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包括驱动组件和切割组件,切割组件包括同轴转动连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的上端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内套筒的下端周向均匀布置多个切刀,切刀的下端距离外套筒的下端5mm~10mm。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转动连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位于内套筒下端的切刀沿周向对菌包的端部进行环切,实现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作业,有效节约人力,而且切口均匀、切割效率大大提升。
主设计要求
1.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组件和切割组件,所述切割组件包括同轴转动连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的上端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内套筒的下端周向均匀布置多个切刀,所述切刀的下端距离外套筒的下端5mm~10mm。
设计方案
1.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组件和切割组件,所述切割组件包括同轴转动连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的上端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内套筒的下端周向均匀布置多个切刀,所述切刀的下端距离外套筒的下端5mm~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与外套筒之间通过滚珠或滚珠轴承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的上端设置支撑板或者支撑架,所述支撑板或者支撑架上端固定连接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正六边形传动杆相匹配的内六角套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与内六角套筒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电钻,所述内六角套筒的上端与电钻的夹头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通过螺钉竖向固定在内套筒内侧或者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的下端设置为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为喇叭状结构或者均布在外套筒下端的多个弧形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的下端面沿周向均匀布置多个插槽和螺纹孔,所述插槽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螺纹孔沿水平方向延伸,切刀的刀柄上设置定位孔,切刀的刀柄插入插槽内后通过在螺纹孔内安装螺钉将切刀进行固定。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菌菇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食用菌菌包开口机。
背景技术
秀珍菇是菇中极品,具有朵细质白,肉嫩味美,口感香醇、甘甜,食用可口的特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无化肥、农药等污染,是真正的天然食品。其一,秀珍菇具有甜香的海鲜型味,口味鲜香;其二,它的菇柄和菇盖同样的好吃,甚至菇柄比菇盖更好吃;其三,秀珍菇不论用何种烹调方法,不会被烧烂,保持着良好的口感,与吃草菇甚为相似。
出菇管理包括第一潮菇的出菇、第二潮菇的出菇、末潮菇的出菇,其中第一潮菇的出菇前期,需要将菌袋搬入栽培房后,并将菌袋沿着颈圈把塑料袋割掉后开袋,并刮去老化的菌种。传统工艺是人工使用刀片或者剪刀进行开口,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开口不均匀,影响出菇品质。公告号为CN206433422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简易食用菌菌包开袋器,包括底部开口设置形成合围空腔的定位壳和安装在合围空腔内的刀片座,刀片座上设有一环形刀片和位于环形刀片内侧的十字刀片,穿过定位壳的顶部设有一底部固定在刀片座上的按压手柄,刀片座与定位壳的内侧间设有环绕按压手柄安装的复位弹簧。该结构采用通过环形刀片和十字刀片搭配使用,需要按压进行切割,存在菌包培养基同时被切割的现象,而且由于塑料袋有一定的形变,搭配环形刀片的结构,存在切割不彻底的问题,影响作业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食用菌菌包开口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转动连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位于内套筒下端的切刀沿周向对菌包的端部进行环切,实现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作业,有效节约人力,而且切口均匀、切割效率大大提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食用菌菌包开口机,包括驱动组件和切割组件,所述切割组件包括同轴转动连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的上端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内套筒的下端周向均匀布置多个切刀,所述切刀的下端距离外套筒的下端5mm~10mm。