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isk Stratification with Serum Cardiac Troponin I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Admission(论文文献综述)
霍聪[1](2021)在《高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检测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动态检测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确定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高敏肌钙蛋白Ⅰ诊断界值。方法:对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就诊0小时及3小时动态检测高敏肌钙蛋白Ⅰ,0h及6小时检测肌钙蛋白Ⅰ,按照常规诊疗流程采集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检验判定和临床判定结果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一致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高敏肌钙蛋白Ⅰ动态检测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确定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高敏肌钙蛋白Ⅰ诊断界值。采用IBM SPSS26.0和Med Calc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最终依照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临床判定确诊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1例(29.19%),其中男性占72.13%(44例)。检验判定中初始浓度判定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4例(25.84%),依据男女性别分组,NSTEMI患者58例(27.75%);浓度差判定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5例(26.32%),依据性别分组,NSTEMI患者60例(28.71%)。(2)初始浓度和性别分组的检验判定结果与临床判定结果的符合率均高达91.87%,其敏感度分别为88.52%和95.08%,特异度93.92%和90.54%,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85.70%和80.60%,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5.20%和97.80%。(3)浓度差和性别分组的检验判定结果与临床判定结果的符合率达94.26%和95.69%,浓度差判定总体和性别分组的结果的敏感度分别为90.16%和98.36%,特异度为95.95%和81.08%,PPV为90.20%和68.20%,NPV为95.90%和99.20%。(4)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s-c Tn I的初始浓度诊断界值是33.37ng/L,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95%CI:0.935~0.987),Youden指数0.824;男性诊断界值:32.85ng/L,敏感度97.83%,特异度95.10%,AUC为0.986(95%CI:0.969~1.000),Youden指数0.929;女性诊断界值:26.66ng/L,敏感度86.67%,特异度80.43%,AUC为0.890(95%CI:0.803~0.976),Youden指数0.671。(5)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s-c Tn I的浓度差诊断界值34.40ng/L,AUC为0.962(95%CI:0.934~0.990),Youden指数0.861;男性诊断界值:32.90ng/L,敏感度95.65%,特异度93.33%,AUC:0.980(95%CI:0.955~1.000),Youden指数为0.908;女性诊断界值:16.13ng/L,敏感度93.48%,特异度80.00%,AUC为0.928(95%CI:0.859~0.997),Youden指数为0.928。结论:(1)动态检测高敏肌钙蛋白Ⅰ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临床诊疗中可行性强且准确性较高。(2)本研究确定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高敏肌钙蛋白Ⅰ初始浓度及浓度差诊断界值,浓度差的诊断效力可能优于初始浓度,或可成为未来诊断NSTEMI的更为精确的指标。(3)高敏肌钙蛋白Ⅰ的检测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引入这种性别分组可以提高NSTEMI的诊断率,这可能能够使我们更加可靠、及早地对疑似心肌梗死人群进行危险分层,识别高危人群,指导临床策略。
孙彪[2](2021)在《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中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而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的可能因素,进一步总结这部分患者相对更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尝试找出新的方法早期识别这些高危的NSTEMI患者。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185例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61例,梗死相关动脉非完全闭塞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胸痛管理时间节点、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 Tn I)、B型脑钠肽(BNP)、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生存(SAVE)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统一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NSTEMI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三支血管受累多见,最常见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且多为近段病变。3.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最常见于回旋支(47.54%)。4.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术后首次肌钙蛋白I(c Tn I)明显高于非完全闭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B型脑钠肽(BN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多数延迟了侵入性血运重建治疗(>2小时)。6.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心电图表现。7.采用GRACE评分对两组N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AVE风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VE风险评分早期识别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的灵敏度为73.77%,特异度为54.84%。结论:约有三分之一的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这些患者通常被延误了最佳侵入性治疗时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SAVE风险评分能识别74%的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识别这部分患者,目前仍需更好的风险分层工具来识别此类高危患者,并进行及时的血运重建以改善临床结局。
