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艳(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从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实践观的转变论文

赵 艳(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从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实践观的转变论文

摘要:实践概念作为核心概念贯穿于卢卡奇的全部哲学思想,其性质和内涵大致经历这样的发展:最初,卢卡奇透过黑格尔的视角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形成脱离现实基础的狭隘实践观;之后,由于世界革命的发生及现实情况的改变,卢卡奇重新考虑其理论立场,经过对经济学和辩证法的考察,尝试建立一种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从而逐步回归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卢卡奇早期对于实践观的狭隘理解导致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错误,晚期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使得他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卢卡奇;实践观;转变;马克思

在既有研究中,实践概念作为卢卡奇哲学观点的核心概念,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大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卢卡奇的早期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一味地站在马克思成熟思想的视角上批判卢卡奇,而忽略了他晚期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的进步,不得不说这样的批判有失偏颇①。实践观在卢卡奇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辩证地对待。

一、卢卡奇实践观转变的内容

卢卡奇早期和晚期的实践观有很大的不同。在早期,卢卡奇的实践观是以阶级意识的觉醒为出发点的狭隘实践观,在晚期,卢卡奇以劳动作为核心概念重新理解实践。

最后是比喻修辞格的使用。这是一处明喻。将妻子比作棋子,二者有“被困、被限制”的共同点,表现了妻子被生活、被思念围困的状态。此处以比喻之手法,写尽妻子想挣脱生活现状而不得的无力之感,这是千百年来所有囿于世俗将全身心的希望都寄予了丈夫借以改变自身处境的妻子的境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师就要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进步。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微课,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1.早期的实践观:用阶级意识解读实践

卢卡奇早期的实践观集中体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个阶段他透过黑格尔的眼睛来看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通过阶级意识的觉醒来指导的,具有很强的唯心主义色彩。

这些职责要求,为我们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责即角色定位指明了方向,成为思政课教师“三师”型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通过阐述卢卡奇早期和晚期的实践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实践观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首先,在早期卢卡奇过度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将实践从属于意识活动的发展,由认识上的成功与否来判定实践的成败,完全否认了实践的客观作用。由于缺乏真正的实践基础,卢卡奇的思想完全脱离了实践,代之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演变作为实践的发展,完全脱离了实践的现实支柱而走向了唯心主义。而晚期卢卡奇明确提出实践的存在论,人赖以生存的发展始终都是客观存在的。其次,卢卡奇早期的实践观是脱离劳动这个现实基础而对经济作了狭隘的理解,遗漏了经济中的基本范畴“劳动”,从而使他的一切逻辑思路都缺失了理论的现实基础,变成了空中楼阁。而晚期的实践观重视劳动的作用,将劳动置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核心地位,通过研究劳动来分析现实问题。最后,卢卡奇早期的实践观否定了个人实践的作用,只看到了集体实践也是有误的,集体实践也是通过个人实践组成,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晚期则重视人的真正个性发展与成熟,结合社会变革来扬弃异化。

2.晚期的实践观:把劳动引入实践范畴

卢卡奇实践观从早期到晚期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有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匈牙利党内的变动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原因,也有其自身思想经历转变的原因。

高强度的探头石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完全规避,只能提高刷孔频率来降低由于探头石存在而产生卡锤现象发生的概率。冲孔操作需严格按照规程执行,避免由于绳索过放等不当操作造成的卡锤头现象的发生。

第一,作为目的论设定的劳动。人的劳动具有目的设定特点,卢卡奇引用了马克思关于蜜蜂与建筑师的例子,提出了人在劳动之前头脑中就有了反应,人的劳动不仅改变了自然物的形式,而且实现了自身目的。第二,作为社会实践模式的劳动。卢卡奇将劳动分为原始形态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劳动都是目的论设定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劳动所指向的目标是自然物,而后一种所指向的是人,例如资本家通过工人的手脑去赚钱,其实践是间接依助于工人的。卢卡奇把第一种劳动设定为其他社会实践的基本模式,第二层次的劳动要通过第一层次劳动才能实现[2]。第三,在劳动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劳动作为一种目的论的设定必定有一个设定主体和一个被设定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劳动而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而晚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处于冷战时期,形势相对稳定,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逐步变为现实。卢卡奇经过了26年的流亡生活回到祖国,放弃从政,集中精力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全神贯注地进行理论研究。卢卡奇意识到由实践证实的依托阶级意识的自我觉醒是虚幻的乌托邦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从现实基础出发[3]。

3.早期晚期的对比:实现实践观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有的人都处于物化的状态[1],为了摆脱这种物化状态,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辩证法,即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唯一能够把握历史的主体就是无产阶级。关于无产阶级又是如何背负起这个使命的,卢卡奇提出了劳动时间这个关键因素。由于资本家无止境地剥削、延长劳动时间,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变,工人忍无可忍,意识到了自己生产的这些商品是生产的主体,但同时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活资料,同时也是生产过程中的客体,是处于被剥削的状态。工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转变成了工人的阶级意识,工人又由阶级意识的指导来进行革命实践,从而解放自身,解放人类。

