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河典型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资源,白皮书,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环境资源保护,生态保护,流域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参与机制
黄河典型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苏叶[1](2020)在《我省发布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苏叶)1月8日,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甘肃环境资源审判(2019)》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9年全省法院共审理环境资源类案件共6778件,其中刑事类293件,民事类5467件,行政类859件,环境公益诉讼类159件。同(本文来源于《甘肃经济日报》期刊2020-01-09)
管晓祥,金君良,黄爱明,詹慧婕,王国庆[2](2019)在《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分析及水文过程模拟是合理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基础。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个典型流域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均气温序列的变化特征,并采用VIC模型、新安江模型、WBM模型和GR4J模型模拟站点的径流过程。结果表明:各典型流域年均气温显着升高;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均不明显;而年径流量呈显着下降趋势,且突变多发生在1980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4种水文模型在黄河流域应用效果较好。就Nash效率系数而言,VIC和新安江模型因为考虑产汇流过程较为详细,模拟径流过程与实测过程更贴近;就径流相对误差而言,WBM模型在水量模拟计算中表现较优,其结构简单,适用于流域水资源的模拟与评价。(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石峰[3](2019)在《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中游位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其贫乏。近些年黄河中游下垫面不断变化,人类退耕还林活动和封禁使林草面积显着增加,对径流变化造成了一定影响,其中黄河中游头道拐-潼关区间变化最为明显。植被变化影响了该区降雨径流关系,导致流域径流变化。大规模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变化对黄河中游流域水文过程的作用机制成为揭示黄河中游河川径流变化的关键问题。本文围绕这个关键问题,评估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以黄河中游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按照遥感解译、径流分析、模型模拟分析和评估的总体思路开展工作,旨在揭示水文过程对植被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遥感反演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植被变化过程,分析不同植被覆盖条件的降雨径流关系;建立适合黄河中游典型流域的水文模型,模拟典型流域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水文过程,评估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1)通过遥感反演分析了秃尾河流域不同时期的植被变化以及2000-2013年每年的流域植被盖度变化,得到以下结论:1978-1990年秃尾河流域林地和草地面积均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5%。1998-2010年秃尾河流域草地面积增加显着,变化幅度为8%。1978-2010年间耕地减少109 km~2,草地增加141.3 km~2,耕地和草地是植被变化的主导类型。2000-2013年秃尾河流域年均EVI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年内来看,1-3月的EVI均值基本维持在0.07-0.08,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从4月开始迅速升高,8月份达到最高值,9月份开始急速下降,11-12月EVI降至0.08~0.09之间。(2)通过实测数据和遥感反演植被盖度分析了秃尾河流域的降雨径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秃尾河流域近年的径流系数比多年平均降雨径流系数0.279减小29%。1956年~2012年秃尾河基流量存在1979年和1996年两个变异点。通过建立不同植被条件下的降雨径流函数关系,表明随着植被覆盖的提高,径流系数明显降低。秃尾河流域EVI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流域将减水9578 m~3/km~2(实测)、10203m~3/km~2(天然)。(3)针对秃尾河流域的降雨径流特征,建立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和LCM次降雨径流模型,并利用径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表明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次降雨径流模型模拟的结果趋势拟合较好,能够较好的反映流域的径流过程。(4)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评估了植被变化条件下秃尾河年径流变化情况,当保持20世纪70年代气候条件不变,即不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条件下,20世纪90年代下垫面变化引起0.52亿m~3的径流量减少。(5)利用LCM模型对两种不同情景下次降雨径流进行模拟,20世纪70年代下垫面条件下,研究区径流量模拟值较实测值略大,两种情景模拟的径流量均明显低于20世纪70年代下垫面数据下的模拟结果,表明林草植被增加都明显减小了流域产流量。两种情景模式下,减水作用情景2比情景1明显。(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志华[4](2018)在《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逐渐加强影响下,黄河中游流域下垫面不断发生变化,进而致使其产汇流机制转换更为复杂。本研究以“十叁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中课题2“黄河流域多尺度洪水泥沙产输沙机制与模拟”之专题3“下垫面变化对产汇流机制及产输沙作用”为研究依托,在分析黄河中游产汇流模式基础上,基于不同产汇流模块构建对适用于下垫面变化状况下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对典型流域的洪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运用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汾河上游静乐站控制流域和岔巴沟流域分别调用不同的产汇流模块对其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评定分析,验证构建模型的适用性。本项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洪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也进一步丰富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查阅有关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条件变化有关研究成果,分析下垫面变化状况下黄河中游产汇流模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河中游产流模式任以超渗产流模式为主,随下垫面条件不断的变化,黄河中游某些流域的产流模式发生转变,局部产流转变为蓄满—超渗混合产流模式。2、考虑黄河中游下垫面条件变化状况,构建基于模块化思想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产流模块中考虑超渗产流和蓄满—超渗混合产流两种产流模式,汇流模块中考虑适用性较广的无因次单位线和等流时线法计算坡面汇流。