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社区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分析

针灸在社区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蓟门里医院北京海淀100088

【摘要】在我国,针灸治疗有着广泛社会基础,在多数慢性疾病控制治疗中效果明显。本文分析针灸治疗作用,探讨针灸在失眠、癌性疼痛以及中风后遗症中的治疗体会,在社区临床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疗;社区;针灸;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69-01

社区医疗服务属于全新领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可促进中医针灸发展。由于中医针灸毒副作用较小,不需要投入大型设备,能直接面向社区,为家庭服务,其优势表现为价格低、疗效确切、简单方便等,尤其是针药配合,在慢性疾病控制中效果显著,可于社区医疗服务中推广应用。针灸成本低、投入少,能减轻经济负担,符合医改目标。本文主要针灸在社区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针灸治疗作用

扶正祛邪。主要是通过针灸作用扶助机体正气,进而祛除病邪。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本质为正邪相争[1]。针灸治疗方法是利用补泻手法实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达到扶正祛邪目的。

疏通经络。利用针灸能促进瘀阻经络通畅,使其发挥生理作用,可直接产生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其生理功能为运行气血。经络不通,阻碍气血运行,以肿胀、麻木以及疼痛等为主要表现。针灸需要选取腧穴,通过三棱针点刺出血、针刺手法,促进经络通畅,恢复正常气血运行,有效治疗疾病。

调和阴阳。利用针灸,使得阴阳失衡转化为平衡状态,为治疗主要目的。疾病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整体上可以归为阴阳失衡范畴。

2针灸在社区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1失眠

失眠是以无法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也称为维持睡眠障碍,是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睡眠频度过短或者是入睡困难等症状[2]。最近几年以来,人们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抑郁症以及神经衰弱发病率逐年上升,失眠为该类疾病的具体体现。在社区中失眠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中医认为,失眠病理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衡,其病机较为复杂。

社区临床治疗失眠,通常取三阴交、神门、四神聪、神庭、百会穴,尤其是神门穴,能起到镇静安神功效,三阴交具有养血安神、清心醒脑、养肝益肾功效,属于足三阴经脉交会穴,能对脏腑功能起到调节作用;肾、肝、脾、心经连接耳廓,耳穴取肾、肝、脾、心点,能起到疏肝补肾、健脾益气以及养心安神功效;交感、皮质下、神门能对大脑皮质功能起到调节作用。利用针灸,能对机体产生刺激,调节阴阳平衡,使得病理性睡眠转向正常生理性睡眠。

2.2中风后遗症

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中老年难治性疾病,其复发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较高。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急性脑血管意外所导致的脑损害症状,其治疗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针灸治疗,患者瘫痪肢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可部分恢复或者是恢复,中医治疗能使患者体质增强,缓解有关症状,使其局部体征得以改善。所以,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较为有效的方法。社区中,中风后遗症属于常见疾病,以手足麻木、口中流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手足麻木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治疗方面主要选择性的采取体穴配合头穴,可提升中风偏瘫治疗效果,有效缓解中风有关症状;头穴包含风池、神庭、前顶、百会穴等;头针包含运动区、语言三区以及言语二区。选取头穴时,特别注重足少阳经与督脉的配合。所以,在治疗中风偏瘫中有着明显效果,利于患者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的恢复。体穴主要为合谷、手三里、曲池等阳经穴;足阳明经有内庭、解溪、足三里,足少阳经有承山、委中、殷门,与针刺八邪、八风配合,能有效缓解患者四肢水肿,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体针通常取瘫痪侧肢体穴位,辅以头穴。临床实践发现,单纯取阳经无明显效果,可以阳经为主,取1-2个阴经穴位,能起到阴阳调和作用,利于患者血脉流通,恢复其瘫痪肢体功能[3]。除此之外,在社区临床医疗中,采取个体化治疗与中医辨证施治,中药、针灸配合,能提升中风后遗症治疗效果。

2.3癌性疼痛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升高,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癌性疼痛属于常见并发症,也是社区医疗中常见疾病。按照WHO统计发现,71%癌症患者症状表现为疼痛,通过治疗,45%左右癌症患者仍伴有疼痛症状,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4]。目前,西医治疗癌痛方法,主要将抗肿瘤治疗作为基础,配合神经阻滞、生物治疗、药物三阶梯止痛法,但癌痛会延长肿瘤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使得国家、社会负担加重。因此,经络穴位理论是社区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理论依据,具有通络止痛、益气活血功效,能有效缓解癌症患者疼痛症状,进而避免西医治疗所产生的问题,其优势在于效果理想、操作方便。

穴位注射、耳穴、艾灸、针刺等是治疗癌痛较为有效的方法,联合治疗能增强镇痛效果。在社区医疗中,针灸治疗癌症疼痛主要是按照疼痛部位、原发病变,并配合阿是穴、背俞穴以及相应配穴。常用止痛穴位包含足三里穴、合谷穴、内关穴,内关穴对于胸肋部疼痛具有较高止痛效果,这是由于内关穴是心包经穴及八脉交会穴,可通阴维脉,合于胃心胸没在胸肋部位疼痛治疗中有着明显疗效。合谷穴具有痛经活络、镇静镇痛作用,能治疗头颈部位疼痛。颈部疼痛患者,可以配合针刺中渚;腹部疼痛取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穴,效果显著;上述穴位能起到扶正祛邪、疏风化湿、通经活络以及补中益气作用,能使患者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得以增强,利于肿瘤患者康复。总而言之,将中医辨证施治作为基础,配合针药,并以心理疏导作为辅助,可提升疗效,在社区临床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剑芬,邱鹏程,潘略韬.基于临床荟萃分析探讨针灸在慢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3(04):218-219.

[2]万清建.针灸推拿联合药物治疗社区膝骨关节炎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6(07):34-35.

[3]王佳琪,尹彬.杵针疗法在社区医疗中的发展运用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01(02):110-111.

[4]程志华.程志强.程志荣.程国鹏.陆风卉.王琪.针灸在社区临床医疗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09(10):3136-3138.

标签:;  ;  ;  

针灸在社区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