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射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探针,荧光,吡咯,离子,红光,电势,硫醇。
发射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田明玉,汤立军[1](2019)在《一种识别氟离子的近红外发射荧光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近红外发射的荧光探针(L)并表征了其结构.在DMF/H_2O(1/1,v/v,PBS 20 mM,pH=9. 7)溶液中,探针L对氟离子(F~-)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识别作用,以及良好的抗其他阴离子干扰的能力.通过~1H NMR对照试验证实了探针L对F~-的识别机制,表明F~-触发了探针中Si-O键的裂解,释放出对应的近红外发射荧光团.此外,探针L可用于MCF-7细胞中F~-的荧光成像.(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徐鑫,朱长磊,阚玉和[2](2019)在《基于FRET的双发射荧光探针的传感机理及分子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过硫化物(R-SSH)是调节哺乳动物生理过程中重要的反应活性硫物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香豆素和氧杂蒽为给受体的R-SSH探针的电子结构及光物理性质,并对其响应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氧化后电子吸收光谱的明显蓝移源于分子内局域激发本质发生根本改变.由于电荷转移跃迁特征增强导致长波发射带消失,使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由开到关,实现了氢过硫化物的可逆比率荧光检测.设计的PX1和PX2满足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比率荧光探针条件,可作为氢过硫化荧光探针使用.(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殷明,翁明,刘婉,王芳,曹猛[3](2019)在《利用探针法研究二次电子发射过程中介质材料的表面电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介质材料二次电子发射过程中表面电位的测量手段及相关规律,以拒斥场会影响二次电子出射为基础,提出了能够原位测量介质材料表面电位的探针法。首先,利用专业电磁仿真软件对探针法原理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探针附近电位分布和探针偏压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影响曲线,此曲线拐点处对应的探针偏压即为样品的表面电位;其次,用铜样品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探针法测量样品表面电位的可行性;最后,将探针法应用于介质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对其表面电位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研究。结果表明:栅网偏压和入射电子能量对PMMA表面电位有直接的影响,PMMA表面电位总是高于栅网偏压,两者呈线性关系;随着入射电子能量的增加,PMMA表面电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验证了探针法测量介质材料表面电位的可行性。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且实现了原位在线测量,减小了实验中的不稳定性,对介质材料二次电子发射机理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建泉[4](2018)在《发射探针技术及等离子体鞘层结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静电探针理论无法实现对等离子体的定量准确性测量,其主要原因是等离子体鞘层结构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的等离子体理论以及鞘层理论在描述鞘层边界附近区域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离子体和鞘层在边界处的电场强度不连续。为了解决等离子体与鞘层在边界处电场不连续的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在等离子体和鞘层之间引入过渡区来平滑地连接二者,而其他学者则认为鞘层与等离子体的边界电场应该定义为TeD。鞘层边界问题至今悬而未决的主要原因就是准确的鞘层诊断实验数据不足。为此,本文考虑从等离子体鞘层结构的发射探针诊断入手展开研究,为解决鞘层结构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静电探针诊断的定量准确性问题建立基础。诊断鞘层结构的难点在于鞘层边界附近区域电势分布的准确测量,因为这一区域的电势变化通常很小(~1 V),因此所采用的电势测量技术需要拥有很高的测量精度(~0.1 V),而现有的发射探针诊断技术均不能达到这样的测量精度。为此,本文首先对空间电势的发射探针诊断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发射探针零发射极限拐点电势法,即通过线性外推发射探针I-V特性曲线的拐点电势(Vip)与探针加热电流(Iht)的曲线至电子发射电流(Iemis,)为零处,所获得的电势即为准确的等离子体空间电位。双极板空间轴线的真空电势分布测量实验显示该方法对于空间电势的测量精度能够达到0.1 V,为准确测量鞘层电势分布提供了保证。由于改进的零发射极限拐点电势法自身繁琐的操作步骤,手动执行该方法进行等离子体鞘层电势分布测量,往往会因为工作量大、测量时间久而难以实现。因此,基于改进的零发射极限拐点电势法,本文自主研发了自动发射探针诊断装置。该装置能够自动给发射探针施加和调节加热电流和探针偏压,自动获取并分析实验数据,快速给出测量结果,显着提高了利用发射探针测量空间电势的工作效率。