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多药性论文_Fei,Chen,Hairong,Huang,Nan,Ding,Tingting,Yang,Cuidan,Li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多药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抗药性,药性,因果律,利福平。

耐多药性论文文献综述

Fei,Chen,Hairong,Huang,Nan,Ding,Tingting,Yang,Cuidan,Li[1](2019)在《全国首次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357株耐多药(MDR)结核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全景式解析我国MDR-TB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耐药现状及遗传基础。方法 我们对首次“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70个区县市)中获得的357株MDR-TB菌株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以及18种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叁种统计方法 和一种机器学习方法 来识别耐药基因/SNPs。Baysian skyline分析研究了有效种群大小的变化。结果 流行病学和耐药特征分析揭示了我国7个行政区不同的耐药/联合耐药模式和用药倾向,为各地区改进MDR-TB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进一步分析耐药表型与基因型,我们鉴定了86个耐药基因/基因间区/SNPs (58个首次报道),为MDR-TB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标。有趣的是,skyline分析显示我国MDR-TB群体数量变化(1993-2000年之间大幅扩增、2000-2006年保持稳定、2006年以后明显下降)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和国家结核防控体系建设紧密相关。结论 我们通过对我国MDR-TB的全景式解析,为我国耐药结核的精准诊治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及理论基础,并对全球耐药结核的防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连亚敏[2](2019)在《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菌株的吡嗪酰胺耐药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菌株的吡嗪酰胺耐药率,对结核病的防治提出对应建议。方法选取663株临床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硝基苯甲酸(PNB)培养基对研究对象进行菌群鉴定,根据比例法测定和分析菌株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的耐药率,研究其耐药性。采用BACTEC MGIT 960培养系统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全敏感和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吡嗪酰胺药敏试验。整体分析全敏感和耐多药菌株和吡嗪酰胺的耐药率,对比耐药率的差异性。结果全敏感菌株中吡嗪酰胺耐药率为0.16%(1/600),耐多药菌株中吡嗪酰胺耐药率为36.51%(23/63),两组结果中存在的差异性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菌株中有超过叁分之一对吡嗪酰胺耐药,在临床使用和治疗中需要尽早进行吡嗪酰胺药敏试验,合理用药。(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2期)

董文竹,王政,文舒安,张婷婷,霍凤敏[3](2018)在《耐多药及广泛耐药MTB菌株对SQ109的耐药性及其与北京基因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耐多药(MDR)及广泛耐药(XDR)MTB菌株对抗结核新药乙胺丁醇(EMB)类似物SQ109的耐药性,为SQ109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临床分离培养阳性的MTB菌株,共计223株,包括MDR菌株109株,XDR菌株114株。采用微孔板阿尔玛蓝显色法检测SQ109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确定流行病学界值(ECOFF值);采用RD207基因作为北京基因型和非北京基因型的分离标准进行基因型鉴别,并比较不同基因型菌株耐药情况;根据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将菌株对EMB的耐药情况进行分类,并比较EMB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对SQ109耐药率的差异。结果根据临床菌株对于SQ109的MIC值频数分布情况,确定ECOFF值为1.000 mg/L。XDR菌株耐药率为4.4%(5/114),MDR菌株中无耐药菌株,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 0.05)。109株MDR菌株中有8株非北京基因型,114株XDR中有10株非北京基因型。北京基因型菌株对SQ109耐药率为2.4%(5/2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未发现耐药菌株,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 0.05)。223株菌株中共有138株EMB敏感菌株和85株EMB耐药菌株。EMB敏感菌株对SQ109耐药菌株数为1株,耐药率为0.7%(1/138);EMB耐药菌株对SQ109耐药菌株数为4株,耐药率为4.7%(4/85),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 0.05)。结论 SQ109在体外药敏试验中表现出对MDR和XDR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北京基因型菌株与SQ109耐药性无相关性。菌株对EMB的耐药性与对SQ109的耐药性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耐药结核病临床诊治难点与热点问题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期刊2018-08-25)

