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化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杀虫,防控,赤眼蜂,夜蛾,甘蓝,群落。
二化螟论文文献综述
谢原利,万利,宁云华,周海亮,谷勇[1](2019)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应用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3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稻螟赤眼蜂组合使用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最佳施药时期、施药方式及施用剂量。30亿PIB/mL甘蓝夜蛾NPVsc50mL/667m2采取无人机喷雾,期间放蜂叁次,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具有低毒、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且有利于田间天敌增殖,增强稻田自然控害能力,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9年06期)
张露,雷良辉,徐荣仔,黄玉红[2](2019)在《丰城市杀虫灯、性引诱绿色防控二化螟试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目的:通过实验示范探索杀虫灯、性引诱绿色防控技术防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开发田间应用技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实验表明:杀虫灯、性诱剂诱蛾诱杀二化螟具有显着的防控效果,可以有效减少田间二化螟成虫数量,减少田间产卵量,降低虫口基数,从而控制二化螟田间发生为害,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和使用量,保护了天敌,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值得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22期)
查俊晖,淦城,王芳,刘琪,钱怡伶[3](2019)在《二化螟性诱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害虫性诱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逐步推广诱捕性能稳定、自动计数准确以及监测效果优异的害虫性诱自动监测系统,提高害虫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和监测预报质量。受省植保局委托,江西省永修县农村农业局于2018年7月31日至0月15日开展了二化螟性诱自动监测系统试验,通过研究对比"赛扑星"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与现有的常规测报手段——人工计数的性诱和灯诱3种测报方法的监测效果,旨在为下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22期)
刘景波,刘志强,袁清,胡瑞湘,陈剑宝[4](2019)在《水稻二化螟大发生新特征分析——以沅江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湖南省水稻二化螟虫情逐年由南向北扩展与加重,到2018年,环洞庭湖区域各地均大发生,具有发生世代增加、世代重迭严重等特点。根据从水稻种植模式、气候因素、害虫抗药性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的原因,提出了从农业措施、诱控措施、化学措施叁个方面的综合治理对策。(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张唯伟,叶建人,金磊,刘亚慧,朱国念[5](2019)在《性信息素诱芯设置密度对稻田二化螟防效及其天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华和温岭水稻田设置不同密度的性信息素诱芯处理,调查研究其诱蛾量、对二化螟的防效,及对稻田二化螟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每个诱捕器的平均诱蛾量时间动态在地区间有明显不同;金华试验点的二化螟防治效果随着诱捕器的密度增加而上升,而温岭试验点在不同诱芯密度下的防效差异不明显。不同地区稻田二化螟的天敌群落种类和数量差异显着:金华稻田共调查鉴定二化螟天敌种类22科38种,主要种类为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 Thorell)、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 Boesenberg et Strand)和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 Gahan);温岭稻田共调查鉴定二化螟天敌种类10科14种,主要种类为食虫瘤胸蛛、驼背额角蛛(Gnathonarium gibberum Oi)和叁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 Fabricius)。稻田放置诱芯的密度会显着影响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每667 m~2设置1枚诱芯时,二化螟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降低;每667 m~2设置2~3个诱芯时,二化螟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同时,占据不同生态位的二化螟天敌群落多样性表现有显着差异。综合考察,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每667 m~2诱芯悬挂量以3枚为宜。(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胡雅辉,谭放军,周艳[6](2019)在《呋虫胺对稻飞虱和二化螟的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呋虫胺为供试药剂,研究了其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并以呋虫胺为主要成分研制药肥,探讨了其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效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剂呋虫胺制剂使用量8 g/667m~2即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呋虫胺药肥施用量24 kg/667m~2即对水稻二化螟具有持续防效,相比于空白对照,可使水稻增产27.5%,与呋虫胺+尿素分别施用相比,有2.1个百分点的显着性增产优势。通过文献可知,当呋虫胺用量小于16 g/667m~2,呋虫胺药肥用量小于48 kg/667m~2,呋虫胺的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呋虫胺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有影响,使用时需要避开桑蚕区。(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袁文龙,汤长云,姜文会,曾卫华[7](2019)在《水稻二化螟抗性治理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危害逐年加重,为寻找价廉物美、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的新型农药,进行了水稻二化螟抗性治理田间药效试验:在水稻二化螟发生重且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叁唑磷抗药性较明显的稻区,通过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了解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20期)
