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化粮食企业改制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邢伟[1](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王淼[2](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张嘉凌[3](2019)在《农村基层党建中的精英吸纳与塑造研究 ——基于西沟村精英群体的深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乡村精英是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农村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造成乡村精英大量外流,也瓦解了乡村内生精英的能力。精英的缺失破坏了内生乡村治理机制,使得乡村治理陷入困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治理有效”的要求。乡村的有效治理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而群众力量的激发关键在于培育新的乡村精英。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吸纳与塑造新的乡村精英,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是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亟需从既有的实践中汲取经验,破解难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改造农村基层社会,成功吸纳并塑造了大批乡村精英替代传统乡绅,在组织和动员农民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西沟村为个案,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演进脉络,以乡村精英吸纳与塑造为主线,从政党、精英与群众的互动关系着手,分析普通农民如何被动员加入基层党组织,进而培育成乡村精英的?荒凉闭塞的山村又为什么能够涌现出精英群体并带动整个村庄发展的?挖掘乡村精英吸纳与塑造的内在机理,揭示政党、国家、群众与精英塑造之间的关联性,为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导论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重点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交待研究思路与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正文部分由五个章节的内容构成,以乡村精英吸纳与塑造为主线,分析政党下乡、建设、巩固与发展中如何实现乡村精英的吸纳、培育、示范与塑造。第一章主要以政党下乡重建乡村社会秩序为背景,从政党下乡前群众在恶劣村落环境中的生存性集体行动出发,分析了群众普遍产生的精英需求和权威依赖。在政党下乡后,基层党组织吸纳了群众中的权威人物,这些人通过党组织吸纳替代了传统乡绅成为新的乡村精英,并进入乡村治理体系,其价值取向和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第二章主要从外部力量和内生动力两个角度,分三个主体论述了农村基层党建中的精英培育。国家通过政策推行过程实现乡村精英组织化,驻村干部通过先进性教育培育乡村精英,乡村精英通过自我形塑在群众中发挥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第三章主要从国家、村庄和群众三个层面分析了党组织巩固中的精英示范机制,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精英宣传、乡村层面自下而上的精英带动以及群众层面的精英依赖,三者共同增强了乡村精英的权威性和引领性。第四章主要从党组织、精英和群众互动的视角阐述了党组织发展中的精英塑造与群体效应。党组织、精英和群众的良性互动造就了令人惊叹的精英群体,促进了乡村治理的发展。第五章主要从近年来精英流失与权力化带来的乡村治理困境出发,剖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了适应新情况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增强整合能力的具体做法,提出了保护乡村精英的生长环境、夯实乡村精英的民意基础、促进乡村精英的自我提升的对策建议。在对西沟的个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精英产生是乡村内生与党组织吸纳共同作用的结果,融先进性与群众性于一体是精英塑造的关键,党的价值准则和目标追求是发挥乡村精英示范引领功能的保证,精英塑造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促成了精英的群体式涌现。在本文研究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利益和价值多元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如何创新吸纳方式,提升整合能力,使更多的精英在党的引领下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如何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背景下,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保护乡村社会土壤,有效培育和塑造乡村精英,进而更好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杨卫书[4](2018)在《“失序”的村寨与“富饶”的贫困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W寨的个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失序”与经济贫困关系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映射与极端表现形式。本研究是基于人类学视角下的村寨“失序”与“富饶”的贫困研究。论文以文化持有者为陈述主体,在描述系列社区“失序”事件的基础上,揭示“失序”事件背后文化成因,呈现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的特殊历史形成过程,探究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内在关联机制。本研究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W村寨为田野点,以土家族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社区系列“失序”描述而展开,呈现当代土家村寨文化冲突与调适,揭示土家族村寨特殊历史建构过程与生计变迁。通过村寨特殊历史过程与生计变迁的描述,反思强制性社会制度变迁及“二元”经济发展理念与实践,给文化生态共同体带来的冲击,及其对村寨社区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从当下社区“失序”事件入手,揭示现代“二元”经济结构与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社区内乡民生计变迁及其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与调适。研究通过用水风波、路桥阻工事件、油茶林砍伐与营建风波、山羊养殖业的兴衰、集体茶山的兴衰等共时态“失序”事件的描述,呈现社区内外各类利益主体长期动态博弈过程,揭示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并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加以阐释。研究通过历时态社区历史建构过程,呈现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的动态形成过程,揭示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内在关联机制。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社区发展者参与到当下“二元”经济体系结构与发展实践中,应重视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区秩序的影响,重新审视经济制度与行为和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慎重对待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与经济“脱嵌”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经济学研究传统,重新回归到经济行为嵌入地方社会关系网络的真实实践中,重视文化生态共同体内部互动制衡关系,重构文化潜网的内在联结机制,增加社区内外关联性度与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资本、生态资本、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实现秩序化社区形成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摆脱村寨“失序”与“富饶”贫困的乱象。
