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苯并噻吩论文_郑世富,张磊,何明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苯并噻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噻吩,氮化物,分子,结构,核磁共振,丁基,发光体。

二苯并噻吩论文文献综述

郑世富,张磊,何明阳[1](2019)在《CoMo/Mg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比表面积的纳米氧化镁(MgO)为载体,分别以四硫代钼酸铵、钼酸铵为Mo源,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gO负载的催化剂CoMo/MgO-S和CoMo/MgO-O;并对硫化后的催化剂进行了N_2吸附-脱附、XPS、TEM等系列表征;以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CoMo/MgO-S和CoMo/MgO-O的加氢脱硫活性。结果表明:与CoMo/MgO-O催化剂相比,CoMo/MgO-S具有比表面积大、Mo物种的硫化程度高、活性相堆垛层数多等特点;以CoMo/MgO-S为催化剂,4,6-DMDBT的转化率为70.8%,分别高于CoMo/γ-Al_2O_3-O和CoMo/MgO-O催化剂的59.8%和52.3%;进一步消除传质的影响,得到CoMo/MgO-S催化剂的催化转化频率(TOF)为2.2 h~(-1),优于CoMo/MgO-O催化剂。(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于冰冰,徐敬尧,张超[2](2019)在《二苯并噻吩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煤中噻吩类有机硫化合物降解规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来对煤的一种含硫模型化合物进行量子化学方面的计算与研究。采用Materials Studio中的Dmol~3程序分析了与煤有关的含硫模型化合物二苯并噻吩(DBT)的结构和相关性质(键角键长、电荷、振动频率、热力学性质、分子反应活性及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处于噻吩环结构中的C—S键键能和C—C键键能相等,噻吩环中的C—S键键能大于非环中的C—S键键能;预测噻吩中C—S键更难断裂;模型化合物中的S原子处HOMO伸展较大,是给电子的位置,S原子易失去电子发生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06期)

吴嘉,齐雯,罗情勇,陈泉,师生宝[3](2019)在《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生成实验及地球化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DBTs)是当前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类分子标志化合物,但因其地质成因机理尚存争论,导致与之相关的地化参数大多源自经验,缺乏理论基础。在10 MPa和200~500℃下,对3,3′-二甲基联苯和单质硫混合物进行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催化条件下由联苯类化合物生成DBTs具有特定的空间选择性。在地质条件下该反应所需的温度可低于200℃,因为体系压力的增加可降低反应门限温度。与实际地质样品相似,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中不同甲基取代位的DBTs相对含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热成熟度参数MDR(4-/1-MDBT)先升高后降低。因此,MDR作为成熟度参数时需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在合适的成熟度范围内使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陈喜龙[4](2019)在《喹啉对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及柴油的加氢脱硫毒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氢脱硫(Hydrodesulfurization,HDS)技术可同时满足车用柴油需求增长和日趋严格的环保规范,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然而,油品中复杂的有机氮化物会毒化催化剂的活性位点,降低催化剂反应活性。因此,研究喹啉对柴油及其含硫组分的毒化行为对开发高活性工业催化剂尤为关键。本文采用工业NiMo/γ-Al_2O_3催化剂体系,研究了模型化合物体系和真实催化裂化(FCC)柴油体系下喹啉的毒化作用。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两种体系下喹啉对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通过模型化合物反应模拟得到的实验参数较好地预测了喹啉对复杂的真实油品加氢脱硫的毒化作用。利用Langmuir-Hinshelwood(L-H)方程可得到喹啉添加下二苯并噻吩(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的加氢脱硫反应速率方程。利用DBT的加氢脱硫反应速率方程中氮化物的抑制吸附常数和拟合指数,指导真实FCC柴油中DBT的反应速率转化,计算值与实验所得数据非常吻合。此外,论文还从路径选择性和路径收率角度分析了氮化物对DBT和4,6-DMDBT加氢脱硫反应路径的影响。对于DBT的加氢脱硫反应,反应体系中氮化物的含量越高,其初始DDS路径选择性越低,HYD路径的初始选择性与之相反。氮化物的存在能够微弱的促进DBT的DDS路径收率,并且明显抑制HYD路径收率。对于4,6-DMDBT的加氢脱硫反应,氮化物的添加能够抑制DDS路径的选择性,而HYD路径选择性反而增加。氮含量越高,这种作用愈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1)

吴昊[5](2018)在《钯催化的串联偶联反应合成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苯并噻吩是有机光电材料中比较常见的一类杂环结构,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与噻吩相比,二苯并噻吩具有更大的共轭π平面结构,可以更有效的传输电子;硫原子又具有给电子能力,材料常常表现出空穴迁移的特征。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将硫氧化成砜,这类材料又可以表现出贫电子结构性质的电子传输性能。因此,在有机光电材料领域,二苯并噻吩类是备受关注的结构之一。而如何更有效地构建这类化合物,也受到了化学合成工作者的关注。基于这个应用背景,本论文的工作就是围绕着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合成展开的。主要内容分以下两个方面:1.成功实现了以邻溴碘苯和对甲基苯硫酚为原料,二氯二乙腈钯为催化剂,双(2-二苯基磷苯基)醚为配体,通过Pd催化的C-S偶联/C-H键活化的串联偶联反应合成了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研究发现该反应具有较好的底物普适性。2.在邻溴碘苯和对甲基苯硫酚串联偶联反应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调节反应中配体和催化剂的当量比,实现了以碘苯和邻溴苯硫酚为原料,二氯二乙腈钯为催化剂,双(2-二苯基磷苯基)醚为配体,同样通过Pd催化的C-S偶联/C-H键活化的串联偶联反应,实现了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合成。这两种方法大大的拓宽了底物的选择范围,使该方法更具实用性。相较于传统合成方法和过渡金属催化的环化反应等,以上两个工作由于采用了串联反应的设计,使反应原料简单易得,所用的钯催化剂和配体也是常见的,都可商业购买;而且反应条件温和简单;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因此,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个简单、灵活、高效的途径,极具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郭婷,王丹,张俞浩,杨伟[6](2018)在《综合化学实验: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个综合化学实验,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荧光性质的表征。该实验将大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与学术研究的前沿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融入荧光发光体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荧光发光体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显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合成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获取前沿知识,同时熟悉大型仪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综合实验技能。(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8年20期)

