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金花妍,栾斯宇[1](2021)在《刍议储备确认会计下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权衡》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信息非常复杂且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会计信息制定的准则和相关概念也在不断地随着市场变化而修改。市场上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反应态度不会完全相同。针对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储备确认会计各国的准则有着不同的规定,产生了对于可靠的历史成本计量与相关的现值会计计量之间的权衡问题。
冯巧根[2](2021)在《CPTPP下的会计权益及其战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紧密,跨境投资项目的数量及其金额也持续增长。CPTPP作为一种大型国际经贸协定正在成为引领全球区域价值链重构的践行者,并对企业会计权益维护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主体,充分考虑CPTPP中的贸易成本及其潜在收益,并结合CPTPP中的规则条款规范自身行为,是优化企业会计战略,实现会计规则(准则)与贸易规则相互协调与融合的客观追求。以高质量的贸易规则为基准配置相关的会计战略,是会计权益维护的外在体现。CPTPP作为一种高标准、严要求的国际贸易协定,欲实现会计权益的高质量,必须将其嵌入到企业的利益实现之中,增进CPTPP下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强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互统一不仅是企业价值管理的内在要求,更是CPTPP发展的客观需要。
王卫星,陆晖[3](2021)在《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深市A股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于缓解民营企业创新融资约束、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以2015—2019年深市A股民营企业为样本,探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谨慎性、可比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谨慎性显着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及时性、可比性与创新投入的相关性不明显。研究结论扩宽了会计信息的应用范围,为民营企业创新融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杨智媛[4](2021)在《基于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利润表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雷阳[5](2021)在《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出台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其中指出企业在进行减值计提时将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代替原有“已发生损失法”的确认及计量方式,并规定我国所有企业将于2021年起全面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目前现有文献针对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影响研究还相对缺乏,因此,探究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尽快发现新方法应用中存在问题,减少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错配性,促进非金融类企业形成内部完备的会计工作系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预期信用损失体系的形成。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出台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准则中相关规定及应用指南引导,并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以环保行业企业ZH公司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作为案例对象展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研究,为ZH公司后续正式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计量应收款项减值损失提供一定数据及证据支撑。首先,梳理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发展历程、定义以及确认方式,对比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之间的差异,并总结阐述与影响分析有关的基本理论依据。其次,在回顾ZH公司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及应收款项状况的基础上,从ZH公司现行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政策选择、减值范围、计提比例以及减值金额状况四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指出ZH公司现行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坏账计提中存在问题,包括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等。再次,结合参与ZH公司构建拟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专项工作内容,分析ZH公司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具体思路及参数要点并构建减值计提模型,利用该减值计提模型测算2015-2019年预期信用损失法下ZH公司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数据结果。从次,利用上述计量得到的数据结果与ZH公司原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结果对比,分别从减值损失、资产项目与利润情况、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报告列报等方面进行预期影响分析。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法能够增强ZH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如实反映ZH公司实际资产质量,充分揭示ZH公司信用风险,同时在落地实施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ZH公司进一步保障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谢可儿[6](2021)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 ——基于审计行业专长视角》文中提出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着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快速更新与变革,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会计实务操作的需求,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应运而生。200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一项新的财务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搭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框架,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进行了扩展,即规定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级,并提供有关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定性披露。与此同时,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恢复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2014年,由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及其相关的披露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提出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划分为三个层级进行披露,其中,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参考了上市公司资产或负债于相同的活跃市场中的原始价格,第二层级公允价值计量参考了资产或负债于相似的非活跃市场中的价格,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参考了资产或负债的无法观测到的输入值。