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镜致绿脓杆菌角膜溃疡2例的护理

OK镜致绿脓杆菌角膜溃疡2例的护理

一、OK镜致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护理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红[1](2019)在《角膜塑形镜在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中的有效性及其配戴的可逆性、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 分临床常用4种光学矫正镜对青少年近视延缓作用的比较目的比较临床上最常用的4种青少年近视矫正方式即角膜塑形镜、硬性高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渐变多焦点框架镜及单光足矫框架镜配戴2年后,各组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量,并对变化量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评估不同眼镜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延缓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诊疗部配镜的近视患者188例,根据监护人及患者本人意愿分别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50例(99眼)(以下简称塑形镜组)、配戴RGP 47例(92眼)(以下简称RGP组)、渐变多焦点框架眼镜41例(82眼)(以下简称渐变镜组)及单光足矫框架镜50例(100眼)(以下简称框架镜组)。所有入选者每半年测量一次眼轴,随访2年。记录四组近视患者戴前及戴镜2年后的近视球镜度(spherical degree,SD)、散光度(cylindrical degree,CD)、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及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为使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测量更精确,本研究中塑形镜、RGP组2年后均要求停戴至少30天再重新检查。采用方差分析、SNK-q检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Person及线性相关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戴镜前,各组间的年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完成1年随访的塑形镜组49例(97眼)、RGP组46例(91眼)、渐变镜组41例(82眼)、框架镜组48例(96眼),四组患者AL均有所增加(F=201.021,P<0.01),分别为:塑形镜组(0.17±0.21)mm、RGP组(0.29±0.19)mm、渐变镜组:(0.24±0.30)mm、框架镜组:(0.28±0.22)mm。塑形镜组增加量最少(q=16.072、16.541、17.650,均为P<0.01),另三组AL增加量无统计学差异。完成2年随访的塑形镜组43例(86眼)、RGP组40例(79眼)、渐变镜组40例(80眼)、框架镜组45例(90眼)。戴满2年后,四组的AL及SE均有所增加(F=295.371、161.211,P<0.01),AL和SE增加分别为:塑形镜组(0.35±0.10)mm、(-0.79±0.63)D,RGP组为(0.56±0.37)mm、(-1.60±0.58)D,渐变镜组为(0.46±0.22)mm、(-1.21±0.61)D,框镜组为(0.58±0.13)mm、(-1.70±0.62)D,塑形镜组增加量最少,渐变镜组次之,另两组增加量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各组SE及AL增加量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塑形镜组SE增加量与基础SE、SD负相关(r=-0.406、-0.424,均为P<0.01)、AL增加量与基础SE、SD及CD均正相关(r=0.724、0.733、0.347,均为P<0.01)。塑形镜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UCVA较戴前均明显提高(F=453.221,P<0.01)。结论临床上最常用的4种光学矫正方式即角膜塑形镜、RGP、渐变多焦点眼镜及单光足矫框架镜,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延缓作用,以角膜塑形镜的效果最佳,渐变镜次之,RGP与单光足矫框架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越高度数的近视延缓效果越好。同时配戴角膜塑形镜还能明显提高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第二部分角膜塑形镜可逆性及安全性分析研究目的研究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作用是否完全可逆及配戴不同阶段并发症的总结分析。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严格按照入选标准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诊疗部配戴角膜塑形镜者90例(179眼),入选者配戴前均依次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专项检查。随访2年。戴满2年后所有入选者至少停戴30天再重新测量。记录配戴前及2年后的近视球镜度(spherical degree,SD)、散光度(cylindrical degree,CD)、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角膜平均散光度数(Sim K值)、角膜较平轴及较陡轴屈光度值(以下简称角膜平K值及角膜陡K值)、最薄中央角膜厚度(center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正六角形细胞比率、眼压值及配戴初期和配戴过程中各种角结膜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及线性相关回归等分析处理数据。结果完成2年随访者共78例(86.7%)。配戴前散光度数CD及Sim K值分别为(-0.71±0.59)D及(-1.29±0.50)D,2年后为(-1.02±0.46)D及(-1.56±0.48)D,较戴前略增加,分别为-0.31D和-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4、5.541,P<0.05);角膜平K值(42.96±1.14)D,2年后为(42.66±1.52)D,比配戴前略减小0.