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分,土壤,效率,作物,气孔,耗水量,模型。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代小平,周雯晶,韩宇平,窦明,冯吉[1](2019)在《作物相对水分利用效率与理论节水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评价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由于气候差异,采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评价不同区域的用水效率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尚缺乏深入研究。基于潜在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和气象数据,计算了2014年中国小麦、玉米和水稻在充分灌溉条件下的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区域气候差异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了相对水分利用效率和理论节水潜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各类作物在不同站点的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的标准差为0.49~1.01 kg/m~3,多数作物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大于实际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主要作物的平均相对水分利用效率为50.7%,其理论节水潜力为884.8~4 064.5 m~3/hm~2;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广义节水潜力指标可能高估或低估作物的用水效率和节水潜力。研究认为在比较区域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时不能忽略气候差异的影响;由于考虑了区域气候差异,相对水分利用效率和理论节水潜力指标更合理。(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赵福年,杨红燕,王润元,张凯,齐月[2](2019)在《作物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作物类型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之间的区别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春玉米科河28和春小麦定西新24为试验材料,通过桶栽和小区试验,设置水分充足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观测玉米、小麦在不同水分和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叶片光合生理过程并收集文献资料,分析比较C_3和C_4作物之间,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同作物IWUE的变化特征及气孔导度模型斜率。结果表明,C_4作物玉米较C_3作物小麦具有更高的IWUE;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小麦IWUE较低,而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小麦倾向于提高IWUE;生长在湿润区的C_3作物IWUE较低,而半干旱区的C_3作物IWUE较高;小麦的气孔导度模型斜率高于玉米,同时不利的环境条件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作物倾向于降低气孔导度模型斜率。综上,作物气孔调节方式具有优化利用水分的功能,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作物的水分利用方式倾向于保守,从而在较小的水分消耗下,获得最大的产出。本研究结果为区域作物品种选择及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郑云普,李菲,侯毅凯,郭丽丽,张茜茜[3](2019)在《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作物光合性能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可精准控制CO_2浓度的大型气候箱设置2个CO_2浓度400和800μmol/mol,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生理特性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冬小麦、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但却使黑麦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着增加43%(P<0.05)。升高CO_2浓度增加冬小麦、黑麦草和高羊茅的最大羧化速率,而对大豆和草地早熟禾的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另外,提高大气CO_2浓度导致黑麦草蒸腾速率的降低;同时,草地早熟禾、黑麦草和高羊茅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1%、175%和74%。不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升高CO_2浓度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3种草坪草的适应能力均高于大豆和冬小麦2种作物。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CO_2浓度倍增下不同农作物发生光合下调现象的潜在机理,为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情形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郑健,潘占鹏,颜斐,冯正江,马彪[4](2019)在《基于Meta评价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CRDI)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_C)的作用,收集CRDI的相关试验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种植条件、灌溉制度和作物类型下CRDI对WUE_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范围内,CRDI提升WUE_C为28.9%,西北地区WUE_C提升最为显着达到了49.29%;年均降水量在200~800 mm的区域,CRDI能够使WUE_C提升29.92%,而在南方地区和年均降水量>800 mm的区域,WUE_C提升不显着;在年均气温高于12℃的区域WUE_C提升更明显,可以达到36.98%;CRDI在温室大棚中WUE_C提升最为显着,达到了53.45%;CRDI技术应用到地面畦灌、固定灌溉、沟灌和滴灌后,其WUE_C分别提升37.03%,21.41%,16.59%和32.56%.可见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能有效提高WUE_C,但提升率会受到作物种植条件、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灌溉方法和作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娟,葛磊,曹婷婷,徐艳[5](2019)在《有机肥施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旱地农业连作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下春玉米的增产增收效应,在2014—2016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旱地农田冬闲期免耕、深松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冬闲期蓄水保墒效果及玉米生育期3种耕作处理与高、中、低有机肥3种施肥处理组合对春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与翻耕相比,蓄水效果较好;2个试验年度冬闲期,免耕和深松较翻耕分别高1.3,0.9个百分点。