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核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核,甘蓝,油菜,抗性,诱导,抗病性,鉴定。
抗菌核病论文文献综述
姚祥坦,徐素琴,王润屹,王瑞森[1](2019)在《高抗菌核病油菜嘉油1427的选育及栽培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嘉油1427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抗菌核病常规油菜品种,具有生长势强,高抗菌核病,丰产性好的特点,2年参加长江下游区国家油菜品种试验,菌核病病圃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2018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合在长江下游浙江省、上海市全区域,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安徽省合肥、滁州地区作冬油菜栽培。(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孙叶烁[2](2019)在《大白菜种质资源抗菌核病鉴定及其抗病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白菜菌核病的发生比较频繁,使大白菜产量遭受巨大损失。关于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种质资源抗病鉴定的研究较少,限制了大白菜抗菌核病育种的进程。为了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大白菜种质材料对菌核病抗性的鉴定方法,从而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病育种,本试验对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大白菜抗菌核病品种选育和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机理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取得如下的结果:1.建立了大白菜活体幼苗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其最适接种量为直径5 mm的菌丝琼脂块,最适接种苗龄为叁叶期,最适接种温度为25℃。2.对98份大白菜自交系的菌核病抗病性鉴定发现,15份材料表现抗病,28份材料表现耐病,37份材料表现感病,15份材料表现高感。大白菜种质资源中存在着抗病材料,可用于抗病品种的选育。3.明确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的关系。接种核盘菌菌丝后不同抗病性材料的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个材料SOD活性的峰值出现时间点不同,且抗病材料SOD活性一直高于耐病和感病材料;在接种病原菌后叁种材料的GSH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抗病材料15S94在接种病原菌后GSH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耐病材料14S474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感病材料17S20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病原菌后叁种材料MDA含量均呈升高趋势,抗病材料15S94的MDA含量较低且上升幅度低于耐病和感病材料,感病材料的变化幅度最大。4.明确了水杨酸(SA)对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和对大白菜的诱导抗病性。使用含有不同浓度SA的PDA培养基培养核盘菌,随着培养基内SA浓度的增大,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且单个培养基内菌核的数量减少,当培养基中SA浓度大于0.08 mg/mL时菌丝生长异常甚至不生长;外源喷施SA可诱导大白菜对菌核病抗病性,随着SA浓度的增大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大白菜对菌核病的抗性随之增强,外源SA浓度为0.6 mg/mL既能最大程度提高幼苗抗病性又不会对幼苗产生渗透伤害,是水杨酸诱导提高大白菜幼苗菌核病抗性的最适浓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吴健,王幼平[3](2018)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建抗菌核病甘蓝型油菜新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编辑技术是指可以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定点改造的遗传操作技术,其在基因功能研究和作物遗传改良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CRISPR(clustered,regularly interspaced,palindromic repeat)/Cas9(CRISPR-associated 9)系统是目前最简便和最常用的基因组定点编辑系统之一。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植物中已经成功实现了单基因突变或多重突变。为了利用该技术创建抗菌核病甘蓝型油菜新种质,我们首先挑选了在接种核盘菌后差异表达的两个WRKY基因(BnWRKY11和BnWRKY70)进行尝试,其中BnWRKY11的多个拷贝受核盘菌诱导显着上调表达,而BnWRKY70的多个拷贝在接种核盘菌后显着下调表达。此外,在拟南芥中AtWRKY11和AtWRKY70参与了JA和SA信号途径介导的抗病反应。在甘蓝型油菜中利用CRISPR/Cas9系统分别对2个拷贝的BnWRKy11和4个拷贝的BnWRKY70进行敲除,每个基因分别设计了3个靶位点。