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剖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剖面,鸭绿江,交换量,竹林,冲积平原,冬小麦。
土壤剖面论文文献综述
阿提姑·吐尔洪,李新国,李志,刘彬,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1](2019)在《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研究区耕地、未利用地75个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其Cr、Ni、Pb、Zn、Cd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Hankason潜在风险指数、PCA/APCS受体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Cd、Cr、Ni、Pb、Zn含量的总超标率依次为89.00%、25.30%、14.70%、30.70%、29.33%,其中Cr、Zn分别在耕地10—20cm、20—30cm层超过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04、1.03倍。(2)Cd在耕地20—30 cm层、未利用地10—20 cm、20—30 cm层为轻度污染水平、中度潜在生态风险,其余剖面层Cr、Ni、Pb、Zn、Cd为无污染水平、轻度潜在生态风险。(3)土壤母质对Cr、Ni、Pb、Zn、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69.90%、78.80%、63.15%、70.68%、24.64%,交通污染源对Pb、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2.38%、47.39%,农业活动污染源对Cr、Ni、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14.30%、6.86%、20.35%。(4)研究区耕地、未利用地综合生态风险均小于150,为轻微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明瑶,刘月,滕旭,刘晓艺,李红军[2](2019)在《鸭绿江冲积平原土壤剖面常量元素的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鸭绿江冲积平原东港市十字街镇(简称SZJ)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元素淋溶迁移特征,并依据硅酸系数、硅铝铁率、钙镁比叁项特征参数对土壤的成土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ZJ剖面各常量元素在垂向分布上与土壤性状相对应的呈现大致同步的变化规律; 0~5 cm的A层表面和6~24 cm的B层13 cm处分别受到来自土表和犁底的压实作用,土壤母质25~30 cm的C层坡积物裂隙多,埋藏土壤36~50 cm的D层与分为A、B、C层的现代土壤具有相似的成土过程。A层、B层都是Mn、Ca、K元素淋溶,Fe和Al元素富集; Mg元素在A层迁移、B层富集;埋藏土壤D层各元素均为富集特征,说明其成土过程已基本停止。3个常量元素的特征参数显示剖面自下而上,有氧化程度逐渐增高、风化作用逐步变强、气候条件逐年变湿的趋势;剖面土壤成土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主导因子为温度,而非湿度。(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海林,杨秀锋,易军,刘晓利,刘秀芸[3](2019)在《亚热带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水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省鹰潭市的典型旱地、稻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亮蓝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室内图像处理的方法,量化了各样地土壤剖面染色特征参数,明确了水流类型的剖面分布规律,并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对水流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染色面积比(SA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急剧降低,0—60 cm土层的平均SAR表现为稻田(28.16%)高于旱地(21.95%)和林地(18.64%),SAR差异主要体现在5—25 cm土层;染色路径数(SPN)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整个剖面的平均SPN为稻田最多(20条),旱地其次(12条),林地最少(9条)。各样地0—20 cm土层染色路径宽度(SPW)均以1—10 cm为主,水流类型从上至下依次为均质流、非均质指流和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对于20 cm以下土层,旱地和稻田的SPW以<1 cm为主,水流类型分别以低相互作用大孔隙流和混合作用大孔隙流为主,林地以1—10 cm的SPW为主,主要水流类型为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有机质含量、根系密度和土壤机械组成等性质影响了土壤的孔隙特征,进而影响了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和水流特征。为提高红壤区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通过破除旱地犁底层、减少稻田干湿交替下的裂隙发育,以及增加林地植被多样性等多种方式实现。(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玉革,王皓然,冯雪,姜勇[4](2019)在《不同使用年限设施土壤DTPA浸提态铜和锌的剖面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分别选取了露地和使用年限为2、5、10、15年的设施菜地,采集了0~150 cm深度内8个土层的样品,测定了DTPA浸提态微量元素Cu和Zn含量及与之相关的化学指标,分析了土壤Cu和Zn的剖面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TPA浸提态Cu和Zn具有显着的剖面分异和表层集聚现象,0~60 cm土层显着高于60 cm以下土层。DTPA-Cu、Zn含量受土壤有机碳(SOC)和电导率(EC)的正向影响,受土壤pH值的负向影响。SOC和pH值是DTPA-Cu含量分布的主导影响因素,SOC是DTPA-Zn含量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子,土壤Zn/Cu受电导率(EC)、SOC及pH值的综合影响,且均为正向影响。另外,DTPA-Cu、Zn含量还与土壤全N及速效N、P、K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高量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导致设施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同步增长。研究结果可为设施菜地养分管理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姬王佳,黄亚楠,李冰冰,李志[5](2019)在《陕北黄土区深剖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助于理解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且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本研究采集陕北黄土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草地、沙柳和杨树)下>15 m深的土样,测定土壤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探究土壤水分运动机制并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具有显着差异.