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过程论文_任永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递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过程,广义,正极,结构,传质,海草,单排。

传递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任永胜[1](2019)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本科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视角下传递过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本科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视角下,针对国内大多数化工类高校传递过程原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对比国内外化工类高校传递过程原理的开设情况,并在大多数国内化工类高校"化工原理"与"传递过程原理"同时开设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知识体系,将"叁传"发展史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以类比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耦合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的课程考核标准等教学改革措施。改革后的传递过程原理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18期)

吴苗[2](2019)在《漫透射光谱电化学原位研究穿梭体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是地球表层系统元素循环与能量交换的重要驱动力,穿梭体通过自身的氧化还原循环,介导并加速微生物与矿物之间的电子转移。但目前为止,穿梭体的实时氧化还原状态与胞外电子传递强弱之间的定量关系还不太清楚。因此,本研究搭建了漫透射光谱电化学测试系统,原位测试了典型穿梭体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探究了AQS氧化还原状态变化与电流强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反应初期,电流的上升与AQS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而反应中后期,AQS的氧化还原状态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电流仍然继续上涨,说明体系中除了AQS氧化还原状态以外,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起着持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祝畅,王谦,黄笑笑,贠洁娜,胡巧利[3](2019)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氨基酸在粘土表面的吸附机制及质子传递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粘土矿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聚集和催化有机分子聚合的能力,其与氨基酸、白质等生物分子之间亦存在着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发现大量微生物存在且仅能存在与于土壤当中,这也充分地证明了土壤粘土矿物在地球生命起源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粘土矿物都带有表面电荷,可以推测表面电荷对氨基酸、蛋白质吸附以及后续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高岭石作为土壤粘土矿物的代表,通过质子化及去质子化过程使其表面带有了不同数量的表面电荷(-0.42~+0.42 C·m~(-2)),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土壤粘土矿物表面电荷对氨基酸吸附稳定性及质子传递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表面电荷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氨基酸异构体的分布,并且兼性离子结构在较高表面电荷,尤其是负电荷条件下为优势稳定构型。粘土矿物表面上氨基酸的吸附稳定性强烈依赖于表面电荷的量和符号,并且在较高表面电荷下增强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氨基酸在粘土表面聚集,这将有利于蛋白质片段的形成。同时,不断增加表面电荷可以大大加速氨基酸中性离子通过质子传递形成兼性离子,并使兼性离子几乎可以无障碍的形成;且研究亦发现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就可以使氨基酸兼性离子转化成为中性结构,这也将为接下来蛋白质片段的形成做好准备。因此可以推测,粘土矿物也应该是适合生命的发源地,且其中表面电荷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黄小平,江志坚[4](2019)在《海草床食物链有机碳传递过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草床是重要的近海生态系统,生产力极高,可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丰富的有机碳食源;人类活动引起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可能会改变海草床有机碳源组成和性质,进而影响植食动物和次级消费者的摄食过程及其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从而影响海草床的生物资源产出功能。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海草床食物链碳传递过程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①海草床有机碳源组成及食源贡献;②海草床初级消费者对有机碳源的摄食;③海草床食物网营养级结构及其能量传递;④富营养化对海草床有机碳源组分结构及其成分的影响;⑤海草床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对富营养化的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①联合运用总有机物的稳定同位素比值法、脂肪酸标志法和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加强定量研究海草床各有机碳源的贡献、食物网营养结构图谱、关键碳流途径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探究关键消费者成体和幼体的有机碳源差异,弄清生长阶段的食性转化过程。