共得到22株BnWRKY11和8株BnWRKY70的T_0敲除系,突变效率分别为54.5%(12/22)和50%(4/8)。在这些突变事件中,84.21%是插入突变,15.79%是删除突变,没有检测到碱基替代突变,而且多数突变为单碱基突变(27/38)。在T_0共获得了同时敲除2个拷贝的BnWRY11系8株,同时敲除2个拷贝的BnWRY70系2株。对T_1进行突变分析发现出现了新的突变事件,BnWRY70有些株系同时敲除了3个拷贝。随后我们对T_14个BnWRKY70敲除系和2个BnWRKY11敲除系进行核盘菌接种试验,发现与转基因受体对照相比,BnWRKY70敲除植株对菌核病的抗性显着增强,而BnWRKY11敲除植株抗性变化不明显。此外,过表达BnWRKY70植株对菌核病抗性显着减弱。上述研究表明BnWRKY70可能负调控甘蓝型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反应,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用于创建抗菌核病甘蓝型油菜新种质。(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王转茸,万丽丽,辛强,洪登峰,杨光圣[4](2018)在《内源BnPGIPs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的抗菌核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菌核病是威胁油菜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油菜开花期是菌核病发病的主要时期。核盘菌通过向寄主植物分泌细胞壁降解酶CWDEs、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s和病原菌相关的分子PAMPs等与寄主植物建立侵染关系。为了抵御病原菌的侵染,植物进化出一类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s来抑制PGs的活性,PG-PGIP之间的互作机制为植物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在甘蓝型油菜7492中超表达了油菜内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剂基因PGIPs(BnPGIP2、BnPGIP5、BnPGIP10)。通过苗期离体叶片接菌鉴定和成株期田间茎秆接菌鉴定结果显示,超表达BnPGIP2和BnPGIP5能显着提高油菜的苗期和成株期菌核病抗性,但是超表达BnPGIP10不具有提高油菜菌核病抗性的功能。Split-LUC烟草瞬时表达实验结果显示,BnPGIP2与SsPG1和SsPG6发生互作,不与SsPG3和SsPG5发生互作;BnPGIP5与SsPG3和SsPG6发生互作,不与SsPG1和SsPG5发生互作;BnPGIP10与SsPG1、SsPG3、SsPG5和SsPG6不发生互作。本研究将进一步通过转基因实验和Split-LUC烟草瞬时表达实验验证其它内源BnPGIPs基因在油菜抗菌核病中的作用。该研究将有利于理解甘蓝型油菜庞大的BnPGIPs家族在菌核病抗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朱宗河[5](2018)在《油菜抗菌核病品种鉴定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推广油菜品种的菌核病抗性情况,筛选菌核病抗性强的品种,采用牙签人工茎杆接种方法对征集的95个主推油菜品种进行抗(耐)菌核病鉴定和利用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95个油菜品种中,无高抗品种;达到中抗水平有7个品种,占鉴定品种的7.4%;达到低抗水平的有47个,占鉴定品种的49.5%;其余品种为低感或中感菌核病;无高感菌核病品种。达到中抗水平的油菜品种可在相应生态区推广种植并可作为抗病种质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5期)
鲍玲莉[6](2018)在《甘蓝型油菜BnaMPK6抗菌核病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Brassica napus)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但是其产量受到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严重影响,目前油菜菌核病防卫机制仍不甚了解。研究表明,MPK6是一个关键的植物防御调控因子,已经在拟南芥、水稻、烟草等作物或植物的病害防御中被广泛研究。然而,在B.napus-S.sclerotiorum这一重要的作物-病原菌的互作中,MPK6是否具有防卫作用仍未被研究。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B.napus中克隆得到BnaMPK6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显示,BnaMPK6最终的ORF为1134 bp,编码一个含有37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等电点为5.47,相对分子质量为42.89 kDa。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BnaMPK6与拟南芥AtMPK6的一致性为94%。根据B.napus全基因组数据库的Blat分析,BnaMPK6在B.napus基因组中有两个拷贝。BnaMPK6蛋白的中部含有一个TEY motif,表明它属于A组MPKs。Plant-mPLoc分析显示,这个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诱导表达实验显示,BnaMPK6对水杨酸(SA)、茉莉酸(JA)等植物重要的防卫激素显着响应;菌核病侵染后,BnaMPK6显着上调表达,建议BnaMPK6是菌核病胁迫的响应基因,并可能在水杨酸、茉莉酸的防卫信号途径中起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BnaMPK6在油菜抗菌核病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BnaMPK6过量表达和RNAi抑制表达的植物转化载体,并且通过in planta Agrobacterium-mediated方法转化油菜。