农地、草地、沙柳地和杨树地土壤水δD分别在-81.1‰~-60.1‰、-91.2‰~-61.0‰、-87.4‰~-63.6‰和-73.5‰~-62.2‰,δ~(18)O分别在-11.2‰~-7.6‰、-12.6‰~-8.2‰、-11.5‰~-8.1‰和-9.9‰~-7.7‰.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垂直分布均呈波动变化:浅层(活跃层,0~3 m)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剧烈,δD值分别在-80.2‰~-61.8‰、-75.9‰~-65.5‰、-76.0‰~-63.6‰和-73.5‰~-62.2‰;中层(3~12 m)农地和草地氢氧稳定同位素剖面呈抛物线型,而沙柳地和杨树地相对稳定;但深层(12 m以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基本稳定,δD值分别在-80.8‰~-71.5‰、-83.0‰~-67.5‰、-87.4‰~-76.0‰和-67.5‰~-64.3‰.4个样地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在浅层和深层土壤均无明显差异,而在中层差异较大.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活塞流可能是土壤水分运动的主导方式.不同样地土壤水可能接受不同强度降水的补给,农地和草地也可被强度小的降水事件补给,而沙柳地和杨树地可能主要接受夏秋季暴雨补给.(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哲,夏辉,袁浩[6](2019)在《白洋淀周边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白洋淀周边农田土壤硝态氮含量直接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对白洋淀周边地下水浅埋区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农田0~2m土壤中的水分、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开展试验研究,并对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量进行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传统种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变化相同,70cm土层处均达到峰值;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具有差异性,冬小麦种植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夏玉米种植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S"型变化,最后两者均稳定在5mg/kg左右;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表现为冬小麦累积少、夏玉米累积多,夏玉米种植期间硝态氮淋洗较为严重,尤其是施肥过量的情况,降雨与灌溉均将导致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增加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因此,在该区域内合理施用氮肥对保护地下水环境,建设"绿色雄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利丹,介冬梅,刘洪妍,高桂在,李德晖[7](2019)在《中国东北自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垂直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湿式灰化法提取了东北地区23个自然土壤剖面的植硅体,分析、探讨了植硅体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首先,东北地区自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垂直分布大体呈表层(腐殖质层)富集,但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仍可进一步大体划分为表层相对聚积型(如黑钙土和白浆土)和均匀分布型(如暗棕壤、黑土和冲积土)。其次,土壤原始成土过程、土壤pH等显着影响着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分布。我们的研究发现:①基于土壤原始成土过程的分析,推测在土壤剖面(尤其是母质为岩石风化物的土壤)母质层中植硅体可能是不存在的;②土壤有机质影响了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多少,依据土壤植硅体浓度-有机质方程得出的土壤剖面特定深度的模拟植硅体总浓度均明显小于其实测值;③土壤pH是影响土壤中植硅体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剖面下层pH较高,保存程度较差的植硅体所占比例却较大;④不同土壤发生层植硅体的大小组成不同,越向深处,小型植硅体所占比例越大。总之,自然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壤发生层植硅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推测自然土壤剖面中可能存在植硅体的垂向迁移,但仍需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士文,王昌昆,刘娅,李燕丽,刘杰[8](2019)在《高光谱成像的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反演及制图》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土壤水分的获取方法仅可获得离散的土壤水分点位数据,难以获得剖面上精细且连续的水分含量分布图。研究了野外条件下利用近红外高光谱(882~1 709 nm)成像反演剖面土壤水分含量(SMC),并实现精细制图的可行性。研究剖面位于江苏省东台市,我们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对剖面进行了5天原位连续观测,共采集了280个土样用于烘干法测定SMC。原始高光谱图像经数字量化值(DN)校正、黑白校正、拼接、几何校正、剪切和掩膜等一系列预处理后,提取各采样点的平均光谱反射率。提取光谱(Raw)经吸光度[LOG_(10)(1/R)], Savitzky-Golay平滑(SG)、一阶微分(FD)、二阶微分(SD)、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标准正态变量(SNV)转换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方法建立SMC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与建模方法组合条件下SMC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光谱反射率随SMC增加逐渐降低,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预测精度有所差异,除MSC方法外,同一光谱预处理方法的LS-SVM模型预测精度均高于PLSR模型,并且基于LOG_(10)(1/R)光谱的LS-SVM模型对SMC预测精度最高,其建模集的决定系数(R■)和均方根误差(RMSE_c)分别为0.96和0.65%,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_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_p)分别为0.88, 1.05%和2.88。利用最优模型进行剖面SMC的高空间分辨率精细制图,通过比较SMC反演图中提取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关系发现预测精度较高(R~2:0.85~0.95,RMSE:0.94%~1.02%),且两者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SMC反演图不仅能很好地反映出土壤水分在整个剖面中毫米级的含量分布信息,也可反映出同一位置处不同天数间的含量差异。因此,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结合优化的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土壤剖面SMC的定量预测及精细制图,有助于快速、有效监测田间剖面土壤水分状况。(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9期)