张惠雯[3](2021)在《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LDL颗粒的异质性差异,在CAD进展中的作用不尽相同,近年来有关LDL亚组成分与CAD的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多。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sdLDL-C)是LDL颗粒中一类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胆固醇。既往很多研究已经证实sdLDL-C与C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sdLDL-C在CAD合并不同高血压状态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很少,sdLDL-C对预测这类患者的临床不良结局的价值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CAD患者中sd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高血压状态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2年1月到2017年2月,本研究共纳入了4594名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进行了中位数为51个月的随访。收集了每个患者入组时的基线特征和实验室数据,记录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CVEs)发生情况。患者的血清sdLDL-C水平使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直接定量测定,研究根据sdLDL-C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分位三个亚组进行基线特征比较和分析。并且根据患者的血压状态将他们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进一步分为血压控制达标组和血压控制不良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采用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总数、Gensini评分系统和Syntax评分系统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患者血清sd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CVEs定义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住院。采用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研究人群中不同sdLDL-C水平和CVEs的相关性。结果:分析结果显示,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sdLDL-C水平高于非高血压患者(30.68±-17.41 mg/dL vs29.39±15.55 mg/dL,P=0.010)。在高血压合并 sdLDL-C水平最高分位组的患者中,其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及多支血管狭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sdLDL-C低分位的患者(P值均<0.05)。在51个月的中位随访中,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组(n=3005)中共有363人发生了 CVEs,但在全部高血压结论:本研究结果首次提示了sdLDL-C水平升高对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加具有预测价值,这种相关性与高血压控制状态有关。提示sdLDL-C水平有助于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目的: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进程的一种重要血脂指标,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 Lp(a)对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预测价值。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mellitus,T2DM)作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常常合并有血脂代谢异常,其中也包括Lp(a)水平的升高。但是目前关于Lp(a)在T2DM患者中冠心病风险的预测价值还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次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Lp(a)水平与T2DM患者中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了204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T2DM患者。入组时收集了每位患者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测数据及CAG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Lp(a)水平,根据Lp(a)的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位4个亚组(第一分位:0-6.25 mg/dL;第二分位:6.26-14.55 mg/dL;第三分位:14.56-33.44;第四分位>33.44mg/dL)。同时根据CAG结果将所以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且采用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数、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来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根据冠心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Lp(a)水平与T2DM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在T2DM合并冠心病组的患者中,Lp(a)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15.00 mg/dL vs 11.88 mg/dL,P=0.025)。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将T2DM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分成亚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T2DM合并心肌梗死、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3支)和高Gensini评分的患者中,血清Lp(a)水平均高于其对照组(有心肌梗死比无心肌梗死:15.66 mg/dL vs 14.18 mg/dL,P=0.026;多支病变比单支病变:16.43 mg/dL vs 11.84 mg/dL,P=0.002;高Gensini评分比低 Gensini 评分:17.10 mg/dL vs 13.31 mg/dL,P=0.015)。同时,我们根据 Lp(a)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Lp(a)升高最高分位患者的冠心病发生增加[冠心病:比值比(oddsratio:OR)=1.48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19-2.150,P=0.039];并且 Lp(a)升高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心肌梗死:OR=1.414,95%CI=1.048-1.908,P=0.023;高Gensini 评分:OR=1.369,95%CI=1.044-1.796,P=0.023;多支病变:OR=1.398,95%CI=1.069-1.828,P=0.014]。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血脂指标及降脂治疗等多项指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Lp(a)水平升高仍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心肌梗死:OR=1.523,95%CI=1.108-2.092,P=0.010;高 Gensini评分:OR=1.388,95%CI=1.049-1.837,P=0.022;多支病变:OR=1.455,95%CI=1.102-1.921;P=0.008)。结论:在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血清Lp(a)水平升高,并且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在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Lp(a)水平进行监测有助于对此类患者冠心病病情的评估。目的: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新型心肌损伤标记物。既往研究报道,H-FABP对急性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并且也有研究表明H-FABP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于H-FABP对稳定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的疾病进展及未来心血管事件预后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少,其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稳定性CAD患者中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连续入院的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共4370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及血样,检测基线H-FABP水平,并对每位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以Gensini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支数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表示为危险比:Hazard Ratio,H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和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估H-FAB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本研究中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经过51个月的中位数随访期后,共有353例(8.1%)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两组分析比较后,本研究发现有事件组的患者H-FABP水平显着高于无事件组患者(2.83±2.27ng/mL vs 2.38±1.72ng/mL,P<0.001)。