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超越论文-吴燕圆,苏贵民

外在超越论文-吴燕圆,苏贵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在超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行动研究,外在理论,理论批判,理论建构

外在超越论文文献综述

吴燕圆,苏贵民[1](2019)在《行动研究与外在理论:批判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行动研究并不漫长的历史中,行动研究与外在理论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行动研究中的理论可以分为行动研究本身的理论以及与研究的问题相关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对于行动研究的程序以及研究品质的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动研究不以验证和落实某种理论为己任,而重在行动:研究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外在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解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更加理智地行动,在行动的基础上超越外在理论,最终在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论。(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汪洋[2](2018)在《超越内外之分—反驳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论与外在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哲学中的内在论外在论之争论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一论战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也引发了部分学者的关注:胡塞尔现象学应属于内在论的立场还是外在论的立场?我的观点是,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论的前提,即“内外之分”并不适用于胡塞尔现象学,我们应当在现象学态度下重新思考这一区分。本文的第一章先简单介绍了内在论外在论之争的背景,进而对几位学者的观点做一综述。第二章围绕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相关项(noema)概念,介绍了一种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弗雷格式的内在论解读,这种解读的核心观点是:意向相关项是一内涵性实体,它作为一中介为意识内容提供对对象的指向性。这一章将对意向相关项与意义、对象、内容、可规定的X的定义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展开讨论,并最终论证应当将意向相关项理解为现象学还原之后的对象,而非内涵性实体,进而对这样一种内在论解读进行了批判。第叁章讨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笛卡尔式内在论解读。这种解读的核心思想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在超越论现象学转向之后,抛弃了外在实在的对象和世界,转而专注于意识内部的内容进行研究,并且仅仅依靠这一内容来决定意向性的指向。我首先列举了一些学者将胡塞尔的悬搁和现象学还原理解为一种方法论唯我论的观点,然后对现象学还原的笛卡尔式道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一方面力图避免将之理解为回到笛卡尔式的孤立心灵,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一种对现象学还原的陈述策略的失当之处。在现象学还原从“空无”的纯粹意识扩展到超越论经验领域之后,我论证了对意识“内容”的研究并非内在论。第四章展示了 A.D.史密斯与汉斯伯格之间的争论。A.D.史密斯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是析取论外在论,因为二者都强调知觉与幻觉的在种类上的不同,如果对象是实在的,则它对应的经验连续统就是知觉,反之就是幻觉。汉斯伯格认为,A.D.史密斯对经验连续统的一致性,可规定的X以及它与经验连续统的关系理解错了,A.D.史密斯的论证仿佛认为一个外在实在对象是预先被给予经验连续统从而规定其一致性的。我对二人的论争进行了辨析。继而讨论了塞尔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的反驳,胡塞尔版本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以及文哲给出的思想实验。我论证了动机引发和视域对于意向性的重要性,认为视域构成了一切显现的基础,我们最多能够在相对于实项内容的意义上承认外在性,但在视域的意义上则没有外在可言。总之,现象学态度是原则上反对关于意向性的内外之分的。从现象学还原的立场上看,自然态度下心灵与世界之间的区分本身也是由超越论经验领域构造的。所以,胡塞尔现象学既非内在论也非外在论。(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0)

明晓旭[3](2013)在《天人合一的内在超越与神人相分的外在救赎——《诗经》与《诗篇》的赞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儒耶比较研究自近世产生以来多偏重于以一方为立场和依托,而真正的比较研究应以同一话题整体性的致思理路为对象。以《诗经.小雅.天保》和《圣经.诗篇》第111章观之:儒家思想体系突显出强烈的天命与人德并举特性,而基督教思想体系则独显上帝的大能;儒家思想体系通过天道—人道—王道的转化,强调道德上的内在超越烘云,而基督教思想体系则通过上帝创世说严格区分神与人之间的差别,因人的罪性强调外在的救赎。(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3年06期)

李海红[4](2013)在《礼:“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路径选择——浅析孟、荀的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在"礼"这一课题上仍留下许多可探究的余地,其后,春秋时期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强调内在自觉,进而开辟出一条向内深度挖掘的"内在超越"的思维路径;而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强调外在约束,进而开辟出一条向外溯求的"外在超越"的思维路径。研究二者关于礼的不同之处,也对我们当今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09期)

祁程[5](2012)在《从“外在”向“内在”超越:“中马”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维》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从"误读"到"通读"的变迁,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马"这两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异质性,映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独特的现实发生与理论生成;通过从"单维"到"双维"的转换,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同问题域与不同的聚焦点,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其合理因素来审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生成;通过从"外部"到"内部"的移植,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提取可以嫁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式,以此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和新向度。(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2年05期)

