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升力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升力,拓扑,网格,螺旋桨,风力,抑制,装置。
升力面论文文献综述
布克(Boukenkoul,Mohammed,Amin)[1](2019)在《翼型升力面流动控制及气动强化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飞机制造业中,高性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对高性能的追求会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例如,要求保证高效率以及随着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要求飞机更环保。为了突破这些因素的限制,研究人员就不同方向展开了研究,很多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中流动控制就是可行的方法之一。流动控制的目的是将自然的流动状态转变成理想的流动状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工程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合理的流动控制能够减少阻力、延缓失速以及提高飞机的机动性。然而在理论研究方面,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尚有欠缺。本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来解决在提高飞机或者说提升升力面气动性能时所遇到的问题。这种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流动使其在高迎角角时不发生流动分离来延缓失速的发生。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中涉及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包括流动分离等物理现象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对升力面气动性能的影响,接着本文研究了不同机翼厚度和流动雷诺数的失速情况。目前,科研人员对微型飞行器(MAV)研究日益火热,相对于常规的飞行器,微型飞行器会产生一些新的气动现象(例如涡旋升程和层流分离气泡),其气体动力学特性仍有待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究。另外所有飞行器类别(MAV,运输机或战斗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失去其空气动力学性能,因此需要进行流动控制来保证其安全性,从而达到最终要求。总之,本章对流体、移动壁、变形翼等不同情况的流动控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一种名为合成射流致动器(SJA)的点式射流控制方法。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这种流动控制在二维NACA0015翼型上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在中低AOAs工况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其中实验和数值模拟都是基于能够有效预测失速角的湍流模型。此外,这部分还研究了射流频率和动量对升力时间信号的影响以及平均流量和合成射流结构拓扑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叁部分是本研究的实验部分,其主要包括叁个方面内容。首先,通过计算不同势能和涡量的升力系数,并将计算结果与对应的薄翼型升力系数进行比较,验证了LAR厚翼型流动特性与非线性升力近似方程的一致性。接着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移动壁流动控制方法,并在厚度为0.57AR的NACA00 15型LAR机翼上进行了低雷诺数测试,结果显示移动壁流动控制方法能有效提升机翼的气动性能。最后,该部分重点研究了移动壁流动控制对LAR机翼叁维特征的影响。其方法为通过PIV测量对不同翼弦位置近翼尖端的流动进行可视化系处理,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流动控制与展向流相互影响,这种展向流会使朝向翼根和翼梢旋涡强度的动量增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石碧亮,黄国富[2](2018)在《基于叁维边界条件的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中,通常忽略径向诱导速度,将叁维形式的边界条件简化成二维形式的边界条件,且在从随边到导边对速度积分求解拱弧线的过程中对边界条件作了简化处理。随着螺旋桨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发展,采用更为严密的叁维形式的边界条件成为可能。论文采用叁维形式边界条件求解,开发了新的升力面设计程序,实现更严格意义上的叁维设计。实例设计结果表明,对于具有较大纵倾的螺旋桨,采用叁维形式边界条件进行理论设计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桨叶的叁维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造船》期刊2018年03期)
陈进格,沈昕,王广,孙翀,竺晓程[3](2018)在《基于升力面和大变形梁的风力机叶片气弹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风能度电成本,风力机大型化是风电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柔性轻质的超长叶片可能出现几何大变形。目前的风力机叶片气弹模型,其结构模型多数基于简单梁模型,对几何非线性因素的考虑较少,或者是基于二阶梁模型,气动模型则多数基于叶素动量理论。为了适应风力机大型化对结构模型和气动模型准确性的要求,本文采用一种大变形几何精确梁理论作为结构模型,完整考虑叶片大变形非线性因素;同时采用自由尾迹升力面方法作为气动模型,更准确地描述叁维叶片形状对流场的影响,最终建立一个具有更高准确度的风力机叶片气弹模型。(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韩聪,傅慧萍,马宁[4](2018)在《基于升力面理论的螺旋桨预旋定子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船舶最佳节能效果,螺旋桨前置预旋节能定子的参数化设计很有必要。本文基于升力面理论与CFD数值模拟,对模型尺度下的某10 000 TEU集装箱船的自航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节能定子优化设计。通过改变定子叶片的偏转角度,获得了不同形式的定子,并分别计算了各种定子形式下的自航因子。同时采用升力面方法计算了自航状态下各定子与螺旋桨的数值环量,分析了船身效率、相对旋转效率及推进效率随定子与螺旋桨环量比的变化趋势。通过比较不同定子形式下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得出了预旋定子相对螺旋桨环量的最优环量比值范围在70%~80%,为定子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戴峰,肖素梅,庞宇飞,何腾霄[5](2016)在《参数化的升力面缝隙网格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高升力复杂的流动、外形、驱动和支撑系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计算分析设计的正确性,并且风洞实验的成本较高、试验周期长,且不能完全模拟实际飞行条件的不足。因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参数化的升力面缝隙自动修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缝隙预处理、参数支撑线构造、内核框架线构造、网格光顺控制、网格正交控制技术等。进行了基于Spider软件平台缝隙自动修补模块"GAPFILL"的研究。通过大量网格生成实例的网格质量和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6年08期)