根据基线H-FABP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成四个亚组(第一分位:<1.50 ng/mL,第二分位:1.50-2.20ng/mL,第三分位:2.21-3.00ng/mL,第四分位:>3.0 ng/mL)。对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与低水平H-FABP组患者相比,高水平H-FABP组的患者多支血管狭窄发生率更高(43.1%vs36.2%,P=0.012),Gensini 评分也升高(37.9±35.7vs31.9±30.3,P<0.001)。随着H-FABP四分位水平升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逐步升高(5.8%vs7.4%vs 8.3%vs 11.3%,P<0.001)。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H-FABP最高分位水平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校正前HR:1.767;95%CI:1.301-2.400,P<0.001)。并且在对年龄、性别、CAD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多因素校正后,高水平的H-FABP仍然与心血管事件不良结局独立相关(校正后HR:1.453;95%CI:1.040-2.029,P=0.028),尤其是与心血管死亡风险明显相关(校正前HR:4.427;95%CI:2.139-9.164,P<0.001;校正后 HR:2.865;95%CI:1.315-6.243,P=0.008)。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H-FABP基线水平升高与稳定性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相关,并且H-FABP升高是稳定性CA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在稳定性CAD患者中对H-FABP测量有助于这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目的:既往研究报道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作为一种新型心肌标志物,不仅可以诊断心肌损伤,也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因子。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报道,H-FABP水平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es,DM)、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患者也有所升高。临床上,CAD患者常常合并糖代谢异常(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IGM),这类患者的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也增高,但是目前有关H-FABP对CAD合并IG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FABP在伴有IGM的稳定性CAD患者中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4594例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空腹血样测量基线H-FABP水平。根据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将入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血糖正常组(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NGR)、糖尿病前期组(pre-DM)和DM组]。入组患者的血清H-FABP基线水平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并根据其三分位水平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对入组患者进行心血管终点事件随访,研究的终点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Cox回归分析(表示为危险比:hazardratios,H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和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来评估H-FABP和糖代谢状态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在51个月的中位数随访期间,共发生了 380例心血管事件。数据表明,事件组患者H-FABP水平高于非事件组患者(2.95±2.52g/mL vs 2.41±1.79g/mL,P<0.001)。根据糖代谢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NGR)和糖代谢异常组(包括pre-DM组,DM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H-FABP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GR组vs pre-DM组vs DM组:2.10±1.13g/mL vs2.41±1.71g/mL vs2.64±2.21g/mL,P<0.001)。再将糖代谢异常患者根据H-FABP三分位水平分层分析,无论在Pre-DM还是DM组患者中,与低水平H-FABP组患者相比,H-FABP升高的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Pre-DM 组:HR:1.335,95%CI:1.059-1.772,P=0.039;DM 组:HR:1.322,95%CI:1.035-1.730,P=0.040;HR均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吸烟史和CAD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本研究综合糖代谢状况和H-FABP三分位水平,将患者进一步分为9个亚组探讨IGM和H-FAB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M组合并H-FABP最高分位水平的患者生存率最低(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基线参考组(NGR加H-FABP的第一分位)相比,pre-DM组合并H-FABP第三分位水平的患者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校正 HR:1.855,95%CI:1.076-3.214,P=0.033);在 DM 组患者中,随着H-FABP水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逐步增加(第一分位:校正HR:2.131,95%CI:1.157-3.925,P=0.015;第二分位:校正 HR:2.171,95%CI:1.179-3.997,P=0.013;第三分位:校正 HR:2.560,95%CI:1.409-4.650,P=0.002)。结论:本研究的数据首次表明,H-FABP水平升高与伴有pre-DM和DM的CAD患者的未来心血管事件均独立相关,提示H-FABP可能作为预测CAD合并IGM患者临床预后的标志物。