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披露中,企业应当在确认层级时,需要最先采用第一层级,其次为第二层级,最次采用第三层级。虽然分层披露能够提供更加详细的公允价值信息,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与估计本身存着着高度不确定性,且相较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所提供的原始凭证并非完全确定的客观事实,而是根据估计与主观判断形成的不确定信息,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给予经营者更高的盈余管理的可能。在资本市场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权的分散使得所有者(大股东)无法直接对代理人(经营者)采取约束与监管行为。代理人可能会基于自身的利益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如盈余管理、财务舞弊等)或基于自身声誉向市场传递虚假的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最终导致所有者利益受损。由于上述委托代理矛盾的存在,所有者需要借助外部监督力量来督促经营者,这就产生了独立审计的需求。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其审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潜在的赔偿责任,这加重了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的民事法律责任。因此,当注册会计师承接了被审计企业股东的委托对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谨慎细致的依据自身的职业判断与相应的审计方法来检验被审计单位披露信息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而在此基础上,注册会计师是否给予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等高度不确定事项足够的关注,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率与效果。因此,本文探究公允价值分层对审计收费关系的影响,有助于理解高度不确定事项中的审计决策行为,为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供良好建议。与此同时,对两者的研究也有利于相关会计及审计准则的优化与完善,规范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所涉及到的大量的职业判断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与效果,甚至对审计完成时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具有的特定的实务经验以及其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将表现为其所拥有的审计行业专长。相较于常规审计事项,在面对公允价值分层等高度不确定事项时,所具有的审计行业专长可能会对审计效率及效果产生更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审计行业专长为视角,分析公允价值分层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机理。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大多学者所聚焦的还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而关于公允价值分层中不同层级的计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些许研究空白。因此,本文重点关注不同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公允价值计量和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内容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综上所述,本文以2014—2018年国内A股的上市企业为实证样本,检验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并以审计行业专长为切入点,分析了审计行业专长的调节作用。本文实证结果如下: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运用提高了审计费用;基于多元回归的实证结果表明,与第一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相比,注册会计师更为关注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进一步的机理分析发现,审计师充分关注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披露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升行业专长而不是降低审计风险。根据以上实证结果,本文的建议如下:第一,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会计及审计相关政策中关于公允价值分层披露规定;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重视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与提升,加强最新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与规章的学习。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引入审计行业专长,扩展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对引导事务所完善自身专业实力、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彭新钰[7](2021)在《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文中认为步入21世纪,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高,环境污染问题在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慢慢侵蚀人们的生活。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重空前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高。而重污染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自然受到来自外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如今重污染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是否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是否采取行动支持国家环境保护方针等。在这之中,造纸行业虽然作为传统轻工业,但也因其产量大、用水多、污染严重等特点成为重污染企业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其对环境保护也负不可推脱的责任。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研究的重点也开始从环境会计的概念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转变。本文首先以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为切入点,整理了大量环境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评价方面的资料和文献,以对环境会计及其相关的概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选取部分造纸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公司,得到造纸行业普遍存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和问题。然后根据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恰当的质量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评价体系。最后,将构建的评价体系运用于案例企业,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通过将构建的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于晨鸣纸业,针对评价的结果得出以下建议及结论:第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并且定量为主的要求。第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完整规范以及统一,这里就需要政府颁发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对信息披露的内容作到一定的辅助和限制作用。第三,采用多渠道共同进行披露的方式,灵活运用媒体、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将企业环境良好信息传播给信息需求者和关心企业环境保护质量的人群,给企业的形象加分。