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素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物质生产,磷素吸收,利用效率
磷素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侯云鹏,孔丽丽,刘志全,李前,尹彩侠[1](2019)在《覆膜滴灌条件下磷肥后移对玉米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等磷量投入条件下,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P1,100%基肥;P2,40%基肥+60%拔节肥;P3,40%基肥+4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P4,40%基肥+2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20%开花肥)对玉米产量、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磷处理(P2、P3、P4)玉米产量均高于P1处理,P4处理玉米产量与P1处理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施磷显着提高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和磷素吸收量,吐丝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1处理最高,灌浆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4处理最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淑香,徐明岗[2](2019)在《土壤磷素演变与高效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磷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磷肥的施用可以大大增加土壤磷素含量与供给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然而,磷肥过量施用造成土壤磷素累积的现象在全球已经非常普遍~([2]),我国的情况尤为严重。我国土壤磷累积以11%的速度在递增~([3]),导致不同地区土壤有效磷呈现增加的趋势~([4]),这不仅明显降低了磷肥的利用率,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郭鑫年,金鑫,马洪涛,陈刚,纪立东[3](201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扬黄灌区密植高产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特征及适宜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磷肥(P_2O_5)施用量对宁夏扬黄灌区密植高产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特征,明确宁夏扬黄灌区玉米生产适宜磷肥用量,以指导当地玉米生产。以正大12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玉米密度为9.75万株/hm~2条件下设置5个磷肥(P_2O_5)用量0、45、90、135和180 kg/hm~2,N 300.0 kg/hm~2和K_2O 75.0 kg/hm~2均一致。从磷肥(P_2O_5)对密植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土壤磷素平衡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磷肥(P_2O_5)增加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增产率为3.1%~7.8%,通过产量获得磷肥(P_2O_5)效应方程为Y=-0.053 7x~2+15.803x+15 450(R~2=0.981 9~*),通过模拟计算最高产量P_2O_5用量为147.1 kg/hm~2,从实际最佳经济产量P_2O_5用量为112.2 kg/hm~2。经济效益角度分析P_2O_5用量在135 kg/hm~2时利润最高,比对照增收5.7%。施用磷肥(P_2O_5)促进了玉米磷素的吸收累积,籽粒、秸秆和地上部磷素累积量,100 kg籽粒需P_2O_5量均随磷肥(P_2O_5)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施P_2O_5 135 kg/hm~2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24.0%、19.3%、22.1%和15.7%。P_2O_5用量为135 kg/hm~2时磷肥利用效率最高为36.2%(P<0.05),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均随着磷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施P_2O_5量为45~135 kg/hm~2时耕层土壤速效磷均为当季匮缺。从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土壤磷素平衡和磷肥利用效率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域密植高产玉米磷肥(P_2O_5)用量适宜的范围为135~147 kg/hm~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瑞,施卫明,李奕林,仲月明[4](2019)在《增氧提高蔬菜磷素吸收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素的吸收利用率低是制约蔬菜生产的重要障碍因子之一,蔬菜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适应性变化是高效利用土壤磷的主要生物学机制。当前磷肥的过量施用导致蔬菜根际环境的恶化,而根际环境对蔬菜的根系形态结构、根系活力和植株生理反应也都会产生反馈影响。本文从氧营养的角度,以根系为核心,综述了国内外提高蔬菜磷素利用率的途径,根系与根际环境互作对蔬菜磷素利用率的响应,并剖析了增氧促进根系生长及改善根际环境提高蔬菜对磷的吸收及利用的生物学机制,从而为提高蔬菜磷肥利用效率、减少蔬菜地磷肥投入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3期)
张学昕,刘淑英,王平[5](2019)在《施磷量对棉花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施氮一致的前提下,增加施磷量对棉花磷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器官不同时期吸磷量最高的均为N_2P_3处理;棉花各器官磷素的吸收不同施肥处理下表现不同,大致表现为铃>茎>叶>根系。与单施氮(N2)相比,施磷对棉花花铃、叶片、茎和根系的吸磷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施肥处理植株对磷素吸收的最高峰出现在盛铃期,阶段积累吸收量为22.91~91.40 kg/hm~2,占总量的33.71%~54.85%。磷养分吸收速率从苗期到盛蕾期增长缓慢,盛蕾期到盛花期各处理磷养分吸收速率开始明显加快。当生育期进行到盛铃期时,各处理吸收速率均达到最高值,其中,处理N_2P_3的吸收速率高于其他处理,此后棉株对磷的吸收速率逐渐降低。试验中,N2P3处理产量达2 308.67 kg/hm~2,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_2P_3处理单株铃数、单铃重、纯收益最大。(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0期)
