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土宋明梅瓶研究

南京出土宋明梅瓶研究

一、南京地区出土宋、明梅瓶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华社[1](2021)在《江南地区明墓出土瓷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静[2](2020)在《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瓶图像是中国墓葬、佛教造像、石窟上的一种装饰纹样,其图像一般是从瓶中生出莲花、牡丹等花朵枝叶。目前对北方地区宋辽金砖雕墓和壁画墓中的花瓶图像作收集和整理,见诸考古材料的共有56例,分布于河南、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省份,其图像形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表现,其装饰特征分为器形、尺寸、颜色、纹饰、系带,艺术形式以写实风格为主,载体为砖雕、壁画形式,与花材、花盆、花架、器物、壸门装饰图像进行多重组合。花瓶图像分布在墓葬壁面的不同位置,主要位于墓门两侧、格子门障水板下部、须弥座束腰部位、壁龛等处。由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反映出一定的模板、粉本、制作工艺与工匠等情况。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中的花瓶图像表现出装饰、审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庶民阶层的丧葬观念。花瓶图像作为香花供祭形式之一,亦具有祭祀功能。从魏晋至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的发展历程来看,花瓶图像功能的性质经历了以表现宗教性为主,逐渐向世俗、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墓葬花瓶图像始于魏晋佛教传入,于宋代墓葬再次出现,究其原因:一是受到宋人爱花、赏花、插花的审美趣味影响;二是不同宗教观念的融合,发展出符合世俗、丧葬理念的民间信仰;三是以高足桌椅为中心的家具发展;四是墓葬仿木构建筑的出现与成熟。

周靖芬[3](2020)在《文物的活态传承 ——以琮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将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琮的出土、传世和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琮的活态传承分为史前、三代至秦汉、宋至清、当代四个阶段,具体探讨琮在各个时期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特点,以便完整呈现琮的活态传承过程,从中获得几点关于文物活态传承的启示。本文的琮主要指从古至今或传世或出土的玉石琮和广义上的琮类器物。史前是玉琮的初现与繁荣期。玉琮起源于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后传播至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其文化内涵在活态传承中不断变异更新,在礼制传统、艺术美学、方圆组合三个方面均具有起源价值。三代至秦汉是玉琮的延续与衰落期。文字记载的出现使琮分为文字记载的“文献琮”和方柱形的“实体琮”两类。其中,文献琮主要继承了琮的礼制功能,通过文字记载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实体琮则出现了多元化使用趋势,在经历改造后逐渐衰落。宋至清是琮的新生与活化发展期。此间兴起的金石学研究结束了文献琮与实体琮相对孤立的局面。实体玉琮则被活化成琮式瓶而获得新生,自此琮的活态传承朝着实用和世俗方向发展。当代是琮活化运用的深化期。通过运用纹饰元素、提取方圆造型和发掘文化内涵三条主要的活化路径,琮被大量用于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logo及品牌形象设计、文化与教育主题活动和艺术创意与文创产品,体现了琮的活化传承力度更强、地域性色彩较浓的两个特点。琮的活态传承过程就是一部琮的生命史,从中可以认识到文物的活态传承是一个不断去粗取精的过程,是一个总体呈连续-断裂式传承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创新的过程。文物在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实现其价值的转变与增值,在历代文化传承的变与不变中不断迎着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当代文物的传承是文物生命的正在进行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文物进行活化应用时需谨记:顺应时代才能获得新生,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发展。