免耕、深松较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2年土壤平均贮水量分别增加20.8,22.1 mm;玉米生长生育期在高有机肥条件下,免耕、深松较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平均贮水量分别高44.2,34.6 mm;以高有机肥深松处理产量、WUE和纯收益最高。2年平均产量、WUE和纯收益分别为9 332.40 kg/hm~2,22.01 kg/(hm~2·mm)和5 104.1元/hm~2,高有机肥免耕处理次之,较高有机肥免耕处理增产和增收分别为7.4%和3.9%。综合考虑各处理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玉米增产增收效应,高有机肥深松是旱区连作玉米田最优的耕作和施肥处理组合。(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涛,杨晓光,高继卿,何斌,白帆[6](2019)在《吉林省梨树县不同作物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旱地作物水分来源是降水,基于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吉林梨树可替代玉米种植的主要作物对该地区未来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吉林省梨树县4种作物(大豆、小麦、谷子和马铃薯)2 a田间试验,结合各作物在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全生长季和各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及水分亏缺程度,以作物产能和产能水分利用效率为研究指标,对各作物在雨养及灌溉处理条件下的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平水及丰水年,马铃薯产能显着高于其他作物,其他作物无显着差异,雨养条件下马铃薯及谷子均超过100 000 GJ/hm~2,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灌溉对马铃薯产能提升效果显着但提升幅度存在差异。比较各作物不同年型条件下的产能降水利用效率、产能灌溉水利用效率和产能农业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均达到20 GJ/mm以上,显着高于其他作物,且不同作物的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受降水年型及水分处理影响的程度不同。对比作物需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程度,马铃薯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大豆和小麦;谷子产能降水利用效率及丰水年产能农业水利用效率仅低于马铃薯,且在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发生水分亏缺现象较少,具有极好的抗旱能力。比较而言,基于作物产能、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作物结构调整,马铃薯和谷子相对于小麦和大豆有更大优势;基于作物抗旱能力,谷子具有绝对优势。(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郝娜,武志海,张立祯,金鸿明[7](2018)在《向日葵与蚕豆和马铃薯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牧交错带研究了向日葵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蚕豆2种间作模式下作物的水分吸收和利用特征,以向日葵、马铃薯、蚕豆单作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间作作物生育期内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作物产量。量化了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水分当量比(WER)、农田蒸散量(ET)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和向日葵与蚕豆间作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间作优势,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更有优势。间作种植可增加作物耗水量,能使作物利用深层水分,对耗水量大的作物有优势。向日葵与豆科和非豆科作物间作均可有效提高高秆作物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向日葵提高了27. 1%~28. 8%,向日葵与蚕豆间作比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更具有水分利用优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彭正凯,李玲玲,谢军红,邓超超,EUNICE,Essel[8](2018)在《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作物生育期农田耗水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降水有限、水分利用效率低下是导致该区作物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揭示耕作措施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2015—2016年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棵间蒸发、农田耗水量、作物蒸腾量、棵间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传统耕作+覆膜(TP)、免耕覆膜(NTP)6个处理,春小麦和豌豆年间轮作。结果表明:(1)春小麦和豌豆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NTS、TP、NTP比T显着减少6.52%~50.81%,NTS降低棵间蒸发量的作用主要在小麦开花后和豌豆结荚后,地膜覆盖在各个生育时期基本上都显着减少了棵间蒸发。(2)NTS对全生育期耗水量无显着影响,NTP的耗水量只在小麦地显着高于T。相比T,NTS显着提高了小麦开花-收获和豌豆结荚-收获期间的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的比例。(3)NTS、TP、NTP均显着提高了春小麦和豌豆的蒸腾量,降低了田间的蒸发占蒸散的比例,降低了水分的无效损耗。(4)各年份春小麦和豌豆的产量NTS、TP、NTP比T提高了7.64%~62.79%,水分利用效率比T提高了0.43%~50.88%。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和豌豆的产量。免耕秸秆覆盖通过降低作物生长后期棵间蒸发量,提高作物生长后期耗水量,降低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从而提高春小麦和豌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而地膜覆盖处理主要是通过减少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增加作物全生育期蒸腾量,降低蒸发与蒸散的比例,从而实现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程思贤,刘卫玲,靳英杰,周亚男,周金龙[9](2018)在《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砂姜黑土存在的耕层"浅、实、少"问题尤其严重,严重阻碍了作物根系的深层分布和水肥吸收功能,致使作物水肥资源利用率降低、增产能力变弱,成为制约砂姜黑土作物高产稳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此,研究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的耕作深度指标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基于多年定位大田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4个深松深度(30 cm、40 cm、50 cm、60 cm)处理,以旋耕(RT,平均耕作深度为15 cm)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深松深度对土壤紧实度、土壤叁相比(R)值、作物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分析]深松深度增加能显着降低土壤紧实度,使土壤的叁相比(R)更加合理,进而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不同深松深度中,深松60 cm处理的土壤紧实度和叁相比(R)值与对照相比降幅最大,深松40 cm处理的冬小麦根系生物量最大,深松50 cm处理的夏玉米根系生物量最大。