②结合野外观测、原位围隔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深入探讨富营养化对海草床有机碳源组成(海草与附生藻类等)及其化学成分(营养质量和次生化合物)的影响,海草等初级生产者成分变化对植食动物和次级消费者摄食过程的影响,以及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的组成和碳传递效率等的响应机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罗焕虎,汤正河,王海荣,高珊珊[5](2019)在《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工传递过程是化工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理论性较强,数学推导复杂,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授课效果常常达不到教学预期目标,导致学生运用本课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化工专业工程认证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本文对化工传递过程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探讨,提出化工传递过程教学改革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袁志杰[6](2019)在《亲疏异质结构层状纳滤膜的制备与传递过程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过度排放的有机溶剂既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给环境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开发绿色环保、高效便捷的有机溶剂处理技术已经迫在眉睫。有机溶剂纳滤(OSN)作为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凭借独特的分离特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层状膜作为OSN膜中的新秀,以良好的渗透性能和精准的尺寸筛分性能吸引了人们的眼球。MXene、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以及金属有机框架等各类层状膜如雨后春笋般被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为增强层状膜的纳滤性能,针对层状膜的物理、化学结构的设计和调控也相继出现。本研究围绕层状膜内亲疏异质结构的可控构建和溶剂分子的传递过程强化两个关键问题来展开。利用疏水的羟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高分子、亲水的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和疏水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片为材料,基于高压静电辅助液体雾化(静电雾化)技术分别在膜表面和层间通道内构建亲疏异质结构,探究异质结构对层状膜溶剂分子传递特性的调变。两种化学性质相反材料优势的协同发挥,为新型OSN膜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表面异质结构的构建。受纳米布甲壳虫背部亲疏水多级结构启发,基于静电雾化技术将GO纳米片更加舒展的沉积在微孔滤膜上,得到高度规整的亲水GO层状膜。随后以相同的方法在其表面图案化的沉积疏水PDMS高分子簇,并辅以高温热处理的手段使高分子簇和GO膜表面共价交联,制备亲疏表面异质结构层状膜(PDMS@GO)。疏水的PDMS高分子簇强化了膜表面对非极性溶剂的溶解过程,亲水的层间通道实现对非极性溶剂的低阻力扩散,纳米片的有序堆迭赋予片间更多的相互作用结合位点,增强膜的结构稳定性。与纯GO膜相比,亲疏异质结构表面的构建使层状膜对非极性溶剂的渗透系数提高了7倍以上,对尺寸为1.4 nm的染料截留率达99%,在连续48 h的操作下,膜的渗透性能基本保持不变(<6%)。(2)通道异质结构的构建。基于双针头静电雾化技术,将亲水的GO和疏水的RGO纳米片层层交替堆迭,实现了亲疏异质结构层间通道的可控构建,有效调控了膜内的微化学环境,强化了膜对大偶极矩溶剂分子(如乙腈)的传递。对于水分子,由于GO层对其的强吸附和RGO层对其的强排斥,经过层层阻截,限制了水分子的传递,从而实现了乙腈和水的有效分离。与纯的GO膜相比,亲疏异质结构层间通道的构建使乙腈和水混合溶剂(1:1,w/w)的渗透系数提高了153.7%,达到63.9 L m~(-2) h~(-1) bar~(-1),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乙腈/水的分离因子为3.2。(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朱振国[7](2019)在《陕北黄土高边坡单排抗滑桩荷载传递过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陡边坡支护中常采用单排抗滑桩结构,但黄土的特殊性质以及边界条件等因素并未左右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叁角形分布的滑坡推力、“m法”等计算桩前土抗力甚至不考虑桩前土抗力的算法仍为黄土边坡单排抗滑桩设计计算的主流方法。这些方法将非线性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求解过于简单,且该方法是否适用于各类黄土边坡还不得而知。因此,本文针对黄土高陡边坡中的半坡式和坡脚式两种埋设方式的单排抗滑桩桩展开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两类单排抗滑桩的现场缩尺模型试验系列试验,得出各组试验中桩顶位移、桩侧压力和弯矩的变化规律等,确定各组试验中各模型桩的破坏模式,对于多点开裂的模型桩,以几何方法分析其首次开裂点位置,并比较多桩试验中各模型桩桩顶位移增量,分析单排抗滑桩的受力过程中的力的分配和转移过程。比较试验所得模型桩桩顶水平位移与滑体模型水平位移关系,并据此划分模型抗滑桩的受力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抗滑桩未启动阶段,第二阶段为抗滑桩有效变形阶段,第叁阶段为抗滑桩失效阶段,将叁个阶段的两个分界点分别定义为临界启动荷载和临界阻滑荷载。(2)取半坡式单排叁桩现场缩尺模型试验位移结果作为荷载施加值,在ABAQUS中逐一建模分析现场模型试验的各组试验,辅助分析各组试验中的全桩段受力变形规律,获得极限状态前模型桩桩后土体推力和桩前土体抗力分布曲线。(3)依据模型桩受力阶段划分结果,综合现场缩尺模型试验得到的抗滑桩桩侧压力分布规律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抗滑桩桩侧压力分布规律,得出两类抗滑桩在极限状态附近的桩侧压力分布规律,提出桩侧压力非线性分布假设,并给出它们的函数表达式及合力作用点的取值范围。(4)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对推导出的非线性分布的推力和抗力与现行叁角形分布计算结果比较,以现场模型试验结果为基准,验证非线性分布的推力和抗力在陕北地区黄土边坡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5)建立以非线性桩后推力为理论基础、以抗滑桩桩顶水平位移为基本参数、以桩身混凝土及桩内配筋受力状态为依据的抗滑桩破坏预警模型。对项目沿线两边坡内抗滑桩进行破坏预警分析,经计算发现:两抗滑桩均处于安全阶段。(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8)