任剑涛[6](2012)在《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特质是一种与基督教"外在超越"旨趣不同的"内在超越"。分析起来,这种断定主要是基于基督教对儒家构成的宗教压力与政治压力导致的。传统儒家既不追求宗教意义的超越,也不追求本体论—知识论意义上的超越。与宗教超越重视上帝与人的关系、本体论—知识论重视超验—经验架构相比,儒家思想乃是高度看重人的德性修养与境界提升的伦理体系。在现代处境中,没有必要将儒学的宗教性引为儒家价值辩护的方式。从一个社会—政治共同体必需的人心—社会秩序来看,儒家强调的基于道德信念的相关秩序安排,具有同基督宗教一样的收摄人心、整合社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刘国民[7](2008)在《从禅宗的内在超越性解释妙玉的悲剧命运——兼论中西文化之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本是一种外在超越性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超越精神的影响下,逐渐从外在超越走向内在超越。《红楼梦》中,妙玉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正在于中土佛教(禅宗)的内在超越性。她虽然不断修炼,但难以断除心中的情欲。在世俗之情的挑动下,其内心之欲一再被唤起,"情既相逢必主淫",以致走火入魔,最终沉沦于世俗的"皮肤淫滥"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莫名仁,李建群[8](2002)在《外在的超越与内在的超越——从罗森茨维格宗教哲学看中西信仰观的歧异与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曾经把人类的文化探索划分为叁大问题 :1 我可以认识什么 ?2 我应该做什么 ?3 我能够希望什么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 ,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 ,那么第叁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而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02年04期)

耿开君[9](1998)在《“外在超越”之路的中国哲学学派——台湾新士林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是现代汉语学术诞生与发育的世纪,在过去的百年间,现代中国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派别,其中,本土色彩最浓的应推以熊十力、牟宗叁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学——这一学派因其主张中国文化是所谓“内在超越”而可以称之为“内在超越”之路的中国哲学学派;实际上...(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1998年06期)

耿开君[10](1998)在《“超越”问题:“内在”与“外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1998年01期)

外在超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哲学中的内在论外在论之争论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一论战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也引发了部分学者的关注:胡塞尔现象学应属于内在论的立场还是外在论的立场?我的观点是,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论的前提,即“内外之分”并不适用于胡塞尔现象学,我们应当在现象学态度下重新思考这一区分。本文的第一章先简单介绍了内在论外在论之争的背景,进而对几位学者的观点做一综述。第二章围绕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相关项(noema)概念,介绍了一种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弗雷格式的内在论解读,这种解读的核心观点是:意向相关项是一内涵性实体,它作为一中介为意识内容提供对对象的指向性。这一章将对意向相关项与意义、对象、内容、可规定的X的定义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展开讨论,并最终论证应当将意向相关项理解为现象学还原之后的对象,而非内涵性实体,进而对这样一种内在论解读进行了批判。第叁章讨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笛卡尔式内在论解读。这种解读的核心思想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在超越论现象学转向之后,抛弃了外在实在的对象和世界,转而专注于意识内部的内容进行研究,并且仅仅依靠这一内容来决定意向性的指向。我首先列举了一些学者将胡塞尔的悬搁和现象学还原理解为一种方法论唯我论的观点,然后对现象学还原的笛卡尔式道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一方面力图避免将之理解为回到笛卡尔式的孤立心灵,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一种对现象学还原的陈述策略的失当之处。在现象学还原从“空无”的纯粹意识扩展到超越论经验领域之后,我论证了对意识“内容”的研究并非内在论。第四章展示了 A.D.史密斯与汉斯伯格之间的争论。A.D.史密斯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是析取论外在论,因为二者都强调知觉与幻觉的在种类上的不同,如果对象是实在的,则它对应的经验连续统就是知觉,反之就是幻觉。汉斯伯格认为,A.D.史密斯对经验连续统的一致性,可规定的X以及它与经验连续统的关系理解错了,A.D.史密斯的论证仿佛认为一个外在实在对象是预先被给予经验连续统从而规定其一致性的。我对二人的论争进行了辨析。继而讨论了塞尔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的反驳,胡塞尔版本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以及文哲给出的思想实验。我论证了动机引发和视域对于意向性的重要性,认为视域构成了一切显现的基础,我们最多能够在相对于实项内容的意义上承认外在性,但在视域的意义上则没有外在可言。总之,现象学态度是原则上反对关于意向性的内外之分的。从现象学还原的立场上看,自然态度下心灵与世界之间的区分本身也是由超越论经验领域构造的。所以,胡塞尔现象学既非内在论也非外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在超越论文参考文献

[1].吴燕圆,苏贵民.行动研究与外在理论:批判与超越[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2].汪洋.超越内外之分—反驳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论与外在论解读[D].南京大学.2018

[3].明晓旭.天人合一的内在超越与神人相分的外在救赎——《诗经》与《诗篇》的赞美比较[J].学术交流.2013

[4].李海红.礼:“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路径选择——浅析孟、荀的礼论[J].青春岁月.2013

[5].祁程.从“外在”向“内在”超越:“中马”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维[J].甘肃理论学刊.2012

[6].任剑涛.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2

[7].刘国民.从禅宗的内在超越性解释妙玉的悲剧命运——兼论中西文化之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特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8].莫名仁,李建群.外在的超越与内在的超越——从罗森茨维格宗教哲学看中西信仰观的歧异与会通[J].世界哲学.2002

[9].耿开君.“外在超越”之路的中国哲学学派——台湾新士林哲学[J].求是学刊.1998

[10].耿开君.“超越”问题:“内在”与“外在”[J].中国哲学史.1998

标签:;  ;  ;  ;  

外在超越论文-吴燕圆,苏贵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