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薯论文_赵元增,杨靖,孙海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试管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试管,马铃薯,蔗糖,诱导,激素,嘌呤,水杨酸。

试管薯论文文献综述

赵元增,杨靖,孙海燕[1](2019)在《固液双层培养中不同处理方式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品种Favorite的脱毒试管苗为材料,以"固+固"培养(先固体壮苗培养,再转接壮苗到固体诱导结薯培养基)为对照,重点研究了固液双层培养(先固体壮苗培养,再添加液体诱导结薯培养基)中添加液体诱导结薯培养基后的不同处理方式(如在原固体培养基上扎孔、拨烂固体培养基等)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固体壮苗培养,液体壮苗培养下的成苗率仅有53.13%,不宜用于下一步的试管薯诱导.当采用固液双层培养诱导试管薯时,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影响试管薯形成的大小,添加液体诱导结薯培养基后拨烂原固体壮苗培养基的处理方式,可促进液体培养基的吸收与利用,更有利于试管薯的生长发育,可显着提高大薯形成数量及其比例.(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莹,邹雪,丁凡,余金龙,余丽萍[2](2019)在《蔗糖、水杨酸和钾营养对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结薯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工厂化生产试管薯提供依据。【方法】以8个彩色马铃薯株系为供试材料,研究12%蔗糖、0.5 mmol/L水杨酸、40 mmol/L高钾处理对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结薯的影响。【结果】12%蔗糖处理可提高单株试管薯产量和淀粉含量。0.5mmol/L水杨酸处理使不同株系增产19%~192%,但淀粉含量略有下降。40mmol/L高钾处理对试管薯产量和淀粉含量作用不显着或抑制少量株系试管薯形成并降低淀粉含量。此外,水杨酸具有促进结薯提前的作用,可比对照平均提前约15~25 d形成直径3~5 mm薯块。生产1 kg彩色马铃薯试管薯,0.5 mmol/L水杨酸处理的试剂成本最低,只有对照的56.89%。【结论】0.5 mmol/L水杨酸处理具有成本低、结薯效率高的优点,具有实际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丽红,华树妹,陈芝华[3](2018)在《山药试管薯打破休眠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地方品种明溪淮山试管薯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双氧水、赤霉素浸种以及机械处理对打破山药试管薯休眠的效果。结果表明,机械处理能有效打破山药试管薯休眠,促进早萌芽,效果显着。不同浓度双氧水和赤霉素处理均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差。(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07期)

颉瑞霞,张小川,张国辉,余帮强,张新学[4](2018)在《激素配比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和块茎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种费乌瑞它为材料,研究了激素配比与基因型对马铃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IAA和NAA浓度的增加,费乌瑞它的试管薯诱导率和单薯重呈波浪式递减,6-BA+IAA处理的诱导率高于6-BA+NAA处理,6-BA+NAA处理的单薯重高于6-BA+IAA,添加6-BA+NAA有利于改变组培苗腋芽处茎尖的生长方向,诱导试管薯的形成;添加6-BA+IAA有利于试管薯块茎膨大、提高试管薯鲜重,通过主成分分析,试管薯诱导率和单薯重对激素诱导效果的贡献率分别为60.26%、34.78%。综合比较5个品种在L5和L7两种激素配比处理时的试管薯诱导效果,L5处理比L7处理的费乌瑞它、黑美人、庄薯3号和大西洋4个品种试管薯诱导率高出5.83~11.11个百分点,以试管薯诱导率为第一主分量,筛选出最适宜试管薯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1.4 mg/L+30 g/L白糖+4.8 g/L。本研究明确了筛选最优激素配比的主要指标,探明了NAA和IAA两种激素对试管薯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效果,为规模化生产试管薯培养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3期)

戴雅婷,刘广晶,吕文霞,裴燕敏,李璐[5](2018)在《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及试管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调控。文章概述了外源激素、不同浓度MS培养基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以及外源激素、培养基类型、光周期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以及马铃薯微型薯的生产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脱贫攻坚(2018)》期刊2018-07-08)