利用自动发射探针诊断装置进行负阴极鞘层电势分布测量,结合相关的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鞘层与预鞘层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域,鞘层中的电势分布满足Child定律鞘层电势分布表达式,预鞘层中的电势分布满足相应的预鞘层电势分布表达式,过渡区与预鞘层边界处的电场强度满足过渡区鞘层理论的鞘层边界条件,证实了鞘层过渡区理论关于鞘层边界电场的正确性。此外,本文利用发射探针对较高气压环境中的空间电势测量进行探索。较高气压环境中的真空电势测量以及微波ECR氩气等离子体空间电位测量实验表明:改进的零发射极限拐点电势法能够可靠测量气压低于350 Pa的空间电势。在高于350 Pa的环境中,由于真空室中氧含量较多,钨丝发射探针极易烧断,从而无法完成有效的空间电势测量。发射探针的较高气压空间电势可靠测量实验为今后的碰撞鞘层结构研究建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9-03)
邓子华,陈红梅,尹伟[5](2018)在《探针电流对场发射扫描电镜图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电镜工作原理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探针电流对电镜图像分辨率、景深、荷电现象的影响因素,总结了选择最佳探针电流的原则。探针电流升高,束斑直径变大,信噪比变好,但图像分辨率下降,景深减小,荷电现象增强;探针电流降低,束斑直径减小,分辨率增高,景深增加,有利于减弱荷电现象,但是探针电流过小,噪声增大,聚焦困难,图像分辨率反而下降。实验表明,结合样品的特征,灵活地选择探针电流能显着地提高电镜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8年08期)
徐东[6](2018)在《基于苯并噻唑衍生物的长波长发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具有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性质,是一种荧光性能优良的荧光染料。然而,HBT衍生物发射谱带大多数处于蓝色和绿色区域。鉴于此,本文以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作为骨架,设计合成了叁种长波发射荧光探针,并分别研究了叁种探针对Hg~(2+)、H_2S和Cys识别效果以及光谱特性,所得结果如下:1.以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噻唑为主体,在羟基邻位引入甲酰基延长共轭结构,合成出探针HBTDA,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HBTDA在THF/H_2O(1/1,v/v,PBS 20 mM缓冲,pH=8.5)体系中能够快速灵敏地识别Hg~(2+),同时释放出具有“ESIPT+AIE”特性的化合物2-2。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优异,检测限为15.9 nM。另外,探针HBTDA可用于活细胞中Hg~(2+)的荧光成像。2.以5-甲基-3-(2′-苯并噻唑基)水杨醛为底物,通过与4-乙酰基吡啶缩合得到一种新型的近红外荧光染料o-HBTPY,基于染料o-HBTPY合成出一种新的近红外荧光探针HBTPA,表征了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探针HBTPA具有极大的斯托克斯位移(250 nm),能够在DMSO/H_2O(v/v,1/9,HEPES 10mM缓冲,pH=8.6)体系中选择性识别HS~-,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限为260 nM。3.以5-甲基-3-(2′-苯并噻唑基)对羟基苯甲醛为底物,与1,4-二甲基吡啶鎓碘化物缩合,再引入丙烯酸酯结构作为巯基识别基团,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的长波发射荧光探针HBTMP,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探针HBTMP对半胱氨酸(Cys)的识别行为。结果表明,HBTMP能够在水溶液(Tris-HCl 10 mM缓冲,1%DMSO)中对Cys进行识别,并且借助吡啶鎓结构的正电荷对Cys/Hcy进行良好的区分,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经计算检测限为120 nM。探针HBTMP及前体染料4-2的细胞毒性低,可用于活细胞中内源性及外源性Cys的荧光成像。此外,共定位实验也证明探针HBTMP能够靶向定位MCF-7细胞线粒体。(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娇[7](2018)在《双极多齿配合物发射光谱探针在钍和铀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钍作是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也是一种经济合理的核电燃料。它除了在核能方面有很好的利用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光学、无线电、航天航空、冶金、化学工业和材料等方面。钍的放射性和毒性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如何快速灵敏地检测钍离子对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铀是一种稀有的锕系过渡金属并且铀-235是核能发电的相当重要的燃料。但是铀及其化合物具有放射性和毒性,会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要高效地获得铀资源并防止铀污染,必须建立快速的灵敏的选择性好的检测铀的方法。因此,对环境中的重金属钍和铀含量进行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合成了双极双齿配体和双极四齿大环配体,并考察了其结构和光谱性质。