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粉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粉,生态学,活力,熊蜂,胚珠,苍耳,物候。
传粉生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月,贺春玲,陈玲玲,韩懂博,侯小改[1](2019)在《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特点,为进一步利用传粉蜂资源和提高凤丹牡丹产量奠定基础,采用目测、拍照和秒表计时等方法研究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结果表明,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访花时间平均为(10.99±0.59)s。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平均为(6.25±0.17)s。单花访问时间较长,平均为(61.51±5.92)s。访花间隔时间平均为(10.27±0.65)s。地熊蜂平均每分钟访花(0.92±0.79)朵。访花量与上柱头量有极显着相关性。在晴朗天气,地熊蜂在6:30—6:40、温度为11.2~12.8℃时出巢活动,在8:30达到日活动高峰期。10:30以后,温度高于26.1℃时,地熊蜂访花不活跃,部分开始回巢。地熊蜂授粉的凤丹牡丹结籽率平均为(54.67±3.25)%,显着高于空白对照。地熊蜂为凤丹牡丹传粉能提高凤丹牡丹的结籽率。(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吴冉冉,刘林德,张莉,侯玉平,王丽娟[2](2019)在《入侵植物美洲商陆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开花物候、花朵数量性状、花粉活力、花粉组织化学、柱头可授性、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状况、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传粉媒介以及繁育系统等方面,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为揭示该物种成功入侵的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美洲商陆种群花期可达45~70 d,单花花期为2~3 d,可进一步分为杯状花期、花瓣平展期、花瓣下垂期、花瓣反卷期;花冠直径在下垂期最大且不超过1 cm,花药与柱头间距离在1~2.5 mm,有利于自交的发生;花瓣平展期与花瓣下垂期花粉活力差异显着(P<0.05),杯状花期与花瓣平展期花粉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花瓣平展期花粉活力可达85%;雌蕊柱头可授性在花瓣平展期最强;杯状花期合生柱头开裂,花瓣平展期柱头9~10裂,接受花粉的表面积增大;花药散粉时间与合生柱头开裂时间相吻合,有助于柱头接受花粉;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花粉在花瓣平展期的柱头上已萌发;每朵花可提供1667~3222粒花粉,胚珠9~10个,花粉胚珠比(P/O)为340.88±34.99,表现为兼性自交;美洲商陆杂交指数(OCI)为3,花粉粒属于含脂型,主要传粉昆虫有蜜蜂、胡蜂、食蚜蝇、细腰蜂。综上所述,美洲商陆自交亲和,花粉活力高、柱头可授性强,且高花粉活力与强柱头可授性出现在相同的时期,增加了花粉落置柱头及在柱头上萌发的几率;虫媒花,访花者行为与花朵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坐果率,这样的繁殖机制与传粉特点是美洲商陆成功入侵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孙杰,刘林德,侯玉平,张莉,刘志浩[3](2019)在《石楠与火棘的传粉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石楠(Photinia serrulate)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的传粉生态学特性,我们定位观测了移栽到烟台的石楠和火棘的访花者种类、访花行为和访花频率,对两种植物的花粉活力、不同贮藏温度下花粉萌发率、柱头可授性、传粉效果和不同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石楠和火棘的花粉活力均在90%以上,石楠的花粉活力能够保持3 d,火棘的花粉活力能够保持4 d;不同温度之间的花粉萌发率差异较大,石楠的花粉最适萌发温度为20℃,火棘的花粉最适萌发温度为30℃;石楠和火棘的柱头可授性在开花后第二天达到最强;访花者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为主,石楠花序上的访花行为是"跳跃式",火棘花序上的访花行为是"连续性访花";传粉效果显示食蚜蝇科(Syrph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蝇科(Muscidae)的昆虫访花行为能够提高石楠和火棘座果率;石楠种子的千粒重为9.90±2.16 g,火棘种子的千粒重为3.14±0.45 g.层积处理能够促进种子的萌发.(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郭春燕,李福胜,沈新勇[4](2018)在《濒危植物蒙古莸传粉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濒危的原因很多,其中有性生殖的传粉过程至关重要。