邹尧[4](2018)在《景德镇以外出土明代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皇家在景德镇设立机构生产官窑瓷器,开启了我国陶瓷发展史的新篇章。明代官窑瓷器历来为世所珍,在古陶瓷研究领域明代官窑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有关明代官窑的各方面研究硕果累累。但是,由于明代官窑瓷器在景德镇以外出土的数量相对较小,以至于人们多忽视了它们的存在价值。本文通过全面统计我国境内景德镇以外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从时间、空间、所有者这三个维度对出土明代官窑瓷器进行探讨,将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结合,试图还原这些瓷器在明清时期的使用状况。将翔实可靠的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进一步分析明代官窑瓷器在管理、使用、流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给广大古陶瓷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了解明代官窑瓷器的相关问题,梳理出明代官窑瓷器流散的时间脉络,总结出其流散的具体途径。

强晓凤[5](2017)在《江苏地区明代纪年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江苏地区的明代记年墓从墓葬类型、随葬品、规模等级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类型方面,该地区明代墓葬有砖室墓、砖石混筑墓、糯米浆三合土浇浆墓和竖穴土坑墓四种类型。明迁都北京之前砖室墓是该地的主要类型,迁都之后砖室墓仍大量存在,约在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前后糯米浆三合土墓开始流行并取代砖室墓,直至明朝末年。随葬品方面,功能用途是区分其类别的重要依据,据此可将该地明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划分为日常生活用品类和明器类。各类型墓葬中的随葬品种类存在着较大差异,砖室墓中常见成套的铜、锡明器,浇浆墓以服饰类为主,竹木类随葬品为浇浆墓中所特有,砖室墓中基本不见。规模方面,墓葬规模的大小影响墓内设施,规模越大墓内设施越完善;同时,墓葬规模与墓主身份等级密切相关,大型三室墓与中型双室墓的墓主多为公侯级别,小型墓葬包括单室砖室墓和浇浆墓,砖室墓主要被三、四品官员所采用,浇浆墓的墓主身份较为复杂,从功臣贵族到地主文人皆有采用。通过与中原地区以及安徽、上海两地明墓对比分析,该地区墓葬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砖室墓集中分布于南京市及周边,糯米浆三合土浇浆墓自北向南分布于淮安、泰州、常州、无锡和苏州五地;另外,糯米浆三合土浇浆墓的坚固性和防腐性是此类墓葬的一大特点,家族墓葬在江苏地区明墓中占有较大比例,讨论其形制的发展变化是了解该地明墓的有效途径。

柯蔚芳[6](2016)在《寓理于美—传统陶瓷梅瓶造型的数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梅瓶是我国陶瓷器物中的重要品种,现今对其研究主要体现在考古发掘、名称由来、功能考证、装饰风格、审美特征、美学思想、制作工艺等。梅瓶挺拔秀丽、优雅端庄的造型深受欢迎,本文主要对传统陶瓷梅瓶造型进行数理分析,应用数学统计、数据分析、函数分析、杠杆原理、图表对比、人机工程学等方法对传统陶瓷梅瓶造型尺寸、比例、口部中心至腹部最宽处与中轴线所成角度、造型轮廓曲线的演变趋势和规律,试图从科学理性角度解释传统陶瓷梅瓶造型功能演变的合理性与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析:第一、根据古代文献、当代考古及相关研究成果,对宋代梅瓶的名称、功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二、着重进行了梅瓶造型的数理分析,通过应用数学统计法、函数分析法、图表比较法、物理学受力分析、杠杆原理及人机工程学原理,依时间顺序对各朝代梅瓶造型尺寸、比例的变化和造型轮廓曲线的变化进行数据处理;第三、对传统陶瓷梅瓶造型演变的缘由进行了分析;第四、揭示并总结了传统陶瓷梅瓶寓理于美即理性之美、秩序美及形式与功能统一之美。研究的主要成果:1、梅瓶造型尺寸、比例有变得小巧精致的倾向,进一步验证了梅瓶功能的转变,即由早期的日用陶瓷盛酒器逐渐演变为明清时的观赏陈设观赏器;2、笔者从数据变化规律中得出梅瓶造型及功能演变的合理解释,以及从数理层面上解释了梅瓶的艺术价值;3、梅瓶功能演变过程中造型变化不大,但各朝代的时代要求、社会意识、审美思想的变化,梅瓶造型从宋代至清代演变过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4、对传统陶瓷梅瓶造型演变的缘由进行分析总结即:(1)功能演变的内在需求;(2)工艺材料及技术的改进;(3)人机工程学经济原则的要求;(4)时代风尚与审美情趣的导向。本研究用科学理性方法探析了传统陶瓷梅瓶造型及功能演变的合理解释,以及从数理层面上剖析了梅瓶的艺术价值,拓展了传统陶瓷梅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后来研究者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传统陶瓷梅瓶造型提供了方向。

蒋艺[7](2016)在《宋代江南地方精英日常用瓷研究 ——以江西地方精英墓为例》文中提出东汉以来所形成的士族门阀制度在宋代被彻底的摧垮,并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体制。通过科举和考课等制度,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大量的地方精英在这时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并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宋代地方精英群体的全方位分析与探讨,在此时也显得十分的必要。