李鑫[8](2019)在《气泡传递过程研究与传质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液两相流至今仍为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几十年来,对气泡运动行为及传质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因过程的复杂性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研究尚不充分,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研究空白。当前研究聚焦于液侧的流场和传质情况,而对于气泡内部的流体行为及传质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泡内流动及传质过程对于深化理解传质机理、探索传质强化途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单气泡运动行为及泡内流体的流动、气液传质与气泡运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泡内传质机理及传质强化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提出并建立了泡内流体行为的显示实验,利用先进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通过对示踪剂的性能分析及严格筛选,实现了泡内流型的图像捕捉与显示,为研究泡内流体流动规律及气泡传质机理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实验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气泡形变与泡内流动规律的方法,针对气泡在不同粘度液体中的上升运动,通过图像捕捉和处理系统分析得到了气泡及周围液相的流场参数,结果表明液相粘度越高,气泡形状越趋于规则。借助Sh数与Re数的关系,可得出气泡上升速度越低,液相中的传质系数越小。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不同直径气泡在不同液体中、不同时刻的气泡形状及泡内外流体流动数据。将不同形状气泡内部的流型分为“双主涡流型”、“带有分离涡的双主涡流型”及“分散涡流型”叁类,并探讨了不同流型的特点,建立了气泡内流速与气泡形状参数的关联式。基于泡内外压差(泡内P_1和泡外P_2差值)和表面张力(?P)、边界形态变化,总结了气泡形变规则,实现对形变趋势的预测。以CO_2-水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气泡上升、切割及聚并行为与传质过程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不同直径气泡的上升过程,发现气泡直径越小,越有利于传质。在进一步对气泡切割的研究中发现,在切割之前泡内质量分数变化速率较切割后的变化速率低,说明切割行为从增加传质面积和促进表面更新两方面对传质起到积极作用;考察了不同直径气泡的临界聚并间距,并分析了气泡内外的传质情况,发现气泡的聚并虽然更新了气液界面,但聚并后传质面积降低,对传质产生消极作用。泡内流体流动使传质过程由扩散转为对流传质。借助特殊的显色反应实验实现了气液传质情况的显示及分析。结合模拟计算结果,通过分析流型、速度分布和浓度分布得到了泡内流体流动对浓度分布的影响,并与无泡内流动的气侧传质过程进行比较,发现泡内流动能显着促进传质(泡内有流动的传质系数比无流动高28.0%)。根据气泡形变引起的传质面积、泡内流体浓度分布变化,给出了传质增强因子β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实现了泡内对流传质增强效果的量化分析。(?)根据气泡运动行为与传质过程的相互作用、泡内对流传质机理,提出了工业过程强化传质的有效途径:1.通过“破泡”等减小气泡尺寸的方式,大幅增加传质面积,实现对传质的强化;2.通过操作参数与设备内构件的优化,强化泡内流体流动,增加泡内浓度梯度以加大传质推动力,进而强化传质;3.通过多级破泡等方式,使气泡群不断实现破裂-聚并,持续实现气泡表面的更新以促进传质。(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吴雯露,濮军,张会刚[9](2019)在《锂硫电池正负极结构设计与反应传递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硫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是最有潜力取代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高比能二次电池。然而硫正极长期循环稳定性受到了几个关键因素的限制:例如,充放电产物都是电子绝缘体,导电性限制了能量密度的发挥,中间相多硫离子的溶解,容易扩散到负极形成"穿梭效应",降低了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1-5]。本项目在不牺牲电池整体单位体积或者质(本文来源于《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04-20)