将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河中游典型流域进行应用,并对其模拟精度进行评定分析,验证其适用性。3、构建的水文模型在汾河上游静乐水文站控制流域应用结果表明,在该流域1980~1998年阶段调用模型的超渗产流模块进行模拟,结果比较满意,达到了乙级预报水平,而混合产流模块在这一阶段结果相对较差。而在1999~2014年模拟预报时调用混合产流模块,模拟结果较理想,为乙级预报精度。表明,静乐站控制流域随着下垫面条件的变化,产流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4、模型在岔巴沟流域进行应用,除洪号为060730场次洪水模拟结果较差外,其他场次洪水模拟结果相对较理想。究其原因并不一定是本研究所构建水文模型不适用于该地区,在该流域洪水场次选取的过程中由于收集到的资料限制,可挑选的洪水场次较少,选取过程主观性影响较大,因此模型在该流域应用有待进一步深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黄星,马龙,刘廷玺,王静茹,刘丹辉[5](2016)在《近60年黄河流域典型区域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流域典型区域—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1951~2012年62年气温区域平均数据,应用M-K检验等方法对研究区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突变前后变化及气温突变后变暖停滞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最低气温首先发生突变(1977~1987年),平均气温次之(1978~1993年),平均最高气温最晚(1978~1994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平均气温秋、冬季发生突变时间一样;年内突变早晚顺序为冬季最早(1977~1978),夏季最晚(1987~1994).冬季比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比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更剧烈.平均最低气温(0.231~0.604℃/10a)对升温贡献较大.各类气温年(季)突变后在1997~2007年间先后发生变暖停滞现象,春季和冬季首先发生变暖停滞,秋季较晚,夏季未停滞,年气温最晚(2007年),大部分年(季)气温要素变暖停滞晚于全球变暖停滞时间(1998年).年际气温突变后到停滞前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相对最慢,而其停滞后降温速率反而最快,平均最低气温与其相反,初步说明平均最低气温对升温反应较为明显,平均最高气温对降温反应较为明显.季节中,突变后到气温停滞前,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增长速率最快;气温停滞后,春季最低气温下降速率最快(-0.324℃/a~1).(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马睿,马良,张罗号,陈帅[6](2016)在《黄河流域典型沙质河段冲淤量预估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扭转宁蒙河段水沙失衡趋势,合理分配输沙用水,提高河道排洪输沙效率,本文根据黄河流域典型沙质河段实测资料,依照河流动力学原理,通过引入水流挟沙力,建立了不同水沙条件下典型河段冲淤量预估方法。实测资料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简便快速地根据进口断面洪水实测水沙因子,较好地预估下游河段的冲淤量。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预估冲淤量可以得出,在经历多年淤积而致主槽严重萎缩的情况下,内蒙古巴彦高勒-头道拐段以1 500 m3/s流量级冲刷河槽效率最高,建议在水库调节初期采用小流量多阶段冲刷的方式,达到重塑河槽的效果。根据不同的进口条件快捷估算河段冲淤量,能够为河流水沙过程调控以及河道整治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徐宗学,刘浏[7](2016)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以长江和黄河典型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IPCC提供的多种大气环流模式(GCMs)适用性评估的基础上,采用SDSM和ASD统计降尺度模型生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驱动分布式水文模型VIC和SWAT,分别对长江和黄河典型流域进行分布式水文模拟,定量探讨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应性评估可以有效降低GCMs选择的不确定性,统计降尺度方法能够明显改善全球气候模式降水和气温输出结果。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未来时期(2046—2065年和2081—2100年)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径流量呈现微弱减少趋势,但汛期东南部径流量增加显着,而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则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开展我国各大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黄星[8](2016)在《黄河流域典型区域气候因子和植被变化及二者响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植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植被对气候与环境变化起着敏感指示器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因子、植被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亦是如此,其既是黄河流域典型区域,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气候因子、植被变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植被对气候因子变化响应明显,研究流域气候因子、植被变化及二者响应关系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参考意义。以黄河流域典型区域.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及其周边地区52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气温与降水、2000~201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年代均值比较、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最大合成(MVC)、像元二分模型、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气候因子、植被变化特征及二者响应关系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近62年研究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总体呈微弱下降趋势(-1.48mm/10a,不明显),其中80~90年代呈小幅上升(9.2mm)。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1.952mm/10a),春(0.752mm/10a)、秋(0.706mm/10a)、冬(0.14mm/10a)季降水呈增加趋势。降水空间呈东北多西南少格局,降水少的地区多年变化速率较快。2.研究区区域平均气温(0.283℃/10a)、最高气温(0.235℃/10a)、最低气温(0.59℃/10a)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冬季上升最快(0.539℃/10a),是温度升高的主要驱动力。空间上气温呈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年(季)最低气温首先发生突变(1977~1987年),平均气温次之(1978~1993年),最高气温最晚(1978~1994年)。各类气温均是冬季(1977~1978)突变最早,夏季(1987~1994)突变最晚。突变后在1997~2007年间发生变暖停滞,春(2002)、冬(2002)季首先发生停滞,秋(2006)季晚之,夏季未停滞,大部分晚于全球停滞时间(1998年)。突变后到停滞前年平均最高气温(0.047℃/a)升温速率相对最慢,而停滞后其(-0.172℃/a)降温速率反而最快,平均最低气温与之相反。3.年降水量与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总体表现为对称性变化,仅在1983~1999年呈一致上升趋势。