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能补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补语,汉语,习得,赞比亚,正定,乌克兰,印尼。
可能补语论文文献综述
王喀秋莎(Wang,Kateryna)[1](2019)在《母语为乌克兰语学习者汉语可能补语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补语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法结构,可能补语是汉语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类补语。虽然可能补语的结构易学,但是因为在乌克兰语当中没有可能补语的概念,乌克兰学生很难理解使用此结构的语境,导致他们用可能补语的时候容易出现偏误情况。目前学者的可能补语研究对象主要为泰语、英语、韩语、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关于母语为乌克兰语的学生汉语可能补语习得研究尚未查到。因此这个题目引起了本人的重视。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1章介绍的内容包括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汉语可能补语研究现状。第2章将汉语可能补语在乌克兰语的对应表达进行研究。本章从汉语与乌克兰语可能语义表达方式对比入手,分别将汉语与乌克兰语可能语义表达方式做介绍,继而将汉语可能补语在乌克兰语中的对应表达方式进行分析。第3章为乌克兰学生可能补语习得情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对4所大学的乌克兰学生汉语可能补语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紧接着将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第4章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的问题将乌克兰学生可能补语习得偏误进行分类,分别探讨误用、错序、误加、遗漏偏误及其成因。第5章提出针对母语为乌克兰语学习者可能补语教学建议。结语将本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指出本文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单晶晶[2](2019)在《可能补语与能愿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作为较特别的一种语法结构,因其缺少与英语或者其他语言相对应的语法结构形式,所以即使在汉语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却成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因此导致了大量的偏误产生。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代表,他们通常采用回避战略,使用能源动词"能"或者"不能"来代替可能补语。本文重点分析二者的区别,提出教学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期刊2019年01期)
CICIK,ARISTA(安琪琪)[3](2018)在《印尼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补语是汉语教学中比较特殊的语言点,尤其是可能补语,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外国学生偏误出现比较集中的地方。对印尼学生来说,由于印尼语中表可能义要用“能愿动词”,所以他们在学习汉语可能补语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用“能愿动词”代替可能补语等偏误现象。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印尼泗水国立大学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出现偏误的类型,分析导致偏误的原因以及提出汉语可能补语的教学策略,希望为中国以及海外以印尼学生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前人研究现状概述、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第二章主要介绍汉语可能补语在印尼语中的对应表达,首先笔者介绍汉语可能补语的意义与分类,然后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比汉语与印尼语可能式在结构、语义、及表达形式上的差异。第叁章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学生在运用汉语可能补语时出现的偏误类型,主要有使用能愿动词代替可能补语、混用叁类可能补语、错序、误加、成分遗漏、与其他补语相混淆等;而出现偏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母语负迁移影响、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教师教学法使用不当、教材的教学顺序不合理、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策略与环境等。第四章从偏误类型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出发,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加强汉语与印尼语对比研究,找出对学生的母语干扰、建立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气氛、完善课堂教学步骤、改进学习策略、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等。第五章结语,对本文所做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胡雪[4](2018)在《泰国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泰国学生为调查对象,把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法项目可能补语作为研究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法、调查统计法、偏误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泰国学生各类可能补语的偏误情况。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和问卷结果,总结出泰国学生习得可能补语时产生的偏误及成因。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总结了前人对汉语可能补语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情况,还包括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区分了可能补语和容易与之混淆的能愿动词;可能补语同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是泰国学生可能补语的使用偏误调查。通过收集泰国学生作业和语料库相关语料以及调查问卷的整理,探究泰国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这一结构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偏误,运用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研究的相关理论,按照偏误的性质总结偏误类型,从相关语法研究、母语迁移、学生学习策略等方面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叁部分是可能补语的泰国教学实践及教学建议。本文从可能补语以及可能补语内部之间的教学顺序角度提出教学策略及实践,包括课堂教学建议、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案例。第四部分是结论。(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20)
