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四川省绵阳市621000
【摘要】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及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PICC较难固定牢固,容易出现导管移位现象。另外,外露导管的固定易损伤皮肤完整性。针对上述情况,我科改进了PICC导管的固定方法,有效的减少PICC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PICC导管;固定方法;自粘性弹力绷带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穿刺成功率高,能安全留置、保护血管,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需长期输液、肿瘤化疗等患者提供了一个持久而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PICC置管患者带管期间常出现穿刺点出血、脱管、黏胶性皮肤损伤、皮肤压伤等并发症。2016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指南中指出血管通道装置的固定到位能预防血管通道装置并发症和无意引起的通路损失而且固定的一致性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2],因此,我科采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PICC导管的方法改良后能有效减少导管留置期间的出血、脱管、黏胶性皮肤损伤、皮肤压伤等并发症,操作方法简单可行,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将改进后的导管固定方法介绍如下。
1方法
1.1物品准备:无菌小方纱,消毒液,棉签,3M(10cm×12cm)敷贴,无菌手套,自粘性弹力绷带,剪刀。
1.2环境准备:光线适宜,环境安全,适合无菌操作。
1.3人员准备:患者排空大小便,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穿刺置管侧肢体;操作者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
1.4改进前自粘性弹力绷带的固定只在置管后24小时内使用,方法如下: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皮肤,待消毒液完全待干后,在穿刺点处垫5-6层3cm×3cm纱块,外贴3M敷贴(10cm×12cm),外露导管用胶布固定于手臂,再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围绕手臂适当加压包扎。置管后第一天弃去自粘性弹力绷带,给予更换敷贴,外露导管用胶布固定于手臂或敷贴上。
1.5改进后自粘性弹力绷带的固定在整个带管过程中使用,方法如下: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皮肤,待消毒液完全待干后,在穿刺点处用5-6层3cm×3cm纱块加压,外贴3M敷贴(10cm×12cm),再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围绕手臂2.5-3圈适当加压包扎,在最后半圈的适当位置用剪刀剪出上下各一个1cm左右的小孔,固定外露导管,并将输液接头露于表面。置管后4-6小时打开自粘性弹力绷带重新固定,围绕手臂1.5圈,以病员自觉手臂舒适为宜,用剪刀剪去多余自粘性弹力绷带,在最后半圈的适当位置用剪刀剪出上下各一个1cm左右的小孔,固定外露导管,并将输液接头露于表面。以后每次更换敷贴后均用原有自粘性弹力绷带按上述方法固定。
2优点
改进后的固定方法可以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减少穿刺点渗血;对导管起到再次固定作用,降低了导管脱落的风险;外露导管固定于自粘性弹力绷带上,避免了胶布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减少了胶布对皮肤的损伤;方便静脉输液治疗的操作,输液器接头可直接固定在自粘性弹力绷带上,减轻了输液接头对皮肤的压力,能有效减少黏胶性损伤和皮肤压伤。同时,有效地降低了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保证PICC安全有效的长期留置。操作方法简单,自粘性弹力绷带透气性强,质地柔软,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大小可根据病员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病员有安全感和舒适感。改进后的弹力绷带固定法提高了PICC导管留置期间的安全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值得推荐使用。
3总结
静脉治疗护理具有护理的技术属性和服务属性,是需要事先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技术操作的符合程度,保证静脉治疗护理的技术属性[3],而PICC固定作为一项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同样需要发现和探索更好的固定方法,保证PICC导管的安全使用,保证静脉治疗的有效性,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顾菊凤,朱竹华,姚洪芳,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固定方式的改进与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7):758—760.
[2]GorskiL,HadawayL,HagleME,etal.Infusiontherapystandardsof
practice[J].JInfusNurs,2016,39(1S):S11-S159.
[3]张海燕,梁俊卿,吴晓英.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153-156.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7.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