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民医院药务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入的156例肿瘤放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给予的临床治疗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对症治疗后,所有的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顺利完成放化疗计划。结论临床给予的对症治疗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肿瘤;放疗;化疗;不良反应
纵观恶性肿瘤治疗的发展历史,肿瘤的放疗和化疗作为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1],已经确定了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肿瘤患者应用放化疗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控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但同时也杀伤了患者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产生全身或者局部的不良反应。同步放化疗既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多[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56例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人住我院的肿瘤放化疗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的相应措施及得到的疗效和效果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1月收治了156例肿瘤化疗病人,其中男87例,年龄约在33~76岁左右女69例,年龄约在28~83岁左右,其中肝癌18例,肾癌1例,乳腺癌20例,肺癌25例,宫颈癌21例,胃肠道癌患者28例,肺癌患者23例,食管癌患者20例,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类型有;胃肠道反应为131例,骨髓抑制84例,脱发56例,过敏反应12例,血压降低11例。
l.2方法对放化疗患者出现的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及给予的相应措施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2结果
(1)消化道毒性恶心、呕吐是肿瘤放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胃复安是临床上首选的抗呕吐药,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另外,5-HT3受体拮抗剂如托烷司琼、昂丹司琼是针对放化疗的特异性止吐药。联合止吐方案中,还可以选择安定,苯海拉明,异丙嗪,发挥镇静安神,缓解患者的焦虑不安的情绪。
(2)骨髓抑制放化疗常可引起骨髓抑制,病人出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应定期血常规检查,如白细胞<4.0×109/L,血小板<50~80×109/L需停药,并给予升白、升血小板药物,如白细胞<1.0×109/L,要进行保护性隔离,血小板严重抑制者不宜注射,应注意防止皮肤破损。
(3)过敏反应放化疗可引起皮肤的红斑、色素沉着、水肿、皮肤瘙痒,应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皮肤瘙痒时可用炉甘石洗剂。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喉头水肿及全身性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作相应的抗过敏处理如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期间需定时给患者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指标。
此外,对于脱发的肿瘤患者,应避免烫发,染发,必要时带帽子及假发来保护头发。对于疼痛的病人,应给予镇痛药治疗。
3结论
随着恶性肿瘤治疗的进步,放化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在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杀伤作用[4]。放化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患者的骨髓、血液系统、消化道系统及肺、肝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5-6],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在放化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因此,不良反应的防治是肿瘤放化疗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控制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讲也等于提高了放化疗的抗肿瘤效果。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患者的病情,还应全面的了解治疗药物的相关知识,在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慧.放疗、化疗同步治疗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32(1):6
[2]杨林,王金万,崔成旭,等.结直肠癌患者对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的耐受性[J]肿瘤防治研究2008.35(12):892-896
[3]王周强,万德森,周志伟,等.FOLFOx方案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观察[J].癌症.2007.26(4):411-414
[4]BauerJ.Capras.FergusonM.UseofthescoredPatientGenerated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PGSGAasamutritionassessmenttoolinpatientswithcancerJ[J].EuroJClinNntr2002.56(8):779-785
[5]PlanasM.AupertS.Perz-portabeliaC.etal.Nutritionalstatusamongadultpatientsasmittedtoanuniversity-affiliatedhospitalinSpainatthetimeofgenoma[J].ClinNutr.2004.23(5):1016-1024
[6]王国华.刘非.赵恩锋.等中药敷脐防治肺癌顺铂化疗致恶心呕吐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