冯志峰[5](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黄薪宇[6](2018)在《地方政府农业行政管理职能研究 ——以怀化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还不够快。如今,中国正处在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要想更好更快发展,关键是要通过结合地方政府的实际来转变政府职能,使农业发展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业行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转变政府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农业行政管理职能为研究视角,以怀化市农业机构改革为例,提出适合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建议及对策。首先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和背景,对农业、农业行政管理、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在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分析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启示。接着,介绍怀化市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概况和发展现状,指出怀化市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怀化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演变过程和发展现状,从宏观调控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行业指导职能未能充分开展、农业行政执法职能未能全面落实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提出了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集中统一强化管理、整合机构明确职责、加强农业队伍建设以及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等建议。
许鲁江[7](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从成立之日起就对民族工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大省,做好民族工作具有超凡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在中共湖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根据湖南省内少数民族的实际,全面谋划开展民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民族地区人民政权建立起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各级民族工作机构,管理民族事务。此后,湖南省内民族政治工作、民族经济工作以及民族文化工作等得以蓬勃开展。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湖南省民族工作受到了极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经过拨乱反正,使民族工作重新回到发展轨道上来。湖南省紧跟党的步伐,在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领域全面展开民族工作。三十多年来,湖南省基本完成了民族成分识别、认定工作,以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为中心,对湘西地区进行扶贫开发,深入开展民族法制建设,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的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既得成就面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湖南省民族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诸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仍然低下,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扶贫任务仍然艰巨等等。湖南省必须不断总结民族工作经验,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地区特色进行扶贫和开发,充分认识民族工作“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特点,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钟跃波[8](2015)在《湖南怀化工业园区的空间特色营造》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建设工业园区,工业产业的发展规模突飞猛进。城市工业由原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工业组团发展到一个个独立的工业园区,发展遍及各个市区县。工业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各级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在直辖市、省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和资源丰富的城市,工业园快速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向这些地方集聚,形成了产业集群,产生了规模效应。但山区城市、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工业园难以走出发展困境,工业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出现了很多空壳园、污染园。经济没得到发展,反而导致环境恶化。笔者对山区城市的工业园现状甚感担忧,通过对湖南大湘西地区城市工业的实地调查,研究各种外部发展条件和内部发展条件对工业园区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湖南怀化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调研,在文化特质延续、地貌特征利用、地域建筑营造、特色产业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湖南怀化工业园区的空间特色营造,力求探索一条适合湘西地区城市工业园发展的特色之路。全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明了本研究的社会、经济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范围以及研究的方式与方法。第二章,从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简述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湖南地区工业发展现状,四大地区工业发展的状况。介绍了大湘西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情况,根据发展情况分析该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第三章,简述研究怀化市的概况、历史沿革的内容和经济与产业、工业发展历程与现状。以湖南怀化工业园区为例,研究园区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影响湖南怀化工业园区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第四章,从主要建设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项目建设三方面,研究湖南怀化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第五章,从园区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的宏观层面研究园区的发展战略,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延续、地域和产品特色的表达、特色产业空间的塑造等方面研究地域建筑营造与地域文化传承。并从园区的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提出园区发展的思路。最后总结了园区空间特色营造模式并展望了园区的发展趋势。