高彦萍,吕和平,吴雁斌,梁宏杰,张武[6](2018)在《马铃薯试管薯防污保鲜贮藏技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针对试管薯批量贮藏因杂菌滋生霉变以及过分失水而失去发芽活力的问题,以马铃薯"陇薯3号"试管薯为材料,通过比较研究贮藏温度条件和盛装方式以及不同农用杀菌剂和果蔬保鲜剂对试管薯贮藏期内防污保鲜的效果,以期筛选出试管薯防污保鲜剂,优化贮藏技术,降低贮藏试管薯损耗。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可延长试管薯贮藏时间,低温贮藏可达150 d,较常温贮藏延长贮藏时间60 d。盛装方式贮藏效果优劣降序依次是网袋>纸盒>组培瓶,采用网袋盛装处理,常温贮藏90 d,发芽率达到85.00%;低温处理150 d达到86.40%。不同杀菌剂处理防污保鲜效果为百菌清和多菌灵最好,常温贮藏110 d,发芽率分别为89.83%和89.00%,分别高于空白对照9.64和8.67个百分点;低温贮藏150 d,发芽率分别达到92.41%和91.60%,分别高于对照8.00和7.22个百分点。果蔬保鲜剂鲜倍得处理,贮藏防污保鲜效果最好,常温贮藏达150 d,发芽率达到92.5%,低温贮藏达175 d。建议在生产实际中,不同批次的试管薯,根据试管薯打破休眠需要的时间,选用不同的贮藏温度条件和处理方式。(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脱贫攻坚(2018)》期刊2018-07-08)