本文将视线聚焦于宋代江南地区的地方精英,并以宋代江西地方精英纪年墓中出土的日常用瓷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力图通过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了解江西地区的地方精英在日常用瓷上的趣味和选择,以此窥得宋代江南地方精英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对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和其中出土的日常用瓷进行梳理和汇总。并对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中所出日常用瓷的器型、釉色和组合进行分析。第二章中对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中的典型墓和其中随葬的日常用瓷进行了探讨。还对江西地方精英墓中所出土的非本地区日常用瓷和男女性墓中随葬日常用瓷类型不同,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第三章中结合同时期的图像和文献资料,对日常用瓷在地方精英生活中的使用进行了还原。还通过将宋代江南地方精英的日常用瓷与同时期北方地方精英及宫廷贵族的日常用瓷的比较,进一步揭示宋代江南地方精英于日常用瓷上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与审美趣味。

李佩凝[8](2015)在《翠蓝釉瓷器与珐华器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代中晚期,北方地区成功创烧了以铜为着色剂的中温釉——翠蓝釉。元代,由于社会尚蓝风尚以及与伊斯兰地区的密切往来,翠蓝釉瓷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器物类型、装饰技法都更为丰富,在这一基础上,山西地区出现了一个新品种——珐华器。到了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发展达到鼎盛,釉色鲜艳、装饰复杂多样,烧制技术已十分成熟。以往虽有学者对翠蓝釉或珐华器做过论述,但是却没有专题的着作,对此进行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本文全面收集了金元明时期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和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对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器物进行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每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进行窑口及烧制工艺分析。最后,探析翠蓝釉的动因,并进一步探讨中国蓝釉陶器与伊斯兰釉陶的联系。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回顾翠蓝釉瓷器和珐华器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记载,并介绍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考古发现和馆藏情况,在金、元两代,器物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明代随着景德镇成为烧制翠蓝釉瓷器和珐华器的主要窑址,南方地区的出土明显增多。第二章分别对金末元初、元代中晚期、明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翠蓝釉瓷器和珐华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并在各期下对归纳器物的阶段特征第三章分北方、南方地区介绍烧制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窑口,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翠蓝釉的釉料化学成分的不同以及珐华器类型和胎质的不同,并阐明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主要装饰技法。第四章从翠蓝釉的化学成分以及其出土地点出发,并结合伊斯兰地区绿松石釉的生产历史,阐述翠蓝釉的渊源,同时从社会风尚、当时与伊斯兰地区的往来等方面分析翠蓝釉在元代得以发展的时代背景。并进一步探讨唐、元、明三个朝代中国蓝釉陶器的发展及其与伊斯兰釉陶的联系。

冯丽娟[9](2012)在《明代景德镇梅瓶造型与装饰研究》文中认为“小口、短颈、丰肩、修腹、小足”的中国古代陶瓷梅瓶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在造型和装饰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非常具有代表性。梅瓶自宋代开始大量烧造历经元、明、清,至今仍有以梅瓶造型存在的器物。梅瓶作为一个中国陶瓷的造物种类,蕴含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不论哪个时代都可以感受到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认识及情感寄托,其造型装饰的特征演变揭示了中国造物的发展演变规律。