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1,P<0.05);角膜陡K值(44.30±1.61)D,2年后为(44.26±1.35)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1,P>0.05);最薄CCT(549.26±29.04)um,2年后为(544.41±32.27)u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4,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3252.26±312.34)mm2,2年后为(3243.11±287.41)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0,P>0.05),角膜内皮细胞中正六角形细胞比率为(66.13±13.21)%,2年后为(66.01±10.9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7,P>0.05);配戴前眼压(15.06±3.61)mm Hg,2年后为(15.28±2.01)mm Hg,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6,P>0.05)。角膜、结膜并发症:初戴阶段:90例配戴者中89例(98.9%)诉异物感、14例(15.6%)次日晨查发现反应性结膜充血、4例(4.4%)诉重影眩光,继续戴镜12周适应后症状均消失。随访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角膜着色、共25例(27.8%),其中II级以下的轻度着色23例(92%);III级角膜着色仅2例(8%),未发现一例IV级角膜着色。其次是轻度慢性结膜充血,16例(17.8%)。5例(5.6%)出现重影、2例(2.2%)出现角膜压痕、1例出现无菌性角膜浸润,2年随访过程中未发现1例角膜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结论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即使停戴至少30天后也仍然较戴前存在角膜平K略变平、散光略增大的变化,说明持续配塑形镜2年停戴至少30天后其对角膜的作用并未完全消失,提示可能需要更长的停戴时间角膜才能完全恢复,或者也可能是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作用并非完全可逆。本研究中除了角膜平K略变平、散光略增大外余观察指标均未发生明显统计学改变,同时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并未引起严重的角结膜并发症,说明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相对较高。第三部分 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框架镜对高度近视的延缓作用及配戴安全性目的探讨夜戴角膜塑形镜(-6.0D)残余度数白天联合配戴框架镜对高度近视的青少年患者的近视延缓作用及配戴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诊疗部配镜的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7.0D,近视球镜度≤-6.0D)患者30例(年龄815岁),与监护人及患者充分沟通并签定知情同意书后给,予夜戴角膜塑形镜(-6.00D)及白天残余度数联合框架镜矫正(以下简称观察组)。同时收集同时期年龄、近视度数及性别组成等相近的配戴单光足矫框架镜者30例(60眼)作为对照组,联合组配戴一个月残余度数稳定后再验配框架镜。随访2年,每半年测量一次眼轴长度,戴满2年后所有观察组患者必须停戴至少1个月后再做测量。记录两组配戴前及2年后的近视球镜度(spherical degree,SD)、散光度(cylindrical degree,CD)、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配戴初期和配戴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完成1年随访的观察组25例(83.3%)、对照组27例(90%)。两组中完成1年随访者的眼轴AL增加量分别为(0.10±0.41)mm和(0.25±0.36)mm,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5.01,P<0.01)。完成2年随访的观察组24例(80%)、对照组25例(83.3%)。两组中完成2年随访者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别(表3-2,均为P>0.05)。配戴前,观察组的SE及AL分别为(-7.70±1.83)D和(26.11±0.49)mm、对照组的SE及AL分别为(-7.55±2.16)D和(26.06±0.73)mm。配戴2年后,观察组的SE及AL分别为(-8.25±2.04)D和(26.32±0.62)mm、对照组的SE及AL分别为(-9.08±1.69)D和(26.53±1.04)mm。观察组SE及AL的增加量分别为(-0.55±0.84)D和(0.21±0.57)mm、对照组SE及AL的增加量分别为(-1.53±1.18)D和(0.47±0.50)mm。两组SE及AL的增加量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别(t=-4.68、-3.97,均为P<0.01)。观察组角结膜并发症:初戴阶段:30例入组者均诉(100%)异物感、5例(16.7%)次日晨复查时发现反应性结膜充血、1例(3.3%)次日晨诉摘镜困难。配戴过程中:最多见的依然是角膜着色、共11例(36.7%),其中10例(91%)为II级以下的轻度着色、1例(9%)为III级角膜着色,未发现一例IV级角膜着色。其次是轻度慢性结膜充血,共4例(13.3%)。1例(3.3%)患者出现看亮物光晕现象、1例患者(3.3%)出现轻度角膜压迹。2年的随访过程中未发现1例严重角结膜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的青少年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镜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联合配戴2年有效延缓近视度数增加达64%,有效延缓眼轴增长达55%。且联合配戴方式安全性较高。

吴雁冰[2](2017)在《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上皮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上皮的影响。方法:回顾2014年11月到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角膜塑形镜矫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观察患者在戴镜后1W、1M、3M、6M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平均角膜曲率、角膜上皮状态。结果:连续配戴6个月以上共63例117眼。其中轻度近视组(-0.75D-2.75D)53眼、中度近视组(-3.00D-5.75D)64眼。患者戴镜1W后裸眼视力即有显着的提高,屈光度和平均角膜曲率均降低。戴镜后1M、3M、6M的裸眼视力均较稳定,屈光度及平均角膜曲率逐渐下降。戴镜期间共发生I级角膜上皮损伤9眼,Ⅲ级角膜上皮损伤2眼。I级角膜上皮损伤共9眼,发生时间分别为戴镜后1W2眼、1M2眼、3M2眼、6M3眼。Ⅲ级角膜上皮损伤共2眼,发生时间分别为戴镜后1W1眼、3M1眼。轻度近视组戴镜6M内共发生角膜上皮损伤4例,中度近视组发生7例。角膜上皮损伤原因分析,操作不当5例(晨起取片时镜片移位2例,镜片移位后划伤2例,戴镜时动作暴力1例)、护理液冲洗不彻底4例、镜片配适不良2例。结论: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部分患者可出现角膜上皮损伤。中度近视较低度近视角膜上皮损伤发生率高,操作不当和配适状态改变是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引起角膜上皮损伤的主要原因。