通过定位观察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olica Bunge)的开花动态、泌蜜动态,研究昆虫访花的行为及频率,比较花被片和花药作为诱物对昆虫的吸引,并检测了自然状态下的传粉效率,以期揭示蒙古莸的传粉生态学特点及其对生殖成功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蒙古莸的花为鲜艳的蓝紫色,芳香,可分泌蜜汁,这些花部综合特征能够招引昆虫;作为诱物,花被片对于昆虫的吸引力大于花药;重力玻片法检测结果表明风媒导致的异株传粉作用可以忽略;蒙古莸的传粉昆虫种类较少,频率较低,是由于同花期其它植物对蒙古莸传粉昆虫存在竞争,且传粉者的访花行为受到温度等气象因子的限制。自然状态下传粉效率检测结果表明蒙古莸柱头上落置的花粉平均数为6.04±4.41粒,其中,10.33%柱头没有授粉,27.44%柱头上的花粉低于4粒。(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8-08-03)
吕丛[5](2018)在《葡萄“蛇龙珠”与两个无核葡萄品种的传粉生态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蛇龙珠和两个无核品种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其开花动态过程、花粉和柱头的形态特征、花粉活率和育性、柱头可授性、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繁育系统等,并研究了膨大剂对无核葡萄坐果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葡萄单花花期约5-8天,种群花期约13天;蛇龙珠、金星无核、红宝石无核葡萄花序开花顺序为自上而下;温度22℃至29℃,相对湿度在40%至70%最适合葡萄开花。葡萄园内的栽培葡萄开花受前一天的温度影响较大,前一天适宜的温度会促使花在第二天开放,2017年叁个品种的葡萄进入始花期的日期普遍比2016年早,开花时期的不同主要受到了温度的影响。蛇龙珠葡萄花粉粒为长扁椭圆形,极面观呈叁角形,沟长,几乎达到两极,两头较尖,叁沟型,表面平滑具有网状纹饰;金星无核葡萄与红宝石无核葡萄花粉粒均为长椭圆形,极面观近似圆形,两端较平,叁沟型,表面平整,具有网状纹饰。叁个品种的葡萄在开花不同时期柱头形态及变化不同,柱头可授性都是在开花前一天至开花当天最高,开花第二天,金星无核与红宝石无核葡萄柱头可授性降至0;蛇龙珠葡萄花粉活率随开花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金星无核与红宝石无核葡萄花粉活率随开花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花粉贮藏实验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葡萄花粉活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温度越高,花粉活率下降的越快,因此葡萄花粉应保存在低温的环境中,并且不适合保存叁个月以上。通过对访花者访花行为的观察发现,蛇龙珠葡萄有10种访花者,贯穿整个开花过程;金星无核葡萄在开花当天就有子房膨大的现象,在观察中也未发现有访花者的到访,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金星无核是只进行自花传粉的植物,依靠的是自己的花粉刺激才会形成果实;红宝石无核葡萄开花后只观察到黑带食蚜蝇一种访花者。两种无核葡萄基本没有访花者的到访,这可能说明无核葡萄蜜腺分泌的花蜜不足以吸引访花者,也是无核葡萄自花传粉的一个依据。蛇龙珠葡萄一天中有两个访花者访花的高峰期,影响访花频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温度,一天内,温度在22℃到30℃时,访花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当温度高于30℃时,访花频率与温度呈负相关。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当有阳光直射时访花频率明显高于没有阳光直射时,因此,阳光充足时,可以增加访花者的访花频率。通过对葡萄繁育系统的实验分析,风作为一种传粉媒介对异株葡萄的传粉作用基本没有;OCI值与P/O值的分析表明,叁个品种的葡萄繁育系统不同,这与开花特点、访花昆虫的行为结果说明的问题是相同的,进而通过套袋的人工授粉试验说明,蛇龙珠葡萄以自花传粉为主,昆虫传粉为辅;金星无核与红宝石无核葡萄均是自花传粉,需要花粉刺激柱头才能坐果。喷洒膨大剂可增加无核葡萄果粒重,使葡萄增产,提升口感。(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林慧,张明莉,王鹏鹏,马淼[6](2018)在《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开花物候、花粉活力、柱头可受性、传粉媒介、花粉散布距离、雄性、雌性功能以及繁育系统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意大利苍耳的传粉生态学特性,旨在为揭示该物种成功入侵的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意大利苍耳种群的花期较长,雌花花期可达40d,雄花花期可达30d。其雄性和雌性功能都很强,意大利苍耳单株雄花序和花粉量分别高达3847个/株和37903037粒/株,单株雌花序和单株胚珠数高达3847个/株和7694枚/株,种群平均结实率高达80.59%,即平均每株个体能形成6200枚成熟的果实。花粉活力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早晨和傍晚的花粉活力最低,14:00时的活力高达99%。雌蕊柱头一经伸出总苞即具有可受性,可受期长达7d,开花后的3—4d柱头的可受性最强。