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接触论文_董玉玮,李文,王陶,苗敬芝,李同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互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模型,理论,结构,接触面,多态性,刚度。

相互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玮,李文,王陶,苗敬芝,李同祥[1](2019)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相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探讨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相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T2DM)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9例T2DM(病例组)和216例非T2DM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MTHFR(rs1801133)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与T2DM发生的关系,应用叉生分析和广义多因子降维法探讨基因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T2DM发生的影响。结果 体质指数(BMI)≥24、居住地为农村、有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有糖尿病家族史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MTHFR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显性模型下,调整协变量后,CT、TT基因型个体T2DM的发病风险是CC基因型的1.667倍(95%CI1.057~2.627,P=0.028),提示携带T等位基因者较未携带T等位基因者发生T2DM的风险增加。叉生分析显示,MTHFR(rs1801133)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在相乘模型上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在T2DM的发病中可能起作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表明,MTHFR(rs1801133)基因、有糖尿病家族史两个因素构成的交互作用模型为最优模型。结论 MTHFR(rs1801133)CT、TT基因型可能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该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增加了T2DM发病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郭浩然[2](2019)在《二维半导体MXene—金属接触的相互作用及电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低维材料技术日益成熟,二维半导体材料是当前材料研究的热点。一种名为MXene的二维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催化剂等领域,然而,尽管MXene与金属电极的接触在电子和光电器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研究却十分有限。因此金属基底与MXene接触界面的电学特性和电子结构是一个关键的研究方面。本文借助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密度泛函理论(DFT),对MXene-金属接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建立了不同的MXene-金属接触模型,并利用VASP软件包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根据不同的MXene和金属基底模型的匹配度,我们选取合适且平整的金属切面,有针对性地分别建立了单胞和超胞接触模型,使所有接触模型失配率都在5%以下。并且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确保其接触结构的合理性。其次,对MXene-金属接触的能带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计算结果,我们发现尽管大多数触点都呈现出间接带隙的特性,这种特性并不适用于某些特殊电子器件,但对于Ag-Sc_2CO_2和Au-Sc_2CO_2来说,他们都表现出直接带隙的特性,并且计算得出N型肖特基势垒分别为0.122和0.763 eV。Pd-Ti_2CO_2和Au-Ti_2CO_2并未具有肖特基势垒,但体现出可以形成良好欧姆接触的潜力。此外,在上述四种接触中,皆不存在费米能级钉扎效应。但Zr_2CO_2体系中存在明显的金属诱导隙态(MIGSs),产生强费米能级钉扎,并导致N型欧姆接触(Ag-、Pd-)和N型肖特基接触(Au-、Pt-)具有较低的肖特基势垒高度(0.124 eV、0.163 eV)。对MXene-金属接触的隧道势垒进行了计算分析。隧道势垒是限制接触器件电学性能的另一大阻碍,通过静电势的计算,我们发现只有Hf作为基底中与Hf_2CO_2、Zr_2CO_2以及Ti_2CO_2接触时隧道势垒为0 eV,其他接触皆具有一定大小的接触势垒,这对于器件制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补充,我们还研究了一种新型结构不对称aMXene及与TMDC接触后的性质和应用潜力。研究了aMXene/mTMDC结构制备以及结构稳定性。接触中的强内建电场和新型能带结构提供了其应用于微电子器件和能量转换催化方面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王润琼,朱立达,朱春霞[3](2018)在《基于域扩展因子和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面接触刚度直接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整机动态特性,为了建立更为准确的接触刚度模型,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利用单一微凸体承受局部载荷时的弹性变形特性,并基于域扩展因子引入微接触截面积分布函数,推导了考虑表面微凸体相互作用影响的结合面接触刚度分形模型。为了验证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叁维非接触式测量,获得了试验试样的表面轮廓数据,并根据结构函数法,计算了各个试样的表面分形参数,进而将理论接触刚度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法向接触刚度的增长速率与粗糙面表面临界接触面积有关,临界接触面积决定了结合面内的弹性变形占比。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后,所提出模型的预测曲线更加符合试验中法向载荷与接触刚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王庆朋,张力,唐志刚,张韬[4](2018)在《微凸体相互作用对界面法向接触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预测粗糙界面上微凸体相互作用对法向接触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在确定性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几何重迭和固体表面能等约束条件,对发生相互作用的微凸体进行等体积合并。通过不同的法向载荷、采样间隔和粗糙度等方案,分析微凸体相互作用对法向接触刚度、阻尼和能量耗散的影响,并与相互独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单个球体的接触面积与测试结果较好地吻合,验证了本研究模型的可行性;粗糙界面上法向接触参量与采样间隔均为正相关;接触刚度和阻尼随着粗糙度的降低而增加,而能量耗散随着粗糙度的降低而增大。对于小的变形量和大的采样间隔,微凸体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但随着变形量增加以及采样间隔减小均有明显的影响,与相互独立的结果相比,法向接触刚度和阻尼变小,而能量耗散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刘漪榕[5](2018)在《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脱离瞬间问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几道习题为例,阐述了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脱离瞬间问题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数理化解题研究》期刊2018年19期)