赵凯丽,王伯仁,徐明岗,蔡泽江,石伟琦[9](2019)在《我国南方不同母质土壤pH剖面特征及酸化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母质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不同母质土壤pH的剖面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防治土壤酸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湖南祁阳白茅草植被下七种母质(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页岩、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测定不同层次(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pH,通过比较表层(0—20 cm)与底层(60—100 cm) pH的差异来表征表层土壤是否酸化及酸化程度;测定0—20 cm土层的酸碱缓冲容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及颗粒组成,分析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石灰岩剖面土壤的pH (8.46~8.72)最高,呈强碱性,其次为河流冲积物(7.37~7.87)、紫色页岩土壤(7.41~8.00),呈碱性;花岗岩、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四种母质发育的红壤呈酸性或强酸性,以花岗岩红壤pH (5.31~5.70)较高,其次为第四纪红土(4.62~4.97)、红砂岩红壤(4.31~4.67),板页岩红壤pH (4.25~4.49)最低。比较表层(0—20 cm)与底层(60—100 cm)土壤的pH,发现七种母质剖面土壤的表层均出现了pH降低,说明表层已出现酸化现象,酸化程度大小依次为:紫色页岩土壤>河流冲积物土壤、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砂岩红壤>石灰岩土壤、板页岩红壤。对表层土壤的比表面积、颗粒组成(黏粒、粉粒、砂粒含量)和pH、酸碱缓冲容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共八种理化因素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七种母质土壤并未发现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但在四种母质(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花岗岩)发育的酸性红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结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表层红壤酸化差值呈显着负相关,是影响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和花岗岩四种酸性红壤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怡,余林,况小宝[10](2019)在《未覆盖雷竹林土壤细菌群落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未覆盖雷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林地非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未覆盖雷竹林地土壤细菌群落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不同土层的物种组成及分布上存在差异。未覆盖雷竹林地0~1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最高,10~2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最高,20~40 cm土层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为最低。未覆盖雷竹林不同土层的细菌群落组成相似,而优势菌群存在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方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土壤剖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鸭绿江冲积平原东港市十字街镇(简称SZJ)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元素淋溶迁移特征,并依据硅酸系数、硅铝铁率、钙镁比叁项特征参数对土壤的成土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ZJ剖面各常量元素在垂向分布上与土壤性状相对应的呈现大致同步的变化规律; 0~5 cm的A层表面和6~24 cm的B层13 cm处分别受到来自土表和犁底的压实作用,土壤母质25~30 cm的C层坡积物裂隙多,埋藏土壤36~50 cm的D层与分为A、B、C层的现代土壤具有相似的成土过程。A层、B层都是Mn、Ca、K元素淋溶,Fe和Al元素富集; Mg元素在A层迁移、B层富集;埋藏土壤D层各元素均为富集特征,说明其成土过程已基本停止。3个常量元素的特征参数显示剖面自下而上,有氧化程度逐渐增高、风化作用逐步变强、气候条件逐年变湿的趋势;剖面土壤成土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主导因子为温度,而非湿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剖面论文参考文献
[1].阿提姑·吐尔洪,李新国,李志,刘彬,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生态科学.2019
[2].张明瑶,刘月,滕旭,刘晓艺,李红军.鸭绿江冲积平原土壤剖面常量元素的特征及其意义[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海林,杨秀锋,易军,刘晓利,刘秀芸.亚热带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水流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张玉革,王皓然,冯雪,姜勇.不同使用年限设施土壤DTPA浸提态铜和锌的剖面分异[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姬王佳,黄亚楠,李冰冰,李志.陕北黄土区深剖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王哲,夏辉,袁浩.白洋淀周边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规律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
[7].刘利丹,介冬梅,刘洪妍,高桂在,李德晖.中国东北自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垂直分布规律[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
[8].吴士文,王昌昆,刘娅,李燕丽,刘杰.高光谱成像的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反演及制图[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9].赵凯丽,王伯仁,徐明岗,蔡泽江,石伟琦.我国南方不同母质土壤pH剖面特征及酸化因素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10].李怡,余林,况小宝.未覆盖雷竹林土壤细菌群落剖面分布特征[J].南方林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