马全美[4](2021)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良预后的新型血浆及影像组学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左心室(LV)重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的危险分层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研究旨在应用心脏磁共振(CMR)成像方法评估循环mi R-1与梗死后6个月左心室重构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旨在建立和验证基于平扫T1mapping的放射组学列线图,以预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研究方法:研究评估了80例首次入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患者在STEMI术后1周内和6个月均进行了CMR成像。计算PCI后1周和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的变化百分比(%ΔLVEF,%ΔLVEDV和%ΔLVESV)。使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技术测量在入院时收集的血浆样品中mi R-1表达量。根据%ΔLVEDV,以10%为临界值,研究组分为两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高风险的重构病例组(%ΔLVEDV≥10%,称为LV重构组),以及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低风险的重构病例组(%ΔLVEDV<10%,称为LV非重构组)。评估mi R-1表达与%ΔLVEF,%ΔLVEDV和%ΔLVESV之间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回顾性研究包括157例急性STEMI接受PCI的患者(训练集109例;测试集48例)。使用开源放射组学软件在平扫T1 mapping分割心肌并提取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构建了放射组学模型来预测MACE。放射组学列线图在训练和测试集中预测MACE的性能通过其辨别力、校准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估。结果:在CMR的6个月随访中,有22例患者(27.5%)发生不良左室重构,而58例患者(72.5%)没有不良左室重构。基线平均LVEF,LVEDV指数和LVESV指数值分别为50.6%±8.2%,74.6±12.8 ml/m2和37.2±10.2 ml/m2。随访时的平均LVEF(53.5%±10.6%)较基线增加(p<0.001)。随访时LVEDV指数和LVESV指数值较基线显着下降(分别为72.0±14.9 ml/m2和33.7±11.0 ml/m2;p=0.009和p<0.001)。入院时mi R-1的表达与%ΔLVEDV(r=0.611,p<0.001)和%ΔLVESV(r=0.268,p=0.016)呈正相关。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mi R-1表达可预测LV重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95%CI:0.56-0.78)。与临床因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肌钙蛋白T峰值相比,血浆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 BNP)峰值显示出最高的预测能力,AUC值为0.75(95%CI:0.64-0.84)。包含临床,CMR和mi R-1因子的模型比仅包含临床和CMR指标的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p=0.034),AUC分别为0.89(95%CI:0.80–0.95)和0.81(95%CI:0.71-0.89)。放射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AUC为0.94(95%CI,0.86至1.00),F1评分为0.71,在测试集中也得到了证实,AUC为0.90(95%CI,0.74至1.00),F1评分为0.62。由放射组学特征和心肌肌钙蛋白I组成的列线图在训练和测试集中显示出良好的区分能力,AUC为0.96(95%CI,0.91至1.00;F1评分,0.71)和0.94(95%CI,0.83至1.00;F1评分为0.70)。结论:入院时循环mi R-1是STEMI后6个月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子。与临床和CMR测量值相比,mi R-1在预测左室重构中具有增量值。基于平扫T1 mapping的放射组学列线图是预测接受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MACE的有用工具,可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更好的风险分层。
常旭[5](2021)在《尿素氮联合SpO2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由急诊单元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情况(生存情况)及治疗现状。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差异性,研究影响急性心衰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统计分析各指标对急性心衰预后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室诊治的215例急性心衰患者,通过门诊、住院电子病例系统、随访等方法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等,根据患者7天内死亡情况,为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87人和死亡组28人。通过SPSS及Med Calc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结果提示,年龄、性别、SpO2、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值、Cr和BUN为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BUN(OR=1.149,95%CI:1.082~1.220,P<0.001)、SpO2(OR=0.939,95%CI:0.938~0.972,P<0.001)、年龄(OR=1.062,95%CI:1.010~1.116,P<0.05)、CPR(OR=1.008,95%CI:1.001~1.015,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OR=1.100,95%CI:1.020~1.187,P<0.05)和性别(OR=0.251,95%CI:0.082~0.768,P<0.05)是急性心力衰竭7天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比值(OR=1.009,95%CI:0.964~1.055,P>0.05)及Cr(OR=0.999,95%CI:0.996~1.002,P>0.05)不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其中BUN和SpO2为最佳预测因子,根据最佳截点分组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第一组尿素氮>11.35mmol/L+SpO2<87%的AHF患者7天内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性显着高于其他分组(P<0.001)结论1.年龄、性别、CRP、中性粒细胞计数、SpO2、尿素氮为急性心力衰竭独立危险因素,其中BUN和SpO2在独立危险因子中所占权重最大,预测能力最强2.BUN及SpO2能良好地预测AHF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其两者联合预测时预测效果显着优于两者独立预测,可以为临床评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提供客观的依据。
王思铭[6](2020)在《2001-2015年中国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变化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2001-2015年间心肌标志物在我国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住院患者中的检测应用情况、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能力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不同地区和城乡间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5年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样本,集中进行病历资料信息提取,选取其中的NSTEMI住院患者纳入本次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医院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检测能力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不同地区和城乡间差异,NSTEMI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不同地区和城乡间差异,各医院间NSTEMI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率的分布情况采用箱线图进行描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6家医院,包括65家城市医院和91家农村医院。4个年份纳入分析的医院分别为.:62、103、136、147家。本研究纳入分析的NSTEMI住院患者病历共5289份,4个年份分别为156、414、1474、3245份。(1)患者特征:4个年份N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分别是67岁、70岁、70岁、69 岁(趋势 P 值=0.074),女性比例分别为 42.95%、39.37%、39.55%、39.38%(趋势 P 值=0.566)。(2)NSTEMI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率:4个年份NSTEMI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或CK-MB)的检测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分别为71.J 5%、89.J 3%、95.19%、95.83%(趋势P值<0.001)。