结语,对文章脉络做了总结,并提出论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呼吁广大学者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欠发达地区城市工业园发展走出困境,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赵雳珂[9](2013)在《怀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怀化市作为我国西部腹地且经济欠发达城市,如何走通并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一部分简述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和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认真辨析了新型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传统工业化区别,及其内涵,并对我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进行了研究和相关的量化分析。第二部分对怀化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背景、新型工业化的现状以及发展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十分细致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2007年和2011年两个时点的数据进行了重点研究。第三部分依托第二部分的分析,对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结合怀化实际,从政府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工农业协调发展,发挥产业聚集作用,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望全面推动和促进怀化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广大的类似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邓芳芳[10](2012)在《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溆浦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是在每个县里面,以政府的围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结合当地市场的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配置区域的各种资源,有很明显的当地特色和完善功能的经济形势。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尽可能的挖掘县级拓展经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县域比较优势,对一全国区域经济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志。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在推进“三化”上寻求突破。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通过推进工业化,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溆浦县作为县级城市以及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如何快速、持续的发展壮大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县域经济是溆浦县县委、县政府以及溆浦县市民的紧迫又重要的大任务。目前溆浦县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县域经济:首先,经济规模小,仅相当于湖南省和怀化地区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其次,县级财政拮据,发展后劲不足;再次,县属工业企业普遍效益低下;最后,溆浦县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发展还是很缓慢,有些少数民族散居区域还很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本文认为:首先,以开放为动力,充分借助外力;其次,深化工业企业改革,把资产重组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形式;再次,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的特色经济。具体对策方面,本文认为:首先,明确主体参与度、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内生性弱;溆浦县域总体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经济发展相脱节。因此,必须明确主体;其次,工业化导向,改变少数民族散居地区落后状况,发展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县域经济,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努力改变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经济社会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第三,突出特色,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县域的比较优势,要依据自身独特的区位、资源、文化或政策察赋等,因地制宜,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最后,城乡统筹,在加快少数民族散居散居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科学合理制定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处理好县域经济核心区与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县城、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怀化粮食企业改制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化粮食企业改制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理论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
三、推进乡村振兴 |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立题依据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资料 |
(一) 档案、文献类 |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 重点、难点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
一、固防与整军 |
二、吏治的整顿 |
三、屯垦与税收 |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
一、武备与边圉 |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
一、保障政治稳定 |
二、加强边防安全 |
三、保障经济利益 |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
四、创立近代警制 |
五、兴办近代学堂 |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
二、惩治腐败 |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
五、严禁毒品 |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
三、拓宽教育视野 |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农村基层党建中的精英吸纳与塑造研究 ——基于西沟村精英群体的深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
(一)精英理论研究综述 |
(二)乡村精英治理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精英与乡村精英 |
(二)精英吸纳与精英塑造 |
(三)基层党建与政党整合 |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三)创新及不足 |
五、研究方法与个案概况 |
(一)研究方法 |
(二)个案概况 |
第一章 秩序重建:政党下乡中的精英吸纳 |
1.1 权威依赖:生存性集体行动中的精英需求 |
1.1.1 贫瘠底色下的生存抗争 |
1.1.2 剥削压迫中的权威期盼 |
1.1.3 政党下乡后的精英显现 |
1.2 党组织吸纳:乡村精英评价与遴选标准的更迭 |
1.2.1 乡村精英的整体性更替 |
1.2.2 乡村精英的价值取向转变 |
1.2.3 乡村精英进入治理体系 |
1.3 组织与动员:乡村精英的职能转化 |
1.3.1 组织互助与建设山区 |
