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共振肺灌注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脉自旋标记,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诊断价值
磁共振肺灌注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佟晶,李玉泽,卑贵光,刘娜,金蓉[1](2019)在《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收集我院放射科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行ASL检查的HIE足月新生儿48例,按照临床诊断标准分为轻度组(13例)、中度组(30例)和重度组(5例)。患儿均行常规MRI及ASL扫描,图像处理后生成相对脑血流量(r CBF)参数图,测量感兴趣区(尾状核头、豆状核、丘脑区、双侧额顶叶白质区和灰质区),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LSD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丘脑区、灰质区rCBF值依次升高,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豆状核r CBF值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与重度组比较,轻度组与中度组rCBF值差异显着(均P <0.05)。3组尾状核头和白质区的rCBF值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ASL对足月新生儿HIE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丘脑区及灰质区rCBF值可以用来评估HIE的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邱建博,陈广浩,黄红涛,高伟[2](2019)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卒中后早期新发病灶中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预测卒中治疗后早期新发病灶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急诊入院的脑卒中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血管再通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内接受MRI及PWI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DWI上高信号区)、高危低灌注区(随访MRI中新病灶所对应的治疗前低灌注区)及其他低灌注区(梗死及高危低灌注区以外的低灌注区)的PWI参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区域PWI参数的差异,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WI参数在预测卒中后新发病灶的价值。结果 55例中有新发病灶者40例,无新发病灶者15例。新发病灶组的患者年龄明显偏大,糖尿病病史患者较多(P=0.020;P=0.020)。新发病灶组高危低灌注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10.26±3.05)s和达峰时间(TTP)(36.58±10.93)s长于其他灌注区(9.17±2.45)s、(32.81±8.01)s,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26)。ROC分析显示MTT预测脑卒中后新发病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和67.5%,TTP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5%和65%。结论 MTT和TTP在预测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新发病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瑞平,蔡舟波,黄飞文,刘小华,赵相胜[3](2019)在《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TIA患者42例,均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3D-ASL检查。分析患者常规MRI、DWI及MRA有无异常信号影及脑动脉狭窄、闭塞。结果:42例TIA患者的常规MRI及DWI序列上均无阳性表现,MRA提示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18例(42.86%)。结论:3D-ASL有助于早期发现TIA患者局部脑组织灌注异常及程度,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影,胡海峰,李卉,邓佳佳,周丹丹[4](2019)在《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本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对比分析超声叁维斑点追踪、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单独及联合诊断对急性心机梗死后心室重构诊断的符合率。结果: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一种检查方法(P<0.05);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患者,超声造影检出符合率达92%,磁共振增强扫描检出符合率达88%,而两者联合诊断的检出符合率高达96%。结论:彩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联合应用明显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诊断的符合率。(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李骥,彭飞,刘春玲,闫金银[5](2019)在《乳腺癌磁共振早期增强特征及灌注成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早期动态增强表现及灌注成像参数与癌灶微血管密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收集进行乳腺MRI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测量癌灶在MRI蒙片与动态增强第一期的信号强度,得出早期强化率(early-phase enhancement rate,EER),通过后处理工作站生成Washin、Washout、TTP以及Pet乳腺灌注伪彩参数图像,并测得各灌注图像参数,癌灶切除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数据,分析EER及各动态增强灌注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60例乳腺癌中剔除4例严重偏离群体数据后样本中EER与MVD具有正性直线相关性,MRI动态增强检查EER值较高部位的MVD值也相应较高,EER值较低部位的MVD值也相应较低,并且发现肿瘤边缘的EER及MVD高于肿瘤中心的EER及MVD;除Washhout以外,Washin、TTP以及Pet图像的灌注参数与MVD均具有相关性,TTP与MVD呈负相关性(r=-0.918,P<0.01)。结论乳腺癌MRI动态增强检查EER以及动态增强灌注成像部分参数可客观反映肿瘤MVD的情况,可以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监测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蒋伟[6](2019)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溶栓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最为有效方式,但其治疗效果受时间窗限制,因此临床准确诊断急性脑梗死发病时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1-2])。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用方式,磁共振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无辐射、费用低等优点,可清晰地显示病灶区域(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邢威[7](2019)在《磁共振弥散及灌注成像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和分析磁共振弥散及灌注成像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比。