符爱存[3](2015)在《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因素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安全性观察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夜戴角膜塑形镜(OK镜)后结膜、角膜并发症和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配戴OK镜2年的84例(均取右眼数据)近视患者,统计戴镜后角膜、结膜并发症。其中有40例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完整随访4年,比较其戴镜前和戴镜后2年、4年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和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其中有73例患者(86.9%)完成随访。角膜、结膜并发症:最常见的是0-II级轻度的角膜点染共20例,III-IV级的角膜点染共3例,角膜压痕5例,视物重影和夜间眩光4例、结膜反应性充血3例、角膜无菌性浸润1例,过敏性结膜炎1例,角膜病毒感染1例,所有并发症经过正规治疗均能恢复。40例患者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戴镜前角膜中央最薄点平均厚度为(539.2±39.5)μm,戴镜2年、4年分别为(528.7±30.10)μm、(530.5±32.4)μm,戴镜后有轻度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74,P=0.08)。戴镜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值为(3230.5±298.2)/mm2,戴镜2年、4年分别为(3195.9±270.9)/mm2、(3219.4±285.3)/mm2,戴镜后2年、4年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2,P=0.11)。角膜内皮平均细胞面积为(320.5±30.5)mm2,戴镜2年、4年分别为(322.1±31.6)mm2、(318.3±29.5)mm2,戴镜后2年、4年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42,P=0.21)。戴镜前角膜内皮变异系数(0.26±0.03),戴镜2年、4年分别为(0.28±0.04)、(0.25±0.02),戴镜后2年、4年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4,P=0.06)。戴镜前角膜内皮六角型细胞比率为(65.2±11.1)%,戴镜2年、4年分别为(63.6±13.3)%、(64.3±12.6)%,戴镜后2年、4年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86,P=0.16)。结论:青少年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无严重角膜、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甚微,安全性相对较高。第二部分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有效性观察目的:探讨夜戴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84例、82例(均取右眼数据)近视患者分别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和OK镜,收集其性别、年龄、近视度数、基础眼轴长度等基本参数和戴镜1年、2年、3年的眼轴增加量。结果:OK镜组和框架镜组分别有73例(86.9%)、70例(85.4%)完成随访。OK镜组戴镜第1年和第2年两年的眼轴增加量为(0.14±0.12)mm,(0.15±0.13)mm,两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0例随访三年,第三年眼轴增加量为(0.14±0.12)mm,三年的年眼轴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镜组第1年、第2年眼轴增加量(0.31±0.19)mm,(0.30±0.18)mm,两年的眼轴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完成三年随访,第3年眼轴增加量为(0.27±0.12)mm,三年的年眼轴增加量有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K镜组和框架镜镜每年眼轴增加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2.93,-2.64;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夜戴OK镜后,近视发展得到有效控制。戴镜1年、2年、3年后,相对框架镜,OK镜组眼轴延长减少约52%、51%和48%。第三部分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夜戴角膜塑形镜(OK镜)后眼轴增加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寻找更适合配戴OK镜的人群。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84例、82例(均取右眼数据)近视患者分别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和OK镜,收集其性别、年龄、近视发生年龄、入选研究前两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近视度数、角膜散光度数、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和瞳孔直径,基础眼轴长度和戴镜2年后眼轴增加量。两组的基本资料匹配,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基础近视度数与眼轴增加量用趋势分析)两组近视患者眼轴增加量与各基础参数的相关性。结果:OK镜组和框架镜组分别有73例(86.9%)、70例(85.4%)完成随访。单因素分析2年的眼轴增加量,OK镜组与以下因素相关。性别:男女眼轴增加量分别为(0.34±0.29)mm,(0.21±0.31)mm,P<0.05;年龄:β=-0.066,R2=0.25,P<0.001;近视发生年龄:β=-0.073,R2=0.12,P=0.045;戴镜时间:戴镜第1年和第2年两年的眼轴增加量为(0.14±0.12)mm,(0.15±0.13)mm,两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0例随访三年,三年的年眼轴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近视度数:β=0.052,R2=0.048,P<0.05;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β=-1.02,R2=0.09,P=0.051;瞳孔直径:β=-0.2,R2=0.41,P<0.05;基础眼轴长度:β=-0.06,R2=0.01,P<0.05。与角膜散光、、角膜直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和前房深度无关(P>0.05)。