第四,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编写环境信息独立报告书,使得信息的披露更规范和全面。第五,聘请其他专业机构对企业相关环境信息的披露作出监管和鉴证,提升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刘宁涵[8](2021)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N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当时很多国内外经济学者将此次金融危机的急速恶化归因于会计准则的滞后性,认为原有的会计准则难以适应企业风险管理实务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国会计准则也处在与当时经济发展不匹配的困境。在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动下,我国会计准则走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道路。2017年3月31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加速升级、国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全面趋同这一研究背景,分析了研究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影响的意义。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框架。其次,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结论、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再次,将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进行对比,详细总结两种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主要不同点,分析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带来的影响,为后续数据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以N银行为例,阐述了N银行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所采用的具体应对方法,并对N银行在两种不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会计实务进行对比,总结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变化对N银行财务报告报告的相关性、可比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推及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所产生的影响,从制度建设、系统构建、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出发展建议,给我国即将实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商业银行提供借鉴和参考,对未来进行展望并分析了研究中的不足。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自2018年才开始正式实施,当前关于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文献大部分是对会计准则本身理论层面以及预期产生的整体影响方面的研究,针对财务报告质量方面影响的研究相对较。本文专门研究新准则在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丰富会计发展理论。鉴于该研究方向相关的实证研究则更少,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正式实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后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发展建议,因此研究方向和内容时效性很强。本文以具有较强代表性的N银行为例,对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结果进行验证,总结出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产生的影响,将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刘鑫[9](2021)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会计稳健性 ——基于中国金融业的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由于其较强的可靠性以及可验证性而被各国在会计实践中广泛应用。然而伴随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一些弊端开始显现,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开始逐渐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学者们对于公允价值的评价尚未统一,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准则的应用能帮助报表信息使用者在投资过程中进行公司估值,也有专家表示企业高管会通过公允价值准则赋予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操纵报表信息,从而影响对外披露信息的质量。随着我国引入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披露公允价值层次信息。由于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信息在计量过程中大量采用预期数据和估值模型,导致人们对此类信息的信息质量存在担忧。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稳健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的进行决策。本文以公允价值应用更为广泛,相关监管制度更加健全的金融行业作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金融业上市公司信息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应用对于信息稳健性的影响。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内部股权结构的不同也会对准则的实施产生影响。本文又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以及股权集中度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最终本文研究发现:(1)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程度越高,会计稳健性越高。(2)第二、三层次输入计量的公允价值比重越高,会计稳健性越高。(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更高时,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信息体现出更高的会计稳健性。(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内部股权集中度更高时,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信息体现出更高的会计稳健性。
宛晴[10](2021)在《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文中研究说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够直观反映企业现阶段真实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有助于揭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会计信息因此也成为各类市场交易主体评判企业内在价值、制定相应交易方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也成为企业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而加以扭曲操纵的对象。考察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探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途径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亘古不变的核心话题。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化大生产与劳动分工大幅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的组织形式。单一企业难以覆盖生产的全部流程,由各个专业化企业所构建的供应链体系成为社会生产的实现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体系的稳定与效率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营业绩,更关系到其长期竞争优势。上述趋势强化了大客户与供应商企业之间同进共退、休戚与共的关系。