同时接受肌钙蛋白和CK-MB检测的比例也呈逐年增加趋势,4个年份分别为20.51%、54.1 1%、67,71%、91.36%(趋势P值<0.001)。2015年,NSTEMI住院患者中仍有4.17%未检测心肌标志物。在具备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有20.75%的医院NSTEMI住院患者检测率不足80%。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NSTEMI住院患者同时接受肌钙蛋白和CK-MB检测的比例分别为94.43%、84.80%、90.71%(P 值<0.001),有显着差异,而 2015 年 NSTEMI住院患者同时接受肌钙蛋白和CK-MB检测的比例在城市和农村医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能力:4个年份具有心肌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或CK-MB)能力的医院比例分别为77.42%、92.23%、97.79%、100%(趋势P值<0.001),其中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35.48%、70.87%、85.29%、96.60%(趋势P值<0.001)。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医院的肌钙蛋白和CK-MB检测能力无显着差异。2001-2011年城市医院的肌钙蛋白和CK-MB检测能力优于农村医院,而2015年城乡医院肌钙蛋白和CK-MB的检测能力无显着差异。结论2001年至2015年,我国收治NSTEMI住院患者医院的心肌标志物检测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东、中、西部地区医院和城乡医院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心肌标志物检测率也显着提高,然而具有心肌标志物检测能力的医院尚未广泛应用于NSTEMI的诊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提高肌钙蛋白检测率,改善NSTEMI患者识别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宋婉露[7](2020)在《探究ViEWS评分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预后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计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重要早期预警评分(ViEWS),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来探讨ViEWS评分与STEMI患者院内预后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心脑血管专科医院急诊科和心内科的符合诊断标准的STEMI患者共213例,以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事件为观察指标,以出院为观察终点,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对每位就诊患者入院时完成ViEWS评分和TIMI评分,绘制ROC曲线探讨2种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预后是否有预测价值,根据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ViEWS组和高ViEW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事件,分为MACE组及非MACE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及ViEWS评分,单因素有意义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1.行ROC曲线分析得出:ViEWS评分AUC为0.750,TIMI评分AUC为0.788,2种评分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即提示2种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均有预测效能,且预测效能相似。且ViEWS评分预测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风险的最佳诊断界值为5分(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80.6%,约登指数为0.442,p<0.01)。2.根据临界值分组,低ViEWS组共有162例(76.06%),高ViEWS组共有51例(23.94%)。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对比得出:心率、舒张压、收缩压、killip≥Ⅱ级、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可得出,高ViEWS组MACE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ViEWS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患者预后分组:MACE组22例(10.33%),非MACE组191例(89.67%)。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分析得出:低密度脂蛋白、年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肌钙蛋白I、CK-MB、NT-proBNP、ViEWS评分、收缩压、高血压病史、killip分级≥Ⅱ级、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高血压病史(OR=3.535,95%CI为:1.049-11.913,p<0.05)、血清甘油三酯(OR=1.772,95%CI为:1.023-3.071,p<0.05)、肌钙蛋白I(OR=1.030,95%CI为:1.006-1.054,p<0.05)、killip≥Ⅱ级(OR=4.696,95%CI为:1.258-17.525,p<0.05)、ViEWS评分(OR=1.852,95%CI为:1.025-3.348,p<0.05),是STEMI患者院内MACE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ViEWS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有预测价值,且预测效能与TIMI评分相似。2.ViEWS评分是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ViEWS评分越高,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风险越高。
张钦钦[8](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李末寒[9](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警模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冠心病目前是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凶险,在当前介入治疗普及的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已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患者在发病后仍有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本文旨在使用急诊室常用的临床指标预测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709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MACE组与非MACE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指标整合为联合指标绘制ROC曲线。使用CHAID模型建立预警评分模型,绘制ROC曲线验证预警评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该模型与Gensini评分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MACE组患者年龄中位数更高,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肝肾功能受损明显,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更高,左室射血分数较低。②WBC、年龄、LVEF、白蛋白、肌酐可以作为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WBC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72,95%CI:1.116-1.232),LVEF和白蛋白水平则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回归方程式为:Y=0.159*白细胞计数+0.026*年龄-0.063*LVEF-0.05*白蛋白+0.014*肌酐-0.290。③使用独立影响因素组成的联合指标绘制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ROC曲线,AUC为0.828(95%CI 0.794-0.861,P<0.001),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④预警评分模型预测MACE的AUC为0.844(95%CI:0.805-0.863,P<0.001),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临界值为得分=16.5。