意大利苍耳为风媒传粉植物,在4.5km/h的微风条件下,其花粉的散布距离可达45m,大量的花粉集中分布在距花粉源0—20m的范围内,这对于往往高密度连片分布的意大利苍耳种群来说无疑是一种高效的传粉策略。意大利苍耳的交配系统灵活多样,盛花期自然结实率达到100%,套袋试验结果表明该植物自交亲和,自株自然授粉的结实率高达93%。表明较长的花期、大量的雌雄花序及花粉数量、较高的花粉活力、较长的柱头可授期、较远的花粉风媒散布距离、混合交配系统、以及较高的结实率是意大利苍耳繁殖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吕丛,刘林德,张莉,胡巧巧,陈敏[7](2017)在《移栽到烟台的蜡梅传粉生态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随栽培地点北移至暖温带后传粉生态的特性,定位观测了移栽到烟台的蜡梅的花期物候、访花者种类、访花行为及访花频率,对蜡梅的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繁育系统等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人工套袋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到烟台的蜡梅,单花花期约13 d,种群开花时间在12月上旬~3月中旬,单株花期约70 d.花粉长球形,花粉大小(45.5~60)μm×(35.5~47)μm,萌发孔为双孔沟类型.常见访花者有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黑边家蝇(Musca hervei)、切叶蜂(Megachile).花粉胚珠比为2379.4±203.6,最适柱头可授期在开花第0~1 d,花药开裂时花粉活力最高,结合人工套袋试验,判定蜡梅的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型(facultative xenogamy).(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余小琴[8](2017)在《内蒙古草原四种针茅传粉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繁殖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针茅属植物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优势种和优良牧草,但其有性繁殖的传粉方式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种大针茅(StipagrandiS)与克氏针茅(S.krylovii),荒漠草原优势种短花针茅(S.breviflora)和戈壁针茅(S.gobica),通过分析小花直径、花粉总数、花粉活力、杂交指数(OCI)和花粉/胚珠(P/O)值等指标,判定了4种针茅的繁育系统及传粉特征的种间差异;通过对放牧控制实验平台取样和区域取样,分析了同种针茅传粉特征的区域差异及其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这一研究对传粉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放牧生态系统的管理均有一定的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典型草原优势种大针茅和克氏针茅,荒漠草原优势种戈壁针茅和短花针茅的小花直径有显着的种间差异,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大针茅(d=0.94 mm)>戈壁针茅(d=0.80mm)>克氏针茅(d=0.68mm)>短花针茅(d=0.56mm);杂交指数(OCI)均为1或2,根据该指标判断的繁育系统属专性自交或兼性自交。2.四种针茅的花粉总数有一定的种间差异,大小关系为:大针茅(n=1243)>戈壁针茅(n=887)>克氏针茅(n=443)≈短花针茅(n=316);花粉/胚珠(P/O)值在316~1243间。根据Cruden划分的标准,大针茅、克氏针茅和戈壁针茅为兼性异交(P/0=244.7~2588.0),而短花针茅为兼性自交(P/0=31.9~396.0)或兼性异交。3.四种针茅花粉活力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为:短花针茅(v=75.93%)>戈壁针茅(v=69.74%)>大针茅(v=51.76%)≈克氏针茅(v=51.13%);有效结实率基本相似,表现为:克氏针茅(v=65.57%)≈大针茅(v=64.91%)≈短花针茅(v=63.65%)≈戈壁针茅(v=63.53%)。4.放牧干扰对针茅小花直径基本无显着影响,对花粉总数有一定的影响,但表现复杂,与物种、放牧强度及放牧季节有关,表明其受干扰的影响较大。5.戈壁针茅小花直径无显着的区域差异,花粉总数与花粉活力均略有地区差异;短花针茅小花直径与花粉活力均无显着的区域差异,花粉总数略有地区差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5-27)
