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向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稳态,动力学,特性,车辆,助力,转向架,模型。
转向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丰萍[1](2019)在《汽车技工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实况——以汽车转向梯形理论特性关系式推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建模作为数学应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能较好地在汽车技工院校推广,不仅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补充,更是一种新的尝试,让学习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汽车转向梯形理论特性关系式推导为例,以数学建模案例为载体,在汽车技工院校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数学建模教学。(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33期)
彭靖叶,夏中州,李作栋,王绪坪,何志博[2](2019)在《轮式联合收获机电控液压转向特性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轮式联合收获机自动导航中需要对电控液压转向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等问题,设计了转向轮转角测量装置,构建了电控液压转向测试系统,通过电液转向控制器实现了转向轮转角的实时控制与同步测量,对电控液压转向过程中的稳态转向速率、瞬态响应过程等线性与非线性特征开展了分析与测试。由路面静态试验验证得到收获机转向轮转向中位左右15°范围内,转向轮转角对应转向液压缸活塞杆伸缩量关系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0.99,均方根误差RMSE=0.25。田间动态试验显示:电控液压转向存在的非对称死区电压区间占控制电压范围的32%;转向轮稳态动作时的转向轮转向速率与转向控制电压线性度显着;在不同方波信号激励下,转向轮瞬态响应过程平均滞后时间90 ms、调整时间150~200 ms、调整转角0.21°~2.77°、滞留时间25~77 ms、滞留转角0.10°~1.24°。(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秦博,王念,史建鹏[3](2019)在《分布式驱动对汽车稳态转向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汽车和集中式驱动电动汽车,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便于实现左右轮间的驱动转矩分配,因此可以实现在集中式驱动的汽车上难以实现的一些控制功能,改善汽车的操控性。本文针对采用分布式驱动的汽车,建立了横摆力矩控制模型,并对车辆进行稳态回转试验,通过调节控制策略模型中的稳定性因数、固有频率等参数,研究其对汽车稳态转向响应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期刊2019-10-22)
谭富星,石怀龙,王玮,刘诗慧,刘洪涛[4](2019)在《转向架橡胶件动态参数的高低温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列车转向架悬挂系统中的弹性橡胶件,为掌握其非线性刚度和阻尼系数的频变、幅变和温变特性,开展动态参数的高低温(-60℃~60℃)特性试验,阐述了橡胶件参数动态特性的试验方法,对轴箱迭层橡胶弹簧和转臂定位橡胶节点进行轴向、径向的静态和动态测试,根据载荷-挠度滞回曲线计算刚度和阻尼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常温23℃工况下,橡胶件的刚度和阻尼系数仅表现出频变、幅变特性,参数变化量却与环境温度强相关;相比于常温23℃工况,-60℃极低温环境下的橡胶件刚度和阻尼系数均显着增大,激振位移为0.50 mm时刚度增加1倍以上,阻尼系数增加4~6倍,并且激振频率越高两者增幅越显着;60℃高温环境下,相比23℃橡胶件刚度仅降低约5%,阻尼系数仅降低约25%,并且高温环境下橡胶件的频变和幅变非线性减弱;低温引起车辆悬挂系统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变化,进而造成车辆动力学性能指标变化,相比于常温,-40℃工况下运行安全性指标如脱轨系数增大约5%,车体振动加速度显着增大约17%。(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鹏超[5](2019)在《矿用汽车整车稳态转向特性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的整车模型对车辆稳态转向特性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考虑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计算分析的复杂程度,以四自由度的车辆模型为基础对矿用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分析。建立矿用汽车所采用的18.00-25工程轮胎的侧偏特性模型,用于车辆操纵稳定性分析;在前后悬架侧倾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整车稳态转向工况的分析模型,以车身侧倾时各轮垂向载荷重新分配的情况为依据,研究车辆悬架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通过几何图解方法分析车架扭转对整车侧倾的影响;对车辆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车架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随车辆侧向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适当提高车架刚度有利于改善操控稳定性;该车中性转向点侧向加速度和不足转向度基本能够满足要求,车身侧倾度与普通车辆相比较小。(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8期)
夏小均,陈德兵,姚波,赖诗洋[6](2019)在《基于设计参数的转向特性虚拟试验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开发车型的设计参数,计算稳定性因数,估算汽车转向性能,提出增加横向稳定杆的改进方案。在ADAMS中建立改进后的虚拟仿真动力学模型,通过稳态回转虚拟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汽车的不足转向度增加,稳态转向特性得到优化。(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9年07期)
