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型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建筑,后土,城市,权属,文化,空间,形态。
建筑型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杰[1](2015)在《山西境内的祭祀类建筑型制及其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祭祀活动起源于上古时代却流传至今,寺庙作为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亦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直至新中国成立再到当今,寺庙数量骤减,这不仅跟历史国情有关,也跟人类意识形态有关。在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古城的格局往往阻碍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人类肆无忌惮的销毁各种古建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在经济高增长率的“完美”光环下,流失的却是古代建筑和文化的精髓。本文以古代祭祀建筑中的后土庙为研究对象,从后土文化、后土建筑的分布及空间特点、后土建筑的价值与保护这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力求得出后土建筑的布局规律,并展望其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后土文化起源于土地崇拜,久而久之,后土发展成为人格神。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拟在黄河岸边修建后土庙,此后,后土神祇由坛祭改为庙祭,并延续至今。从西汉汉武帝亲自祭祀汾阴后土祠开始,后土被正式列为皇家祭祀,经历千年之久,直至北宋宋真宗最后一次祭祀汾阴后土祠,后土才逐渐淡出皇家祭祀的历史舞台,转而变为民间祭祀。宋代道教系统吸纳后土神祇,并奉为“四御”之一,从此,后土被赋予了广阔的权利:山川、河流、大地甚至阴间均在她的管辖范围内。宋以后,后土的形象逐渐固定,并深入到百姓当中,成为百姓最为追捧的神祇之一。后土建筑受后土文化的影响,在皇家祭祀时期,建筑型制及规模均为当时最高等级,现存于万荣后土祠的《宋代后土祠庙貌图碑》便可窥一斑。宋代以后的后土建筑由于趋向民间祭祀,其型制和规模均有降级,以现存的后土庙宇来看,基本以一进院和两进院为主,院落空间也有规律可循,均按“礼制”思想布局,主轴线上的建筑物依次为山门、戏台、献殿、大殿,其余的附属建筑均以对称形式布置。山西境内现存的后土建筑数量不多,80%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这是因为万荣是后土信仰的中心。现存后土建筑中,有6处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便如此,还有好多有价值丰富的后土建筑没有受到保护,相关部门应给予适当的重视。关于后土庙的保护,笔者在论文最后章节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某些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不敢苟同。同时也提出观点:只有不断发展后土文化,后土建筑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原璐,覃琳[2](2014)在《文化影响下的技术发展对建筑型制的影响——《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的多元史学观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技术史是伴随着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影响和推动建筑性质演变的要素之一。杨昌鸣的《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从技术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东南亚早期建筑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型制变化的影响,以避免单一研究型制可能造成的误解,同时也提出了文化传播时技术的促进以及文化惯性对技术发展的制约。本文对该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途径进行了讨论,阐述了文化与技术相适应的建筑史学发展观。(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李麦产[3](2013)在《论城市地权属性对空间格局及建筑型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厘清城市土地不同的权属状况对城市空间成长及城市建筑的可能性所具有的钳制,增进当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建筑设计的自觉性与科学性。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比较和具体案例相结合,既从城市格局及建筑型制的形成与发展对地权依赖的历史逻辑展开,又具体剖析了若干中外典型城市。研究结果:城市土地权属的不同性质或社会状态,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和建筑形制的选择等有重大影响,前者决定、制约后者。研究结论: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建筑创作中,应当努力追求城市空间格局形成、城市建筑型制探索与城市地权属性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潘方东[4](2013)在《明清两湖地区民间书院建筑型制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人才的培养、学术文化的发展都曾起到过重大作用。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书院规制,并拥有教学、祭祀、藏书这“叁大事业”追求。将书院的各种规制外化为建筑,大致对应为讲堂斋舍、书楼书库、祠堂庙宇、仓廪厨房等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域空间,这些建筑通过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成极具人文特色的书院建筑群。书院在其产生时就有官府和民间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书院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的势态,大大超越了其他几种教育形式,承担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主要的教育工作。两湖地区在历史上有着相近相似的文化底蕴,对文化教育十分重视,民间书院在明清时期更是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各方面原因,明清两湖民间书院形成了很多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本文将以两湖民间书院实际调研案例为基础,分析他们的选址、空间形态、单体建筑形制、环境营造以及装饰装修做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比照早期两湖地区建立完备规制的书院建筑,归纳总结出具有明清时代特点的两湖民间书院建筑型制。本文最后分别从建筑原型、明清民间书院教育行为以及文化影响因素叁方面去探析两湖民间书院建筑型制的成因,以达到对两湖民间书院建筑文化更深层次的剖析,并探讨两湖民间书院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4-01)