通过抗生素筛选,PCR鉴定以及qPCR表达分析获得了4个BnaMPK6过量表达的甘蓝型油菜转化株系(#54、#84、#105和#135)和3个BnaMPK6的RNAi抑制表达的甘蓝型油菜转化株系(#66、#101、#111)。我们从其中分别选择3个过表达株系(#54、#84、#135)和3个抑制表达株系(#66、#101、#111)的T3代植株进行后续实验。S.sclerotiorum接种抗病评价实验显示,BnaMPK6过量表达植株的坏死性病斑面积显着小于野生型植株的,表明BnaMPK6的过量表达显着提高油菜对S.sclerotiorum的抗性,而RNAi抑制表达显着降低抗性。qPCR表达分析显示,S.sclerotiorum侵染后,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在BnaMPK6过量表达株系中基本呈现显着上调表达,而在RNAi抑制表达株系中基本呈现下调表达。这些结果表明,BnaMPK6是油菜防卫菌核病侵染的重要的正调控因子。本研究首次报道了MPK6在B.napus-S.sclerotiorum互作中的作用,这些数据将为理解油菜抗菌核病分子机制提供线索,将为运用分子育种方法提高油菜及其它经济作物的菌核病抗性提供基因源。(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沁安[7](2018)在《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评价及轮回选择群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我国是甘蓝型油菜种植的主要国家之一。菌核病一直困扰着油菜的推广与种植,其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与品质。现有的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狭窄。甘蓝型油菜不同材料间的菌核病抗性只存在一定的耐病差异,缺乏高抗或免疫的资源。萝卜质雄性不育系统(Ogu CMS)因其不育性稳定,不受环境因素影响,是理想的一种控制授粉系统。本研究拟运用前期获得的含有Ogu不育细胞质,恢复基因杂合[S(Rfrf)],具有中双11号遗传背景的材料为母本,以人工合成型油菜、半人工合成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中抗性优良的材料为父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轮回选择的方法,旨在选育出高抗菌核病的含Ogu CMS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并对其进行评价。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轮回选择群体母本不育性的保留与菌核病抗性的改良中双11号是一个具有菌核病抗性相对突出,当前推广的优良常规油菜品种。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以Ogu CMS的杂交种为母本,与中双11号杂交,杂交后代中选可育株为母本与中双11号连续回交3代,获得育性分离,具有中双11号背景的材料。2017年,通过对母本材料进行叶片群体抗性鉴定和茎杆单株抗性鉴定,选择抗性优良的材料用于轮回选择的母本。2018年,种植11份母本材料,叶片抗性鉴定结果与中双11号相当。通过对两年叶片鉴定结果分析,两组数据相关系数为r2017leaf-2018leaf=0.81。两年茎杆数据的相关性r2017stem-2018stem=0.83,说明数据的有效性。从茎杆抗性结果来看,均表现为极显着水平,且较中双11号,抗性值提高了接近2~4倍。出现花粉育性分离的8D002、8D003、8D006、8D009、8D010的茎杆抗性值符合我们的育种目标,可以从其中挑选单株用于下一轮轮回选择。母本材料的田间自然发病率(病情指数I)在15.45%~35.42%不等。根据品质分析结果,筛选出8D002-1、8D002-11、8D003-2、8D003-4、8D003-6、8D003-11、8D003-13、8D006-7、8D006-18、8D010-18共10个单株。2.轮回选择父本抗性材料筛选2018年,共种植88份材料用于轮回选择群体父本材料的筛选,筛选材料来源分类有人工合成型油菜、半人工合成型油菜(人工合成型油菜与中双9号杂交后代)、自然群体。前期,运用已报道的抗性标记引物、甘蓝型油菜A、C染色体上随机引物以及白菜型油菜的特异引物,对父本材料进行基因分析。我们使用分子标记结果进行相对遗传距离和主成分分析。选取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0.25的材料进行筛选,其中有53份材料的遗传距离符合我们的标准。这53份材料包含36份自然群体材料,14份人工合成型材料,3份半人工合成型材料。同时,我们将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叁个单元,分别命名为group1、group2、group3。group1有46份材料,group2有25份材料,group3有18份材料。根据PCA结果,总遗传变异主要由两个主成分来解释,第一、二主成分分别解释了37.72%、22.70%的变异。结合2017年与2018年的叶片抗性鉴定、茎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两年间的叶片抗性结果相关性r2017leaf-2018leaf=0.15(P=0.4615>0.05),未达到显着水平。两年间茎杆鉴定结果的相关性系数为r2017stem-2018stem=0.45(P=0.0017<0.05),达到显着水平。将茎杆抗性结果纳入本实验的育种标准中进行评价,将相对感病度的标准设定为0.80,小于或等于0.80符合本实验要求。2018年,对88份父本材料进行筛选,有59份材料符合相对感病R≤0.80,包括45份自然群体,12份人工合成型材料,2份半人工合成型材料。轮回选择群体父本的田间自然发病率(病情指数I)在11.11%~37.78%之间。3.对待筛选的父本材料进行评价筛选的父本材料,因其来源广泛,通过分子标记实验,将其进行相对遗传距离和主成分分析,同时结合抗性鉴定结果和品质分析结果,划分等级。划分等级标准以茎杆抗性结果为主,相对遗传距离和品质分析结果(含油量、芥酸含量、硫苷含量)为辅。等级分为四个,分别是I、II、III、IV。