以该配体作为探针提出了基于IPTP配体测定钍的共振光散射、二级散射、倍频散射分析法和基于Eu-H_4L-UO_2~+共振荧光法测定铀,为铀和钍的分析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荧光探针以及铀和钍的检测方法特点及目前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IPTP、H_4L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金属聚合物研究进展及共振光散射和二级散射、倍频散射的应用研究。第二章我们合成了双极双齿配体IPTP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该配体可以与钍离子自组装形成超分子聚合物,使得体系的共振光信号和非线性共振信号显着增强。基于此我们建立了以该配体为探针RLS、SOS、FDS法检测溶液中的钍。在最合适条件下,检测钍(IV)的检出限为0.003μg/mL。该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中钍(IV)的检测,回收率在96.3%~101.5%之间。第叁章我们利用双极四齿配体(H_4L)与铀酰和铕离子配位形成异核铀酰配合物,基于阳离子-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CCIs),研究了Eu3+-H_4L-UO_2~+体系的光谱特征,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共振荧光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溶液中铀的新方法。我们还研究了影响因素和最佳反应条件。在适宜条件下共振荧光强度与铀的浓度的线性范围是0.008~2.0 nmol/mL,检出限0.002nmol/mL。该方法成功用于样品中铀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卓少春[8](2018)在《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反应型红光发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应型长发射波长的荧光探针具有穿透性好、荧光背景低、响应快、专一选择性高等优点,在生物荧光检测及成像方面备受关注。吡咯并吡咯二酮(DPP)是具有光热稳定性好,量子产率高、多修饰位点的荧光团,经过修饰的DPP类化合物的发射可达到红光区甚至近红外区。因此,本文设计合成了叁个基于DPP的红光发射反应型荧光探针,并考察了它们在离子及生物硫醇检测方面的应用。氰基负离子(CN~-)是毒性最高的阴离子之一,可以在几分钟内导致人类死亡。但CN~-被广泛地用于工业生产,一旦泄露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设计合成α,β不饱和酮作为识别位点的CN~-荧光探针DPP-DB。探针DPP-DB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吸收峰在336 nm和518 nm处,随着CN~-的加入,336 nm和518 nm处的吸收峰都有明显的减弱,同时358 nm和476 nm处出现了两个等吸收点,共轭程度明显减小,溶液颜色从粉红色变为黄色,具有裸眼检测的特点。探针DPP-DB的荧光发射峰在608 nm处,随着CN~-的加入,荧光发射峰强度大大减弱,且出现明显的蓝移,同时570 nm处出现一个等发射点。检测机理为探针DPP-DB上的α,β不饱和酮和CN~-进行了亲核加成反应,使共轭减小,荧光淬灭。探针DPP-DB对CN~-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检出限为0.67μM,且能做成试纸来检测CN~-。人体内半胱氨酸(Cys)浓度的异常会引起细胞功能的紊乱和人体的一系列疾病。Cys的浓度过低,会导致脱发,嗜睡和生长缓慢等疾病。因此,设计合成能检测不同浓度范围Cys的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设计合成具有丙烯酸酯和α,β不饱和酮双反应位点的荧光探针DPP-AC,实现对不同浓度范围Cys的比率荧光检测。探针DPP-AC在(DMSO:PBS缓冲液=8:2,v/v,pH=7.4)溶液中的吸收峰在323 nm和506 nm处,随着Cys的加入,这两个吸收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和蓝移。探针DPP-AC的荧光发射峰在605 nm处,低浓度(0-70μM)半胱氨酸(Cys)的加入会使发射峰强度出现明显的下降,且蓝移到578 nm处。在高浓度(70-300μM)Cys存在的情况下,578 nm处的发射峰则明显增强,继续蓝移到560 nm处。探针DPP-AC对Cys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不受其他氨基酸的影响和干扰。同时探针DPP-AC对Cys的检测灵敏度也很高,对不同浓度范围Cys的检出限分别能达到0.18μM和2.9μM。另外,实验表明DPP-AC可用于对细胞内Cys的检测及荧光成像。近红外发射探针由于其对细胞的穿透性好,损伤小,且不易受背景荧光干扰等优点,在细胞荧光成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另外,水溶性荧光探针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有机溶剂,能很好适应细胞环境,细胞荧光成像效果优异。因此,开发近红外发射的水溶性荧光探针能扩大探针的应用范围。在此,设计合成具有电子推拉体系、硝基乙烯为生物硫醇识别基的荧光探针A1,并通过两亲聚合物F127将A1制备成水溶性A1-F127 FONs纳米粒子。A1-F127 FONs水溶液的吸收峰在350 nm和636 nm处,在Cys存在的情况下,A1-F127 FONs在636 nm处的吸收峰蓝移到606 nm处,溶液颜色从绿色变为蓝色,裸眼识别效果好。在与Cys反应后,近红外区654 nm处荧光明显增强。A1-F127 FONs对Cys的荧光检出限为0.053μM,具有非常灵敏的线性荧光响应。同时,A1-F127 FONs对Cys的选择性较高,不受其他氨基酸的影响。A1-F127 FONs本身没有荧光,这是由于分子有D-π-A结构,ICT效应明显。A1-F127 FONs上的硝基乙烯与Cys加成反应后,共轭被打断,阻断了ICT效应,荧光得到释放。另外,A1-F127 FON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和低的细胞毒性,能成功地应用于细胞荧光成像。(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5)