孟勐[5](2013)在《东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形式及地域特征——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建筑型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是黑龙江省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相对完整的清真寺之一。本文对其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进行分析、解读,希望对清真寺建筑文化、古建筑艺术的研究有所推动。(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麦产[6](2012)在《论城市地权属性对空间格局及建筑型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中,由于城市政府提供了充分的土地供应保障,所以通常不把城市土地权属的诸种形态与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建筑型制等直接联系起来。其实,城市土地权属的不同性质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和建筑形制的选择等有着重大的影响,前者决定、制约后者。这可以从中外城市发展的实例分析中得到印证。厘清不同样态的城市土地权属状况,有利于增进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方论丛》期刊2012年05期)
于晓炜,洪祖根[7](2012)在《徽州衙署建筑型制与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衙署建筑作为官式建筑的代表对中国古建筑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徽州衙署类建筑的型制与特点加以分析,总结了其官式建筑共性与地域性特征,从而为将来衙署类建筑的保护提供借鉴与支持。(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2年21期)
金乃玲,沈欣[8](2012)在《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型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北地杰人灵、历史悠久,现存传统建筑种类多、等级高,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资源。在实地踏勘调研的基础上,对现存皖北传统建筑的类型及型制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有益于古老建筑的保护及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2年05期)
孙毅华[9](2012)在《谈敦煌石窟建筑画中的两种建筑型制——平阁、楼橹》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壁画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建筑画,特别是唐代的大型寺院建筑组群,为研究唐代寺院建筑组合提供了形象依据。敦煌唐代壁画寺院建筑组群的众多单体建筑中,有些已经消失或演变,不被人们所认识了,也不知晓它们的名称。本文就试图通过查找历史文献,将文献记载与壁画及考古发现中的建筑形象进行对比,考证这些单体建筑的原本名称,丰富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类型,为更深入地研究敦煌壁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作些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史论汇刊》期刊2012年01期)
王静[10](2012)在《乡土建筑型制与民俗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乡土环境中的建筑型制与民俗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乐清城北乡的黄檀硐村为例,分别探讨了宗族体系与宗祠建筑,泛神崇拜现象与祭祀建筑,住房民俗与住宅建筑叁方面内容,指出民俗与各类乡土建筑之间的关系因建筑类型不同而具有多面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2年07期)
建筑型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筑技术史是伴随着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影响和推动建筑性质演变的要素之一。杨昌鸣的《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从技术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东南亚早期建筑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型制变化的影响,以避免单一研究型制可能造成的误解,同时也提出了文化传播时技术的促进以及文化惯性对技术发展的制约。本文对该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途径进行了讨论,阐述了文化与技术相适应的建筑史学发展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型制论文参考文献
[1].郑杰.山西境内的祭祀类建筑型制及其空间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5
[2].原璐,覃琳.文化影响下的技术发展对建筑型制的影响——《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的多元史学观解读[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
[3].李麦产.论城市地权属性对空间格局及建筑型制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潘方东.明清两湖地区民间书院建筑型制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
[5].孟勐.东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形式及地域特征——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建筑型制分析[J].企业导报.2013
[6].李麦产.论城市地权属性对空间格局及建筑型制的影响[J].南方论丛.2012
[7].于晓炜,洪祖根.徽州衙署建筑型制与特点分析[J].山西建筑.2012
[8].金乃玲,沈欣.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型制[J].工业建筑.2012
[9].孙毅华.谈敦煌石窟建筑画中的两种建筑型制——平阁、楼橹[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
[10].王静.乡土建筑型制与民俗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