1.3.2 密切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
1.3.3 统一思想培植集体观念 |
1.4 小结 |
第二章 内外联动:党组织建设中的精英培育 |
2.1 外力引导:政策执行中的组织建设 |
2.1.1 党群献计与规划先行 |
2.1.2 同工同酬与妇女参与 |
2.1.3 制度理性与机制创新 |
2.2 “嵌入式”治理:驻村干部引导下的思想建设 |
2.2.1 以思想引领规范支部建设 |
2.2.2 以干部培训坚定理想信念 |
2.2.3 以民校党课普及科学文化 |
2.3 内生形塑:乡村精英的自我完善和作风建设 |
2.3.1 吃苦在前,实干在先 |
2.3.2 以身作则,行为示范 |
2.3.3 联结纽带,服务奉献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上下同构:党组织巩固中的精英示范 |
3.1 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表彰宣传 |
3.1.1 层层贯彻的事迹扩散 |
3.1.2 荣誉触发的正向激励 |
3.1.3 向上向善的氛围营造 |
3.2 乡村层面:自下而上的典型带动 |
3.2.1 思想先进性的引领 |
3.2.2 作风纪律性的规制 |
3.3 群众层面:致富逻辑中的精英支持 |
3.3.1 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拥护 |
3.3.2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
3.3.3 对精英才能的信任 |
3.4 小结 |
第四章 群体效应:党组织发展中的精英塑造 |
4.1 群众路线与精英群体的扩大 |
4.1.1 精英与群众的同质性 |
4.1.2 共同行为中的权威认同 |
4.1.3 从个体到群体的榜样效应 |
4.2 党组织与精英群体的互嵌互构 |
4.2.1 精英群体优化党员队伍 |
4.2.2 基层党组织提升精英素质 |
4.3 党组织发展与乡村治理延续 |
4.3.1 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定位 |
4.3.2 党群合力:党组织、精英和群众的良性互动 |
4.3.3 共建共享:乡村治理形态的重构 |
4.4 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下的精英再造 |
5.1 精英消解与治理式微 |
5.1.1 弱化虚化的党组织 |
5.1.2 精英流失与权力化 |
5.1.3 干群矛盾凸显 |
5.2 政党调适与精英整合 |
5.2.1 变革中的自我调适 |
5.2.2 多元化的精英吸纳方式 |
5.2.3 新乡贤与精英延续 |
5.3 党建引领与精英重塑 |
5.3.1 保护精英成长的社会土壤 |
5.3.2 乡村精英的自我提升 |
5.3.3 夯实乡村精英的民意基础 |
5.4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一)精英的产生是乡村内生与党组织吸纳共同作用的结果 |
(二)融先进性与群众性于一体是精英塑造的关键 |
(三)党的价值准则和目标追求保证了乡村精英的示范引领功能 |
(四)精英塑造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促成了精英群体式涌现 |
二、讨论 |
(一)利益和价值多元背景下基层党组织的精英吸纳与整合问题 |
(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背景下的精英培育与农民主体性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失序”的村寨与“富饶”的贫困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W寨的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述评与意义 |
第三节 文化的属性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五节 主要观点与创新 |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
第一节 田野调查过程 |
第二节 田野点概况 |
第三节 文化与生态 |
第四节 国家级贫困县下的贫困村 |
第三章 村寨纠纷:社区失序之一 |
第一节 村寨内用水风波 |
第二节 村际用水风波 |
第三节 路桥阻工事件 |
第四章 村寨产业兴衰:社区失序之二 |
第一节 油茶林砍伐与营建风波 |
第二节 山羊养殖业的兴衰 |
第三节 集体茶山的兴衰 |
第五章 W村失序的历史过程 |
第一节 传统生计与村社共同体 |
第二节 改土归流与弱质社区共同体的形成 |
第三节 刚性秩序与村寨失序 |
第六章 失序事件的影响分析与经济损失评估 |
第一节 村寨失序事件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村寨失序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 |
第三节 理论假设回应与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田野调查资料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6)地方政府农业行政管理职能研究 ——以怀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背景 |
1.2.1 进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1.2.2 大部制改革初步实现 |
1.2.3 农业现代化面临巨大挑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动态 |
1.3.2 国外动态 |
1.4 研究手段 |
1.4.1 历史分析法 |
1.4.2 数据比较法 |
1.4.3 文献研究法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农业与农业行政管理 |
2.1.1 农业的定义 |
2.1.2 农业行政管理 |
2.2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
2.2.1 确保在国民经济的合理位置 |
2.2.2 保证相应农产品的需求量 |
2.2.3 保护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
2.2.4 提供农业所需的公共物品 |
2.2.5 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
2.3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及其重要性 |
2.3.1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定义 |
2.3.2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
2.4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2.4.1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 |
2.4.2 大部制改革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5.2 行政组织理论 |
2.5.3 科学管理理论 |
第3章 怀化市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怀化市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概况 |
3.1.1 人员编制 |
3.1.2 机构改革内容 |
3.1.3 主要职责方面 |
3.1.4 内设科室及其职能 |
3.2 怀化市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1 宏观调控职能方面 |
3.2.2 行业指导职能方面 |
3.2.3 农业行政执法职能方面 |
3.3 怀化市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对农业产业关注度不高 |
3.3.2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
3.3.3 缺乏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
3.3.4 历史原因导致众多遗留问题 |
第4章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经验及启示 |
4.1 美国的农业行政管理 |
4.1.1 实行依法行政 |
4.1.2 农业项目管理 |
4.1.3 管理手段的多样性 |
4.1.4 行政管理体制分权化 |
4.2 日本的农业行政管理 |
4.2.1 农业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
4.2.2 调控手段多样化 |
4.2.3 明确机构职责 |
4.2.4 强调服务至上 |
4.3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启示 |
4.3.1 强化农业管理部门的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 |
4.3.2 彻底转变职能,增强服务能力 |
4.3.3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完善配套措施 |
4.3.4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