高小溪[7](2018)在《蔗糖诱导马铃薯(S.tuberosum L.)试管薯形成的转录组分析与关键基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启动,马铃薯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也越发显着。马铃薯块茎既是食用器官又是繁殖器官,作为繁殖器官其质量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由于无性繁殖的病毒性退化是影响马铃薯种薯质量的关键,因此,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研究一直是马铃薯种薯繁殖的重要领域。马铃薯试管薯是由脱毒苗在培养容器中形成的块茎生长发育而来,不仅不带病毒而且不带任何病原菌,因此,试管薯的应用成为近年来马铃薯种薯技术的热点。本实验室长期致力于试管薯发育机理和应用研究,前期已在试管薯形成的生理机制中进行了系统研究,近年又定位了一些与试管薯形成有关的QTL,同时针对光照的影响筛选出一些关键调控基因。但在试管薯诱导形成中,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显示需要较高浓度的蔗糖,但有关蔗糖调控试管薯形成的分子机理到目前还不清楚,其研究报道也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试管薯生产体系,从转录组分析入手,筛选分析高蔗糖浓度影响试管薯形成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不同基因型之间多种处理的实时定量表达分析,探索蔗糖诱导试管薯形成的关键基因,为解析蔗糖在试管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个基因型在不同蔗糖浓度处理下试管薯形成能力的表型评价。研究对来自于同一四倍体杂交组合后代的3个基因型(E20、E26和E109)进行高(8%、10%)低(2%、4%)不同蔗糖浓度培养处理,观察统计其试管薯形成情况。结果显示,在低浓度蔗糖培养条件下,3个基因型均不形成试管薯,而在高浓度蔗糖培养条件下,E26和E109可以形成试管薯,说明高浓度蔗糖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试管薯形成在基因型间存在差异。2.蔗糖诱导试管薯形成相关的转录组分析。转录组测序以对蔗糖敏感基因型E26为材料,蔗糖浓度处理采用高糖为10%和低糖为2%,分别在基础苗培养3周后转入蔗糖和短日照培养,将高、低蔗糖浓度处理0,2,5天的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全基因组转录本信息。过滤除去低质量的Reads后,各样本获得Clean Reads数量均为1.2×10~7条左右,在Raw Reads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98.3%。将Clean Reads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合并相同基因的Reads,然后进行处理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最终得到1194个对高蔗糖浓度处理响应的差异基因。3.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分析。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代谢途径分析。结果显示,1194个差异表达基因中,具有GO功能注释的基因有683个,参与了138个生物学过程;具有KEGG注释的共有550个基因,参与了106个代谢通路。证明高浓度蔗糖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调控受到多种代谢途径的网络调控。4.与蔗糖诱导相关的候选基因筛选。根据转录组分析信息,研究进一步采用q-PCR方法,对11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转录测序反应的表达趋势和q-PCR反应的表达量间具有显着相关性(R=0.742*)。118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分为7大类,其中A类基因与目标基因最为相关,其表达在高/低蔗糖浓度间差异明显。根据基因表达模式和表达差异,最终筛选出6个在试管薯形成时对高蔗糖浓度具有显着响应的候选基因。它们是:PGSC0003DMG 400004800、PGSC0003DMG400018398、PGSC0003DMG400018399、PGSC0003DMG400018401、PGSC0003DMG400022750和PGSC0003DMG400027338。此外,结合前期QTL定位结果,在控制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主效QTL MT05区段中筛选出15个候选基因。这21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了蔗糖诱导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关键调控步骤。(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朱才华[8](2018)在《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 L.)试管薯形成主效QTL区段SNP标记加密及候选基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地下块茎所含营养物质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本课题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利用RNA-seq技术得到的转录组SNP位点开发SNP标记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短日照条件下马铃薯试管薯形成能力相关的主效QTL区段MT05进行SNP标记加密,进一步缩小其遗传置信区间。同时,对主效QTL区段内的候选基因进行表达验证与筛选,确定影响试管薯形成的关键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BSA RNA-seq数据,本研究挑选了464个SNP位点用于群体基因分型,并依据SNP剂量信息模型和四倍体作图软件成功构建了第V号染色体MT05区段的双亲整合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42.07cM,包含193个SNP标记,平均标记间距0.22cM,包含了双亲的全部8条同源染色体。2、结合MTI群体的试管薯形成数据,本研究在新的整合图谱上进行QTL定位。结果显示2014年的表型数据定位到的QTL的LOD峰值位于14 cM处,其one-LOD置信区间为13-18 cM;2016年的表型数据定位到的QTL的LOD峰值位于32 cM处,其one-LOD置信区间为30.2-35.1 cM。结合上述遗传区段在马铃薯DM参考基因组上对应的物理位置,第V号染色体尾端所定位到的区段的物理区间为47.3 Mb-47.8Mb,包含有56个编码基因。3、本研究对整合图谱上的187个SNP标记(单显标记、双显标记和双单显标记,不包括复等位位点标记)进行了标记与表型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39个标记与两年的表型数据均表现出显着相关性。其中19个标记与表型极显着相关(P<0.01),其余20个标记与表型显着相关(P<0.05)。根据上述19个极显着相关标记在马铃薯参考基因组上的位置信息,最后得到候选区间47.3Mb-48.0 Mb,该区段在马铃薯参考基因组上包含78个编码基因。其中,基因PGSC0003DMG400027130中包含了5个与试管块茎形成极显着相关的标记。4、本研究挑选了亲本池与混池共有的位于第V号染色体上的11个差异表达基因以及混池位于MT05区段内的1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结薯表型材料中检测其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基因PGSC0003DMT400013500、PGSC0003DMT40006030和PGSC0003DMT400060472表达模式一致,都是在结薯材料的第5/6取样点表达,而在不结薯材料的第2取样点表达。进一步在干涉株系和对照材料中的表达检测结果表明上述3个基因还可能位于PHYF and/or PHYB调控光周期结薯的信号途径上。