我们利用2018年分子标记结果、茎杆抗性数据、品质分析数据对父本88份材料的121份种子进行评价,有18份种子达到了Ⅰ级标准,占总份数的百分比为14.88%;达到Ⅱ级标准的材料有68份,占比为56.19%;评价等级为Ⅲ级的材料由32份自然群体材料和2份半人工合成型材料组成,占比为28.09%;Ⅳ等级材料只有1份,占比0.84%,它是8D090-4,其茎杆抗性值、遗传相对距离、品质分析均未达到设定标准。4.轮回选择群体的构建根据菌核病抗性的评价结果,我们对母本材料中可育单株进行人工去雄,授以菌核病抗性强的父本花粉,收获杂交种,下一年在隔离条件下种植,杂种后代出现育性分离,可育株套袋自交,不育株自由授粉。2018年4月底,对2017年配置的杂种后代进行菌核病的室内鉴定。结合育性调查与茎杆抗性结果,我们选择8D110-11、8D112-5、8D114-2、8D117-3作为下一年轮回选择群体的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8)
宋伟,赵雪,徐玲秀,毕文双,谭佳琪[8](2017)在《大豆抗菌核病位点挖掘及一致性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体叶柄接种法和活体茎接种法对以感病大豆品种合丰25和抗病大豆品种Maple Arrow为亲本构建的128份后代群体进行鉴定,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结合表型鉴定数据定位到7个抗大豆菌核病相关的QTL位点。收集整理在B1连锁群上关于大豆抗病虫害的QTL位点,通过元分析构建大豆抗病虫害相关的一致性QTL图谱,并得到了2个一致的QTL,缩小了置信区间并发掘了21个候选基因,其中3个与抗病相关。本研究得到的QTL在B1连锁群上定位的QTL位点附近,这为抗大豆菌核病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美玲[9](2017)在《苏云金芽胞杆菌诱导油菜抗菌核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对多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具有杀虫活性,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此外,部分Bt菌株可拮抗植物病原菌,而且最近有研究表明Bt菌株可以诱导西红柿产生对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系统抗性,但其诱导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针对油菜重要病害菌核病,以实验室保存的165株Bt标准菌株及5株实验室常用菌株为出发菌株,发掘可诱导油菜产生系统抗病性的Bt菌株资源,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荧光定量PCR分析油菜响应Bt诱导的信号通路,初步揭示Bt诱导油菜产生系统抗病性的机制,为Bt菌株在病害、虫害方面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共排除12株可抑制核盘菌(4BR1、4BS1、4AP1、4AA1、4K5、4L1、4J5、4D16、4D12、4G7、4B3、4R1)生长的Bt菌株。对其中4株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抗病相关基因分析,发现菌株中都含有几丁质酶基因;其中4AP1菌株对核盘菌的抑菌效果最强,且该菌株发酵液几丁质酶活力为672.4 U/mL。2.通过活体油菜叶片菌饼接种的方法,筛选可诱导油菜对菌核病能够产生系统抗性的Bt菌株。排除拮抗核盘菌的12株Bt菌株,剩余的158株Bt菌株中共筛选获得18株具有诱导活性的Bt菌株,接种核盘菌7天后油菜的叶片仍未枯死;而无诱导活性菌株在接种核盘菌5天后,叶片萎蔫,甚至整株油菜枯死。对18株可诱导油菜抗菌核病的Bt菌株100℃加热处理30 min后,其中4I4、4F5、4AZ1、4M1、4BM1和4CC1菌株仍有较强的诱导活性,而剩余12株Bt菌株丧失诱导活性。提取4I4、4F5、4AZ1、4M1、4BM1和4CC1菌株的胞外多糖,发现这6株Bt菌株粗胞外多糖的诱导能力与原始菌液诱导效果无显着差异,处理油菜接种核盘菌7天后,叶片病斑未扩展,植株正常生长。初步推测Bt菌株诱导油菜产生系统抗病性的活性物质为胞外多糖。3.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4F5和4BM1菌株诱导后5天油菜叶片中SA途径、JA途径和ET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水杨酸途径PR基因、WRKY70基因和乙烯途径PDF1.2基因上调表达,而茉莉酸途径的HEL基因转录水平未发生显着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进一步分析油菜叶片响应Bt菌株诱导的信号途径,测序结果显示:4F5菌株诱导后油菜叶片中上调表达gene有86个,下调表达gene有217个;4BM1菌株诱导后油菜叶片中上调表达gene有64个,下调表达gene有62个;上调表达gene包括SA、ET途径相关基因。4.初孵小菜蛾取食4F5和4BM1菌株诱导5天的油菜叶片,发现诱导后油菜叶片与对照油菜叶片相比,小菜蛾的啃食面积不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小菜蛾的体重和羽化率也无显着变化。说明Bt菌株诱导系统抗性对油菜的抗虫性无显着影响,与转录水平未诱导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结果一致。本课题共获得18株Bt菌株可诱导油菜产生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发现油菜水杨酸和乙烯途径参与该诱导过程,并初步确定其诱导物质为胞外多糖。(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0)