为维护生产秩序与提升供应链体系效率,大客户亟需掌握企业真实经营与财务状况,制定预期供应链投资决策,监督与遏制企业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诸多管理实践表明大客户具备强烈动机监督企业提升其会计信息质量。然而现有大客户特征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研究的结论却莫衷一是,部分研究发现大客户对于会计信息的依赖反而会激发企业的信息操纵倾向,即大客户的监督并非总是有效。究其原因,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客户数目、销售收入占比等客户个体经济规模特征,将大客户的监督能力简单归因于其在企业市场份额或预期收入实现过程中的重大地位,难以考察监督成本的潜在影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全新视角。大量研究发现地理距离是影响经济主体监督成本与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立足于大客户的地理空间区位特征,使用地理邻近性刻画大客户的监督成本并且分析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客户特征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中的争议。鉴于此,本文首先使用规范分析法,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了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构建“地理邻近性-监督成本-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逻辑。随后以2009-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按照如下步骤实证检验大客户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一,本文对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基本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在详尽阐述大客户地理邻近性指标获取与构建过程之后,本文报告了大客户集中程度与大客户与企业间地理距离的分布特点,用以明确使用地理邻近性衡量大客户监督成本的现实基础。第二,本文考察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会计信息可靠性之间的关系。结合前文所构建的大客户地理邻近性指标,使用操控性应计项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绝对值衡量会计信息可靠性,建立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客户地理邻近性能够提升会计信息可靠性。分别从大客户监督动机与公司治理水平两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后发现,当企业更容易陷入经营危机或是产生财务错报时,大客户的会计信息可靠性需求越强,此时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对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而当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较低时,地理邻近性对于大客户监督能力的改善作用更强,此时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对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第三,本文考察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会计信息相关性之间的关系。结合前文所构建的大客户地理邻近性指标,使用盈余反应系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客户地理邻近性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相关性。而分别从大客户监督动机与公司治理水平两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后发现,当企业较为成熟、发展前景较为明确时,大客户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需求越强,此时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对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而当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较低时,地理邻近性对于大客户监督能力的改善作用更强,此时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对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第四,本文考察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会计信息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结合前文所构建的大客户地理邻近性指标,使用改进后Basu模型所计算出的Cscore指数衡量会计信息稳健性,建立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客户地理邻近性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稳健性。分别从大客户监督动机与公司治理水平两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后发现,当企业属于耐用品行业或专有资产投资水平较高时,大客户对企业的负面消息更为敏感,其会计信息稳健性需求也越强,此时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对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而当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较低时,地理邻近性对于大客户监督能力的改善作用更强,此时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对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理论贡献方面,本文不仅为客户特征相关研究提供了来自地理空间区位层面的观察视角与度量指标,从产品市场行为主体出发完善会计信息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同时将大客户纳入地理邻近性研究主体范围中,拓展了新经济地理学在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范畴。指导实践方面,本文同样具备积极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大客户地理空间区位特征,利用距离企业较近的大客户在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决策效率;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应当基于自身供应链地理区位特征,合理利用自身谈判优势监督与改善供应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对于监管者而言,应当基于企业大客户地理区位特征设置针对性的监管策略,改善市场信息环境。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刍议储备确认会计下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权衡(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影响会计质量的因素 |
(一)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
(二)代理理论 |
三、储备确认会计(RAA) |
(一)储备确认会计的基本思路 |
(二)评价储备确认会计 |
四、历史成本和现值会计 |
(一)历史成本 |
(二)现值会计 |
五、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 |
六、结语 |
(2)CPTPP下的会计权益及其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CPTPP情境下的会计权益聚焦及其战略配置 |
(一)CPTPP下的会计权益聚焦:以原产地规则为例 |
(二)CPTPP情境下国际贸易行为的聚焦:利益诉求的会计战略 |
(三)企业应对CPTPP规则的主动聚焦:会计权益维护的内在驱动 |
(四)CPTPP下的会计权益配置:规范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 |
三、从CPTPP特征看会计权益维护的质量属性 |
(一)CPTPP下的质量管理与会计权益维护 |
(二)CPTPP与会计权益的协调:以相关性与可靠性为例 |
四、增进CPTPP下的会计权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
(一)财务会计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
(二)财务会计是化解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手段 |
(三)从透明度视角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
(四)结合CPTPP贸易规则优化管理会计的行为特征 |
五、结束语 |