郭婷,王丹,姚日晖,吴为敬[7](2018)在《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亲核取代反应、Suzuki偶联反应和关环反应合成了二苯并噻吩衍生物,并运用核磁共振(NMR)技术(~1H NMR,~(13)C NMR,~1H-~1H COSY,HSQC,HMBC)研究其结构,且报道了其波谱峰位的归属。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比较完整、系统地了解有机合成的主要步骤与表征方法,并且通过分析NMR谱图,理解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确定未知物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8年10期)

陈颖,张琦,梁宏宝,田宫伟,李静[8](2018)在《二苯并噻吩分子印迹功能化MOF199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分子印迹技术,MOF199为基体,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MOF@SMIP。采用SEM、BET、FT-IR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在模拟油样中进行吸附评测,吸附平衡时间为1.5 h。MOF@SMIP对DBT吸附量为130.73 mg/g较MOF199吸附量37.79 mg/g有很大提升,同时MOF@SMIP吸附量对比MOF@NIP吸附量(57.13 mg/g)优势明显,印记因子f_(imp)为2.29。吸附行为遵循伪一阶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主要为物理过程。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MOF@SMIP对目标分子DBT表现出比对结构类似物苯并噻吩(BT)和联苯更高的亲和力,吸附DBT对干扰物BT和联苯的相对选择系数k'分别达到2.55和2.14。(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杨凯旋,陈霄,齐骥,张亮亮,梁长海[9](2018)在《负载型贵金属硅化物催化剂用于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相关法规对油品中硫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油品中的含硫物化合物主要通过加氢脱硫的方式去除,其中使用的加氢脱硫催化剂主要为NiMoS或CoMoS催化剂。[1]然而事实上相对于传统的加氢脱硫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如Pt,Pd,Ru等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加氢脱硫活性。但是由于贵金属极易被S毒化而丧失活性,限制了贵金属催化剂在油品加氢脱硫中的应用。[2](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高强,徐永强,刘晨光,王海燕,隋学芳[10](2018)在《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苯并噻吩与正丁基锂在四甲基乙二胺作用下发生锂化反应生成二锂化DBT,二锂化DBT与碘甲烷发生烷基化反应生成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整个反应过程采用氩气保护,对反应温度进行了优化,对反应粗产物的收集方法做了改进,粗产品经减压蒸馏提纯,再经重结晶获得产品,对重结晶溶剂、重结晶温度进行了考察。各种改进措施的采用,提高了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产品纯度,获得较高的实际产率,实现了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规模化合成,最终得到纯度为98.8%的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产率45.8%。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产品进行了熔点、元素分析、NMR、FT-IR、XRD等分析表征,确认合成得到的产品为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8年13期)

二苯并噻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煤中噻吩类有机硫化合物降解规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来对煤的一种含硫模型化合物进行量子化学方面的计算与研究。采用Materials Studio中的Dmol~3程序分析了与煤有关的含硫模型化合物二苯并噻吩(DBT)的结构和相关性质(键角键长、电荷、振动频率、热力学性质、分子反应活性及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处于噻吩环结构中的C—S键键能和C—C键键能相等,噻吩环中的C—S键键能大于非环中的C—S键键能;预测噻吩中C—S键更难断裂;模型化合物中的S原子处HOMO伸展较大,是给电子的位置,S原子易失去电子发生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苯并噻吩论文参考文献

[1].郑世富,张磊,何明阳.CoMo/Mg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性能[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2].于冰冰,徐敬尧,张超.二苯并噻吩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J].化学世界.2019

[3].吴嘉,齐雯,罗情勇,陈泉,师生宝.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生成实验及地球化学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9

[4].陈喜龙.喹啉对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及柴油的加氢脱硫毒化性能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19

[5].吴昊.钯催化的串联偶联反应合成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6].郭婷,王丹,张俞浩,杨伟.综合化学实验: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

[7].郭婷,王丹,姚日晖,吴为敬.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

[8].陈颖,张琦,梁宏宝,田宫伟,李静.二苯并噻吩分子印迹功能化MOF199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J].燃料化学学报.2018

[9].杨凯旋,陈霄,齐骥,张亮亮,梁长海.负载型贵金属硅化物催化剂用于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10].高强,徐永强,刘晨光,王海燕,隋学芳.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合成研究[J].山东化工.2018

论文知识图

二(叁甲基锡)-4,8-二(2,3-二已...二(叁甲基锡)-4,8-二(2,3-二已...和TPA-BZT的晶体荧光照片及晶...聚合物PBDTTPy在四氢呋喃溶液(实线)和...一些含缺电子单元的p型聚合物场效应半...单体和聚合物PBDTTFB-TTE的合成路线.

标签:;  ;  ;  ;  ;  ;  ;  

二苯并噻吩论文_郑世富,张磊,何明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