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论文-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

后路手术论文-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路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骨刀,气动磨钻,咬骨钳,椎板切除

后路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1](2019)在《超声骨刀与传统椎板切开器械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骨刀与传统椎板切开器械(椎板咬骨钳、气动磨钻)在脊柱后路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超声骨刀""超声手术刀""超声刀""椎"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 curette""cutter""scalpel""bone shaver""aspirator""osteotome""ultrasonic""piezosurgery""dent*"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1966-2018.12),Cochrane Library,Embase(1986-2018.12)、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1978-2018.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8.12)、万方数据库(1998-2018.12)、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8.12)中进行检索,搜集所有使用超声骨刀、气动磨钻和椎板咬骨钳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由2名研究者分别筛选文献并严格地进行数据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Meta分析采用Revman v5.3.5.0版本。结果:经过筛选,最终纳入3项随机对照试验和6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计5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超声骨刀的试验组的单椎板切除时间(MD=3.20,95%CI(1.16,5.24),P<0.05)、单椎板出血量(MD=26.87,95%CI(11.96,41.77),P<0.01)明显低于采用传统器械(椎板咬骨钳、气动磨钻)的对照组;但术后JOA评分(MD=-0.13,95%CI(-0.33,0.06),P>0.05)以及并发症发生率(OR=1.57,95%CI(0.68,3.63),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既往研究数据,在脊柱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可有效缩短椎板切除时间并有利于止血,减少术中出血量,但在手术疗效、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赵昱[2](2019)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组)、对照组(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组)。比较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改善角度,并统计疼痛评分、切口长度及出血量的结果。结果观察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均高于对照组;且疼痛评分、切口长度及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明确,能促进脊柱正常角度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2期)

杜丽君[3](2019)在《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出现压疮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出现压疮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择本院的188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4)和观察组(n=94),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入院时对照组患者的压疮风险评估值为(14.37±1.20)分,观察组为(14.31±1.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对照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7.45%(7/94),观察组为1.06%(1/94),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为(67.31±6.13)分,观察组为(82.74±7.83)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针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的压疮风险,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压疮的发生,并且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黄勇[4](2019)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脊柱骨折患者100例,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对照组经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实验组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分析2组脊柱骨折患者治疗的结果。结果:实验组脊柱骨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2组治疗后的胸腰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实验组治疗后的胸腰椎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1期)

蒋芳芳[5](2019)在《凝胶体位垫、伤口敷料贴联用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联用凝胶体位垫及伤口敷料贴,并分析其对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到我院行脊柱后路手术的68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在手术期间使用凝胶体位垫;观察组34例,在使用凝胶体位垫前联用伤口敷料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94%,对照组为17.65%,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手术期间联合使用凝胶体位垫及伤口敷料贴可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具有较高的预防价值。(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2期)

孙奎,梁必如,刘永皑,黄福立,刘永恒[6](2019)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8-06采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不稳定颅底凹陷症,术前行大重量颅骨牵引,术中维持颅骨牵引行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结果 7例术中未出现硬膜破裂、血管损伤、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18~22)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脱位得到较好矫正,术后颈髓角较术前增加(36.8±5.7)°,术后CT显示钉道位置良好,脊髓受压解除。植骨均获得有效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再脱位发生。术后第3天JOA评分为(10.5±1.7)分,较入院时(6.1±1.1)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技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具有操作难度低、固定牢固、植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陶春生,孙培锋,胡健,赵金柱,刘建东[7](2019)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52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一期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进行椎管探查减压、硬膜囊缝合修补。结果 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32)个月。随访期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3例,E级44例。术后即刻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高度丢失比值、椎管骨块占位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谢建鸿,兰伟斌[8](2019)在《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来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和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 05),接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此时疼痛评分也要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2. 16%(47/51),超过对照组的68. 63%(35/51),差异可以比较(P <0. 05)。结论:使用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较高治愈率,可有效降低患者痛感,显着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睡眠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蔡执中,程永刚,黄伟,袁浩[9](2019)在《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60例行腰椎后路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460例病例,其中感染患者22例,感染率2.89%。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8种,革兰阴性菌占83.33%,革兰阳性菌占16.67%。多因素留置导尿时间、输血及术后转往ICU为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糖尿病、植骨材料、输血、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转往ICU等是腰椎后路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加明[10](2019)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凸畸形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程度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参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VAS值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脊柱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案,能够起到更好地复位治疗效果与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9期)

后路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组)、对照组(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组)。比较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改善角度,并统计疼痛评分、切口长度及出血量的结果。结果观察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均高于对照组;且疼痛评分、切口长度及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明确,能促进脊柱正常角度的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路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超声骨刀与传统椎板切开器械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2].赵昱.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研究[J].心理月刊.2019

[3].杜丽君.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出现压疮的效果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4].黄勇.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名医.2019

[5].蒋芳芳.凝胶体位垫、伤口敷料贴联用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价值分析[J].人人健康.2019

[6].孙奎,梁必如,刘永皑,黄福立,刘永恒.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7].陶春生,孙培锋,胡健,赵金柱,刘建东.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8].谢建鸿,兰伟斌.后路减压、丁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

[9].蔡执中,程永刚,黄伟,袁浩.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

[10].李加明.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

标签:;  ;  ;  ;  

后路手术论文-孔亮,邢伟鹏,李薏,刘永辉,韩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