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化颖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麦,基因,突变体,农艺,转录,性状,麦芽。
白化颖壳论文文献综述
栾海业,臧慧,沈会权,张英虎,乔海龙[1](2017)在《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转录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形成机理,以白化颖壳突变体(AL)和野生型植株(WT)为试验材料,对2份材料抽穗期的颖壳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Illumina Hi SeqTM25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分别从WT和AL中获得2.7 Gb和4.1 Gb有效数据,拼接组装后得到64 634条通用基因(unigenes),其中长度大于1 kb的有23 696条。通过对2份材料间差异基因的筛选,共得到67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39个上调表达,533个下调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在分子功能类型中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叶绿体相关;KEGG显着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广泛涉及碳代谢、光合作用等调控途径。对其中6个相关基因进行了RT-qPCR验证,表达趋势与RNA-Seq测序结果一致。表明AL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叶绿体形成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进一步导致了光合作用的下降,该研究结果对深入探究大麦的白化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金婷,杨建明,贾巧君,汪军妹,吴宽然[2](2013)在《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生理及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啤酒大麦苏啤3号的自然突变体品系0601的白化颖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比较了突变体和野生型在农艺性状(千粒重、饱满度等),生理性状(叶绿素含量、原花色素含量)及麦芽品质性状(糖化力、净出率、库尔巴哈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白化颖壳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突变体和野生型在千粒重、籽粒饱满度、叶绿素含量、糖化力、浸出率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而原花青素含量差异不显着。这些结果为分子标记定位白化颖壳性状基因及最终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遗传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金婷[3](2013)在《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是重要的啤酒和饲料原料作物之一,培育高产、优质的大麦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大麦颖壳的叶绿体发育与籽粒产量、原麦品质、麦芽品质相关。本研究以一份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0601(以下简称AL0601)为基础,分别对其表型特征、生理特性、麦芽品质及遗传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1.通过AL0601的表型观察,发现白化颖壳突变体在苗期,叶片有黄色斑点;拔节后叶耳(旗叶叶耳为浅紫色)和叶鞘基部缺绿呈白色;抽穗后到成熟前,颖壳缺绿呈白色,而芒和穗轴表现正常绿色。2.通过比较AL0601和野生型苏啤3号的主要农艺性状,白化颖壳对穗数、穗粒数影响不大,但是对突变体的株高和抽穗期有影响,生育期缩短,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受到影响,因此籽粒饱满度和千粒重都显着低于野生型。3.从抽穗开始,测量同时期AL0601与野生型材料苏啤3号旗叶、倒二叶和颖壳的叶绿素含量,比较后发现突变体的颖壳在各个时期叶绿素含量都明显低于野生型,在花后5天差异最为明显,突变体颖壳叶绿素含量仅为同时期野生型的19.8%,而旗叶和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大,且变化趋势相似。4.抽穗后每隔5天对AL0601和野生型苏啤3号的颖果进行香草醛-盐酸溶液浸染试验,比较后发现在突变体颖果中原花色素合成和野生型无明显差异,对成熟籽粒的原花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原花色素含量稍低于野生型,野生型为1.15mg/g,突变体为1.06mg/g,但是差异不显着。5.通过检测AL0601与野生型苏啤3号的糖化力、浸出率、库尔巴哈值等麦芽品质,发现突变体的浸出物显着低于野生型,而糖化力、α-氨基氮和库尔巴哈值显着高于野生型。6.将AL0601与表型正常的苏啤3号、扬农啤5号、盐02173、盐04014、DF矮壮进行杂交,F1代的颖壳均表现正常,说明该突变体由隐性基因控制;组合AL0601/扬农啤5号和组合AL0601/盐04014的F2代群体均出现正常颖壳和白化颖壳的性状分离,其中组合AL0601/扬农啤5号的F2代群体中正常单株754株,白化颖壳的单株224株,组合AL0601/盐04014的F2代群体中正常单株708株,白化颖壳的单株246株,经卡方检测,两个组合的正常株与突变株株数比例均符合3:1的孟德尔分离比(χ20.05=1.15<χ20.05=3.84;χ20.05=0.16<χ20.05=3.84)。表明白化颖壳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7.选取扬农啤5号/AL0601的F2代作为定位群体,用分布于大麦7条染色体上的943对SSR标记对两个亲本进行分析,筛选两个亲本之间有多态性的标记,用表现多态的引物对绿色颖壳和白化颖壳基因池进行扩增,然后再用在池间表现多态的引物扩增定位群体,用MAPMAKER EXP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构建该白化颖壳基因的遗传连锁图谱,最终将白化颖壳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上的标记Bmag0508A和Bmac087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cM和0.7cM,与标记Bmac0067共分离,暂命名为alm。(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3)