5、本研究同时对QTL区段内的93个基因以及可能发生重组的区段内的4个基因在亲本及表型极端材料中进行了表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7个候选基因PGSC0003DMG400007238、PGSC0003DMG400007237、PGSC0003DMG400046174、PGSC0003DMG402030099、PGSC0003DMG400021827、PGSC0003DMG400011638和PGSC0003DMG401027172可能与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相关。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马铃薯试管块茎形成相关主效QTL区段MT05开发了464个SNP标记,成功地在第V号染色体MT05区段加入了193个SNP标记,构建了第V号染色体MT05区段的双亲整合图谱(全长42.07 cM,平均标记区间0.22 cM),并将MT05遗传区段从原来的15 cM缩小到4 cM。结合QTL定位结果和标记与表型的关联分析,我们将MT05对应于马铃薯参考基因组上的物理区段由原来的2 Mb缩小到0.7 Mb(47.3Mb-48 Mb),该区段内包含78个编码基因。与此同时,结合前期的BSA RNA-seq结果和我们的定位结果,我们检测了亲本池与混池位于第V号染色体上的22个差异表达基因以及QTL区段内的97个基因在不同结薯表型材料中的表达量和表达模式,结果显示7个候选基因可能与马铃薯试管块茎形成相关。综合QTL定位表型显着相关标记和候选基因的定量表达检测结果,最终提出了22个基因做为马铃薯试管薯形成能力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丁雪茹[9](2018)在《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相关的光糖同时响应基因及耐热基因型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组织培养条件下通过控制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可以诱导腋芽形成试管薯(microtuber)。研究表明马铃薯试管薯在组织结构、生长发育、遗传稳定性等方面与自然状态下的块茎基本相同,这为试管薯在生产和研究上的应用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试管薯的形成条件的研究有很多,其中较为明确的结果是短日照和较高的蔗糖浓度是试管薯形成的必须条件,但关于光周期与蔗糖的协同调控试管薯形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马铃薯是喜凉作物,温度是影响马铃薯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温会抑制块茎的形成,对于一些热带地区而言,马铃薯种植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而马铃薯耐热机制和遗传基础研究的还十分缺乏。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在实验室前期利用RNA-seq技术分别建立的光周期和蔗糖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筛选光-糖协同作用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研究光糖协同调控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研究基础。第二部分是利用实验室试管薯研究平台,在前期光周期对试管薯生长发育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先确定耐热性筛选鉴定的温度,然后通过耐热性鉴定筛选出耐热性差异基因型,为后期进一步分离出耐热性差异的相关基因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光糖同时响应的相关基因筛选:首先通过对前期利用第一代RNA-seq测序技术获得的光周期处理转录组数据资料进行重分析,在将其与现在的马铃薯基因组数据库序列比对的基础上,使基因标签与现在马铃薯的通用基因标签一致。然后按照现在的分析方法重新分析,筛选得到170个光周期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其次,利用实验室前期已有的蔗糖处理转录组测序数据资料,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得到响应蔗糖的差异表达基因302个,比对分析筛选到128个光糖同时响应基因。2.光糖同时响应的相关基因的信息分析:对光周期和蔗糖同时有响应的128个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注释和KEGG pathway路径分析,发现基因涉及了37个功能小类和28条代谢路径上。其中主要涉及了光合作用、植物病原互作和激素信号传导等路径。3.光糖同时响应的关键基因确定与表达分析:结合GO和KEGG pathway注释,选择了26个涉及胁迫应答、糖类代谢、发育、激素信号转导以及若干功能未知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选其中的7个基因对其在结薯表型显着差异基因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3个基因对结薯响应,分别是PGSC0003DMT400007869(Osmotin)、PGSC0003DMT400013500(Glucose-6-phosphate/phosphate translocator 2)和PGSC0003DMT400073694(Chloroplast-post-illumination-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crease protein)。4.马铃薯高温处理温度确定:先以马铃薯结薯季节可能的较高温度范围(26-30℃)为耐热性筛选温度设置范围,26℃处理不能达到筛选鉴定耐热基因型的目的,而30℃高温处理下的试管苗几乎都无法正常生长,介于其中的28℃培养条件下可以明显反应基因型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所以确定以28℃作为筛选鉴定马铃薯耐高温性的实验温度。5.马铃薯耐热性差异基因型筛选:为筛选耐热性差异基因型,用MTI群体材料中的9个基因型在恒温(28℃)处理基础上又做了昼夜变温(日间28℃夜间25℃)处理,并对照实验室对这些基因型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结薯习性评价,最终筛选得到光温双敏感基因型MTI115和MTI035,光周期不敏感但温度敏感的基因型MTI084和MTI306,光温双不敏感基因型MTI208和MTI109。(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方志荣,周才懿,李佩华,清源[10](2018)在《“固液双层”培养法诱导马铃薯‘米拉’试管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马铃薯‘米拉’品种的脱毒试管苗为材料,采用"固液双层"的培养方式,通过正交试验对其试管苗壮苗生长阶段和试管薯诱导阶段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蔗糖浓度、光照条件和CCC浓度对试管薯结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液双层"培养中,‘米拉’壮苗培养阶段优化的培养基为改良MS培养基(硝酸铵为2 000 mg·L~(-1)、硝酸钾为2 000 mg·L~(-1))+500 mg·L~(-1)CCC+0.1%活性炭+0.1mg·L~(-1)DA-6+1 mg·L~(-1)6-BA+0.1 mg·L~(-1)NAA+3%蔗糖+6 g·L~(-1)琼脂,pH 5.8。试管薯诱导及生长阶段优化的培养基为MS_1培养基(微量元素和铁盐的用量为MS培养基的2倍)+1.5%活性炭+4 mg·L~(-1)6-BA+8%蔗糖。在试管薯诱导阶段,弱光4 h·d~(-1)培养诱导的试管薯,结薯指数、大薯率、薯块重量均优于暗培养。"固液双层"培养是一种低成本的方法,在组织培养室内就可以大量繁殖‘米拉’试管薯,并且能增加原种的数量,这种方法也能用于马铃薯其他栽培品种试管薯的诱导。(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09期)