董文竹,王政,文舒安,张婷婷,霍凤敏[4](2018)在《耐多药及广泛耐药MTB菌株对SQ109的耐药性及其与北京基因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耐多药(MDR)及广泛耐药(XDR)MTB菌株对抗结核新药乙胺丁醇(EMB)类似物SQ109的耐药性,为SQ109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临床分离培养阳性的MTB菌株,共计223株,包括MDR菌株109株,XDR菌株114株。采用微孔板阿尔玛蓝显色法检测SQ109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确定流行病学界值(ECOFF值);采用RD207基因作为北京基因型和非北京基因型的分离标准进行基因型鉴别,并比较不同基因型菌株耐药情况;根据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将菌株对EMB的耐药情况进行分类,并比较EMB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对SQ109耐药率的差异。结果根据临床菌株对于SQ109的MIC值频数分布情况,确定ECOFF值为1.000 mg/L。XDR菌株耐药率为4.4%(5/114),MDR菌株中无耐药菌株,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 0.05)。109株MDR菌株中有8株非北京基因型,114株XDR中有10株非北京基因型。北京基因型菌株对SQ109耐药率为2.4%(5/205),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未发现耐药菌株,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 0.05)。223株菌株中共有138株EMB敏感菌株和85株EMB耐药菌株。EMB敏感菌株对SQ109耐药菌株数为1株,耐药率为0.7%(1/138);EMB耐药菌株对SQ109耐药菌株数为4株,耐药率为4.7%(4/85),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 0.05)。结论 SQ109在体外药敏试验中表现出对MDR和XDR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北京基因型菌株与SQ109耐药性无相关性。菌株对EMB的耐药性与对SQ109的耐药性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第叁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研讨会、中国医促会结核病分会基础和临床学组第叁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8-08-03)

周银发,张山鹰,魏淑贞,林勇明,赵永[5](2018)在《福建省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耐药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福建省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临床分离菌株对吡嗪酰胺(PZA)的耐药情况,为MDR-TB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0年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结核病耐药监测期间获得的119例MDR-TB患者的临床分离菌株及其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平均年龄(45.8±15.3)岁,男性占76.5%(91/119),流动人口占30.3%(36/119),农民占55.5%(66/119),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患者占53.8%(64/119)。以标准株H37Rv作对照,采用BACTECTM MGIT 960TM系统(简称"MGIT 960")和WHO推荐的比例法在固体L-J培养基上对菌株进行PZA及其他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9株临床分离的耐多药菌株对PZA的耐药率达37.0%(44/119)。不同人口学特征的MDR-TB患者间仅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对PZA的耐药率(26.6%,17/64)低于小学以上学历者(49.1%,27/55)(χ~2=6.44,P=0.011);对乙胺丁醇、链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的患者对PZA的耐药率分别为48.6%(36/74)、44.9%(31/69)、62.5%(20/32)、63.3%(19/30)、71.4%(10/14),明显高于对上述药物敏感者对PZA的耐药率[分别为17.8%(8/45)、26.0%(13/50)、27.6%(24/87)、28.1%(25/89)、32.4%(34/105)](χ~2=11.44,P=0.001;χ~2=4.46,P=0.035;χ~2=12.24,P<0.001;χ~2=11.96,P=0.001;χ~2=8.08,P=0.004)。结论在福建省MDR-TB防治工作中,需重视对吡嗪酰胺的药敏试验检测,及时给予患者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赵金云,金法祥,许文芳,许鹏,薛巧玲[6](2017)在《应用GeneXpert MTB/RIF对耐多药MTB及RIF耐药性的快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PCR(GeneXpert)结核分枝杆菌(MTB)/利福平(RIF)技术在检测MTB、耐多药MTB(MDR-TB)及RIF耐药性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7月在医院就诊的520例疑似肺结核病患者,对其痰标本分别进行金胺"O"荧光染色镜检、液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罗氏培养及比例法药敏试验和Xpert法检测。结果 52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共确诊387例肺结核,其中男性确诊率77.14%,女性确诊率68.82%;除痰涂片镜检外,其他叁种方法检测MTB的敏感性均高于40.00%,四种方法的特异性均高于90.00%;其中,Xpert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痰涂片镜检(P<0.01),而与罗氏培养和MGIT培养均无统计学差异(两者敏感性分别为41.86%和45.22%);RIF耐药性试验显示,肺结核分枝杆菌对RIF的耐药率低于10.00%;GeneXpert MTB/RIF检测RIF的耐药率与比例法和液体药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比例法为金标准,检测出31株MDR-TB,GeneXpert MTB/RIF对MDR-TB的检出率达到86.11%。结论 Xpert法适用于MTB及其对RIF耐药性的快速筛查;同时可作为检测MDR-TB的一种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7年19期)

