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兰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莲瓣兰,墨兰,流式细胞,基因组大小
兰属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林瀚,韩晓文,兰思仁,马晓开[1](2019)在《基于流式细胞技术两种兰属植物基因组大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对兰属中莲瓣兰和墨兰的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采用Galbraith's缓冲液解离并制备莲瓣兰和墨兰嫩叶材料的细胞核悬浮液,利用鸡红细胞核(chicken erythocyte nuclei, CEN)作为内标,建立和优化了基于流式细胞技术的两种兰属植物基因组大小的测定方法。研究发现Galbraith's解离液对莲瓣兰和墨兰样品解离效果最好,测得莲瓣兰的2C值为(8.15±0.34) pg,墨兰基因组DNA的2C值为(8.34±0.36) pg。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流式细胞技术,优化解离和测定方法可精确测定莲瓣兰和墨兰的基因组大小。本研究丰富了兰科植物的基因库,为揭示该属植物C值大小和物种进化关系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其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等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利平,陈丽文,王华宇,王鹏良,何贵整[2](2019)在《叁种兜兰属植物无菌播种及快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不断完善兜兰属植物人工繁育技术体系,本文以白花兜兰、小叶兜兰和亨利兜兰自然成熟的果荚为材料,进行无菌播种和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的组培快繁消毒技术,对3种兜兰的果荚消毒具有较好的效果;培养基1/2MS+土豆汁100 mg·L~(-1)+活性炭1 g·L~(-1)比较适合白花兜兰种子的萌发,小叶兜兰和亨利兜兰也能有较好的萌发效果;无菌播种后,前期的暗培养有利于白花兜兰的萌发;相较小叶兜兰和亨利兜兰,白花兜兰的种子萌发一致性较差,在继代过程中极易出现死亡现象。本研究对兜兰属植物的保护和人工繁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松太,曾丽婷,方中明,周银[3](2019)在《兰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进行兰属植物的快速繁殖,也能保持其优良品性,加速育种进程。近些年,兰属植物在组织培养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为促进兰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和产业化大规模生产,本文以兰属植物中的春兰、墨兰、建兰、寒兰和蕙兰等为代表,从外植体选择、培养基选择及激素、有机添加物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讨论,以期为兰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和产业化大规模生产提供有效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罗剑飘,谭嘉娜,官锦燕,黄海英,陈月桂[4](2019)在《不同铵态氮/硝态氮配比对2种开唇兰属植物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NH_4~+/NO_3~-配比对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和云南野生开唇兰属植物(简称云南开唇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设置NH_4~+/NO_3~-比例分别为0/30、5/25、10/20、15/15、20/10、25/5、30/0、20/40、30/30的9个处理组,接种二者的顶芽及茎段,分别培养90、120 d后测量其各项生长指标,以期为开唇兰属植物组培快繁培养基的优化及生产上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NH_4~+、NO_3~-配比对金线兰、云南开唇兰顶芽的茎高、节数、枯萎节数、展叶数、枯叶数、近茎尖第1片开展叶叶长及叶宽、基内根及气生根根数和根长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对二者茎段的萌芽数、芽高、节数、展叶数、倒二叶叶长和叶宽、茎粗、芽的根数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在氮素总含量为30 mmol/L的情况下,当NH_4~+/NO_3~-比例较低时,金线兰与云南开唇兰的顶芽均长势良好,茎叶正常,茎段萌芽率亦较高,芽体生长良好;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二者顶芽生长状态均呈逐渐下滑趋势,茎段萌芽率也逐渐降低,芽体长势变差,最后导致植株或茎段死亡。NH_4~+/NO_3~-比例对2种开唇兰属植物植株形态有着重要影响。对金线兰顶芽生长及茎段萌芽较好的NH_4~+/NO_3~-比例分别为0/30、5/25、10/20、20/40,对云南开唇兰较好的比例分别为0/30、5/25。组培快繁时可在较佳NH_4~+/NO_3~-配比基础上添加其他有机或无机组分,以促进种苗生长;大田生产上,可以适当提高氮肥中的硝态氮比例。(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徐玲玲,赵桂仿,孙敬祖,张焱,高丽君[5](2019)在《3种杓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系统发育和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兰科植物菌根真菌(Orchid mycorrhizal fungi, OrMF)在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后续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培养(菌丝团分离)和非培养(克隆文库)2种方法获得同一栖息地3种不同杓兰属植物根中菌根真菌ITS序列并划分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所有根段中都有菌丝团定植,共分离出菌根真菌64株,其中63株为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真菌,1株为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真菌;可划分为7个OUT,每个OTU代表菌株的菌丝都能形成OrMF典型的近球形或椭球形链状排列的念珠状细胞;分离出来的菌根真菌均为无性型菌丝且不产生无性孢子。(2)非培养法得到的3种杓兰属植物的根中OrMF分别隶属于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腊壳菌科(Sebacinaceae)、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和革菌科(Thelephoraceae),其中胶膜菌科OTU在种类和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培养和非培养2种方法得到的OrMF OTU类型和数量均为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无苞杓兰(C.flavum)>黄花杓兰(C.bardolphianum),但培养法少于非培养法。(3)对胶膜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优势和非优势OTU均分布在系统发育树的3个不同分支上,这种与多种亲缘关系较远的OrMF共生的现象可能与杓兰属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且不同杓兰的OrMF物种丰富度没有显着差异,但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宋军阳,罗腾,张宁[6](2019)在《兰属(Cymbidium)5种植物叶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学显微镜和体视镜,对兰属5种植物(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的叶结构特征(叶脉结构、叶表皮结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兰属5种植物的叶脉结构相似,叶表皮结构和解剖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是皮下纤维束的多少和边缘角质层锯齿形态。