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与外套筒之间通过滚珠或滚珠轴承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上端设置支撑板或者支撑架,所述支撑板或者支撑架上端固定连接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正六边形传动杆相匹配的内六角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与内六角套筒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电钻,所述内六角套筒的上端与电钻的夹头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切刀通过螺钉竖向固定在内套筒内侧或者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筒的下端设置为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为喇叭状结构或者均布在外套筒下端的多个弧形板。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下端面沿周向均匀布置多个插槽和螺纹孔,所述插槽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螺纹孔沿水平方向延伸,切刀的刀柄上设置定位孔,切刀的刀柄插入插槽内后通过在螺纹孔内安装螺钉将切刀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通过设计转动连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外套筒的内径与菌包的外径相匹配,使用时,外套筒扣在菌包的开口端,内套筒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位于内套筒下端的切刀沿周向对菌包的端部进行环切,实现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作业,有效节约人力,而且切口均匀、切割效率大大提升。
2.切刀的下端距离外套筒的下端5mm~10mm,在外套筒沿菌包外侧下行的过程中,切刀逐渐接触菌包的颈圈后,外套筒停止下行,此时外套筒环抱在菌包上端的外侧,预防整个装置倾斜,保证稳定切割作业。
3.具体制作时,在内套筒的上端设置支撑板或者支撑架,其中优选轻量化设计的支撑架,例如一字型、十字形或者米字型等结构,驱动组件的套筒与固定在支撑板或者支撑架上端的传动杆相匹配,通过操作手柄或者电钻将扭力传动至内套筒实现半自动或者自动化均匀、快速的环切。
4.切刀可以焊接或者螺接在内套筒下端的内侧、外侧或者下端面,其中螺接的方式便于更换损坏的切刀,结构灵活性强。
5. 外套筒的下端设置喇叭状或者弧形板的导向部件,便于与菌包快速对接。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切割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切割组件和手动式驱动组件搭配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切割组件和电动式驱动组件搭配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设有喇叭状导向部件的切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设置弧形板的切割组件的结构示示意图。
图中标号:1-内套筒,2-外套筒,3-滚轴轴承,4-支撑架,5-传动杆,6-切刀,7-螺钉,8-操作手柄,9-内六角套筒,10-电钻,11-导向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包括驱动组件和切割组件,如图1所示,切割组件包括同轴转动连接的内套筒1和外套筒2,内套筒1与外套筒2之间通过滚珠或滚珠轴承实现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以滚轴轴承3为例,滚轴轴承3设计为两个,滚轴轴承3的外钢圈通过螺接或者焊接在外套筒2的内壁,内钢圈螺接或者焊接在内套筒1的外壁;内套筒1的上端固定连接一字型的支撑架4,支撑架4上端固定连接传动杆5,传动杆5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内套筒1的下端周向均匀布置四个切刀6,切刀6可以通过螺钉竖向固定在内套筒1内侧或者外侧,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在内套筒1的下端面沿周向均匀布置多个插槽和螺纹孔,插槽沿竖直方向延伸,螺纹孔沿水平方向延伸,切刀6的刀柄上设置定位孔,切刀6的刀柄插入插槽内后通过在螺纹孔内安装螺钉7将切刀进行固定,安装后的切刀6的下端距离外套筒2的下端10mm;
如图2所示,驱动组件采用手动式结构,包括操作手柄8和固定在操作手柄8下端的内六角套筒9,内六角套筒9与传动杆5相匹配;
如图3所示,驱动组件采用电动式结构,包括电钻10和装配在电钻10夹头上的内六角套筒9,内六角套筒9与传动杆5相匹配。
以直径为10.5cm的菌包为例,外套筒的内径设计为10.5cm,内套筒的外径为8cm,内套筒和外套筒采用PVC管或钢管裁量切割而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图4所示,外套筒2的下端设置为导向部件11,导向部件11为喇叭状结构,与外套筒2插接或者螺钉连接,如图5所示,导向部件11为均布在外套筒2下端的三个弧形板,弧形板为外翻状布置,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套筒2的外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5562.0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463060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A01G 18/60
专利分类号:A01G18/60
范畴分类:12A;
申请人: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第一申请人: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申请人地址:350018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石步275号
发明人:赵光辉;骆志坚;林原;陈剑;方红枫;陈躬国
第一发明人:赵光辉
当前权利人: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代理人:季发军
代理机构:41132
代理机构编号:郑州知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切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