王浩杰,牛显飞,宋验红,王茂林[10](2016)在《利用野生甘蓝抗性遗传资源获得高抗菌核病甘蓝型油菜的抗性与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菌核病是甘蓝型油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自身抗性低,而甘蓝野生资源中存在高抗遗传资源。以部分抗性的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和高抗性的甘蓝野生资源为亲本杂交得到F1(ACC),F1连续用中双9号回交6代,得到育性基本恢复正常植株自交,培育成了高抗菌核病材料,命名为F 6。染色体计数显示,F 6有38条染色体,和甘蓝型油菜(AACC,2n=38)一致。菌核病抗性鉴定实验结果说明F 6对菌核病的抗性高于中双9号而弱于甘蓝。通过在亲本和子代间比较229个分布于甘蓝型油菜19个遗传连锁群的SSR分子标记以及16个与甘蓝抗菌核病特异性位点有关的SSR分子标记,发现甘蓝抗菌核病主要特异性区段9号连锁群已渗入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6年11期)
抗菌核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大白菜菌核病的发生比较频繁,使大白菜产量遭受巨大损失。关于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种质资源抗病鉴定的研究较少,限制了大白菜抗菌核病育种的进程。为了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大白菜种质材料对菌核病抗性的鉴定方法,从而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病育种,本试验对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大白菜抗菌核病品种选育和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机理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取得如下的结果:1.建立了大白菜活体幼苗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其最适接种量为直径5 mm的菌丝琼脂块,最适接种苗龄为叁叶期,最适接种温度为25℃。2.对98份大白菜自交系的菌核病抗病性鉴定发现,15份材料表现抗病,28份材料表现耐病,37份材料表现感病,15份材料表现高感。大白菜种质资源中存在着抗病材料,可用于抗病品种的选育。3.明确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大白菜菌核病抗病性的关系。接种核盘菌菌丝后不同抗病性材料的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个材料SOD活性的峰值出现时间点不同,且抗病材料SOD活性一直高于耐病和感病材料;在接种病原菌后叁种材料的GSH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抗病材料15S94在接种病原菌后GSH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耐病材料14S474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感病材料17S20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病原菌后叁种材料MDA含量均呈升高趋势,抗病材料15S94的MDA含量较低且上升幅度低于耐病和感病材料,感病材料的变化幅度最大。4.明确了水杨酸(SA)对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和对大白菜的诱导抗病性。使用含有不同浓度SA的PDA培养基培养核盘菌,随着培养基内SA浓度的增大,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且单个培养基内菌核的数量减少,当培养基中SA浓度大于0.08 mg/mL时菌丝生长异常甚至不生长;外源喷施SA可诱导大白菜对菌核病抗病性,随着SA浓度的增大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大白菜对菌核病的抗性随之增强,外源SA浓度为0.6 mg/mL既能最大程度提高幼苗抗病性又不会对幼苗产生渗透伤害,是水杨酸诱导提高大白菜幼苗菌核病抗性的最适浓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核病论文参考文献
[1].姚祥坦,徐素琴,王润屹,王瑞森.高抗菌核病油菜嘉油1427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孙叶烁.大白菜种质资源抗菌核病鉴定及其抗病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吴健,王幼平.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建抗菌核病甘蓝型油菜新种质[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4].王转茸,万丽丽,辛强,洪登峰,杨光圣.内源BnPGIPs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的抗菌核病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5].朱宗河.油菜抗菌核病品种鉴定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8
[6].鲍玲莉.甘蓝型油菜BnaMPK6抗菌核病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8
[7].吴沁安.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评价及轮回选择群体的构建[D].西南大学.2018
[8].宋伟,赵雪,徐玲秀,毕文双,谭佳琪.大豆抗菌核病位点挖掘及一致性QTL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7
[9].王美玲.苏云金芽胞杆菌诱导油菜抗菌核病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10].王浩杰,牛显飞,宋验红,王茂林.利用野生甘蓝抗性遗传资源获得高抗菌核病甘蓝型油菜的抗性与分子标记初步分析[J].种子.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