王春雪,王昭,陈建军,李博,祖艳群[6](2019)在《畜禽粪便中磷素特征及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其中的磷素含量及组分存在极大差异,因此,了解不同畜禽粪便中的磷素特征,在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磷素、提高其植物利用率、有效控制其流失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我国不同种类的畜禽粪便磷素组成不同,同时概述了磷素在农田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分析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种类、作物类群等因素对农田土壤中磷素转化利用的影响,并提出了利用畜禽粪便要从其还田入手,综合考虑不同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利用合适的土壤磷素活化剂,以达到农业、生态、环境各方面平衡的利用效果。尤其是土壤酶及解磷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群落的互作来全面提升畜禽粪便中P素的利用效率,使畜禽粪便中的P真正进入到农田系统中进行循环,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晓影,刘鹏,程乙,董树亭,张吉旺[7](2019)在《土壤深松下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田试验与土柱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距离地表-5 cm (P5)、-10 cm (P10)、-15 cm (P15)和-20 cm(P20)施用磷肥处理,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研究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及磷肥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施用深度显着影响夏玉米根系干重及根长,表现为P15>P10>P20>P5>CK。与常规磷肥施用深度(P5)处理相比,P15处理玉米籽粒产量两年平均提高23.1%,根干重及总根长两年平均提高13.1%、22.9%; P15、P20处理均增加了-20 cm以下土层的根干重比例及根长比例,土柱试验分别达到35.4%和36.4%、58.7%和59.3%,大田试验根干重两年均达到19.0%,根长比重分别达到39.8%和39.9%。根系分布的优化促进了植株磷素积累与转运, P10、P15、P20处理较P5处理磷积累量2年平均提高10.6%、25.2%和14.7%,磷转运量平均提高46.9%、76.6%和57.6%,籽粒产量相应增加12.9%、23.1%和10.6%。P15比P5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提高19.1 kg kg~(–1)、19.1 kg kg~(–1)和25.2%。磷肥深施能够增加深层土壤根系的分布比例,提高植株对磷肥的吸收、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夏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用在-15 cm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忠学,姜丽莉,陈鹏,聂堂哲,陈帅宏[8](2019)在《水磷运筹对水稻产量和磷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寒地黑土区不同水磷管理模式对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与磷肥吸收效率的关系,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2种灌溉模式(F:淹灌,C:控灌)和6种施磷量(P0:0 kg/hm~2,P1:15 kg/hm~2,P2:30 kg/hm~2,P3:45 kg/hm~2,P4:60 kg/hm~2,P5:75 kg/hm~2),研究了不同水磷管理模式对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和植株磷素积累量、磷素利用效率、磷肥吸收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磷素积累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磷素籽粒利用效率和磷素干物质利用效率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磷肥吸收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的趋势。CP2和FP3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磷素积累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分别达到两种灌溉模式下不同施磷水平的最大值,CP2和FP3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显着(P>0.05),CP2处理的水稻磷肥偏生产力显着高于FP3处理(P<0.05),因此,CP2处理为本试验中最优的水磷运筹模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收获指数呈显着负相关(P<0.05);磷素积累量与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和产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植株磷素积累量与根干质量和根长密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这说明通过适宜的水磷运筹模式,可以创造良好的根系形态,提高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量,有利于提高产量及磷肥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姚珊[9](2019)在《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利用效率对塿土磷素肥力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利用效率(PUE)和土壤磷素肥力的关系,可以界定土壤磷素的最佳管理范围及合理的施磷量,为实现作物高产和减少磷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塿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控制条件(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两个方面,研究磷肥利用效率与土壤磷素肥力水平的关系。