试管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高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工厂化生产试管薯提供依据。【方法】以8个彩色马铃薯株系为供试材料,研究12%蔗糖、0.5 mmol/L水杨酸、40 mmol/L高钾处理对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结薯的影响。【结果】12%蔗糖处理可提高单株试管薯产量和淀粉含量。0.5mmol/L水杨酸处理使不同株系增产19%~192%,但淀粉含量略有下降。40mmol/L高钾处理对试管薯产量和淀粉含量作用不显着或抑制少量株系试管薯形成并降低淀粉含量。此外,水杨酸具有促进结薯提前的作用,可比对照平均提前约15~25 d形成直径3~5 mm薯块。生产1 kg彩色马铃薯试管薯,0.5 mmol/L水杨酸处理的试剂成本最低,只有对照的56.89%。【结论】0.5 mmol/L水杨酸处理具有成本低、结薯效率高的优点,具有实际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试管薯论文参考文献

[1].赵元增,杨靖,孙海燕.固液双层培养中不同处理方式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陈莹,邹雪,丁凡,余金龙,余丽萍.蔗糖、水杨酸和钾营养对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结薯效率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李丽红,华树妹,陈芝华.山药试管薯打破休眠技术研究[J].种子.2018

[4].颉瑞霞,张小川,张国辉,余帮强,张新学.激素配比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和块茎形成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18

[5].戴雅婷,刘广晶,吕文霞,裴燕敏,李璐.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研究概述[C].马铃薯产业与脱贫攻坚(2018).2018

[6].高彦萍,吕和平,吴雁斌,梁宏杰,张武.马铃薯试管薯防污保鲜贮藏技术优化[C].马铃薯产业与脱贫攻坚(2018).2018

[7].高小溪.蔗糖诱导马铃薯(S.tuberosumL.)试管薯形成的转录组分析与关键基因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朱才华.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试管薯形成主效QTL区段SNP标记加密及候选基因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8

[9].丁雪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相关的光糖同时响应基因及耐热基因型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8

[10].方志荣,周才懿,李佩华,清源.“固液双层”培养法诱导马铃薯‘米拉’试管薯的研究[J].广西植物.2018

论文知识图

薯蓣皂苷标准曲线低温胁迫后的pvKH一s5讨toGslZ一pA转基...不同的诱导方法对3个马铃薯品种试外源激素对Atlantic试管薯形成...不同光周期下试管薯薯形与皮色的...“灵发素”诱导马铃薯愈伤组织直接分化...

标签:;  ;  ;  ;  ;  ;  ;  

试管薯论文_赵元增,杨靖,孙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