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处理与预防

产后出血的处理与预防

(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4)

【摘要】目的:探究产后出血的处理与预防措施。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引导分娩的360例孕产妇分娩资料纳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积极预防与处理措施,记录产后出血高危例数和产后出血例数。结果:在360例孕产妇中,伴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116例(32.22%),产后出血11例(3.05%)。结论:分析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对相关病例采取积极的预防与处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处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05-02

产后出血(PPH)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孕产妇致死原因,据临床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4万的孕产妇因产后出血死亡,大部分死亡案例发生于医疗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对伴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比如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产妇的预防性治疗,并且在孕产妇分娩前后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产后出血的概率,产后24h监控产妇有无产后出血的情况,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确保孕产妇安全。此次试验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引导分娩的360例孕产妇分娩资料纳入研究,旨在探究产后出血的处理与预防措施,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引导分娩的360例孕产妇分娩资料纳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孕产妇基本资料为:年龄最大者39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为(26.71±5.02)岁,平均孕次为(2.1±0.4)次,平均产次为(1.5±0.4)次,妊娠时间为38至41周,平均孕周(38.2±2.3)周。其中,产后出血产妇11例(3.05%),产后出血病例的详细资料为:初产妇9例,经产妇2例;有流产史者4例,无流产史者7例,失血量大于500ml小于1000ml者6例,失血量大于1000ml小于1500ml者3例,失血量大于1500ml者3例。

1.2方法

1.2.1产后出血病因根据以往的妇产科经验,产后出血的病因为:

①子宫收缩乏力:它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任何影响子宫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常见因素有:

a: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的恐惧,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

b:产科因素:产程延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此外还包括宫腔感染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因素;

c:子宫因素:1子宫肌纤维的过度伸展(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2子宫肌壁的损伤(剖宫产史,肌瘤剔除术);3子宫病变(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

d:药物因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

②产道损伤。产道损伤后未及时发现可导致产后出血。常见原因有:阴道手术助产、巨大儿分娩、急产、软产道静脉曲张、外阴水肿、软产道弹性差而产力过强。

③胎盘因素。胎盘粘连、胎盘胎膜剥落不全以及胎盘嵌顿等因素都会导致产后出血,而且胎盘娩出时间会影响到出血量;

④凝血功能障碍。这类高危因素出现概率较低,多由羊水栓塞、产妇合并有妊娠高血压等因素所致,少数产妇因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全身出血性疾病,引发产后出血。

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因素,80%的都是因为宫缩乏力而引起,它是主要的预防性治疗对象。针对以上产后出血的病因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具体方案为:

(1)宫缩乏力处理

宫缩乏力较为常见,可通过以下7种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

①按摩子宫。联合采用单手法经腹按摩和双手法经腹经阴道按摩子宫;

②使用宫缩剂。缩宫素10U加于0.9%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必要时缩宫素10U直接宫体注射。缩宫素无效时,尽早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

③宫腔填塞纱条。助手在腹部固定子宫,术者用卵圆钳将无菌的特制纱条自宫底由内向外有序地填紧宫腔,不留死腔,压迫止血。24小时后取出纱条,取出前使用宫缩剂,并给抗生素预防感染。经以上治疗无效可行:

④子宫压迫缝合术:常用B-Lynch缝合法

⑤结扎盆腔血管

⑥额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的栓塞

⑦切除子宫:经抢救无效,危及产妇生命应行子宫次全切或全切,以挽救产妇的生命。

(2)软产道裂伤处理

查清损伤部位,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裂伤,缝合处应超过裂伤顶端0.5cm。缝合时应避免损伤邻近器关。软产道血肿应切开血肿、清除积血、彻底止血缝合,必要时可置橡皮引流。

(3)胎盘因素的处理

分析胎盘无法及时娩出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胎儿娩出后,疑有胎盘滞留时,应立即作宫腔检查。若胎盘已剥离则应立即取出胎盘;若胎盘粘连可试行徒手剥离后取出。若剥离困难疑有胎盘植入,应停止剥离。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胎盘剥离面积行保守治疗或子宫切除术。不能强行牵拉脐带。胎盘部份残留,可用器械清理宫腔。

(4)凝血功能障碍处理

一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应尽快输血、血浆,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等。若并发DIC按DIC处理。

1.2.2失血性休克的处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现早期休克,做好记录,采取支枕平卧措施,并注重患者的保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吸氧处理。

2)及时传达有关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抢救并向上级医院呼救,构建及时有效的静脉通道,并尽快采取补液措施,纠正低血压反应。

3)倘若患者的血压还是偏低,有必要采取升压药物,或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使患者的心功能及肾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4)基于抢救环节,有必要对患者及时进行血气的检查,并对酸中毒进行及时纠正处理。

5)防治肾衰:倘若尿量<25毫升/小时,同时在尿比重上偏高,则有必要采取快速补液措施,同时观察尿量。

6)保护心脏:出现心衰时应用强心药物同时加用利尿剂,心要时4小时后可重复。

7)基于抢救期间要注意无菌操作。并给抗生素预防感染。

1.2.3预防

1)产前预防:通过系统的围产保健,若存在较高的产后出血危险,通常需采取转诊或者紧急转诊措施,使产后出血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并且还有必要做好相应的抢救工作。

2)产时预防:对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紧张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同时做好孕妇产程进展的紧密观察,使产程延长的情况得到有效防范,并对第二、第三产程进行正确处理,尽早使用缩宫素。

3)产时预防:因产后出血大多数情况下发生于产后2小时内,因此胎盘娩出以后,有必要依次基于第15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主要监测的指标包括血压、脉搏、阴道出血量、子宫高度以及膀胱充盈等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及休克症状。并鼓励产妇排空膀胱,和新生儿早期接触、早吸吮,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进一步使产后出血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2.结果

在360例孕产妇中,伴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116例(32.22%),其中宫缩乏力60例、产道损伤41例、伴有胎盘因素14例,凝血功能障碍出现1例。发生产后出血1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05%。

3.讨论

产后出血指的是,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属于分娩期致死率非常高的一类并发症,发病率在分娩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在5%到11%之间[2]。有资料显示:产后出血的发病因素涵盖了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由不同致病因素相互影响作用所致[3]。在临床治疗中,往往是当患者失血到一定程度出现失代偿表现如脉搏增快、血压下降时,才进行治疗,由于失去了最佳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此次试验旨在探究产后出血的处理与预防措施,通过高危因素的分析,进行预防处理,同时在产妇分娩后24h监控出血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结果表明产后出血率大大降低。综上所述:积极的产后出血处理与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绮,肖小敏.基层医院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J].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14,03(04):263-266.

[2]樊红兰.探讨产妇产后出血的处理及预防措施[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02(01):110-111.

[3]李锐琼.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处理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289-290.

标签:;  ;  ;  

产后出血的处理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