刘艳敏,王晓辉,邹言,李立坤,陈法军[8](2019)在《杀虫剂对转Bt水稻靶标害虫二化螟和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杀虫剂对转Bt水稻品种华恢1号(Huahui 1,HH1)靶标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及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数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的广福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种植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分别对其进行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处理,然后对经2种处理后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田中靶标害虫二化螟幼虫数量及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总虫量(若虫数量和成虫数量之和)进行调查,并对这3种害虫田间种群数量的年份、水稻品种、杀虫剂影响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转Bt水稻种植对二化螟幼虫数量影响显着,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未显着影响二化螟幼虫数量。转Bt水稻种植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和总虫量无显着影响;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显着降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水稻稻田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及总虫量,并显着降低白背飞虱成虫数量。2014年和2015年,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田内二化螟幼虫数量极低或未调查到;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二化螟幼虫数量仅在2014年显着低于未施用杀虫剂对照亲本水稻。2014年,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上白背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1 037、1 376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分别降低至233、253头/百丛;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和对照亲本水稻上褐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4 120、2 413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降低至367、410头/百丛;2015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与2014年相同。表明转Bt水稻可显着降低二化螟幼虫数量,但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没有降低,而施用杀虫剂可有效降低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钱志恒[9](2019)在《二化螟自动化性诱监测应用效果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二化螟监测预警技术的智能化,实现测报工作省工、省时的目标,开展了依科曼闪讯二化螟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效果及稳定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对越冬代二化螟诱测的效果较好,且比灯下峰次多,主峰日与灯下一致,比飞蛾类通用型诱捕器、自动虫情测报灯的好,对越冬代二化螟预测预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对一代和二代的性诱效果不理想,建议与测报灯配合使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9期)
虞根聪,赖朝晖,李婷[10](2019)在《象山县水稻耕作制度与二化螟发生关系及防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整理象山建国后水稻耕作制度和二化螟发生危害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近几年象山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附近区域水稻种植情况和冬后残留虫量、灯下一代二化螟高峰量、高峰期,以及螟害率等数据,点面结合对水稻耕作制度变化对二化螟发生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单双混栽比与二化螟冬后残虫量、一代蛾高峰量和全年诱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减少单双季混栽可以有效减轻为害。鉴于当前二化螟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抗药性水平较高,仅靠化学农药已难以控制重发区二化螟为害的局面,综合防控将成为主要手段。(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二化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目的:通过实验示范探索杀虫灯、性引诱绿色防控技术防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开发田间应用技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实验表明:杀虫灯、性诱剂诱蛾诱杀二化螟具有显着的防控效果,可以有效减少田间二化螟成虫数量,减少田间产卵量,降低虫口基数,从而控制二化螟田间发生为害,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和使用量,保护了天敌,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值得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化螟论文参考文献
[1].谢原利,万利,宁云华,周海亮,谷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应用初报[J].湖北植保.2019
[2].张露,雷良辉,徐荣仔,黄玉红.丰城市杀虫灯、性引诱绿色防控二化螟试验总结[J].江西农业.2019
[3].查俊晖,淦城,王芳,刘琪,钱怡伶.二化螟性诱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J].江西农业.2019
[4].刘景波,刘志强,袁清,胡瑞湘,陈剑宝.水稻二化螟大发生新特征分析——以沅江市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19
[5].张唯伟,叶建人,金磊,刘亚慧,朱国念.性信息素诱芯设置密度对稻田二化螟防效及其天敌群落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9
[6].胡雅辉,谭放军,周艳.呋虫胺对稻飞虱和二化螟的田间防效[J].湖南农业科学.2019
[7].袁文龙,汤长云,姜文会,曾卫华.水稻二化螟抗性治理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2019
[8].刘艳敏,王晓辉,邹言,李立坤,陈法军.杀虫剂对转Bt水稻靶标害虫二化螟和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9].钱志恒.二化螟自动化性诱监测应用效果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9
[10].虞根聪,赖朝晖,李婷.象山县水稻耕作制度与二化螟发生关系及防治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