白玛卓嘎[7](2017)在《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性肺结核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性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84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分别给予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治疗,最终对两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远高于对照组(80.9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组间差异对比显着,P<0.05。结论莫西沙星在治疗耐多药性肺结核中效果显着,且用药安全性良好,值得作为该病的首选药物。(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7年09期)

包训迪,王超,阚晓红,王庆[8](2017)在《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方法用于耐多药结核病耐药性分析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方法(LPA)在快速检测耐多药结核病人耐药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方法检测415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同时使用常规药敏方法对样本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415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RFP和INH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43%、94.20%和75.68%、95.89%,两种检测方法的kappa值分别为0.830、0.731;线性探针杂交法检出MD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44%、95.25%,两种检测方法的kappa值为0.692。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的耐药株中RFP常见的突变型主要分布在WT7、WT8和MUT3(S531L)。结论线性探针杂交法在结核病耐药分析中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定出RFP和INH的耐药性以及常见耐药基因型,能够大幅缩短药敏试验时间,便于及时用药治疗,对控制耐药结核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郭佳[9](2017)在《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对耐多药性肺结核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对耐多药性肺结核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经支气管镜辅助治疗耐多药性肺结核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来院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化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采用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痰转阴率及免疫功能影响。结果观察组的痰转阴率与T细胞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对耐多药性肺结核效果显着,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值得临床工作者使用。(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16期)

陶宁宁[10](2017)在《非耐多药结核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扩大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微生物耐药(drug resistance.DR)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全球人民在抗结核的道路上一直都在不懈努力着,并且过去20年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下降趋势。然而,结核病耐药性的逐渐扩大、耐药结核菌株的不断出现已成为结核病控制道路上的又一新绊脚石。自20 世纪 90年代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爆发,至2015年,全球耐多药结核有48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其中抗结核治疗成功者仅占48%,年死亡近21万人,耐多药结核病对人类的威胁正逐步加剧。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就是非耐多药结核病(Non-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non-MDR-TB)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新出现耐多药结核病,既耐药性在非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的扩大。由于高昂的花费、较差的依从性、治疗周期的延长以及有效抗结核药物的缺乏等因素,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预后往往较药物敏感性结核病患者差。同时,随着结核耐药性的逐渐扩大,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drug resistant TB,XDR-TB)甚至全耐药结核病进一步出现。自2006年以来,第一例广泛耐药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至2014年,全球有100个国家已经向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告过广泛耐药结核病病例,然而据统计其治疗成功率仅占 22%。随着耐药性的逐渐扩大,结核病的治疗失败率也进一步上升,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社会及经济负担急剧加重。本研究通过对长达8年的结核病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和药物敏感性实验(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DS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是了解非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逐渐扩大的耐药性及评估此类患者中耐药性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耐药性扩大组同耐药性始终未改变组患者预后的差异。通过这些数据的提醒,希望及早发现结核耐药性扩大的高危人群,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及时管理,为结核控制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从而在早期阻断结核耐药性的扩大,降低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甚至全耐药结核病的发病率,改善结核病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连续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 日山东省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结核分支杆菌细菌培养阳性且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为非耐多药结核病的患者4932例,除外随访信息不全(后续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丢失等)的患者,最终共计纳入258例非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阳性的结核病患者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非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扩大现象;分析结核耐药性扩大在该类患者中的危险因素;比较结核耐药性扩大组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始终未改变组的预后情况。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通过单因素分析法比较耐药性扩大组与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始终未改变组之间基本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耐药性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加以分析。结果:1.最终入选的258例非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计38例(14.7%)转变为耐多药结核,19例(14.7%)转变为广泛耐药结核。198例初始全敏感的结核病患者中10例(5.1%)转变为单药耐药,228例初始全敏感或单药耐药结核病患者中12例(5.3%)转变为多药耐药。2.结核耐药性扩大的发生率在多药耐药结核病患者(23/30,76.7%;P<0.001)中比单药耐药结核病患者(19/30,63.3%;P<0.001)及全敏感结核病患者(56/]98,28.3%)高。3.过量吸烟史(OR,1.74;95%CI.1.04-2.91),既往结核病患者接触史(OR,3.91;95%CI,1.23-12.44),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空洞样病变(OR.2.26;95%CI,1.43-3.55)以及因结核病多次入院治疗史(OR,2.34;95%Cl.1.46-3.75)是非耐多药结核病患者耐药性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4.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始终未改变组预后:60%患者治愈,23.1%失访(lose to follow-up,LFU),6.9%死亡,10%治疗失败。耐药性扩大组预后:39.8%患者治愈或完成治疗,38.8%失访,4.1%死亡,17.3%治疗失败。耐药性扩大组较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始终未变组预后差(60%vs;39.8%p<0.005)。结论:结核病患者在正规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耐药性逐渐扩大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在非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耐药性的扩大在抗结核治疗前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现为多药耐药结核病的患者中较单药耐药结核病患者及全敏感结核病患者高;过量吸烟史、既往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空洞样病变以及因结核病多次入院治疗史与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扩大密切相关;耐药性扩大组较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始终未变组预后差;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积极发现结核病患者中那些存在耐药性扩大的高危人群,通过加强对该部分患者的管理,进一步改善结核病患者的远期预后。(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03)