(3)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深市A股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一)会计信息质量 |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创新投入 |
(三)简要述评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三、研究设计 |
(一)模型设计 |
(二)变量定义 |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四、会计信息质量与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涵 |
2.1.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发展历程 |
2.1.2 预期信用损失的定义 |
2.1.3 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方法 |
2.2 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的对比分析 |
2.2.1 已发生损失法的定义 |
2.2.2 已发生损失法的缺陷 |
2.2.3 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
2.3 应收款项减值的相关理论依据 |
2.3.1 会计目标理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可靠性和相关性 |
2.3.4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 |
2.3.5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ZH公司概况 |
3.1.1 ZH公司主营业务介绍 |
3.1.2 ZH公司生产经营现状 |
3.2 ZH公司应收款项基本情况 |
3.2.1 应收款项整体规模 |
3.2.2 应收款项的特点 |
3.2.3 应收款项账龄分析 |
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 |
3.3.1 ZH公司现行减值政策的选择 |
3.3.2 ZH公司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范围 |
3.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的计提比例 |
3.3.4 ZH公司近5 年应收款项减值金额统计 |
3.4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存在的问题 |
3.4.1 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 |
3.4.2 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 |
3.4.3 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 |
3.4.4 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 |
第四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预期信用损失的模型构建 |
4.1 ZH公司构建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的可研究性说明 |
4.2 应收款项减值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选择 |
4.2.1 划分简易方法及一般方法的会计政策 |
4.2.2 划分单项和组合计提的会计政策 |
4.2.3 一般方法下减值计提相关判定标准的会计政策 |
4.2.4 预期信用损失率计量基础的会计估计 |
4.3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基本思路 |
4.3.1 减值政策及减值计提方法 |
4.3.2 单项和组合计提形式 |
4.3.3 一般方法下三阶段的划分 |
4.4 ZH公司应收款项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计算过程 |
4.4.1 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前瞻性调整 |
4.4.2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
4.4.3 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
4.5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减值计提的测算结果 |
第五章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及保障措施 |
5.1 基于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影响分析 |
5.1.1 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 |
5.1.2 对各年当期减值计提情况的影响 |
5.1.3 对各年计提坏账准备期末余额的影响 |
5.2 基于ZH公司资产项目及利润情况的影响分析 |
5.2.1 对ZH公司应收款项质量的影响 |
5.2.2 对ZH公司流动资产的影响 |
5.2.3 对ZH公司资产总额的影响 |
5.2.4 对ZH公司信用减值损失的影响 |
5.2.5 对ZH公司利润的影响 |
5.3 基于ZH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
5.3.1 对ZH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
5.3.2 对ZH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
5.4 基于ZH公司财务报告列报的影响分析 |
5.4.1 对ZH公司财务报表列报的影响 |
5.4.2 对ZH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影响 |
5.5 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保障措施 |
5.5.1 完善减值模型的应用方法 |
5.5.2 加强企业的内部风险管控 |
5.5.3 建立大数据信用管理系统 |
5.5.4 实施多方面员工培训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 ——基于审计行业专长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研究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相关研究 |
2.1.1 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研究 |
2.1.2 公允价值层级的相关研究 |
2.2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1 被审计单位层面影响因素 |
2.2.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影响因素 |
2.2.3 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审计行业专长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审计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理论概述 |
3.1 概念界定 |
3.1.1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 |
3.1.2 审计收费 |
3.1.3 审计行业专长 |
3.2 理论基础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2 信号传递理论 |
3.2.3 委托代理理论 |
3.2.4 审计保险理论 |
3.2.5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
4.公允价值分层与审计收费的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1 基于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 |
4.1.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4.1.3 基于审计保险理论的分析 |
4.1.4 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 |
4.1.5 假设提出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5.公允价值分层与审计费用的实证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5.2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初步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4 审计行业专长的调节效应 |
5.5 稳健性分析 |
5.5.1 基于Heckman二阶段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5.5.2 审计行业专长稳健性测试 |
5.5.3 其他稳健性检验 |
6.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6.3.1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 |
6.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