王渊博,李春,栾忠骏[6](2016)在《水平轴风力机多涡格升力面涡尾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NREL Phase VI实验双叶片水平轴风力机,采用基于多涡格升力面的自由尾迹法模拟其低风速及高风速气动性能。由于高风速失速延迟导致尾缘分离滞后,建立Kirchhoff-Helmholz尾缘分离预估模型与Du-Selig失速延迟模型耦合的叁维尾缘分离预估模型。计算低风速及高风速不同的偏航角工况,对比分析不同涡格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涡格数对低风速工况影响甚小,对高风速影响很大,且采用两涡格的叁维尾缘分离预估模型对法向力系数和弦向力系数的模拟最为精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岳承宇,王立峰,赵永辉[7](2015)在《基于压电作动器/传感器的升力面颤振主动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与逆压电效应对悬臂板结构复合材料机翼进行观测与颤振抑制.采用不同的压电材料分别作为作动器与传感器,建立了含有压电层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偶极子网格法(DLM)计算升力面的亚音速非定常空气动力,用Roger近似法对频域空气动力进行有理化近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力-电-气动耦合系统的控制方程.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设计LQG最优控制律,对比系统的开、闭环颤振特性.应用Runge-Kutta法求解系统的时域动响应,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对颤振抑制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何腾霄[8](2015)在《真实飞行器升力面构型缝隙的网格修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飞行器的高升力装置的几何构型差别较大,即便是在特定增升装置下,起飞、着陆和巡航时的几何形状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面对高升力复杂的流动、外形、驱动和支撑系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计算分析设计的正确性。由于风洞实验的成本较高、试验周期长,而且不能完全模拟实际飞行条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流体力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增升装置。本研究围绕基于参数化的升力面缝隙自动修补技术,主要开展以下工作: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当前高升力构型在升力面缝隙处理、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研究基于参数的升力面缝隙修补算法和提高网格生成效率的必要性。⑵分析常用几种结构网格生成方法在生成时间、计算精度上的优缺点,并与PWT风洞实验的气动系数作对比,验证了对接网格的数值模拟值在精度上和风洞实验结果的吻合度最高。⑶提出一种基于参数化的升力面缝隙自动修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网格拓扑定制、缝隙预处理、参数支撑线构造、内核框架线构造、网格光顺控制、网格正交控制和多块网格自适应重构技术等。⑷开发了一套基于SPIDER软件平台缝隙自动修补模块“GAP_FILL”。通过大量网格生成实例的网格质量和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和软件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侯政,刘仙名,吴炜,何辉[9](2015)在《基于拓扑优化技术的升力面结构颤振抑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弹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升力面颤振问题,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导弹结构破坏甚至解体。为了改善升力面颤振特性,并让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和高效,结合拓扑优化技术,开发了相应的优化程序应用于导弹升力面结构颤振抑制设计,获得比原始设计方案拥有更大颤振临界速度的升力面结构。所设计的方法具有如下优点:相比传统的配重等方法,从拓扑优化的新思路高效、准确地获得新构型;将拓扑优化的前沿技术应用到改善飞行器升力面颤振特性的实际工程问题上;将颤振这种复杂的流固耦合问题从结构动力学问题逐步简化为静力学模型,用拓扑优化方法解决。(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5年01期)
苗晓婷,许泉,刘广,张凤岗[10](2014)在《基于变密度法的飞行器升力面结构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权衡结构刚度与低阶振动频率的飞行器升力面最优结构设计,提出两种多目标拓扑优化方案(约束法、结合约束法与评价函数法).基于变密度方法,在约束法方案中将多目标优化转化为设定参考点位移约束和低阶振动频率约束下,求解结构质量最小化的优化问题.在结合约束法与评价函数法方案中,定义组合柔度指数为评价函数(结构柔度与振动频率的函数),将多目标优化转化为设定低阶振动频率约束和体积分数约束下,求解结构最小组合柔度指数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两种方案的优化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各有所长.优化设计不仅减轻了升力面结构重量,而且提高了结构的一、二阶振动频率.(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升力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传统的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中,通常忽略径向诱导速度,将叁维形式的边界条件简化成二维形式的边界条件,且在从随边到导边对速度积分求解拱弧线的过程中对边界条件作了简化处理。随着螺旋桨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发展,采用更为严密的叁维形式的边界条件成为可能。论文采用叁维形式边界条件求解,开发了新的升力面设计程序,实现更严格意义上的叁维设计。实例设计结果表明,对于具有较大纵倾的螺旋桨,采用叁维形式边界条件进行理论设计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桨叶的叁维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升力面论文参考文献
[1].布克(Boukenkoul,Mohammed,Amin).翼型升力面流动控制及气动强化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石碧亮,黄国富.基于叁维边界条件的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J].中国造船.2018
[3].陈进格,沈昕,王广,孙翀,竺晓程.基于升力面和大变形梁的风力机叶片气弹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4].韩聪,傅慧萍,马宁.基于升力面理论的螺旋桨预旋定子优化[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8
[5].戴峰,肖素梅,庞宇飞,何腾霄.参数化的升力面缝隙网格生成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6
[6].王渊博,李春,栾忠骏.水平轴风力机多涡格升力面涡尾迹法的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6
[7].岳承宇,王立峰,赵永辉.基于压电作动器/传感器的升力面颤振主动抑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5
[8].何腾霄.真实飞行器升力面构型缝隙的网格修补技术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
[9].侯政,刘仙名,吴炜,何辉.基于拓扑优化技术的升力面结构颤振抑制设计[J].工程力学.2015
[10].苗晓婷,许泉,刘广,张凤岗.基于变密度法的飞行器升力面结构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