相比其他时代,明代景德镇梅瓶在整个梅瓶发展史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由于插花工艺的发展,作为盛酒器的梅瓶在明代开始用作插花陈设器;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其造型由宋代的修长挺拔向端庄沉稳过渡;纹饰也随着造型的变化及各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画面潇洒、笔意纯熟、构图疏密有致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对明代景德镇梅瓶的造型及装饰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从口部、肩部、轮廓线等部位分析了明代梅瓶造型特征,从装饰色彩、装饰题材、构图形式、表现手法、装饰风格等方面探讨了其装饰特征,同时结合明代具体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梅瓶造型装饰特征形成的原因。最后从造型和装饰角度将明代景德镇梅瓶与其他时代梅瓶进行比较,揭示了陶瓷梅瓶在中国陶瓷史上发展演变的规律,从而浅析这种规律对现代设计提供的启示。

邬俊[10](2012)在《明代沐氏家族墓葬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京将军山南麓一带已发现12座明代沐氏家族墓,云南呈贡也曾发现1座和南京地区墓葬形制一致的沐氏成员墓。这些墓葬的时间跨度达217年,在墓葬形制、设施和随葬器物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同时在两百余年间也存在演变。本文依据迄今所发现的沐氏家族墓葬材料,结合其他明墓的发现情况和文献记载,对墓葬形制、墓葬设施及随葬器物的渊源、丧葬功能、演变和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沐氏家族墓葬的考古发掘情况和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目前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等做了说明。第二章分别对墓葬形制和墓葬设施进行了统计、比较和分析。沐氏家族墓葬采用的是横券中(前)室加纵券后室的结构,为实现夫妻合葬,男性成员的墓中均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制一致的长方形后室。沐氏所采用的这种结构可能曾对其他一些实行夫妻合葬的大型砖室墓产生过影响,但程度有限。虽然墓葬形制变化不大,但在200余年间,墓葬规模和面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墓葬设施包括地面和地下两部分。根据文献记载和其他明墓遗存,沐氏家族墓地中曾存在神道、石刻和享堂等地面建筑,本文对相关制度进行了探讨。地下设施包括甬道、石门、石架、石台、祭台、棺床和壁龛等,本文重点探讨了它们的演变和丧葬功能。第三章综合其他明墓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沐氏随葬器物中的墓志、陶缸、官制明器、金银冥钱和日用品等进行了分析。沐氏家族墓志均为两石相合形,一般放置在前室,墓志的大小与身份等级无关,但墓志篆盖者、撰写人的品衔大多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相应。陶缸一般放置于横中(前)室或后室内的东南角,内盛灯油,有庇佑后人的祈愿。官制明器除出土的铜、锡明器之外,还应包括木质的人俑、家具和仪仗类明器,以及纺织类明器。后室中常出土金、银冥钱,从其他明墓的发现来看,冥钱的大小、数目与墓主身份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个人财力有关。第四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通过对墓葬规模、形制和设施的分析,推测M15的年代大致在明代中晚期。其次,综合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南京将军山墓地虽以埋葬嫡长子为主,但这一规则执行得并不严格,一部分庶出成员和无爵位者也葬入将军山;同样地,虽然有部分沐氏成员葬于云南,但除了嫡庶或爵位方面的“先天”因素外,也存在一些现实的、偶然的原因,如后人年幼,无法承担扶柩归宁的重任。第三,对明代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推测当时盛行“昭穆”之风,但实际上“昭穆”之制执行得并不严格,在沐氏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上,辈分和风水因素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收获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不足之处。

二、南京地区出土宋、明梅瓶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地区出土宋、明梅瓶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中花瓶图像的发现
    第一节 中原地区
        一、河南省出土花瓶图像
        二、山西省出土花瓶图像
        三、河北、山东省出土花瓶图像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一、陕西省出土花瓶图像
        二、甘肃省出土花瓶图像
第二章 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中花瓶图像的装饰、分布与制作
    第一节 花瓶图像的装饰
        一、花瓶图像的装饰艺术
        二、花瓶图像与其他装饰组合
    第二节 花瓶图像的分布
        一、花瓶图像于墓室壁面处分布
        二、花瓶图像于建筑元素上的分布
    第三节 花瓶图像的制作
        一、模板与粉本
        二、工匠群体
        三、制作工艺