牛慧峰,佟祥伟,雷亚飞,李振宝,张晓[7](2019)在《智轨列车电液伺服转向系统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与测控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转向时其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十分重要的性能指标。针对智轨列车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测试问题,先开发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并以此平台模拟智轨列车在PID闭环控制下的转向工况。使用LabVIEW编写转向系统动态特性测试的软件程序,在PID闭环控制下对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测试,得到了完整的测试数据。为智轨列车转向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灵活、方便的测试手段,为转向系统性能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07期)
汪超[8](2019)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整车参数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参数并分析电动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得到助力特性曲线图,验证了助力特性的准确性,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实际助力特性与理想助力特性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牛宏伟,郭海东,文敏[9](2019)在《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频率转向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的结构和工作特点,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叶片进行模态分析,研究叶片的"频率转向"和"振型转换"现象,揭示了动频曲线转向趋势和振型耦合规律,并讨论了温度场对叶片"频率转向"特性的影响,分析叶片动频特性的详细变化规律,为叶片振动特性设计与考核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王其松,靖文[10](2019)在《铰接式运输车转向系统动态特性及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履带车辆转弯过程中履带受到较大的侧向力而影响转向机构安全的问题,设计了液压驱动的铰接转向系统。根据运动学理论推导了履带车辆转向过程的力学模型,搭建了转向机构的动力学和强度分析耦合仿真模型。模拟了转向过程中车辆的动力学规律,研究了不同工况下铰接架刚度的变化,对不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区域进行了改进。可以看出:在转向过程达到最大角度35°时,转向机构受力存在较大的突变;同时铰接处存在应力集中;改进后的铰接转向机构比原机构更能满足各种工况下的刚度强度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6期)
转向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轮式联合收获机自动导航中需要对电控液压转向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等问题,设计了转向轮转角测量装置,构建了电控液压转向测试系统,通过电液转向控制器实现了转向轮转角的实时控制与同步测量,对电控液压转向过程中的稳态转向速率、瞬态响应过程等线性与非线性特征开展了分析与测试。由路面静态试验验证得到收获机转向轮转向中位左右15°范围内,转向轮转角对应转向液压缸活塞杆伸缩量关系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0.99,均方根误差RMSE=0.25。田间动态试验显示:电控液压转向存在的非对称死区电压区间占控制电压范围的32%;转向轮稳态动作时的转向轮转向速率与转向控制电压线性度显着;在不同方波信号激励下,转向轮瞬态响应过程平均滞后时间90 ms、调整时间150~200 ms、调整转角0.21°~2.77°、滞留时间25~77 ms、滞留转角0.10°~1.2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向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丰萍.汽车技工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实况——以汽车转向梯形理论特性关系式推导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
[2].彭靖叶,夏中州,李作栋,王绪坪,何志博.轮式联合收获机电控液压转向特性测试与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3].秦博,王念,史建鹏.分布式驱动对汽车稳态转向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2019
[4].谭富星,石怀龙,王玮,刘诗慧,刘洪涛.转向架橡胶件动态参数的高低温特性[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9
[5].黄鹏超.矿用汽车整车稳态转向特性建模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6].夏小均,陈德兵,姚波,赖诗洋.基于设计参数的转向特性虚拟试验及评价[J].汽车零部件.2019
[7].牛慧峰,佟祥伟,雷亚飞,李振宝,张晓.智轨列车电液伺服转向系统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与测控系统开发[J].液压与气动.2019
[8].汪超.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分析[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9
[9].牛宏伟,郭海东,文敏.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频率转向特性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9
[10].王其松,靖文.铰接式运输车转向系统动态特性及应力分析[J].机械设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