⑤预警评分模型与Gensini积分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r=0.385,p<0.001),与GRACE评分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r=0.611,p<0.001),而且预警评分模型的AUC明显大于GRACE评分(0.781,95%CI:0.740-0.821,P<0.001)和Gensini积分(0.612,95%CI:0.556-0.658,P<0.001)。结论:预警评分模型用于判断AMI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单中心研究以及回顾性研究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田春娥[10](2020)在《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是否可作为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功能预后的预测指标,以及血清cTnⅠ对ICH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为ICH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140例急性ICH患者(观察组),并且符合201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中ICH的诊断标准。除外因肿瘤或缺血性卒中导致的出血转化、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畸形出血引起的继发性ICH患者。同期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1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数据和血肿情况,并在入院后即刻及72小时内至少收集一次血清cTnⅠ水平。测血清cTnⅠ水平初始值和最高值评估心肌损伤情况。根据3个月时患者是否死亡,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n=27)和存活组(n=113)。再根据患者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将存活组的113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 RS=0-2)组(n=47)和预后不良(m RS=3-5)组(n=6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血清cTnⅠ水平初始值和最高值,并分析血清cTnⅠ与ICH患者3个月预后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在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ICH、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肾功能异常、抗血小板药物及口服抗凝药),入院时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n-cholesterol,L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估算值、肌酐值(creatinine,Cre)、脑出血评分(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score)及血肿扩大,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年龄、充血性心力衰竭、入院前m RS评分、ICH体积、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及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血清cTnⅠ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cTn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清cTnⅠ与死亡率无相关性。3.预后不良组血清cTnⅠ初始值及最高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cTnⅠ最高值与m RS评分呈正相关(r=0.760,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TnⅠ最高值与3个月时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cTnⅠ对ICH的预测价值,反映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血清cTnⅠ初始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P=0.001),当血清cTnⅠ为0.055ng/m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8.2%和70.2%,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为76.3%和61.1%;血清cTnⅠ最高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P<0.001),当血清cTnⅠ为0.084ng/ml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7.0%和70.2%,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为78.2%和94.3%。结论:1.在ICH患者住院期间可观察到血清cTnⅠ升高,血清cTnⅠ可以作为ICH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2.血清cTnⅠ与死亡率的无明显相关性,血清cTnⅠ是否可以预测ICH患者3个月的死亡,目前不能确定。3.血清cTnⅠ最高值是ICH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血清cTnⅠ能够反映ICH的短期预后情况。早期重视ICH患者血清cTnⅠ的变化,可以预测估计患者病情变化,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二、Risk Stratification with Serum Cardiac Troponin I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Admiss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isk Stratification with Serum Cardiac Troponin I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Admission(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检测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5 资料收集和处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2.2 初始浓度及浓度差检验判定结果的人群分布 |
2.3 检验判定和临床判定结果对比分析 |
2.4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初始浓度诊断界值 |
2.5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浓度差诊断界值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敏肌钙蛋白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2)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英文缩略词表 |
1.研究对象及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附录 A |
参考文献 |
综述 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新型脂代谢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
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脂蛋白(a)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究 |
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 |
第一节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 |
摘要3 |
Abstract3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预后研究 |
摘要4 |
Abstract4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简历 |
致谢 |
(4)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良预后的新型血浆及影像组学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后早期循环miR-1与CMR左室重构的相关性及其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心脏磁共振成像 |
2.3 miR-1 表达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特征 |