韩月澎,陈秀兰,何震天,王锦荣,杨鹤峰[4](2003)在《二棱大麦白化颖壳和旗叶紫耳突变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麦突变品系 2 98113的白化颖壳和旗叶紫耳 2个色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化颖壳性状和旗叶紫耳性状都属细胞核遗传 ,前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后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 ,而且两者是独立遗传的。此外 ,试验中还发现分离群体中所有白壳植株的叶鞘基部都为白色 ,绿壳植株的叶鞘基部均为淡绿色 ,未出现重组类型。由此推知 ,白色叶鞘基部性状可能是白化颖壳基因一因多效的表现 ,也可能这 2个性状是紧密连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3年06期)
张国荣,黄培忠[5](2002)在《大麦白化颖壳的显微结构观察(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白化颖壳近等基因系的颖壳作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颖壳白化是由于叶绿体发育不良所致;近等基因系颖壳的内外表面基本特征一致,都具有长短不一的刺毛、气孔及突起物,但白化颖壳外表面的短刺毛密度较高及突起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张国荣[6](2001)在《白化颖壳大麦的遗传、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γ射线辐照获得了一株白化颖壳突变体,并进一步选育,得到了抗大麦黄花叶病的白化颖壳品系,再采用杂交高世代材料自交分离的方法,构建了两对近等基因系。通过对该性状的遗传研究及近等基因系的生长发育、显微结构、籽粒品质、叶片及芒叶绿素含量、芒对籽粒的作用、酶活性及同工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 白化颖壳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白化颖壳性状属细胞核遗传,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白化颖壳基因具有一因多效性,该基因与黑颖壳基因为相互独立的非等位基因,黑颖壳基因对该基因有显性上位作用。 (2)对近等基因系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表明:白化颖壳对分蘖力、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株高、谷壳率、抗病性、抗倒性及颖壳的建造和充实等方面影响不大,但对出苗率有一定的影响,并使生育期延长,白化颖壳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受到影响,最后千粒重下降,产量也随之下降(-10%以上),说明大麦籽粒的绿色颖壳及果皮对产量有较大的贡献率。 (3)对颖壳的显微结构观察比较表明:颖壳白化是由于颖壳内薄壁组织细胞中的质体未分化发育所致;而其内外表面结构差异不大,都具有尖短至长的毛及气孔,但白化颖壳的外表面突起较明显,说明其表面细胞的硅化程度较高。 (4)对籽粒的品质分析表明,颖壳白化对籽粒饱满度有一定影响,但因品系不同而差异较大,说明通过选育可以得到籽粒饱满的品系;白化颖壳品系的籽粒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及较低的原花色素含量,它们之间有紧密连锁关系,因此可将白化颖壳作为高蛋白或低原花色素的选育标记,这将显着提高育种效率,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5)通过对叶片、芒的叶绿素含量及芒作用的测定,其结果表明: 白化颖壳品系可能是通过自我调节的补偿作用,其叶片、芒的 叶绿素含量要比正常的高,芒对籽粒的增重作用要高;由此启邑 示,可以通过选育自身调节能力强的白化颖壳品系,使其达到.正常颖壳品系所具有的产量。 (6)对酶的活性及同工酶的研究表明: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白化颖 壳品系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中后期比正常的低,这 可能是原花色素含量低的一个原因;而白化颖壳品系的过氧化 物酶(POD)活性一直略高于正常颖壳品系,这与籽粒缺少叶 绿体有关,其分化发育及代谢过程有所改变:近等基因系的酯 酶同工酶酶谱,无论是分孽期的叶片、抽穗期的叶片,还是籽 粒,均无区别,说明该突变基因产物与酯酶无关;两者的过氧 化物同工酶酶谱,在叶片(分桑期、抽穗期)中无区别,但在 籽粒上有明显的不同,白化颖壳要多一酶带,说明该突变基因 产物与过氧化物酶有关,并在籽粒上特异性表达。 最后,对该突变体的特性及用途等进行了探讨并作了小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1-06-01)
张国荣,林鸿生,余立云,杜永芹[7](2000)在《二棱大麦白化颖壳性状的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白化颖壳品系分别与黄颖壳品系及黑颖壳品系杂交的方法来研究白化颖壳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白化颖壳性状属细胞核遗传 ,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白化颖壳基因具有一因多效性 ;该基因与黑颖壳基因为相互独立非等位基因 ,黑颖壳基因对该基因有显性上位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白化颖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啤酒大麦苏啤3号的自然突变体品系0601的白化颖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比较了突变体和野生型在农艺性状(千粒重、饱满度等),生理性状(叶绿素含量、原花色素含量)及麦芽品质性状(糖化力、净出率、库尔巴哈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白化颖壳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突变体和野生型在千粒重、籽粒饱满度、叶绿素含量、糖化力、浸出率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而原花青素含量差异不显着。这些结果为分子标记定位白化颖壳性状基因及最终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遗传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化颖壳论文参考文献
[1].栾海业,臧慧,沈会权,张英虎,乔海龙.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转录组学分析[J].核农学报.2017
[2].金婷,杨建明,贾巧君,汪军妹,吴宽然.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生理及品质分析[J].核农学报.2013
[3].金婷.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韩月澎,陈秀兰,何震天,王锦荣,杨鹤峰.二棱大麦白化颖壳和旗叶紫耳突变的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3
[5].张国荣,黄培忠.大麦白化颖壳的显微结构观察(简报)[J].上海农业学报.2002
[6].张国荣.白化颖壳大麦的遗传、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1
[7].张国荣,林鸿生,余立云,杜永芹.二棱大麦白化颖壳性状的遗传[J].上海农业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