方法:选取在2018年8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化分配的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各45例,对照组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实验组采取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对比两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数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较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及灌注成像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早期诊断准确率都尚可,灌注成像技术相比较准确率更高,可在临床治疗中作为首选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晟[8](2019)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分析磁共振灌注成像对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8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和60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灌注成像,测算肿瘤实质区与瘤周水肿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的时间-信号曲线不同。在肿瘤实质区,单发脑转移瘤的rCBV值为4.03±0.79,低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5.4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区,单发脑转移瘤的rCBV值为0.74±0.35,低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1.4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灌注成像在鉴别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马良[9](2019)在《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叁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 Arterial Spinlabeling,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入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利用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为参照,MRA血管成像在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结果与3D-ASL脑灌注成像相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面积脑梗死检出率低于3D-ASL脑灌注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血管成像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低于3D-ASL脑灌注成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场强磁共振应用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取得的诊断效果总体上优于MRA血管成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4期)
袁园,李香营,谈顺,陈建强,杨光[10](2019)在《鼠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组织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与水通道蛋白-1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Wistar大鼠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组织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的表达与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表面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的相关性。方法将C6细胞株接种至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3~4周后行常规MRI及PWI检查,借助Function Tool软件对PWI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相应部位rCBV值和PS值,处死后行AQP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荷瘤大鼠瘤周水肿组织rCBV值(244.34±45.96)和PS值(1.42±0.25)较正常脑组织rCBV值(205.18±30.46)和PS值(0.25±0.23)均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瘤周水肿组织rCBV值和PS值分别与AQP1阳性表达IOD值间存在正相关(r1=0.51,r2=0.49,P <0.05)。结论 3~4周大鼠C6胶质瘤瘤周水肿组织灌注参数rCBV值和PS值均较正常侧脑组织升高,并可以体现瘤周水肿组织AQP1的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磁共振肺灌注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预测卒中治疗后早期新发病灶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急诊入院的脑卒中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血管再通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内接受MRI及PWI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DWI上高信号区)、高危低灌注区(随访MRI中新病灶所对应的治疗前低灌注区)及其他低灌注区(梗死及高危低灌注区以外的低灌注区)的PWI参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区域PWI参数的差异,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WI参数在预测卒中后新发病灶的价值。结果 55例中有新发病灶者40例,无新发病灶者15例。新发病灶组的患者年龄明显偏大,糖尿病病史患者较多(P=0.020;P=0.020)。新发病灶组高危低灌注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10.26±3.05)s和达峰时间(TTP)(36.58±10.93)s长于其他灌注区(9.17±2.45)s、(32.81±8.01)s,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26)。ROC分析显示MTT预测脑卒中后新发病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和67.5%,TTP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5%和65%。结论 MTT和TTP在预测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新发病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共振肺灌注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佟晶,李玉泽,卑贵光,刘娜,金蓉.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9
[2].邱建博,陈广浩,黄红涛,高伟.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卒中后早期新发病灶中的预测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3].张瑞平,蔡舟波,黄飞文,刘小华,赵相胜.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4].王影,胡海峰,李卉,邓佳佳,周丹丹.超声叁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5].李骥,彭飞,刘春玲,闫金银.乳腺癌磁共振早期增强特征及灌注成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9
[6].蒋伟.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
[7].邢威.磁共振弥散及灌注成像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8].刘晟.磁共振灌注成像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9].马良.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10].袁园,李香营,谈顺,陈建强,杨光.鼠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组织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与水通道蛋白-1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