第三章 花瓶图像在墓葬空间中的功能探讨
    第一节 花瓶图像的沿革与功能
        一、满瓶纹样缘起与流布
        二、宋辽金之前的墓葬花瓶图像功能
    第二节 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功能
        一、花瓶图像的审美功能
        二、花瓶图像的祭祀功能
        三、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功能的性质转变
第四章 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装饰花瓶图像成因
    第一节 宋代墓葬装饰花瓶图像的文化因素
        一、宋人花事
        二、瓶中插花艺术
        三、花器发展
        四、丧葬观念中的宗教因素
    第二节 宋代墓葬装饰花瓶图像的直接原因
        一、家具陈设风尚
        二、仿木构砖室墓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文物的活态传承 ——以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琮的概念和活态传承定义
    二、学术上有关重要研究成果回顾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史前玉琮的初现与繁荣
    第一节 史前玉琮的出土概况
        一、玉琮之源——环太湖地区
        二、玉琮之流——其他各地区
    第二节 史前玉琮的功用内涵
        一、良渚文化中的玉琮
        二、其他文化中的玉琮
    第三节 史前玉琮的传承价值
        一、礼制传统的起源
        二、艺术美学的起源
        三、方圆组合的起源
第二章 三代至秦汉玉琮的延续与衰落
    第一节 三代至秦汉玉琮的出土概况
        一、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琮
        二、商代发现的玉琮
        三、两周发现的玉琮
        四、秦汉发现的玉琮
    第二节 三代至秦汉玉琮的功用内涵
        一、商代玉琮的功用内涵
        二、周代玉琮的功用内涵
        三、秦汉玉琮的功用内涵
    第三节 三代至秦汉琮的活态传承特点
        一、礼制用琮的规范化
        二、琮的多元使用趋势
第三章 宋至清琮的新生与活化发展
    第一节 宋至清琮的出土及传世概况
        一、琮式瓶的出土概况
        二、琮式瓶的传世概况
    第二节 宋至清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一、宋代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二、明代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三、清代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第三节 宋至清琮的活态传承特点
第四章 当代琮活化运用的深化
    第一节 琮的当代活化情况概述
        一、城市景观与建筑设计
        二、Logo及品牌形象设计
        三、文化与教育主题活动
        四、艺术创意与文创产品
    第二节 琮当代活化的路径分析
        一、运用纹饰元素
        二、提取方圆造型
        三、发掘文化内涵
    第三节 当代琮的活态传承特点
        一、活化力度更强
        二、地域色彩较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景德镇以外出土明代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内容、范围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缘由
        (二)本文研究范畴的界定
    二、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出土明代官窑瓷器的背景与概况
    一、官窑的概念
    二、明代景德镇官窑的历史演变
    三、出土明代官窑基本资料简况
第二章 出土明代官窑瓷器的分期
    一、出土的明早期官窑瓷器
        (一)出土洪武时期官窑瓷器
        (二)出土永乐、宣德时期官窑瓷器
        (三)出土“空白期”官窑瓷器
    二、出土明中期官窑瓷器
        (一)出土成化时期官窑瓷器
        (二)出土弘治、正德时期官窑瓷器
    三、出土明晚期官窑瓷器
        (一)出土嘉靖时期官窑瓷器
        (二)出土隆庆、万历时期官窑瓷器
    四、小结
第三章 出土明代官窑瓷器的地域分布
    一、明代“两京”地区
        (一)北京地区
        (二)南京地区
    二、其他省份
    三、小结
第四章 出土明代官窑瓷器的具体地点
    一、明代帝后陵墓与妃陵
    二、明代藩王、皇子墓
        (一)明代藩王及其家族墓
        (一)明代皇子墓
    三、明清两代勋臣贵戚墓
        (一)明代勋臣贵戚墓
        (二)清代勋臣贵戚墓
    四、一般等级墓葬
    五、其他
        (一)墓主身份不明墓葬
        (二)城市遗址、南京故宫遗址及寺庙塔基出土
    六、小结
第五章 明代官窑瓷器的流散
    一、明代官窑瓷器流散的途径
        (一)皇家赏赐
        (二)折俸
        (三)宫中变卖
        (四)管理不善(内监偷盗、外贼盗窃)