钟克利,赵杰,李秋莹,侯淑华,汤轶伟[9](2018)在《肼二腙类多功能长波发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铜配合物对H_2S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二乙基-7-羟基四氢喹喔啉-6-甲醛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长波长发射、较大斯托克斯位移的新型肼二腙类荧光探针L.在探针L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加入Cu~(2+)和CO~(2+)后,溶液颜色由黄色分别变为粉色和无色,可裸眼识别Cu~(2+)和Co~(2+).利用L与Cu~(2+)形成的配合物,在DMSO/H_2O(V:V=7:3,HEPES,1×10~(-2)mol/L,pH=7.4)缓冲溶液中可荧光"OFF-ON"识别H_2S.试纸条实验表明,L-Cu~(2+)对不同浓度H_2S显色明显,可以通过裸眼和荧光双通道快速检测H_2S.此外,利用Discovery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通过分子L结构反向找靶,并用CDOCKER程序进行分子对接,发现分子L对2x0v蛋白(来自人类的P53蛋白)有很好的结合作用,有望在医药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杨佳乐,梁汝萍[10](2018)在《基于双发射Ce-QDs-CPNs荧光纳米探针的H_2O_2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具有双发射功能的Ce-QDs-CPNs荧光纳米探针,利用H_2O_2对Ce-QDs-CPNs双发射荧光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比率荧光检测H_2O_2的新方法。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Ce3+与ATP和QDs自组装形成配位聚合物Ce-QDs-CPNs,在310nm的激发波长下,Ce-QDs-CPNs在369和525nm处分别发射Ce(Ⅲ)和QDs的荧光峰。当存在H_2O_2时,Ce-QDs-CPNs中的Ce(Ⅲ)被氧化为Ce(Ⅳ),使得369nm处Ce(Ⅲ)的荧光减弱,而525nm处QDs的荧光保持不变。利用Ce(Ⅲ)与QDs荧光发射峰强度比值的变化实现了H_2O_2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1nmol·L-1~30μmol·L-1,检测限为0.1nmol·L-1。双发射Ce-QDs-CPNs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快速简便,对H_2O_2检测的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此外,本方法还可用于葡萄糖的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8年01期)
发射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氢过硫化物(R-SSH)是调节哺乳动物生理过程中重要的反应活性硫物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香豆素和氧杂蒽为给受体的R-SSH探针的电子结构及光物理性质,并对其响应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氧化后电子吸收光谱的明显蓝移源于分子内局域激发本质发生根本改变.由于电荷转移跃迁特征增强导致长波发射带消失,使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由开到关,实现了氢过硫化物的可逆比率荧光检测.设计的PX1和PX2满足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比率荧光探针条件,可作为氢过硫化荧光探针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射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田明玉,汤立军.一种识别氟离子的近红外发射荧光探针[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徐鑫,朱长磊,阚玉和.基于FRET的双发射荧光探针的传感机理及分子设计[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殷明,翁明,刘婉,王芳,曹猛.利用探针法研究二次电子发射过程中介质材料的表面电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4].李建泉.发射探针技术及等离子体鞘层结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邓子华,陈红梅,尹伟.探针电流对场发射扫描电镜图像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
[6].徐东.基于苯并噻唑衍生物的长波长发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识别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8
[7].王娇.双极多齿配合物发射光谱探针在钍和铀分析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8
[8].卓少春.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反应型红光发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钟克利,赵杰,李秋莹,侯淑华,汤轶伟.肼二腙类多功能长波发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铜配合物对H_2S的识别[J].有机化学.2018
[10].杨佳乐,梁汝萍.基于双发射Ce-QDs-CPNs荧光纳米探针的H_2O_2检测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