第5章 对我国地方政府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建议 |
5.1 认清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要求 |
5.1.1 新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要求 |
5.1.2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
5.1.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5.2 明确职责,转变农业行政管理职能 |
5.2.1 集中统一,强化管理 |
5.2.2 机构整合,明确职责 |
5.2.3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
5.2.4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的由来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已有研究成果 |
1.3.2 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见解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1.6 民族工作的内涵 |
第2章 改革开放前湖南省民族工作回眸 |
2.1 湖南省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概述 |
2.1.1 湖南省少数民族概述 |
2.1.2 湖南省民族地区概述 |
2.2 改革开放前湖南省民族工作开展情况 |
2.2.1 湖南省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机构的建立 |
2.2.2 民族政治工作 |
2.2.3 民族经济工作 |
2.2.4 民族文化工作 |
2.2.5 其他民族工作 |
2.3“文化大革命”对湖南省民族工作的影响 |
2.3.1 影响了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作用的发挥 |
2.3.2 干扰了民族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打击了民族干部 |
2.3.3 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 |
2.3.4 限制了民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考察 |
3.1 民族政治工作 |
3.1.1 进一步识别和认定民族成分 |
3.1.2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3.1.3 推进民族法制建设,弘扬法治精神 |
3.1.4 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 |
3.1.5 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
3.2 民族经济工作 |
3.2.1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
3.2.2 确定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
3.2.3 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 |
3.2.4 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 |
3.2.5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试点 |
3.2.6 大力促进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 |
3.2.7 民族专项资金的设立和管理 |
3.3 其他民族工作 |
3.3.1 民族文化工作 |
3.3.2 民族教育工作 |
3.3.3 民族医疗卫生事业 |
3.3.4 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 |
4.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
4.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 |
4.3 坚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
4.4 维护各民族团结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 |
4.5 培养和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民族工作的力量之源 |
4.6 加大扶贫力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决胜点 |
4.7 改善民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直接体现 |
4.8 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突破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受全国表彰的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 |
附录B 2015年湖南省民族乡情况表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8)湖南怀化工业园区的空间特色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3.1 空间范围 |
1.3.2 时间范围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对比研究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城市工业园的理论及其发展 |
2.1 工业园发展研究综述 |
2.1.1 工业园基本定义 |
2.1.2 国内外研究发展 |
2.2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 |
2.2.1 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
2.2.2 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征 |
2.3 湖南省城市工业园的发展 |
2.3.1 湖南省工业园区发展情况 |
2.3.2 工业园区发展特征 |
2.4 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概况 |
2.4.1 大湘西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
2.4.2 园区发展的有利因素 |
2.4.3 园区发展的不利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湖南怀化工业园区发展背景 |
3.1 怀化市概况与行政区划 |
3.1.1 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 |
3.1.2 区位交通与资源条件 |
3.1.3 经济与产业发展情况 |
3.1.4 工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3.2 湖南怀化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 |
3.2.1 园区经济 |
3.2.2 园区产业 |
3.3 怀化工业园的发展条件分析 |
3.3.1 优势条件 |
3.3.2 制约因素 |
3.3.3 发展机遇分析 |
3.3.4 发展挑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怀化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
4.1 主要规划目标 |
4.2 基础设施建设 |
4.3 企业项目建设 |
4.3.1 投产企业建设情况 |
4.3.2 在建企业建设情况 |
4.3.3 项目招商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怀化工业园区的空间特色营造 |
5.1 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
5.1.1 依托本土资源的产业规划 |
5.1.2 具有地域特征的城市规划 |
5.1.3 注重生态环境的空间布局 |
5.2 地域建筑与地域文化 |
5.2.1 文化特质延续 |
5.2.2 地域建筑营造 |
5.2.3 地貌特征利用 |
5.3 工业园区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
5.3.1 特色体制创新 |
5.3.2 工业园区的发展形势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致谢 |
(9)怀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课题来源和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