        (五)兵灾与政权更迭
    二、明代官窑瓷器流散的时间脉络
        (一)明早期
        (二)明中期
        (三)明晚期-明末
        (四)明代灭亡到清代初年
        (五)清代初期—民国初年
    三、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江苏地区明代纪年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江苏地区明代墓葬的发现
    第二节 江苏地区明代墓葬的研究综述
        1.关于墓葬形制与分期方面的研究成果
        2.关于墓葬建筑装饰的研究成果
        3.关于家族墓或某一墓葬的专题研究成果
        4.关于出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江苏地区明代墓葬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明迁都北京之前的墓葬类型(公元1368年—公元1421年)
    第二节 江苏地区明迁都北京之后的墓葬类型(公元1421年—公元1644年)
    第三节 迁都前后形制变化分析
第二章 江苏明墓随葬品的研究
    第一节 随葬品的分类
    第二节 墓葬随葬品差异分析
第三章 江苏地区明代墓葬的规模与等级
    第一节 江苏地区明代墓葬的规模
    第二节 江苏明代墓葬的等级
第四章 江苏地区墓葬的区域特征
    第一节 与中原地区明代墓葬的对比
    第二节 与安徽、上海两地的明代墓葬的对比
    第三节 江苏明墓的区域特征
第五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明代糯米浆三合土浇浆墓的功能
    第二节 江苏明墓中的家族墓葬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寓理于美—传统陶瓷梅瓶造型的数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预测未来研究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方法
2 梅瓶来源、形成、发展与演变
    2.1 梅瓶来源
        2.1.1 梅瓶主要功能--盛酒器
        2.1.2 梅瓶名称来源
        2.1.3 小结
    2.2 传统陶瓷梅瓶造型演变
    2.3 传统梅瓶造型轮廓曲线的抽取及归类整理
3 梅瓶造型的数理分析
    3.1 梅瓶高度与底径演变趋势分析
        3.1.1 宋代梅瓶高度、底径数据分析
        3.1.2 元代梅瓶高度、底径数据分析
        3.1.3 明代梅瓶高度、底径数据分析
        3.1.4 清代梅瓶高度、底径数据分析
    3.2 各朝代梅瓶高度演变趋势分析
    3.3 各朝代梅瓶底径演变趋势分析
    3.4 梅瓶高度与底径比例分析
        3.4.1 宋代梅瓶高度与底径比
        3.4.2 元代梅瓶高度与底径比
        3.4.3 明代梅瓶高度与底径比
        3.4.4 清代梅瓶高度与底径比
    3.5 梅瓶口部中心至腹部最宽处与中轴线所成角度分析
        3.5.1 宋代梅瓶口部中心至腹部最宽处与中轴线所成角度分析
        3.5.2 元代梅瓶口部中心至腹部最宽处与中轴线所成倾斜角度分析
        3.5.3 明代梅瓶口部中心至腹部最宽处与中轴线所成角度分析
        3.5.4 清代梅瓶口部中心至腹部最宽处与中轴线所成角度分析
    3.6 造型轮廓曲线分析
        3.6.1 宋代梅瓶造型轮廓曲线特征——体量对比和谐形成高耸雄伟之态
        3.6.2 元代梅瓶造型轮廓曲线特征——体态平衡稳定形成对称均衡之态
        3.6.3 明代梅瓶造型轮廓曲线特征——拟人化的造型形成节奏与韵律感
        3.6.4 清代梅瓶造型轮廓曲线特征——轮廓线起承转合形成对比调和之美
    3.7 梅瓶造型数理变化规律及造型演变规律
4 梅瓶造型的演变缘由
    4.1 功能演变的内在需求
    4.2 工艺材料及技术的改进
    4.3 人体工程学经济的原则要求
    4.4 时代风尚与审美情趣的导向
    4.5 小结
5 陶瓷梅瓶造型寓理于美
    5.1 理性之美
    5.2 秩序美
    5.3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之美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宋代至清代各时期梅瓶外轮廓线的抽取

(7)宋代江南地方精英日常用瓷研究 ——以江西地方精英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相关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第一章 江西宋墓与出土瓷器
    第一节 江西宋墓分析
        一、墓葬的基本类型
        (一) 土坑竖穴墓
        (二) 砖室墓
        (三) 石室墓
        二、地方精英的墓葬
    第二节 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出土瓷器
        一、随葬明器
        二、日常用瓷
        (一) 器物类型
        (二) 器物的釉色
        (三) 器物的组合
第二章 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对日常用瓷的选择
    第一节 江西德兴徐衎墓
        一、墓主徐衎
        二、随葬日常用瓷
    第二节 外来之器
    第三节 男女有别?