邵长凯[9](2016)在《济南市主栽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及开花和传粉的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位观测了济南市主栽葡萄(Vitis vinifera)品种“贵妃玫瑰”、“巨峰”、“藤稔”和“巨玫瑰”的花期、花部综合特征、访花昆虫的种类及访花行为。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葡萄花粉、柱头和蜜腺的亚显微形态特征。室内检测了葡萄的花粉活力、花粉营养成分和柱头可授性。主要结果如下:气候尤其是气温对葡萄种群进入花期的早晚影响较大,但对单花花期的长短影响较小。2014年,四个葡萄品种的花期均始于5月上旬,整个花期持续两周。2015年,春季气温回升较慢,5月中旬才进入始花期,5月底花期结束,花期也持续了近两周。2016年,春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四个品种的葡萄花期产生了分化,贵妃玫瑰在5月上旬开花,其余叁个品种到5月中旬才进入花期。开花率随气温上升而升高,气温的降低会导致次日开花率降低。温室大棚恒定的温湿度使葡萄花期提前2~3周,但对整个种群花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不大。葡萄花冠较小,呈绿色帽状,开花时花冠脱离。花直径约9~11mm,高约5~8mm,花药与柱头之间的距离约为3~7mm。花粉胚珠比(P/O)均超过1000,预示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异交;杂交指数(OCI)为3,预示这几个葡萄品种的繁育系统都属于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葡萄花粉为近圆形,具有叁条或四条孔沟,沟细长且在顶端形成连接,孔沟的中部有圆形的萌发孔,花粉表面均有网状或者孔穴状的纹饰。葡萄花粉在蔗糖溶液及合适的温度条件下能很好地萌发,在开放前一天花粉活力达到20%以上,开放后6小时达到最高值80%左右。几个品种的葡萄在开花72小时后花粉的活力还有10%左右,且品种间差异不大。葡萄花粉在低温冷藏条件下更有利于活力的保持,-20℃保存3周后的花粉活力还超过30%。葡萄花粉的主要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可溶性糖的含量约为1~3%,氨基酸含量为50~100mg/kg,蛋白质含量低于5%,各成分含量显着低于蜜源植物花粉的水平(可溶性糖:25~48%,氨基酸:130mg/kg,蛋白质:20%)。葡萄的柱头开花前一天即开始变得凹凸不平,表皮细胞为接受花粉增生为乳突细胞,柱头可授性也达到最强,花朵开放3天后可授性基本丧失。开花后蜜腺增大,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不同品种葡萄的主要访花者的类别基本相同,多属于昆虫纲的膜翅目和双翅目,其中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ligustica Spinol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 De Geer)、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ionicus Mary)为主要访花者。访花昆虫在一天内一般具有两个访花高峰,上午10:00~11:00的访花高峰以意大利蜜蜂和食蚜蝇为主。访花高峰期的访花次数平均为每15分钟30~50次,而同花期蜜源植物黄荆在访花高峰期则每15分钟超过了100次。套袋去雄和粘胶试验证实栽培葡萄在花朵开放前大部分已经完成受精(闭花受精),这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的结果,但是传粉昆虫对于葡萄传粉有辅助性的作用,也有助于完善葡萄园的生态系统稳定。总之,研究发现葡萄种群进入初花期的时间受气候影响显着,而单花的花期长度不受影响,对花部的参数和花粉营养成分也做了研究。这些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粉生态学的理解,并可以为葡萄的栽培、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6-12-01)
吴云[10](2015)在《全缘叶绿绒蒿在不同海拔样地的传粉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高山植物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Maxim.) Franch]繁育系统特点和其对高山气候环境的繁殖适应特征,我们沿海拔梯度选择了5个样地[样地1(4452 m)、样地2(4215 m)、样地3(4081 m)、样地4(3841 rm)、样地5(3681m)]对其传粉生态学进行了连续2年的观察试验。自然状态下,全缘叶绿绒蒿种群大约于5月中下旬开花,6月上旬进入盛花期,7月中旬结束花期。随着海拔的升高全缘叶绿绒蒿各阶段的展花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延后,海拔越高,延后趋势越明显。样地1和2全缘叶绿绒蒿的单花花寿命(15.81±0.37 d、14.11±0.46 d)显着长于样地3、4和5(13.03±0.40 d、11.64±0.26 d、12.61±0.39 d)。各观察个体中,海拔较高的样地早开花个体的单花花寿命长于海拔较低样地的早开花个体的单花花寿命,各植株上晚开花的单花花寿命于各样地间差异不显着(P>0.05)。花开放的早期,全缘叶绿绒蒿先将柱头展现于环境中,此时柱头高于花药,之后随着花的不断开放,花丝不断伸长,在花开放的中后期使得花药与柱头接触,这说明全缘叶绿绒蒿的雌雄异位是不完全的。自然状态下,柱头可授能力持续期约8d(雌蕊先熟),花药于开花第5d散粉,花粉寿命约2 d,说明全缘叶绿绒蒿为雌雄异熟,但存在一定的重迭期(约2d,即开花的第5 d、第6 d)。全缘叶绿绒蒿P/O值为901.24±43.01,以此判断其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全缘叶绿绒蒿大多数观察个体(约65%)存在“自动自交”。由于传粉者在花内的活动会引起“协助自交”。人工授粉试验表明,全缘叶绿绒蒿自交部分亲和,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各海拔样地中人工异交的结实率和座果率显着高于对照,说明各海拔样地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花粉限制,而“自动自交”和“协助自交”两种不同类型的自交机制恰恰为传粉昆虫的不足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繁殖补偿。