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包括池体、卡槽、过滤机构和清理机构,所述池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电解杆,所述池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阀门,所述池体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池体内壁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隔网,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池体内壁的两侧设置了隔网,在隔网的内部可以放置生石灰包等与水反应放热的物质,来提高水的温度,进而不需要使用电加热装置,可以减少使用电的成本,并且为了提高电流在废水中流通的效率,在入水管处设置了过滤机构,将废水中的物质进行过滤,并在池体的内部放置了铁屑来同于提高废水中电流的流通效率,进一步的提高废水脱氮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包括池体(101)、卡槽(110)、过滤机构(200)和清理机构(300),所述池体(1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电解杆(102),所述池体(1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入水管(103),所述入水管(10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阀门(104),所述池体(10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05),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01)内壁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隔网(108),所述隔网(108)内壁的底部放置有清理机构(300),所述池体(101)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网板(107),所述网板(107)位于隔网(108)的中部,所述池体(101)内壁的底部放置有铁屑(109)。
设计方案
1.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包括池体(101)、卡槽(110)、过滤机构(200)和清理机构(300),所述池体(1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电解杆(102),所述池体(1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入水管(103),所述入水管(10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阀门(104),所述池体(10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05),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01)内壁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隔网(108),所述隔网(108)内壁的底部放置有清理机构(300),所述池体(101)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网板(107),所述网板(107)位于隔网(108)的中部,所述池体(101)内壁的底部放置有铁屑(1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机构(300)包括底板(301)和连接柱(302),所述连接柱(302)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底板(301),两个所述底板(301)之间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过滤网(106),所述过滤网(106)的网径大小与网板(107)的网径大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管(103)的顶部开设有卡槽(110),所述卡槽(110)的内部活动卡接有过滤机构(200),所述过滤机构(200)与卡槽(110)相接处的位置胶粘固定连接有动态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机构(200)包括顶板(201)、侧板(202)和L型网孔板(203),所述顶板(201)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侧板(202),所述顶板(201)下表面与侧板(202)相垂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L型网孔板(203),两个所述侧板(202)的底部与L型网孔板(203)固定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大量进入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被微生物分解,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从而影响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因此,在将废水排入到河道之前要对废水进行脱氮除磷的处理,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脱氮处理,因为废水的温度较低,导致脱氮的效率低下,且如果使用电加热装置对废水进行加热导致成本较高,另外废水中的杂质较多,对电流的效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会导致电流效率变低,从而导致脱氮的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包括池体、卡槽、过滤机构和清理机构,所述池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电解杆,所述池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阀门,所述池体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池体内壁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隔网,所述隔网内壁的底部放置有清理机构,所述池体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网板,所述网板位于隔网的中部,所述池体内壁的底部放置有铁屑。
进一步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底板和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底板,两个所述底板之间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网径大小与网板的网径大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入水管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活动卡接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与卡槽相接处的位置胶粘固定连接有动态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顶板、侧板和L型网孔板,所述顶板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顶板下表面与侧板相垂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L型网孔板,两个所述侧板的底部与L型网孔板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池体内壁的两侧设置了隔网,在隔网的内部可以放置生石灰包等与水反应放热的物质,来提高水的温度,进而不需要使用电加热装置,可以减少使用电的成本,并且为了提高电流在废水中流通的效率,在入水管处设置了过滤机构,将废水中的物质进行过滤,并在池体的内部放置了铁屑来同于提高废水中电流的流通效率,进一步的提高废水脱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池体;102、电解杆;103、入水管;104、阀门;105、出水管;106、过滤网;107、网板;108、隔网;109、铁屑;110、卡槽;200、过滤机构;201、顶板;202、侧板;203、L型网孔板;300、清理机构;301、底板;302、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废水高效电解脱氮装置,包括池体101、卡槽110、过滤机构200和清理机构300,池体1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电解杆102,池体1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入水管103,入水管10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阀门104,池体10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05,池体101内壁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隔网108,隔网108内壁的底部放置有清理机构300,池体101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网板107,网板107位于隔网108的中部,池体101内壁的底部放置有铁屑109;
其中,电解杆102用于对池体101内部的废水进行电解,且电解杆102与外部电源连接,入水管103用于将废水送入池体101的内部,出水管105用于将池体101内部经过电解的废水排出,出水管105的外部也安装有阀门104,用于控制废水的排出,隔网108的内部可以放置生石灰包或其他与水反应放热的材质,生石灰包与废水接触,可以发热,能提高废水的温度,进一步的提高废水电解的效率,不需要使用大功率的电加热装置对废水进行加热,相对于电加热装置能更加的节约电能,清理机构300能对隔网108内部的生石灰包进行清理,将生石灰包进行排出,铁屑109能增加废水电流的效率,让废水能更加适合成为电解质,并且设置了网板107能限制铁屑109从池体101内部流出,还在出水管105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过滤网106,过滤网106的网径大小与网板107的网径大小相同。
更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对隔网108内部的清理,所以清理机构300包括底板301和连接柱302,连接柱302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底板301,两个底板301之间相互平行,为了对废水进入池体101之前,排除废水内部较大的杂志,所以在入水管103的顶部开设有卡槽110,卡槽110的内部活动卡接有过滤机构200,过滤机构200与卡槽110相接处的位置胶粘固定连接有动态密封圈,为了保证过滤的效果,所以过滤机构200包括顶板201、侧板202和L型网孔板203,顶板201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侧板202,顶板201下表面与侧板202相垂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L型网孔板203,两个侧板202的底部与L型网孔板203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5641.8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4(安徽)
授权编号:CN209815861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C02F9/06
专利分类号:C02F9/06;C02F101/16
范畴分类:申请人:吴江
第一申请人:吴江
申请人地址: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
发明人:吴江;郭辉;杨程朋;段飞;韩正浩
第一发明人:吴江
当前权利人:吴江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过滤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