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亚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烧伤整形科213100)
【摘要】目的:探讨VSD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伤过程中需要观察及护理的要点。方法:观察VSD负压引流的效果,记录并总结护理工作在其中的作用。结论:密切的护理观察是VSD负压引流技术的关键,对该项治疗的成功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VSD负压引流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343-02
VSD,即一次性负压闭式引流,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已广泛用于治疗软组织缺损或促进移植皮肤的成活。相比较传统采用的引流方法,引流区内的渗液、脓液和脱落的坏死组织随即被负压吸到引流瓶内,保持引流通畅,不易堵塞管腔,从而减少分泌物对创面的刺激,又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了创面愈合时间或为植皮提供良好的局部条件。本组选用15例患者采用VSD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并采取综合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本组2013年1月—2014年4月间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22-74岁,平均47岁,其中骶部褥疮3例,糖尿病足7例,三度烧伤5例。
1.2材料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由3部分组成:①一次性VSD负压引流敷料,俗称“人工皮”,是由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制成的医用泡沫敷料,具有很强的吸附机体分泌物的特性,泡沫内置2根有多个孔的硬性硅胶引流管,管径0.5mm。②生物透性薄膜由美国3M公司生产,生物相容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透气性。③床头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2手术方法
①仔细检查伤口,探查受损组织,在彻底清创止血的基础上,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敷料型号,将敷料覆盖在创面上,使敷料与创面完全接触,不留空隙,泡沫敷料边缘与创面周围皮肤缝合固定。②用酒精擦干净创面周围皮肤,把引流管和切口用3M薄膜粘贴封闭,证实密封状态后用三通将引流管合并为一个出口,接上负压引流装置,调节负压在规定范围内:-0.017MPa---0.06MPa(-125mmHg---450mmHg)。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妥善固定,定时冲洗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被压或折叠,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②患肢抬高,使其高于心脏20-30cm。③观察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④患者创面疼痛时,评估疼痛的时间、性质,调整适当体位,指导其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⑤指导患者待胃肠功能恢复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清淡易消化饮食,以利于创面早期愈合,少量多餐,忌烟酒。⑥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下肢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以及不影响到病情的远端关节的屈伸、旋转练习,并进行患肢按摩等,防止肌肉萎缩,鼓励患者床上训练,预防并发症。
3.2VSD负压的观察及护理
3.2.1保持有效的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成败的关键,造成负压失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当引流物比较粘稠时容易堵塞管腔,截断VSD敷料的负压源,甚至使敷料鼓起,不见管形,这时可关闭负压源,逆行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待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重新接通负压,如有必要可多次反复操作,直至引流通畅。②密封不严、漏气:检查三通连接是否牢固,仔细检查密封不确实处,有时可通过贴近敷料时听到的漏气声来查找漏气的位置,这时需重新密封。③VSD鼓起,看不见管形:除引流管堵塞外,应考虑负压源异常,如负压过低,压力表损坏,接头处漏气,电源异常、中心负压停止或者是引流管折叠等,需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处理。④引流管脱落扭曲打折:保持适当体位,创面处于悬空,如患者需翻身活动时,协助其搬动肢体,挪动引流管及引流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⑤当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应通知医生,仔细检查创面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做相应处理。
4讨论
VSD是一种全方位、高效的引流方法,不受创腔在“低位”的限制,充分保持创面清洁,显著加快感染腔隙的闭合和感染创面的愈合,护理方便。透明的贴膜完全封闭创面,利于对创面的观察,同时薄膜又是防止外来细菌入侵的屏障,大幅度减少了抗生素的应用,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护创材料不降解,无纤维脱落,不进入血液循环,多孔海绵状结构,有很好的透水性,不阻碍液体和小颗粒通过,适用于各种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溃疡。使用一次性VSD负压引流敷料,术后疗程明显缩短1/2~2/3,可7~14d不换药,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该方法还减少了患者的换药次数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唐钰,刘姗姗,胡梅,VSD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伤的护理体会,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2]史同焕,董淑香,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的观察与护理,2010.3
[3]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