        一、男性墓与女性墓随葬品的差异
        二、女性墓中的瓷盒
第三章 日常用瓷与宋代江南地方精英的生活
    第一节 “原境”中的器物
        一、茶酒器
        (一) 城市茶坊、茶肆
        (二) 雅集与私饮
        二、文房用器
    第二节 “北”与“贵”的比较
        一、与宋代北方地方精英墓出土日常用瓷的比较
        (一)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
        (二) 吕氏家族墓出土日常用瓷
        (三) 与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出土日常用瓷的比较
        二、与宋代宫廷日常用瓷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江西地区宋代墓葬汇总(表1-7)
    二、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出土日常用瓷器物类型
    三、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出土随葬品统计(表2-13)
致谢

(8)翠蓝釉瓷器与珐华器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缘由
    (二)文献记载及相关研究
        1、文献记载
    (三)考古发现及馆藏情况
        1、考古发现
        2、馆藏情况
二、金元明翠蓝釉瓷器及珐华器的类型及各期特征
    (一)翠蓝釉瓷器
        1、第一期金代中晚期至元初(创烧期)
        1.1 类型
        1.1.1 瓶
        1.1.2 盘
        1.1.3 罐
        1.1.4 器盖
        1.1.5 炉
        1.1.6 盆
        1.1.7 塑像
        1.2 阶段特征
        2、第二期:元代中期至晚期(发展期)
        2.1 类型
        2.1.1 罐
        2.1.2 盘
        2.1.3 炉
        2.1.4 瓶
        2.1.5 碗
        2.1.6 器盖
        2.1.7 盒
        2.1.8 盆
        2.1.9 壶
        2.2 阶段特征
        3、第三期:明代(鼎盛期)
        3.1 类型
        3.1.1 盘
        3.1.2 瓶
        3.1.3 香炉
        3.1.4 碗
        3.1.5 罐
        3.1.6 壶
        3.1.7 方碟
        3.1.8 花盆托
        3.1.9 盒
        3.1.10 笔架
        3.1.11 塑像
        3.2 分期及阶段特征
    (二)珐华器
        1、日常用具
        1.1 类型
        1.1.1 瓶
        1.1.2 罐
        1.1.3 炉
        1.1.4 绣墩
        1.1.5 烛台
        1.1.6 底座
        1.1.7 笔筒
        1.1.8 钵
        1.1.9 碗
        1.1.10 盆
        1.1.11 盏托
        1.2 分期及阶段特征
        2、塑像及建筑构件
        2.1 人物塑像
        2.2 动物塑像
        2.3 建筑构件
        2.4 其他
三、窑址及烧制工艺
    (一)窑址
    1. 北方地区
        1.1 河北地区
        1.2 山西地区
        1.3 河南地区
        1.4 山东地区
        1.5 陕西地区
        2. 南方地区
        2.1 景德镇
        2.2 其他
    (二)烧制工艺
四、相关问题探讨
    (一)翠蓝釉瓷器产生的动因
    (二)中国蓝釉器的出现和发展与伊斯兰釉陶的联系
        1 伊斯兰蓝釉陶器的发展历史
        2 中国蓝釉器的出现与发展与伊斯兰釉陶的联系
        2.1 唐代
        2.2 元代
        2.3 明代
结语
后记
注释

(9)明代景德镇梅瓶造型与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综述
    2.1 梅瓶概说
        2.1.1 梅瓶概念溯源
        2.1.2 梅瓶功用
        2.1.3 梅瓶附件
    2.2 梅瓶起源与发展
        2.2.1 梅瓶起源
        2.2.2 梅瓶发展
    2.3 明代景德镇梅瓶的概况
第三章 明代景德镇梅瓶的造型
    3.1 造型风格与特征
        3.1.1 口部造型多样
        3.1.2 肩部丰满张扬
        3.1.3 轮廓线流畅内蕴
    3.2 影响造型风格的因素
        3.2.1 实用功能