控制条件(盆栽)试验采取塿土长期定位试验5个不同磷素肥力水平的土壤(F1、F2、F3、F4、F5),大田试验选取田间4个不同磷素肥力水平的土壤(F1、F2、F3、F4),每个磷素水平土壤上均设置5个施磷量(0、30、60、90、120 kg P_2O_5/ha)。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制条件(盆栽)试验土壤速效磷含量水平较低(Olsen-P含量小于15 mg/kg)时,增施磷肥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所有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小麦增产52.2%~119.7%、玉米增产94.7%~212.7%。而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15 mg/kg时施磷肥效果不显着。经过两季作物种植,除F2施磷量60 kg/ha、120 kg/ha和F5施磷量120 kg/ha较不施磷显着提高了全磷含量外,其它磷素水平土壤经过两季作物种植,均对土壤全磷无显着影响。所有磷素肥力土壤上,施用磷肥总体上可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依次增加-4.08~434.69%、26.49~112.77%、6.74~48.24%、4.07~43.65%和-4.84~28.29%。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PUE)与土壤初始速效磷(Olsen-P)含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33 mg/kg时冬小麦PUE达到100%。夏玉米PUE在P30处理下随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抛物线形式增加,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12 mg/kg时玉米PUE达到100%,当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34 mg/kg时玉米PUE达到最大值155%;在P60、P90和P120处理时,玉米PUE随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上升而直线增加,土壤Olsen-P含量分别达到12 mg/kg、17 mg/kg和14 mg/kg后保持不变。整个冬小麦-夏玉米体系PUE随土壤初始Olsen-P的变化趋势和夏玉米类似,冬小麦(P30)和夏玉米(P30)总施磷量(P_2O_5)为60 kg P_2O_5/ha,当土壤初始速效磷含量约为18mg/kg时体系PUE达到100%,当土壤初始速效磷含量约为40 mg/kg时体系PUE达到最大值。同一磷素肥力水平土壤上,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PUE均显着降低,尤其是施磷量高于60 kg/ha之后。关中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土壤磷素(Olsen-P)管理的最佳范围为17~40mg/kg,体系总推荐施磷量为60~120 kg P_2O_5/ha。2.大田试验土壤磷素肥力水平较低时(Olsen-P 10 mg/kg),无论小麦还是玉米,施用磷肥均可明显提高籽粒产量(小麦不显着),其它磷素肥力水平土壤上磷肥无明显增产效果。两年结果显示,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PUE)与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之间基本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冬小麦PUE为100%时所对应的土壤初始Olsen-P为31~33 mg/kg,此时施磷量为60 kg P_2O_5/ha。两年夏玉米PUE与土壤初始Olsen-P含量的关系可用线性或线性平台模型描述,在一定Olsen-P范围内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夏玉米PUE为100%时所对应的土壤初始Olsen-P约为18 mg/kg,此时施磷量为60 kg P_2O_5/ha。两年冬小麦-夏玉米体系PUE与土壤初始速效磷的关系基本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体系总施磷量为120 kg P_2O_5/ha,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夏玉米磷农学阈值(Olsen-P 13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达80%~83%;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冬小麦磷农学阈值(Olsen-P 17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达85%~87%;土壤Olsen-P含量约为28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为100%;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磷素环境阈值(Olsen-P 40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高达115%,此时出现磷素肥力耗竭。综上,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土壤速效磷大概控制在17~28 mg/kg的范围内,体系总推荐施磷量120 kg P_2O_5/ha。在此范围内管理,既可保证作物的产量,又可提高小麦-玉米体系周年磷肥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侯美娜[10](2019)在《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根系动态与磷素吸收利用相关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第二大类营养元素,但是由于磷的有效性差、易积累等特点,使土壤中普遍缺乏有效磷,这严重制约着我国以及世界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目前,施加磷肥成为解决农田磷素限制的重要途径。但是磷肥大量的施用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土壤磷库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间作是提高作物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玉米(Zea mays L.)