春季降水与叁类气温关系较好,秋季呈阶段反对称,夏季与年际类似,冬季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呈反对称,其它年代趋势一致。4.2000~2012年多年NDVI呈上升趋势(均值0.38),走势分两阶段,与年内单峰状类似。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10月份增长速率最快(0.0065/a)。空间上总体呈由东向西逐渐变差趋势,植被长势越好地区,多年变化率越小。5.随当月及生长期累积降水量增加、当月(或前一月)气温升高,植被长势变好,累积降水量影响更强,当进入7月份,较高温度会抑制植被生长。降水、气温在一定范围变化时,NDVI响应于一定范围,如:水热共同作用下,当降水、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在8.77~106.40mm、13.85~26.04℃、20.50~32.37℃C、8.68~19.65℃之间变化时,NDVI响应于0.29~0.39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9](2016)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典型站点年度监测任务完成》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19~21日,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黄河流域涉及的25个典型小流域和15个监测点2015年度监测成果通过了审查验收。审查验收组听取了各典型小流域和监测点任务承担单位关于项目实施、监测成果以及质量控制等情况的汇报,审阅了年度水土流失监测报告和观测数据整编成果,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认为各任务承担单位采用的技术路线及地面观测、调查等方法(本文来源于《治黄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02期)
王锡曚[10](2015)在《黄河典型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水资源量相较世界其他国家十分匮乏,在西北部的许多省市,缺水问题都是制约当地社会的主要问题。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仅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趋于恶化。在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在各种生命活动、物质循环过程中,水资源是其中最为活跃也是核心元素之一,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是目前必须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生活、生产需水,还必须同时考虑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需水。本文立意取自于国家国际合作专项《变化环境下黄河与墨累达令流域水资源利用合作研究》,将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开展有关黄河典型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预测。文中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概况和生态环境特征,辨析了生态环境需水理论的相关研究概况和计算处理方法,并指出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需水主要是由水域生态环境需水和陆域生态环境需水共同构成。枯季的基本生态环境需水、河道污染物自净需水和汛期的泥沙输送需水共同组成了水域生态环境需水;各类型植被绿地需水、城镇生态环境需水构成了陆域生态环境需水。选择适当的需水模型和求解方法,对流域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计算。利用Tennant法、Texas法和河流基本生态需水量法计算了延河流域各典型测站的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利用近10年最小月均流量法和90%保证率最小月均流量法计算了延河流域的河道污染自净需水量;利用最大月含沙量法计算出延河流域汛期的输沙需水量,综合以上3类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出最终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为11.29×108m3。利用RS技术解译出研究区的卫星遥感图像,运用ArcGIS软件对研究区典型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绘制,提炼各类型绿地植被和其他土地利用面积,使用面积定额方法、潜水蒸发法等核算出延河流域内陆域各类型土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综合流域内各类型土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得到延河流域陆域总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为1.31×108m3。结合得到的延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总量,提出保障延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5-12-25)
黄河典型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分析及水文过程模拟是合理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基础。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个典型流域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均气温序列的变化特征,并采用VIC模型、新安江模型、WBM模型和GR4J模型模拟站点的径流过程。结果表明:各典型流域年均气温显着升高;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均不明显;而年径流量呈显着下降趋势,且突变多发生在1980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4种水文模型在黄河流域应用效果较好。就Nash效率系数而言,VIC和新安江模型因为考虑产汇流过程较为详细,模拟径流过程与实测过程更贴近;就径流相对误差而言,WBM模型在水量模拟计算中表现较优,其结构简单,适用于流域水资源的模拟与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河典型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苏叶.我省发布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N].甘肃经济日报.2020
[2].管晓祥,金君良,黄爱明,詹慧婕,王国庆.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3].石峰.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估[D].郑州大学.2019
[4].张志华.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8
[5].黄星,马龙,刘廷玺,王静茹,刘丹辉.近60年黄河流域典型区域气温突变与变暖停滞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6
[6].马睿,马良,张罗号,陈帅.黄河流域典型沙质河段冲淤量预估方法及应用[J].水利学报.2016
[7].徐宗学,刘浏.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以长江和黄河典型流域为例[J].气象科技进展.2016
[8].黄星.黄河流域典型区域气候因子和植被变化及二者响应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9]..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典型站点年度监测任务完成[J].治黄科技信息.2016
[10].王锡曚.黄河典型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
标签:环境资源; 白皮书; 水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 环境资源保护; 生态保护; 流域生态; 生态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防治; 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