其中,胞浆表达56例,占44.8%,胞膜表达69例,占55.2%。2胞浆表达患者组织分级Ⅱ、Ⅲ占比明显高于胞膜表达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的占比胞浆表达患者明显高于胞膜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且其细胞内定位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级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徐陈陈,董健健,程楠,韩咏竹,王训[10](2017)在《中药肝豆汤含药血清对Wilson病模型TX小鼠肝细胞内ATP7b蛋白亚细胞定位和功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肝豆汤调控TX小鼠肝细胞内铜转运通路的分子靶点,研究其调控机制。方法:免疫荧光双标记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由含肝豆汤兔血清孵育后TX小鼠肝细胞内ATP7b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变化。结果:ATP7b蛋白在DL小鼠肝细胞内定位于反面高尔基体管网状结构(TGN),位于高铜环境中则转运至顶端膜区,去除高铜环境则重新定位于TGN;ATP7b蛋白在TX小鼠肝细胞内不能定位于TGN及顶端膜区域,去除高铜环境也不能促使ATP7b蛋白重新定位于TGN。中药肝豆汤可促使ATP7b蛋白逐步重新定位于TGN。结论:肝豆汤可以通过诱导ATP7b蛋白重新定位于TGN,进而发挥细胞内排铜作用,改善Wilson病的临床症状。(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细胞内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研究目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定位,构建融合了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或mScarlet的表达载体。选取VTI12、RabD2a、ARA7以及SYP61等4个定位基因来构建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根据TAIR数据库中相关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序列并将其分别连接到已制备好的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上,制备得到质粒后转化入原生质体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UC18HE-NmCherry-VTI12、pUC18HE-NmCherry-RabD2a、pUC18-mScarlet NT-ARA7以及pUC18-mScarlet NT-SYP61等4个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并且成功在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内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何甜甜,李欣,易剑峰.多吡啶钌(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及细胞内定位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2].王文旭,郁飞.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蛋白质细胞内定位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赵玲玲.BHD综合征因子FLCN调控氨基酸转运蛋白PAT1在细胞内定位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刘园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的组成、细胞内定位及复制非必需位点的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
[5].张海霞,李倩,王丹,赵克学,韩玉梅.人源跨膜蛋白43(TMEM43)的检测、细胞内定位及体外真核表达[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
[6].孙洪超,黄冶川,杨怡,庄浩瀚,陈学秋.弓形虫环核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在Vero细胞内的定位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8
[7].刘燕,冯利兴.肌肉钙黏蛋白突变体构建和细胞内定位分析[J].生物化工.2017
[8].潘勇权,胡惠军,古彩红,林小龙.乳腺癌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及细胞内定位与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7
[9].陈耀丽,陶丽丽,罗明华.乳腺癌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及细胞内定位与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6
[10].徐陈陈,董健健,程楠,韩咏竹,王训.中药肝豆汤含药血清对Wilson病模型TX小鼠肝细胞内ATP7b蛋白亚细胞定位和功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