框架镜组眼轴增加量与以下因素有关。年龄:β=-0.073,R2=0.37,P<0.001;近视发生年龄:β=-0.082,R2=0.12,P=0.062;戴镜时间:第1年、第2年眼轴增加量(0.31±0.19)mm,(0.30±0.18)mm,两年的眼轴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完成三年随访,第3年眼轴增加量为0.27±0.12,三年的年眼轴增加量有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β=0.45,R2=0.017,P<0.05;基础眼轴长度:β=-0.07,R2=0.02,P<0.05。与性别、基础近视度数、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前房深度、角膜和瞳孔直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无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2年的眼轴增加量:OK镜组与年龄有关(β=-0.06,95%可信区间:-0.09到-0.04,P<0.001);与基础近视度数关系(趋势分析,Ptrend=0.046)。框架镜组与年龄、角膜散光有关(β=-0.05,95%可信区间:-0.10到0.00,P<0.001;β=0.03,95%可信区间:-0.02到0.08,P=0.04)。结论:对于青少年近视患者,戴镜年龄越小、近视发生越早、女性、角膜散光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基础近视度数越高、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越快、基础眼轴长度越长的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较框架镜越好,而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和前房深度无关。

潘虹,赵晓旭,王佳莹[4](2013)在《临床中真菌性角膜炎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的就临床中真菌性角膜炎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5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结果本组患者中17例患者采用局部热敷+角膜瓣遮盖术,25例患者采用抗真菌性药物+角膜清创术治疗,8例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本组患者经过相应治疗之后,7例患者加重,13例患者好转,30例患者治愈。结论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促进眼角功能恢复,使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曹桂香,史春华[5](2010)在《角膜异物致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18例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2009年收治因角膜异物取出后致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8例。通过住院期间的对症治疗,严格消毒隔离、精心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出院指导,取得满意效果。

李晶[6](2008)在《320例感染性角膜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20例感染性角膜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视力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报道进行比较,以提高临床感染性角膜病的诊治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断标准的320例患者,对其相应的临床资料(如人口学特征、致病危险因素、发病季节、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视力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20例感染性角膜病患者中,男性199例(62.1%),女性121例(37.9%)。平均年龄47.6±13.9岁(40天~91岁)。患者年龄集中在41至60岁,职业以农民(44.5%)为主,发病季节大多位于10~12月,占39.8%。致病危险因素主要有角膜外伤(32.3% )和继发感染( 12.2% )。真菌性角膜炎在感染性角膜病中所占比例最高( 38.6% ) ,其次为病毒性角膜炎(21.5%)。涂片直接镜检法的诊断阳性率为72.3%,其中细菌阳性12份(6.5%),真菌阳性121份(65.8%);刮片培养阳性率42.9%,其中真菌阳性率36.5% ,细菌阳性率9.5%,混合菌感染5例。分离到的真菌中镰孢菌属最多见(32.6% ),其次为曲霉菌属(23.9% )。细菌中以绿脓杆菌最多(37.5%)。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视力提高者194眼(60.6%),视力不变者113眼(35.3%),视力下降者13眼(4.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盲的分类标准:治疗后有50例患者脱盲,脱盲率为25.9%。结论1、本组病例中,感染性角膜病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职业以农民(44.5%)为主;发病季节多位于10~12月(39.8%);角膜外伤(32.3% )为最常见的致病危险因素。2、涂片法是临床快速诊断可疑真菌性角膜炎的首选方法,而对细菌性角膜炎的意义不大;培养法仍然是提高感染性角膜病的阳性检出率、鉴别菌种的主要方法。3、本组病例中,真菌性角膜炎患病率(38.6%)占感染性角膜病的首位,并呈逐年增高趋势。4、本组病例中,镰孢菌属(32.6%)和曲霉菌属(23.9%)是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属。细菌刮片培养阳性者以绿脓杆菌(37.5%)和表皮葡萄球菌(25.0%)为主。5、从本研究看,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陈健聪[7](2006)在《角膜接触镜致细菌性角膜溃疡2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高对角膜接触镜致细菌性角膜溃疡的认识。方法: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22例(眼)进行全身加局部应用敏感抗生素及辅助治疗。结果:22例(眼)全部治愈,最后均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角膜斑翳,视力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细菌性角膜溃疡是配戴角膜接触镜的严重并发症,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齐占民[8](2005)在《I型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溃疡1例》文中指出