居碧(Thebe,Lungu)[5](2018)在《赞比亚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习得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在日常交际中可能补语经常使用,但是由于英语等语言缺乏与汉语可能补语相对应的语法结构,可能补语这一特殊的汉语语法结构就成为了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以及难点,从而导致了学生采用回避策略,在使用可能补语时产生了多种偏误的情况。因此,汉语可能补语的研究及教学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本文在偏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汉语可能补语的本体研究成果,从汉语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两方面介绍了前人研究情况。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汉语和英语以及赞比亚语的可能性表达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及其可能补语习得的影响。通过对一套常用对外汉语教材中可能补语教学系统的分析,找出教材对赞比亚留学生的影响。从对外汉语教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日常教学中的语料收集的方法,研究得出赞比亚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的偏误类型,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本文研究发现赞比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可能补语时容易出现叁种可能补语类型的混用偏误、结构上的偏误、可能补语与其他补语的混用、可能补语与特殊句式的混用、误加“了”动态助词表示完成的偏误以及误代能愿动词等六种偏误类型,并且研究发现造成赞比亚留学生学习汉语可能补语时出现偏误的原因有:母语负迁移、学习者学习的策略、教学因素策略等叁种原因。结合笔者自身学习经验以及调查结果,研究汉语中可能补语语法的结构和使用规则与英语的异同以及赞比亚留学生对汉语中的可能补语偏误,通过对赞比亚留学生学习可能补语时出现的偏误以及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满足赞比亚留学生和教师们的需要推动汉语本体的研究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丁玉琴,栗瑞芳,石岭[6](2018)在《可能补语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特有语法结构包括可能补语,在中国人日常交际中常常会被用到,同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补语系统是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语法知识点,其中可能补语一直以来都是外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8年02期)
陶贞安[7](2018)在《对外汉语语法之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探析——基于可能补语教学案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能补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而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技能,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课堂上教师具体可以从叁方面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应深入浅出、简化细化;活动设计应量体裁衣、难度适中;语言技能应反复操练、熟能生巧,同时要赋予其相应的交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02期)
宋文辉[8](2017)在《河北正定方言可能补语标记“了[·lou]”的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对可能补语标记"了"的来源和语法化机制的研究存在种种不足。本文对正定方言可能补语标记"了[·lou]"的形成过程的考察发现,"了1"的表完成体的变体"了[·lou]"(可用于非现实情态)分布范围从主句扩展到连动式和复句,在连动句和复句中述语为动结式时,"了"既可出现在宾语前,也可出现在宾语后。在假设条件句前件中,"了[·lou]"偏好出现在句末,且句子有时存在假设和能性的歧义。我们认为这正是可能补语标记"了[·lou]"发生语法化的环境,可能补语标记"了"并非源于"了1"这个功能多样的成分整体,而是源于"了1"的一个变体。(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吴丽君[9](2017)在《外国留学生非可逆可能补语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的主要形式为“V得/不C”。调查发现,表可能义的述补短语“V得/不C”结构在语义结构上和“VC”结构关系密切,其中一部分述补短语在去掉“得/不”之后所得短语的意思与原义相去甚远,而另一部分的述补短语在去掉“得/不”之后所得内容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笔者将具有这一现象的可能补语定义为“非可逆可能补语”。从留学生习得情况来看,显然非可逆可能补语要比可逆可能补语的习得难度要大,教师指导不当、教材编排不当以及二语学习者自学方法不当,都极易导致所谓的规则泛化现象。所以笔者认为,通过研究非可逆可能补语的使用情况进而提出教学建议是十分必要的。故而,本文将从语料分析、文献分析及教材分析入手,对“非可逆可能补语”进行研究,希望对二语学习者在可能补语部分的学习上带来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外汉语补语部分的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1)
王建鹏[10](2017)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的习得与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可能补语是一种独特的句法成分,也是汉语母语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结构形式之一。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可能补语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为了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掌握可能补语的表达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总结了可能补语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分析了以日语、英语、韩语为代表的外语中关于可能性的表达,与汉语可能补语进行对比;通过语料库、调查问卷、课堂教学练习等途径收集语料,运用偏误分析的相关理论总结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对可能补语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可能补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作为较特别的一种语法结构,因其缺少与英语或者其他语言相对应的语法结构形式,所以即使在汉语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却成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因此导致了大量的偏误产生。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代表,他们通常采用回避战略,使用能源动词"能"或者"不能"来代替可能补语。本文重点分析二者的区别,提出教学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能补语论文参考文献
[1].王喀秋莎(Wang,Kateryna).母语为乌克兰语学习者汉语可能补语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单晶晶.可能补语与能愿动词[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9
[3].CICIK,ARISTA(安琪琪).印尼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偏误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胡雪.泰国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偏误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5].居碧(Thebe,Lungu).赞比亚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习得偏误研究[D].河北大学.2018
[6].丁玉琴,栗瑞芳,石岭.可能补语习得研究[J].散文百家.2018
[7].陶贞安.对外汉语语法之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探析——基于可能补语教学案例的分析[J].才智.2018
[8].宋文辉.河北正定方言可能补语标记“了[·lou]”的形成机制[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
[9].吴丽君.外国留学生非可逆可能补语的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10].王建鹏.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的习得与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