        3.2.2 审美取向
        3.2.3 其他
第四章 明代景德镇梅瓶的装饰
    4.1 装饰风格与特征
        4.1.1 装饰色彩姹紫嫣红
        4.1.2 装饰题材丰富广泛
        4.1.3 装饰构图形式多样
        4.1.4 装饰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4.1.5 装饰风格繁疏不一
    4.2 影响装饰的因素
        4.2.1 政治因素
        4.2.2 经济因素
        4.2.3 文化因素
        4.2.4 技术因素
第五章 明代梅瓶与其他时代梅瓶的比较
    5.1 明代梅瓶与其他时代梅瓶的造型特征比较
        5.1.1 宋代景德镇陶瓷梅瓶的造型特征
        5.1.2 元代景德镇陶瓷梅瓶的造型特征
        5.1.3 明代景德镇陶瓷梅瓶的造型特征
        5.1.4 清代景德镇陶瓷梅瓶的造型特征
        5.1.5 各时期梅瓶造型特征比较
    5.2 明代景德镇陶瓷梅瓶与其他时代梅瓶的装饰特征比较
        5.2.1 宋代景德镇陶瓷梅瓶的装饰特征
        5.2.2 元代景德镇陶瓷梅瓶的装饰特征
        5.2.3 明代景德镇陶瓷梅瓶的装饰特征
        5.2.4 清代景德镇陶瓷梅瓶的装饰特征
        5.2.5 各时期梅瓶装饰特征比较
第六章 梅瓶造型装饰特征演变规律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6.1 景德镇陶瓷梅瓶造型装饰特征的演变规律
        6.1.1 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6.1.2 造型设计以实用功能为前提,并随功能的拓展而变化
        6.1.3 装饰纹样既符合所处时代的审美又满足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6.1.4 造型、装饰既有时代延续性又有创新意识
    6.2 演变规律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明代沐氏家族墓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沐氏家族概述
    第二节 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二章 墓葬形制及设施
    第一节 墓葬形制
    第二节 墓葬设施
第三章 随葬器物
    第一节 墓志
    第二节 陶缸
    第三节 官制明器
    第四节 金、银冥钱
    第五节 日用品
第四章 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M15的大致年代
    第二节 云南墓地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沐氏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
结语
附录一 明代沐氏成员祠堂碑文、神道碑文和墓志文出处一览表
附录二 明代文献中的“昭”“穆”葬位举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南京地区出土宋、明梅瓶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南地区明墓出土瓷器研究[D]. 何华社.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研究[D]. 张静. 河南大学, 2020(02)
  • [3]文物的活态传承 ——以琮为例[D]. 周靖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景德镇以外出土明代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研究[D]. 邹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 [5]江苏地区明代纪年墓研究[D]. 强晓凤. 兰州大学, 2017(02)
  • [6]寓理于美—传统陶瓷梅瓶造型的数理分析[D]. 柯蔚芳.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4)
  • [7]宋代江南地方精英日常用瓷研究 ——以江西地方精英墓为例[D]. 蒋艺.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5)
  • [8]翠蓝釉瓷器与珐华器的考古学研究[D]. 李佩凝. 吉林大学, 2015(08)
  • [9]明代景德镇梅瓶造型与装饰研究[D]. 冯丽娟. 湖南工业大学, 2012(04)
  • [10]明代沐氏家族墓葬研究[D]. 邬俊. 南京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南京出土宋明梅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