冯敏[6](2018)在《考虑接触特性影响的桩-土-上部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震发生时,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结构承受的地震荷载是由土与结构之间的接触作用传递的,土体和结构接触面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滑移、开裂等不连续变形现象,所以接触面特殊的力学行为对土体与结构的受力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大量的研究者在考虑SSI问题时,或是简化成二维模型,或是不考虑接触效应,尤其是叁维状态下,大多数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影响的模拟都对接触部分做了相应的简化处理,这必然对桩和上部结构的动力反应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在研究SSI问题和土-结构接触面本构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桩-土-上部结构耦合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根据接触条件的不同,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叁维地震反应分析,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为更准确的反应桩基础和上部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叁维地震反应规律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Perzyna的黏塑性理论和Clough-Duncan双曲线关系式的土-结构接触面弹黏塑本构模型,通过在ABAQUS子程序FRIC中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接触面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在软件中的应用。并且,通过算例可以验证子程序能较好的模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2)建立桩-土-上部结构叁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分叁种不同工况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分别是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桩-土界面绑定约束)、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桩-土界面库伦摩擦)和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桩-土界面采用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得到结论: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基本频率降低,自振周期延长,结构变柔;考虑相互作用与不考虑相互作用,以及接触部分的模拟方法,对低阶振型特征影响不明显,但是会影响高阶振型特征。(3)按模拟时接触处理类型的不同划分叁种工况,分别模拟了绑定约束(Tie)、硬接触库伦摩擦接触(HC)和弹黏塑性接触(HEP)计算条件下的结构体系地震响应,通过分析叁种工况下的土体位移响应和桩沿深度的峰值位移、剪力、弯矩,以及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各层框架柱的峰值弯矩、剪力等结果,得出结论:在小震作用下,接触面模型的选择对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比较小,大震作用下影响比较大;弹黏塑性接触比绑定接触约束模拟得到的结构的位移、弯矩和剪力响应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对上部结构响应影响更加明显;在上部结构内力比较大的位置,接触效应表达的更明显;HEP的加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比HC和Tie约束工况下的时程曲线的波动变化更丰富,更接近真实的地震响应,模拟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庆朋,张力,陈斌,耿杨涛[7](2018)在《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确定性接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粗糙表面上微凸体相互作用对接触特性造成的影响,在确定性接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几何重迭和固体表面能等约束条件,并且根据材料守恒原理对相互作用的微凸体进行合并。通过不同的法向变形量、采样间隔和粗糙度,分析微凸体相互作用对接触面积、峰数量、平均峰半径和峰高度的影响,并且与未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论是否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接触面积与法向载荷的关系均为线性,这与已有结论是吻合的;对于小的法向变形量和大的采样间隔,微凸体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但随着法向变形量增加、采样间隔减小以及不同的粗糙度,对接触特性的影响愈加明显,与未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比,微凸峰数量减少,而接触面积、平均峰半径和峰高度增加。引入几何重迭和固体表面能为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冠文[8](2017)在《基于多市场接触的我国航空公司相互容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航空运输市场每年都以高于世界航空运输市场的速度快速发展。在这期间中国航空公司经历了兼并重组,这使航空公司在多条城市对市场上相遇的机会大大增加。在之前研究企业价格竞争时,学者只关注企业在单一市场上的竞争行为以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需求、市场集中度、企业的进出等。随着航空公司航线网络的不断扩大,我们不得不在研究中考虑影响多市场接触而在单一市场没有考虑的因素,例如多市场接触度。随着航空公司在市场上相遇的机会增多,多市场接触很可能在航空公司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引入多市场接触的概念,通过对多市场接触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探索多市场接触对中国航空公司的竞争行为是否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国内对多市场接触的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多市场接触的发展历史,然后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梳理总结多市场接触的相关文献。接下来本文对多市场接触对价格、企业的反应速度、增长速度、需求等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本文梳理总结了多市场接触的测度方法。在相关文献分析基础上,本文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多市场接触产生的前提条件:偏离均衡的可观测性和企业内部的协调性。然后针对不同情况下的市场和企业,观察多市场接触是否可以产生相互容忍。最后分析市场集中度和影响范围对多市场接触的调节作用。最后在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用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四个主要假设:在多市场接触下,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存在相互容忍;随着城市对市场上竞争者数量不断增多,多市场接触产生的相互容忍作用增强;市场集中度对多市场接触产生的相互容忍作用是负向的;影响范围对多市场接触产生的影响也是负向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大学》期刊2017-05-18)