1.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
1.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 |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概述 |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和目标 |
2.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
2.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定义 |
2.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作用 |
2.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特点 |
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1 自组织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介绍及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
3.1 造纸企业概况 |
3.1.1 造纸工业地位及影响 |
3.1.2 造纸企业行业特点 |
3.1.3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 |
3.1.4 造纸行业发展趋势 |
3.1.5 我国造纸行业上市公司样本选取 |
3.2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
3.2.1 自然环境现状与法律法规需求 |
3.2.2 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 |
3.2.3 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重视 |
3.3 造纸企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
3.3.1 对披露内容的分析 |
3.3.2 对披露方式的分析 |
3.4 造纸企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3.4.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不强 |
3.4.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 |
3.4.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 |
3.4.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 |
3.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
3.5.1 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 |
3.5.2 评价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无法区分 |
3.5.3 评价指标缺乏普适性 |
4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
4.1.1 响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政策 |
4.1.2 与造纸企业环境战略目标相结合 |
4.1.3 针对造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 |
4.2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系统性原则 |
4.2.3 实用性原则 |
4.3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
4.3.1 相关性指标 |
4.3.2 可靠性指标 |
4.3.3 显着性指标 |
4.3.4 及时性指标 |
4.4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
4.4.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以晨鸣纸业为例 |
5.1 晨鸣纸业基本概况 |
5.1.1 公司简介 |
5.1.2 公司环境策略 |
5.2 晨鸣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
5.2.1 各指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5.2.2 综合评价分析 |
5.3 晨鸣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策略 |
5.3.1 定性与定量有效结合 |
5.3.2 披露内容统一规范 |
5.3.3 多渠道共同披露 |
5.3.4 编制环境信息独立报告书 |
5.3.5 委托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环境会计报告鉴证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N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会计准则加速升级 |
1.1.2 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
2.1.1 国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
2.2 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的相关研究 |
2.2.1 金融工具分类的相关研究 |
2.2.2 金融工具计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
2.3 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的相关研究 |
2.4 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相关研究 |
2.5 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研究 |
2.6 文献评述 |
第3章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 |
3.1 金融工具的分类 |
3.1.1 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分类 |
3.1.2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分类 |
3.1.3 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重分类 |
3.1.4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重分类 |
3.2 金融工具的计量标准 |
3.2.1 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计量标准 |
3.2.2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计量标准 |
3.3 金融工具减值模型 |
3.3.1 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减值模型 |
3.3.2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减值模型 |
3.3.3 新会计准则“三阶段”金融工具减值法 |
3.4 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 |
3.5 对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
3.5.1 我国财务报告质量相关概念 |
3.5.2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影响 |
3.5.3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影响 |
3.5.4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谨慎性的影响 |
3.5.5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以N银行为例 |
4.1 上市商业银行N银行介绍 |
4.2 新会计准则下N银行的会计政策 |
4.2.1 金融工具新分类原则 |
4.2.2 预计信用损失模型 |
4.3 新会计准则下N银行会计实务的变化 |
4.3.1 金融工具组成结构的变化 |
4.3.2 减值准备及预计负债的变化 |
4.3.3 利息收入和的变化 |
4.3.4 其他非利息收入的变化 |
4.3.5 减值损失的变化 |
4.4 对N银行财务报表质量的影响 |
4.4.1 对其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影响 |
4.4.2 对其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影响 |
4.4.3 对其财务报告谨慎性的影响 |
4.4.4 对其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建议 |
5.1 加快基础制度建设 |
5.1.1 建立公允价值信息制度 |
5.1.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
5.1.3 完善套期保值的信息披露制度 |
5.2 加强配套系统构建 |
5.2.1 优化信息采集系统 |
5.2.2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