二、卢卡奇实践观转变的原因

卢卡奇晚期的实践观集中体现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作为目的论设定的劳动、作为实践模式的劳动以及劳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及后果。

1.首要原因:写作背景和经历的不同

卢卡奇在早期写《历史与阶级意识》和晚期写《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时的思想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卢卡奇在写《历史与阶级意识》时,是透过老师齐美尔第一次来研究马克思的,这使得卢卡奇将从马克思那里学到的东西全都纳入齐美尔式的唯心思想中。第二次是透过黑格尔的眼睛进行的,他读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些著作,以黑格尔为基础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在一种“历史哲学”中加以综合。所以,在写《历史与阶级意识》时,卢卡奇的思想基础是非辩证的唯物主义,在论述总体性辩证法时,完全采用了黑格尔的主客体模式。撰写《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时,卢卡奇已经度过了学习马克思的第三阶段。在匈牙利党的工作经验使卢卡奇明白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全面和统一的性质,深刻理解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要每时每刻在实践中重新领会和掌握。卢卡奇阅读了许多列宁哲学成熟时期的著作,这对他建立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新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框架下,卢卡奇能够正视自身早期思想的错误,从社会存在的本体出发重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卢卡奇在反思早期实践观中存在的缺陷后重新阐释了他的实践观,他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从深层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内涵。此外,从自然界开始研究社会存在,把劳动作为社会存在的出发点,历史地看待研究对象,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重要原因:理论基础不同

卢卡奇思想发生转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第一,早期《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大背景下,匈牙利形势不容乐观,其实际领导人与库恩·贝拉为首的宗派主义集团对立,在重大的革命问题上,卢卡奇支持极左思潮,而在国内又反对贝拉,处于极度矛盾之中。第二,在国际上,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为了总结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他一方面追随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一方面由于国内复杂的情况而不得不寻找意识形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寄托意识形态发展为实践力量的唯心主义实践观。第三,卢卡奇早期师从齐美尔,推崇马克思·韦伯的方法论,所以卢卡奇的哲学成了深受黑格尔影响又极力想向马克思靠近的极度矛盾的哲学。

2.加强和规范职业生涯管理,搭建毕业生快速成长的平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职业发展周期来看,要经历考察期、迷茫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职业发展阶段及心理变化过程,用人单位要把握这四个周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

三、卢卡奇实践观转变的意义

卢卡奇的一生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早期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革命实践观转向晚期以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本体论的实践观,从早期不成熟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思想,这不仅是卢卡奇思想上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归,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刻了理论和实践意义。

卢卡奇实践观的转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首先,卢卡奇的劳动目的论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接起来,并且将自然界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这就承认了自然存在相对于社会存在的优先地位,这相对于早期无视自然界的理论来说,实现了向目的论的唯物主义转向。其次,将劳动置于实践的核心地位,提出劳动的目的论设定和因果性设定,从而撇清了康德的认识论和黑格尔思辨逻辑学的目的论。最后,着力恢复主体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位置。通过阐述劳动这一主体能动活动的目的性、选择性,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思想运用于对劳动的研究之中,指出劳动的价值性。在社会存在的研究中加大对主体的关注力度,在明确自然的前提下探讨主体性,在反思早期主体性理论中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卢卡奇实践思想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晚期思想通过对早期物化理论的扬弃,提出对于异化的扬弃不仅是通过改革,还要提升整个社会成员的素质,这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总之,卢卡奇实践观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早期《历史与阶级意识》到晚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的实践观一步步向马克思靠拢。由于《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在20世纪90年代才在我国翻译出版,因此国内学者对此书研究还很少。对于卢卡奇这样一位在国内和西方都饱受争议的哲学家,研究其著作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其主要哲学著作进行系统分析和阐明,对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本文以卢卡奇的哲学著作来界定其实践观早期和晚期含义:早期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为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及之前的时期;从30年代到60年代末是处于转变时期的过渡阶段;70年代初的思想《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为晚期思想。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6.

[2]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M].徐崇温,主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07.

[3]卢卡奇.卢卡奇自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24.

FromClassConsciousnesstoOntologyofSocialbeing:ChangeofLukacs’ViewofPractice

ZHAO Yan

(College of Marxism,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00, China)

Abstract:As a core concept,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runs through all Lukac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he nature and connotation of practice have undergone such a development: at first, Lukacs considered Marx philosophy though Hegel’s perspective, thus forming a narrow practice view which is on reality-free foundation; later, due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world revolution and the change of reality, Lukacs reconsidered his theoretical position. After examining economics and dialectics, he established an attempt on the ontology of social being, then he returned to Marx gradually. In his early years, Lukacs’s narrow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e made his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whole ideology wrong. In his later years, re-understanding of practice constituted his way return to Marx philosophy.

Keywords:Lukacs; practice view; change; Marx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9)01-0004-03

doi:10.3969/j.issn.1008-6714.2019.01.002

收稿日期:2018-10-16

作者简介:赵艳(1995—),女,新疆昌吉人,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

标签:;  ;  ;  ;  ;  ;  ;  ;  ;  ;  ;  

赵 艳(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从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实践观的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