二、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三、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理论 |
一、 新型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二、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三、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 |
四、 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
五、 我国工业发展的量化分析 |
第二章 怀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怀化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与条件 |
一、 怀化新型工业化的背景 |
二、 怀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
三、 怀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分析 |
第二节 怀化新型工业化状况分析 |
一、 怀化经济总体状况 |
二、 怀化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 |
三、 怀化科技水平状况 |
四、 怀化人力资源水平状况 |
五、 怀化信息化水平状况 |
第三节 怀化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工业化发展思路问题 |
二、 产业结构问题 |
三、 产业竞争力问题 |
四、 信息化问题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怀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怀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框架 |
一、 怀化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 |
二、 怀化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
三、 怀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
四、 怀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思路 |
五、 怀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二节 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
一、 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 |
二、 生态农业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
第三节 以产业聚集推动新型工业化 |
一、 深入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
二、 利用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聚集 |
三、 以工业、农业生态示范园区为产业聚集平台 |
四、 注意避免产业聚集的负作用 |
第四节 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
一、 利用信息化扩大经济活动半径 |
二、 将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 |
三、 深入挖掘信息平台功能 |
第五节 开发人力资源推进新型工业化 |
一、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 |
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三、 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溆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 不平衡发展理论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 比较优势理论 |
第四节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内涵以及特点 |
一、 县域经济的内涵 |
二、 县域经济的特征 |
第二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
一、 农业产业化 |
二、 工业化 |
三、 城镇化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 |
一、 市场导向原则 |
二、 因地制宜的原则 |
三、 城乡统筹的原则 |
四、 开放带动的原则 |
五、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六、 短期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
七、 依靠科技发展的原则 |
第三章 溆浦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
第一节 溆浦县概况 |
一、 溆浦县概况 |
二、 溆浦县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溆浦县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
一、 溆浦县对比怀化市经济发展状况 |
二、 溆浦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
第三节 溆浦县县域经济 SWOT 分析 |
一、 优势分析 |
二、 劣势分析 |
三、 机会分析 |
四、 威胁分析 |
第四节 溆浦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
二、 工业发展缓慢 |
三、 旅游业统筹开发程度较差,没能形成整体的竞争合力 |
四、 偏低的受教育程度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
五、 民族散居地区问题突出 |
六、 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突出 |
第四章 溆浦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溆浦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
一、 农业稳县战略 |
二、 工业立县战略 |
三、 质量兴县战略 |
四、 教育强县战略 |
五、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二节 溆浦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二、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
三、 发挥旅游业优势产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四、 坚持科学发展,重视科教工作 |
五、 重点抓好相关的民族工作,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
六、 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良性运行 |
七、 充分发挥沪昆高铁对溆浦县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经济推动作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怀化粮食企业改制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2]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农村基层党建中的精英吸纳与塑造研究 ——基于西沟村精英群体的深度调查[D]. 张嘉凌. 山西大学, 2019(01)
- [4]“失序”的村寨与“富饶”的贫困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W寨的个案为例[D]. 杨卫书. 吉首大学, 2018(01)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地方政府农业行政管理职能研究 ——以怀化市为例[D]. 黄薪宇.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7]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族工作及其基本经验研究[D]. 许鲁江. 湘潭大学, 2016(03)
- [8]湖南怀化工业园区的空间特色营造[D]. 钟跃波. 湖南大学, 2015(01)
- [9]怀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赵雳珂. 吉首大学, 2013(03)
- [10]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溆浦县为例[D]. 邓芳芳. 吉首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