5.3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会计稳健性 ——基于中国金融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贡献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 |
2.1.2 会计稳健性 |
2.1.3 环境不确定性 |
2.1.4 股权集中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经济人假设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分层计量 |
2.3.2 会计稳健性 |
2.3.3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会计稳健性 |
2.3.4 研究现状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1.1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 |
3.1.2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会计稳健性 |
3.1.3 环境不确定性与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 |
3.2 变量的定义 |
3.2.1 会计稳健性 |
3.2.2 公允价值信息 |
3.2.3 公允价值层次信息 |
3.2.4 环境不确定性 |
3.2.5 控制变量 |
3.3 模型的构建 |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章 实证研究结果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回归结果 |
4.3.1 假设一检验: 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 |
4.3.2 假设二检验: 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会计稳健性 |
4.3.3 假设三检验: 根据环境不确定性分样本回归的结果 |
4.3.4 假设四检验: 根据股权集中度分样本回归的结果 |
4.3.5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结束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10)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制度环境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大客户地理邻近性 |
1.3.2 会计信息质量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创新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文献回顾 |
2.1 客户特征相关研究 |
2.1.1 客户特征与企业业绩 |
2.1.2 客户特征与市场反应 |
2.1.3 客户特征与企业决策 |
2.2 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研究 |
2.2.1 宏观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 |
2.2.2 微观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 |
2.3 地理邻近性相关研究 |
2.3.1 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地理邻近性 |
2.3.2 间接利益相关群体地理邻近性 |
2.4 现有研究述评 |
3 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机理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2 公司治理理论 |
3.1.3 交易成本理论 |
3.1.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3.2 大客户监督效应 |
3.3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 |
3.4 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逻辑 |
3.5 实证方案 |
4 大客户地理邻近性基本情况分析 |
4.1 大客户地理邻近性数据获取 |
4.2 大客户经济规模分布 |
4.3 大客户地理空间分布 |
5 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会计信息可靠性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 |
5.2.2 变量定义 |
5.2.3 模型设计 |
5.3 实证结果 |
5.3.1 描述性分析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单变量分析 |
5.3.4 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替换大客户地理邻近性指标 |
5.4.2 替换盈余管理指标 |
5.4.3 考察第一大客户 |
5.4.4 考察制造业样本 |
5.4.5 控制企业经济综合区位影响 |
5.4.6 内生性检验 |
5.5 作用机制分析 |
5.5.1 基于监督动机的截面分析 |
5.5.2 基于治理水平的截面分析 |
5.6 拓展性分析 |
5.6.1 企业市场竞争水平 |
5.6.2 大客户产权性质 |
5.6.3 大客户合作关系持续性 |
5.7 小结 |
6 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会计信息相关性 |
6.1 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择 |
6.2.2 变量定义 |
6.2.3 模型设计 |
6.3 实证结果 |
6.3.1 描述性分析 |
6.3.2 回归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替换大客户地理邻近性指标 |
6.4.2 替换检验模型 |
6.4.3 考察第一大客户 |
6.4.4 考察制造业样本 |
6.4.5 控制企业经济综合区位影响 |
6.4.6 内生性检验 |
6.5 作用机制分析 |
6.5.1 基于监督动机的截面分析 |
6.5.2 基于治理水平的截面分析 |
6.6 拓展性分析 |
6.6.1 企业市场竞争水平 |
6.6.2 大客户产权性质 |
6.6.3 大客户合作关系持续性 |
6.7 小结 |
7 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会计信息稳健性 |
7.1 研究假设 |
7.2 研究设计 |
7.2.1 样本选择 |
7.2.2 变量定义 |
7.2.3 模型设计 |
7.3 实证结果 |
7.3.1 描述性分析 |
7.3.2 相关性分析 |
7.3.3 单变量分析 |
7.3.4 回归分析 |
7.4 稳健性检验 |
7.4.1 替换大客户地理临近性指标 |
7.4.2 替换检验模型 |
7.4.3 考察第一大客户 |
7.4.4 考察制造业样本 |
7.4.5 控制企业经济综合区位影响 |
7.4.6 内生性检验 |
7.5 作用机制分析 |
7.5.1 基于监督动机的截面分析 |
7.5.2 基于治理水平的截面分析 |
7.6 拓展性分析 |
7.6.1 企业市场竞争水平 |
7.6.2 大客户产权性质 |
7.6.3 大客户合作关系持续性 |
7.7 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刍议储备确认会计下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权衡[J]. 金花妍,栾斯宇. 商讯, 2021(24)
- [2]CPTPP下的会计权益及其战略选择[J]. 冯巧根. 财会通讯, 2021(15)
- [3]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深市A股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 王卫星,陆晖.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基于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利润表改进研究[D]. 杨智媛.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5]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D]. 雷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审计收费 ——基于审计行业专长视角[D]. 谢可儿.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D]. 彭新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8]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N银行为例[D]. 刘宁涵.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会计稳健性 ——基于中国金融业的研究[D]. 刘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10]大客户地理邻近性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D]. 宛晴.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标签:会计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