周恩蓬[9](2017)在《深水悬链锚泊线与海床土接触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陆地和海洋浅水区储油量的枯竭,深水石油勘探和开发已经成为海洋工业的一个新方向。为了有效的勘探和开采深海油气资源,目前全世界已经安装了许多深海平台,且一般需要锚泊系统定位其海上位置。锚泊线是锚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锚泊线失效它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害人身安全。作为最常用的深水悬链式锚泊线,在风、浪、流作用下会与海床频繁接触和分离,触地点是锚泊线与海床最初接触到的部位,它是锚泊线悬链线部分和着底部分的交点。在环境荷载作用下,触地点是不断改变的,它极容易产生突变应力进而发生疲劳破环,这不仅对整个锚泊系统的动力响应产生影响,而且危及到整个深海平台的安全。由于该接触区域涉及到几何非线性、接触非线性以及海床参数不确定性,所以这个区域是锚泊线数值分析的难点,需要展开研究。本文在时域范围内针对锚泊线与海床土接触区域的疲劳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使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考虑锚泊线悬链部分的几何非线性和锚泊线与土体的接触非线性,建立锚泊线与海床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2、使用水动力软件AQWA,得到平台总体运动时程响应,将其作为锚泊线的顶端输入条件,计算锚泊线与海床土的接触应力。3、针对各短期海况条件,分别采用刚性、弹性、DP弹塑性土体本构模型,研究各种土体模型对接触应力的影响。4、采用雨流计数法对接触区域的锚泊线应力时程曲线进行统计得到疲劳载荷谱,再根据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对各个短期海况的疲劳损伤进行计算,最后得到接触区域在长期海况下的疲劳损伤,并对锚泊线的疲劳性能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曾维[10](2017)在《基于响应面法接触网参数相互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列车速度的提升,对弓网系统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受电弓类型及参数确定以后,接触网性能稳定性就成为了保证列车高速运行的关键。目前对接触网参数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单变量法,即在保证其他参数都不变的前提下,只改变众多变量中的一个量,来研究这个变量对弓网系统性能的影响,没有考虑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利用响应面法研究不同参数相互关系,得出这些参数对弓网系统性能影响大小以及最佳参数,提高弓网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建立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有限元模型和受电弓叁质量质点系模型以及弓网耦合模型,根据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在ANSYS中对接触网基本参数进行仿真,得到基本参数情况下的弓网系统性能。接着利用单变量法,对接触网参数中的接触线张力、承力索张力、结构高度和跨距独立分析,参照弓网系统评价标准,得出每个参数对弓网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根据单变量法得到的结果,选用接触线张力、承力索张力和跨距对弓网系统性能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并将350减去接触力极差和接触力标准差这两个评价标准作为响应值Y1和Y2。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选用叁因素叁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得出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再根据方差分析得到各个因素对弓网系统性能影响大小顺序,由直观等高线图和叁维立体图分析得出参数间的交互作用。最后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得到使弓网系统性能最佳接触网参数,再通过对最佳参数进行修正后仿真验证,其结果与响应面法中预测值基本吻合,优于接触网基本参数的仿真结果,其弓网系统性能更稳定。(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相互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低维材料技术日益成熟,二维半导体材料是当前材料研究的热点。