耐多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菌株的吡嗪酰胺耐药率,对结核病的防治提出对应建议。方法选取663株临床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硝基苯甲酸(PNB)培养基对研究对象进行菌群鉴定,根据比例法测定和分析菌株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的耐药率,研究其耐药性。采用BACTEC MGIT 960培养系统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全敏感和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吡嗪酰胺药敏试验。整体分析全敏感和耐多药菌株和吡嗪酰胺的耐药率,对比耐药率的差异性。结果全敏感菌株中吡嗪酰胺耐药率为0.16%(1/600),耐多药菌株中吡嗪酰胺耐药率为36.51%(23/63),两组结果中存在的差异性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菌株中有超过叁分之一对吡嗪酰胺耐药,在临床使用和治疗中需要尽早进行吡嗪酰胺药敏试验,合理用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多药性论文参考文献

[1].Fei,Chen,Hairong,Huang,Nan,Ding,Tingting,Yang,Cuidan,Li.全国首次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357株耐多药(MDR)结核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和基因组学研究[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2].连亚敏.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菌株的吡嗪酰胺耐药性探讨[J].海峡药学.2019

[3].董文竹,王政,文舒安,张婷婷,霍凤敏.耐多药及广泛耐药MTB菌株对SQ109的耐药性及其与北京基因型的关系[C].耐药结核病临床诊治难点与热点问题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2018

[4].董文竹,王政,文舒安,张婷婷,霍凤敏.耐多药及广泛耐药MTB菌株对SQ109的耐药性及其与北京基因型的关系[C].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第叁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研讨会、中国医促会结核病分会基础和临床学组第叁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8

[5].周银发,张山鹰,魏淑贞,林勇明,赵永.福建省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耐药性的研究[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8

[6].赵金云,金法祥,许文芳,许鹏,薛巧玲.应用GeneXpertMTB/RIF对耐多药MTB及RIF耐药性的快速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

[7].白玛卓嘎.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性肺结核的临床效果观察[J].西藏科技.2017

[8].包训迪,王超,阚晓红,王庆.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方法用于耐多药结核病耐药性分析的应用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7

[9].郭佳.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对耐多药性肺结核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

[10].陶宁宁.非耐多药结核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扩大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流式细胞术工作原理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分析茶多酚、奎尼定对阿霉素作用于MCF-7时细...单纯DOX给药及FA-CS包裹DOX给药细胞荧光...抗生素耐药基因组范畴及水平耐药性基因...一A一l/CDDP一4细胞电镜照);’(/10...

标签:;  ;  ;  ;  ;  ;  ;  

耐多药性论文_Fei,Chen,Hairong,Huang,Nan,Ding,Tingting,Yang,Cuidan,Li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