张睿[9](2004)在《角膜塑形术的并发症》文中研究指明角膜塑形术作为一种屈光矫治方法已有近45年的历史。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它又重获新生。但是由于验配技术、镜片设计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媒体对其不科学的宣传,还有医师不利指导等诸多影响因素,使得OK镜配戴中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并发症。本文对之加以综述,希望对科学认识角膜塑形术有所裨益。

黄爱明[10](2004)在《角膜溃疡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OK镜致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护理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K镜致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护理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角膜塑形镜在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中的有效性及其配戴的可逆性、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常用的4种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延缓作用的比较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角膜塑形镜可逆性及安全性分析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及本研究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框架镜对高度近视的延缓作用及配戴安全性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及本研究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综述 关于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上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检查仪器
    1.2 材料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验配方法
    1.6 配戴方式
    1.7 复查
    1.8 观察指标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戴镜前后裸眼视力比较
    2.3 戴镜前后屈光度比较
    2.4 戴镜前后平均角膜曲率比较
    2.5 角膜上皮观察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角膜塑形镜治疗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3)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因素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安全性观察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有效性观察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的影响因素及与近视眼屈光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6)320例感染性角膜病的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资料采集项目
    1.3 病原体的采集分离与培养
    1.4 临床诊断标准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感染性角膜病的病原体构成
        2.1.2 感染性角膜病患者的年龄分布
        2.1.3 感染性角膜病患者的职业分布
        2.1.4 感染性角膜病的危险因素分布
        2.1.5 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病季节分布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视力评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8)I型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溃疡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四、OK镜致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护理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角膜塑形镜在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中的有效性及其配戴的可逆性、安全性研究[D]. 李秀红. 郑州大学, 2019(07)
  • [2]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上皮的影响[D]. 吴雁冰. 苏州大学, 2017(04)
  • [3]夜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因素观察[D]. 符爱存. 郑州大学, 2015(10)
  • [4]临床中真菌性角膜炎的护理[J]. 潘虹,赵晓旭,王佳莹.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5)
  • [5]角膜异物致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18例护理体会[J]. 曹桂香,史春华.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25)
  • [6]320例感染性角膜病的流行病学分析[D]. 李晶. 吉林大学, 2008(10)
  • [7]角膜接触镜致细菌性角膜溃疡22例临床分析[J]. 陈健聪.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01)
  • [8]I型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溃疡1例[J]. 齐占民.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05)
  • [9]角膜塑形术的并发症[J]. 张睿.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4(06)
  • [10]角膜溃疡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黄爱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OK镜致绿脓杆菌角膜溃疡2例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