夏少军,陈林根[10](2019)在《广义流传递过程的广义耗散最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追求优化结果的普适性.本文首先在回顾现有文献关于传热、传质、电容器充电、经济贸易过程等不可逆过程动态优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研究思路,通过定义广义势、广义力、广义流、广义势容、广义耗散、广义耗散力等物理量,建立了一类广义流传递过程的广义热力学物理模型,形成了相应的动态优化问题,即在广义流守恒方程约束下求解广义流传递过程广义耗散最小化.然后,分别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和平均最优控制理论导出了普适的优化结果即最优性条件,并基于普适的优化结果得到了一些新结论.接着,进一步讨论了上述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换热过程、等温节流、单向等温传质、双向等温传质、等温结晶过程、电容器充电过程、经济贸易过程等特例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不可逆过程"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的研究思想.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传递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是地球表层系统元素循环与能量交换的重要驱动力,穿梭体通过自身的氧化还原循环,介导并加速微生物与矿物之间的电子转移。但目前为止,穿梭体的实时氧化还原状态与胞外电子传递强弱之间的定量关系还不太清楚。因此,本研究搭建了漫透射光谱电化学测试系统,原位测试了典型穿梭体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探究了AQS氧化还原状态变化与电流强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反应初期,电流的上升与AQS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而反应中后期,AQS的氧化还原状态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电流仍然继续上涨,说明体系中除了AQS氧化还原状态以外,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起着持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递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任永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本科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视角下传递过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2].吴苗.漫透射光谱电化学原位研究穿梭体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J].广东化工.2019

[3].祝畅,王谦,黄笑笑,贠洁娜,胡巧利.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氨基酸在粘土表面的吸附机制及质子传递过程[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黄小平,江志坚.海草床食物链有机碳传递过程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9

[5].罗焕虎,汤正河,王海荣,高珊珊.化工传递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9

[6].袁志杰.亲疏异质结构层状纳滤膜的制备与传递过程强化[D].郑州大学.2019

[7].朱振国.陕北黄土高边坡单排抗滑桩荷载传递过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9

[8].李鑫.气泡传递过程研究与传质强化[D].青岛科技大学.2019

[9].吴雯露,濮军,张会刚.锂硫电池正负极结构设计与反应传递过程研究[C].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10].夏少军,陈林根.广义流传递过程的广义耗散最小化[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台架照照片脉冲响应函数图陶瓷材料烧结前后试样的高...种不同的油压变化工况下离合器结合...种不同油压上升曲线柴油机工作循环过程

标签:;  ;  ;  ;  ;  ;  ;  

传递过程论文_任永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