深松不仅增加作物产量,还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深松30 cm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2.2%,但与深松40 cm处理差异不显着。深松50 cm处理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与深松30 cm和深松40 cm处理差异不显着。深松30 cm、40 cm和50 cm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分别增加9.1%、8.8%和12.7‰【结论】随着深松深度的增加,深松对土壤耕层结构的改良效果越好,以深松60 cm的改良效果最显着。不同的深松深度中,深松30 cm和深松40 cm的作物增产效果最好,深松30 cm、深松40 cm和深松50 c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砂姜黑土适宜的深松深度为30~40 cm。(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王一州[10](2018)在《气孔计算生物学模型软件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农业用水约占人类用水总量的70%,是粮食生产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保证足够的农业用水对维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农业用水量在过去的100年间增涨了6倍之多,远高于世界人口的增速。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之前全球农业用水量还将再翻一番。我国农业用水也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未来水资源紧缺程度的加剧,当前的用水模式将越来越无法支撑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需求。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作物水分使用效率、挖掘和培育耐盐抗旱作物种质资源等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气孔作为植物用来与外界交换气体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与作物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密切相关。气孔保卫与副保卫细胞的跨膜运输调节着大麦气孔开闭,直接影响着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一般来说,有较低气孔导度的植物拥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往往伴随着较低的CO_2同化率以及较慢的植物生长速度。相反,具有较高气孔导度的植物则拥有较高的CO_2同化率,生长速度也相对更快,但它们却有着较低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深入了解气孔行为、有效调控气孔开度,对于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展望】到目前为止,对于作物保卫与副保卫细胞离子运输网络是如何影响作物气孔行为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尚不清楚。然而定量系统的分析方法为探索微观离子运输与宏观气孔生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因此,一种新颖的定量动态保卫细胞模型OnGuard孕育而生。该模型包含了保卫细胞质膜和液泡膜上所有离子转运体、相关渗透溶质的代谢反应、以及细胞内pH和游离钙离子的缓冲特性等与气孔运动密切相关的、必要的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以及动力学的信息;并成功地模拟出拟南芥和蚕豆中的一系列的气孔行为,充分展现了OnGuard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因此,在其基础之上,通过引入保卫细胞与副保卫细胞之间离子交换机制,建立新颖的作物气孔保卫与副保卫细胞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作物气孔行为以及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之间关系,为探索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一种强大研究平台。(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不同作物类型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之间的区别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春玉米科河28和春小麦定西新24为试验材料,通过桶栽和小区试验,设置水分充足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观测玉米、小麦在不同水分和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叶片光合生理过程并收集文献资料,分析比较C_3和C_4作物之间,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同作物IWUE的变化特征及气孔导度模型斜率。结果表明,C_4作物玉米较C_3作物小麦具有更高的IWUE;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小麦IWUE较低,而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小麦倾向于提高IWUE;生长在湿润区的C_3作物IWUE较低,而半干旱区的C_3作物IWUE较高;小麦的气孔导度模型斜率高于玉米,同时不利的环境条件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作物倾向于降低气孔导度模型斜率。综上,作物气孔调节方式具有优化利用水分的功能,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作物的水分利用方式倾向于保守,从而在较小的水分消耗下,获得最大的产出。本研究结果为区域作物品种选择及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代小平,周雯晶,韩宇平,窦明,冯吉.作物相对水分利用效率与理论节水潜力[J].水科学进展.2019
[2].赵福年,杨红燕,王润元,张凯,齐月.作物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变化[J].核农学报.2019
[3].郑云普,李菲,侯毅凯,郭丽丽,张茜茜.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作物光合性能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4].郑健,潘占鹏,颜斐,冯正江,马彪.基于Meta评价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李娟,葛磊,曹婷婷,徐艳.有机肥施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刘涛,杨晓光,高继卿,何斌,白帆.吉林省梨树县不同作物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7].郝娜,武志海,张立祯,金鸿明.向日葵与蚕豆和马铃薯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
[8].彭正凯,李玲玲,谢军红,邓超超,EUNICE,Essel.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作物生育期农田耗水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9].程思贤,刘卫玲,靳英杰,周亚男,周金龙.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王一州.气孔计算生物学模型软件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