3.2 CMR测量 |
3.3 miR-1 表达 |
3.4 miR-1 对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
3.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LV重构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心脏MRI T1 mapping的放射组学列线图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病例和临床终点 |
2.2 心脏磁共振成像 |
2.3 CMR图像分析 |
2.4 放射组学特征提取和放射组学模型构建 |
2.5 放射组学列线图构建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临床特点 |
3.2 放射组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
3.3 放射组学列线图的构建和评估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标志物和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尿素氮联合SpO2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急性心力衰竭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2001-2015年中国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论文综述 |
1 引言 |
2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疾病特点及疾病负担 |
3 心肌标志物特异性及临床意义 |
4 国外心肌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
5 我国心肌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
6 小结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设计 |
2.3 研究实施 |
2.4 研究变量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协作医院入选及研究病历收集情况 |
3.2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基线特征 |
3.3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在不同地区和城乡间的差异 |
3.4 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能力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在不同地区和城乡间的差异 |
3.5 医院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率的比较. |
4 研究讨论 |
5 研究局限性 |
6 研究结论 |
7 研究伦理和资金来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探究ViEWS评分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
1.3.1 操作性定义 |
1.3.2 知信行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计算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排标准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干预组 |
2.2.2 对照组 |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
2.3.1 量表评价指标 |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
2.3.4 资料收集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设计阶段 |
2.4.2 研究实施阶段 |
2.4.3 调查结束 |
2.5 伦理原则 |
2.5.1 知情同意原则 |
2.5.2 不伤害原则 |
2.5.3 保密原则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
3.5.1 组间比较 |
3.5.2 组内比较 |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3 分组 |
1.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2 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ROC曲线 |
2.4 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CHAID模型 |
2.5 预警评分模型与Grace评分、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的评分工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ICH 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
2 肌钙蛋白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病例分组 |
2 方法 |
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
2.2 记录血液生化检查的结果 |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评 |
2.4 影像学资料检查方法 |
2.5 随访及终点事件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伦理学要求 |
3 结果 |
3.1 健康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cTnⅠ水平比较 |
3.2 死亡组和存活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3 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血清cTnⅠ水平比较 |
3.4 预后良好组跟预后不良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5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血清cTnⅠ水平比较 |
3.6 血清cTnⅠ最高值与NIHSS评分、ICH体积、ICH score、GCS评分、mRS评分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
3.7 影响患者预后变量的多因素分析 |
3.8 血清cTnⅠ水平预测ICH预后准确性的ROC曲线分析 |
4 讨论 |
4.1 血清cTnⅠ水平在ICH患者中的变化 |
4.2 血清cTnⅠ水平与 ICH 患者死亡的相关性 |
4.3 血清cTnⅠ水平与ICH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4.4 血清cTnⅠ水平预测ICH预后准确性的探讨 |
4.5 血清cTnⅠ水平影响ICH预后及死亡率的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Risk Stratification with Serum Cardiac Troponin I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Admission(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检测在疑似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霍聪. 延安大学, 2021(09)
- [2]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D]. 孙彪. 大理大学, 2021(09)
- [3]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D]. 张惠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良预后的新型血浆及影像组学标志物研究[D]. 马全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尿素氮联合SpO2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价值[D]. 常旭.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2001-2015年中国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变化趋势[D]. 王思铭.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探究ViEWS评分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预后的相关性[D]. 宋婉露. 延安大学, 2020(12)
- [8]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警模型[D]. 李末寒. 苏州大学, 2020(02)
- [10]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D]. 田春娥. 西安医学院, 2020(08)
标签:肌钙蛋白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