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别为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重要的粮食作物和优良的豆科牧草,二者间作对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间作优势产生机理地下部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根系构型、根系活化及菌根的形成等方面,而根系动态作为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重要因素却常常被忽略。为此,我们开展了野外田间试验,探究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作物根系动态和磷素吸收利用关系,进一步完善间作优势产生的地下生态学机理。本试验以玉米和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松嫩草地生态研究站进行。试验设计为随机裂区试验,共3个重复,其中主区因素为2个施磷水平:P0(不施磷)和P1(施磷),副区因素为叁种种植模式:玉米单作(MM,65 cm行距种植),紫花苜蓿单作(MA,30 cm行距种植),玉米/紫花苜蓿间作(IMA43,4行玉米和6行紫花苜蓿间距30 cm间作)。主要探究间作和施磷水平对根系的生产力、死亡量、现存量、寿命和周转的影响以及在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根系的生产力、死亡量、现存量、寿命和周转与磷素吸收和利用的关系,通过试验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的交互作用对作物根系生产力、死亡量和现存量的影响不显着。玉米/紫花苜蓿间作通过加快根系的生产和死亡、提高根系现存量,促进了作物对磷素的吸收利用,与MM和MA相比,IMA43间作提高了作物在0-20 cm土层根系的生产力、死亡量和现存量。施磷水平对作物根系生产力、死亡量和现存量的影响不显着。同时,根系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根系动态峰值出现的时间在施磷水平和种植模式均没有存在显着差异。在表层土壤,不同处理作物的根系生产力、死亡量以及现存量在每年的7-8月份均会出现峰值。(2)间作显着降低了根系存活率和平均寿命,促进根系周转加快。不考虑磷水平,在0-20 cm土层,IMA43与MM和MA相比根系存活率分别降低了17.74%和23.09%,根系平均寿命分别降低12.14%和17.32%,根系周转率分别提高了12.90%和0.86%。不考虑种植模式,与不施磷相比,施磷使作物在0-20 cm土层的根系存活率和平均寿命分别提高了3.68%和19.35%,根系周转率降低了7.42%。(3)施磷和间作均显着提高了作物的磷含量、磷吸收量以及产量。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条件下,玉米的磷含量、磷素吸收量和产量分别显着提高17.99%、57.04%和32.6%,紫花苜蓿的磷含量、磷素吸收量和产量分别显着提高59.55%、60.47%和9.06%;与单作相比,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使玉米的磷含量和磷素吸收量分别显着提高了26.58%和13.90%,紫花苜蓿的磷含量、磷素吸收量和产量分别显着提高了8.12%、63.80%和76.31%。(4)在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中,作物根系的年周转率与其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吸收量和总产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磷含量不存在相关性。因此,玉米/紫花苜蓿间作后引起的作物根系周转的提高与植物磷素的高效吸收和利用以及产量的提高密切相关。综上所述,玉米/紫花苜蓿间作通过提高根系生产力、死亡量、现存量、降低根系平均寿命和存活率以及加快根系周转,促进了作物对磷素的高效吸收和利用,进而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紫花苜蓿间作后引起的植物根系动态的变化是提高磷素吸收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磷素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磷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磷肥的施用可以大大增加土壤磷素含量与供给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然而,磷肥过量施用造成土壤磷素累积的现象在全球已经非常普遍~([2]),我国的情况尤为严重。我国土壤磷累积以11%的速度在递增~([3]),导致不同地区土壤有效磷呈现增加的趋势~([4]),这不仅明显降低了磷肥的利用率,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素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侯云鹏,孔丽丽,刘志全,李前,尹彩侠.覆膜滴灌条件下磷肥后移对玉米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J].玉米科学.2019
[2].张淑香,徐明岗.土壤磷素演变与高效利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郭鑫年,金鑫,马洪涛,陈刚,纪立东.宁夏回族自治区扬黄灌区密植高产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特征及适宜用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4].王瑞,施卫明,李奕林,仲月明.增氧提高蔬菜磷素吸收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土壤.2019
[5].张学昕,刘淑英,王平.施磷量对棉花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6].王春雪,王昭,陈建军,李博,祖艳群.畜禽粪便中磷素特征及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利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
[7].陈晓影,刘鹏,程乙,董树亭,张吉旺.土壤深松下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9
[8].张忠学,姜丽莉,陈鹏,聂堂哲,陈帅宏.水磷运筹对水稻产量和磷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9
[9].姚珊.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利用效率对塿土磷素肥力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侯美娜.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根系动态与磷素吸收利用相关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