一种名为MXene的二维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催化剂等领域,然而,尽管MXene与金属电极的接触在电子和光电器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研究却十分有限。因此金属基底与MXene接触界面的电学特性和电子结构是一个关键的研究方面。本文借助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密度泛函理论(DFT),对MXene-金属接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建立了不同的MXene-金属接触模型,并利用VASP软件包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根据不同的MXene和金属基底模型的匹配度,我们选取合适且平整的金属切面,有针对性地分别建立了单胞和超胞接触模型,使所有接触模型失配率都在5%以下。并且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确保其接触结构的合理性。其次,对MXene-金属接触的能带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计算结果,我们发现尽管大多数触点都呈现出间接带隙的特性,这种特性并不适用于某些特殊电子器件,但对于Ag-Sc_2CO_2和Au-Sc_2CO_2来说,他们都表现出直接带隙的特性,并且计算得出N型肖特基势垒分别为0.122和0.763 eV。Pd-Ti_2CO_2和Au-Ti_2CO_2并未具有肖特基势垒,但体现出可以形成良好欧姆接触的潜力。此外,在上述四种接触中,皆不存在费米能级钉扎效应。但Zr_2CO_2体系中存在明显的金属诱导隙态(MIGSs),产生强费米能级钉扎,并导致N型欧姆接触(Ag-、Pd-)和N型肖特基接触(Au-、Pt-)具有较低的肖特基势垒高度(0.124 eV、0.163 eV)。对MXene-金属接触的隧道势垒进行了计算分析。隧道势垒是限制接触器件电学性能的另一大阻碍,通过静电势的计算,我们发现只有Hf作为基底中与Hf_2CO_2、Zr_2CO_2以及Ti_2CO_2接触时隧道势垒为0 eV,其他接触皆具有一定大小的接触势垒,这对于器件制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补充,我们还研究了一种新型结构不对称aMXene及与TMDC接触后的性质和应用潜力。研究了aMXene/mTMDC结构制备以及结构稳定性。接触中的强内建电场和新型能带结构提供了其应用于微电子器件和能量转换催化方面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互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董玉玮,李文,王陶,苗敬芝,李同祥.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相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J].卫生研究.2019

[2].郭浩然.二维半导体MXene—金属接触的相互作用及电子结构[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王润琼,朱立达,朱春霞.基于域扩展因子和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4].王庆朋,张力,唐志刚,张韬.微凸体相互作用对界面法向接触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刘漪榕.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脱离瞬间问题的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

[6].冯敏.考虑接触特性影响的桩-土-上部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数值研究[D].燕山大学.2018

[7].王庆朋,张力,陈斌,耿杨涛.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确定性接触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8

[8].朱冠文.基于多市场接触的我国航空公司相互容忍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7

[9].周恩蓬.深水悬链锚泊线与海床土接触的相互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10].曾维.基于响应面法接触网参数相互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在ZnCl2水溶液中的溶解过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有相似的进化历史相邻两层带钢径向传热示意图硅热还原氧化镁过程示意图裂纹的微观形貌特征(SEM)土壤模型

标签:;  ;  ;  ;  ;  ;  ;  

相互接触论文_董玉玮,李文,王陶,苗敬芝,李同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