与对照相比,人工增加授粉处理显着(P<0.05)提高了全缘叶绿绒蒿单果的结实率,说明自然状态下全缘叶绿绒蒿存在花粉限制。花粉限制指数在样地2、3、4和5中变化较小,但最高海拔样地1(4452 m)花粉限制严重,花粉限制指数几乎是其他样地的两倍。样地1和2的传粉昆虫主要是蝇类,样地3、样地4和样地5传粉昆虫除了蝇类外,还观察到较多的蓟马(Thripidae spp.);蝇类在各样地的访花频率存在显着差异,样地1(4452m)访花频率最低(0.15±0.09),样地2(4215 m)访花频率最高(0.59±0.04)。每日9:00以前、18:00以后花内温度显着高于环境温度(P<0.05),9:00以后,花内温度、环境温度逐渐升高但环境温度升高的速率快于花内温度,使得12:00-15:00环境温度显着高于花内温度(P<0.05)。一天中访花的蝇类数量随花内温度与环境温度间温差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即当花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蝇类数量较多,当花内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蝇类数量较少,甚至没有。花内温度减去环境温度的差值与访花蝇类数量存在极显着(P<0.01)的相关关系(样地5为显着,P=0.018)。全缘叶绿绒蒿不分泌花蜜,访花昆虫亦不取食花粉。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全缘叶绿绒蒿采取为昆虫提供保温庇护场所的方式来吸引传粉者。(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传粉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开花物候、花朵数量性状、花粉活力、花粉组织化学、柱头可授性、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状况、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传粉媒介以及繁育系统等方面,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为揭示该物种成功入侵的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美洲商陆种群花期可达45~70 d,单花花期为2~3 d,可进一步分为杯状花期、花瓣平展期、花瓣下垂期、花瓣反卷期;花冠直径在下垂期最大且不超过1 cm,花药与柱头间距离在1~2.5 mm,有利于自交的发生;花瓣平展期与花瓣下垂期花粉活力差异显着(P<0.05),杯状花期与花瓣平展期花粉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花瓣平展期花粉活力可达85%;雌蕊柱头可授性在花瓣平展期最强;杯状花期合生柱头开裂,花瓣平展期柱头9~10裂,接受花粉的表面积增大;花药散粉时间与合生柱头开裂时间相吻合,有助于柱头接受花粉;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花粉在花瓣平展期的柱头上已萌发;每朵花可提供1667~3222粒花粉,胚珠9~10个,花粉胚珠比(P/O)为340.88±34.99,表现为兼性自交;美洲商陆杂交指数(OCI)为3,花粉粒属于含脂型,主要传粉昆虫有蜜蜂、胡蜂、食蚜蝇、细腰蜂。综上所述,美洲商陆自交亲和,花粉活力高、柱头可授性强,且高花粉活力与强柱头可授性出现在相同的时期,增加了花粉落置柱头及在柱头上萌发的几率;虫媒花,访花者行为与花朵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坐果率,这样的繁殖机制与传粉特点是美洲商陆成功入侵的主要因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粉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凯月,贺春玲,陈玲玲,韩懂博,侯小改.地熊蜂在油用牡丹凤丹上的传粉生态学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9
[2].吴冉冉,刘林德,张莉,侯玉平,王丽娟.入侵植物美洲商陆的传粉生态学特性[J].生态学杂志.2019
[3].孙杰,刘林德,侯玉平,张莉,刘志浩.石楠与火棘的传粉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郭春燕,李福胜,沈新勇.濒危植物蒙古莸传粉生态学研究[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8
[5].吕丛.葡萄“蛇龙珠”与两个无核葡萄品种的传粉生态学比较研究[D].鲁东大学.2018
[6].林慧,张明莉,王鹏鹏,马淼.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的传粉生态学特性[J].生态学报.2018
[7].吕丛,刘林德,张莉,胡巧巧,陈敏.移栽到烟台的蜡梅传粉生态学特性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余小琴.内蒙古草原四种针茅传粉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9].邵长凯.济南市主栽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及开花和传粉的生态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6
[10].吴云.全缘叶绿绒蒿在不同海拔样地的传粉生态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