依据叶结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5种兰可分为春兰组、建兰组和墨兰组3组。本研究表明叶结构特征对兰属5种植物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秀萍,胡庆林,翟俊文,林冬梅,吴沙沙[7](2019)在《4种虾脊兰属植物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4种虾脊兰属植物光合作用的差异,了解不同种适应温室栽培的能力,为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银带虾脊兰(Calanthe argenteo-striata)、葫芦茎虾脊兰(C. labrosa)、长距虾脊兰(C. sylvatica)和叁褶虾脊兰(C. triplicata)为材料,对其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等进行测定,并通过非线性回归拟合响应曲线。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光合能力由大到小排序:葫芦茎虾脊兰(2.04)>银带虾脊兰(1.75)>长距虾脊兰(1.65)>叁褶虾脊兰(0.83);4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随光强和CO2浓度的增加均增大;最大光化学效率排序:银带虾脊兰(0.625)>长距虾脊兰(0.583)>葫芦茎虾脊兰(0.561)>叁褶虾脊兰(0.544);叶绿度排序:叁褶虾脊兰(39.90)>银带虾脊兰(31.29)>葫芦茎虾脊兰(27.75)>长距虾脊兰(27.25)。银带虾脊兰和葫芦茎虾脊兰有较大的光能利用范围,对光能的适应性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3期)
向振勇,孔继君,华梅,赵黎明,张维平[8](2019)在《中国兰科独蒜兰属植物增补》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中国兰科独蒜兰属2个未详知种:藏南独蒜兰(Pleione arunachalensis Hareesh, P.Kumar & M.Sabu)和矮小独蒜兰[P.humilis (Sm.) D.Don],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植物标本馆(YAF)。(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玲玲,赵桂仿,孙敬祖,张焱,陶贵荣[9](2019)在《2种杓兰属植物内生狭截盘多毛孢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报道了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和无苞杓兰(C.bardolphianum)根中内生真菌新记录种——狭截盘多毛孢(Truncatella angustata)。该研究从四川黄龙沟不同海拔区分别采集到西藏杓兰和无苞杓兰,并在其根中分离获得148个狭截盘多毛孢菌株。形态学观察显示,狭截盘多毛孢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背面黄褐色;分生孢子器黑色脓包状;分生孢子梭型,4个细胞,3个隔膜;顶端附属丝1~5根。ITS rDNA分析发现3种新基因型菌株(HLIO15_15a_22、HLIO15_20a_42和HLIO15_17a_46);在海拔最高(3 330~3 400 m)的居群中狭截盘多毛孢的分离率最高,且包含全部3种基因型菌株。构建截盘多毛孢属(Truncatella)真菌ITS序列系统发育树,发现狭截盘多毛孢不同生态功能的菌株没有形成明显分支。(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徐玲玲,赵明阳,李菁,李书琪,高丽君[10](2019)在《不同海拔的叁种杓兰属植物与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集了四川黄龙沟沿海拔梯度3170–3400m上4个不同杓兰居群中3种杓兰植物根,利用克隆文库方法获得菌根真菌ITS序列,研究同一栖息地(黄龙沟)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杓兰对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共得到18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14个OTU隶属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为优势类群(99.6%);2个OTU隶属腊壳菌科Sebacinaceae,2个OTU隶属亡革菌科Thelephoraceae。随着海拔升高,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多样性减少,而黄花杓兰和无苞杓兰没有明显变化;海拔对3种杓兰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均无显着影响。3种杓兰之间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着且指示物种互不相同,说明在同一栖息地,杓兰对菌根真菌的偏好性显着影响其菌根真菌群落结构。这些研究结果利于了解环境变化对杓兰属植物菌根真菌区系组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菌根真菌与杓兰属植物的互作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兰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不断完善兜兰属植物人工繁育技术体系,本文以白花兜兰、小叶兜兰和亨利兜兰自然成熟的果荚为材料,进行无菌播种和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的组培快繁消毒技术,对3种兜兰的果荚消毒具有较好的效果;培养基1/2MS+土豆汁100 mg·L~(-1)+活性炭1 g·L~(-1)比较适合白花兜兰种子的萌发,小叶兜兰和亨利兜兰也能有较好的萌发效果;无菌播种后,前期的暗培养有利于白花兜兰的萌发;相较小叶兜兰和亨利兜兰,白花兜兰的种子萌发一致性较差,在继代过程中极易出现死亡现象。本研究对兜兰属植物的保护和人工繁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兰属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林瀚,韩晓文,兰思仁,马晓开.基于流式细胞技术两种兰属植物基因组大小的测定[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2].杨利平,陈丽文,王华宇,王鹏良,何贵整.叁种兜兰属植物无菌播种及快繁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3].王松太,曾丽婷,方中明,周银.兰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4].罗剑飘,谭嘉娜,官锦燕,黄海英,陈月桂.不同铵态氮/硝态氮配比对2种开唇兰属植物组培苗生长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9
[5].徐玲玲,赵桂仿,孙敬祖,张焱,高丽君.3种杓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系统发育和多样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6].宋军阳,罗腾,张宁.兰属(Cymbidium)5种植物叶结构特征[J].植物科学学报.2019
[7].陈秀萍,胡庆林,翟俊文,林冬梅,吴沙沙.4种虾脊兰属植物光合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8].向振勇,孔继君,华梅,赵黎明,张维平.中国兰科独蒜兰属植物增补[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9
[9].徐玲玲,赵桂仿,孙敬祖,张焱,陶贵荣.2种杓兰属植物内生狭截盘多毛孢菌的分离与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19
[10].徐玲玲,赵明阳,李菁,李书琪,高丽君.不同海拔的叁种杓兰属植物与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相关性[J].菌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