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发酵生产莫纳可林K的动力学模型

固体发酵生产莫纳可林K的动力学模型

一、固体发酵生产Monacolin K的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宋增光[1](2020)在《紫红曲霉发酵薏米促α-生育酚富集研究》文中认为α-生育酚是维生素E中含量最丰富、活性最高的一种形式,多存在于植物油中,具有高效的抗氧化、抗衰老、促生育等多重生理功能。α-生育酚的耐热性非常好,作为营养补充剂、抗氧化剂在食品热加工中使用效果尤为突出、应用前景广泛。目前,α-生育酚主要来源于植物油萃取蒸馏或化学合成,存在提取难、得率低、纯度差、成本高、环境不友好等问题;而酶催化法则技术复杂、推广困难。因此,为获得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成本低廉的微生物发酵富集α-生育酚的方法,本研究在前期科研基础上,拟采用紫红曲霉发酵杂粮及副产物,筛选促α-生育酚高产的优质基质;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发酵条件,实现α-生育酚高效富集;同时对发酵过程动态监测,拟构建紫红曲霉固态发酵促α-生育酚富集的发酵动力学模型;并从紫红曲霉转录组学分析,初探其高效富集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粮基质筛选:薏米、苦荞、甜荞、藜麦4种杂粮均含有丰富的营养组分,薏米中的蛋白质、脂肪、总糖显着高于其他杂粮,以薏米作为发酵基质可为紫红曲霉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且糊化后的薏米粒均匀分散无粘连,更利于紫红曲霉菌丝生长。4种杂粮均含α、γ、δ三种生育酚,其中α-生育酚含量最高;接种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后,三种生育酚含量均显着增加,α-生育酚增幅最大(P<0.05);薏米基质α-生育酚增量达6.68倍,且发酵产物获得最高色价(1333.03 U/g),显着优于其他杂粮(P<0.05)。紫红曲霉在薏米基质上生长旺盛,色泽红艳,发酵结束后收获的薏米红曲粉感官评价最好,色价最高,生育酚高效富集突出,因此可作为最佳发酵基质,进行后继研究。(2)紫红曲霉固态发酵促α-生育酚富集工艺研究及发酵动力学模型构建:以紫红曲霉为菌种,薏米为发酵基质,α-生育酚含量为指标对紫红曲霉固态发酵薏米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产物累积动态跟踪,得出α-生育酚最佳收获期为发酵第10天。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料液比2:1,紫红曲霉接种量15%,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0 d,可收获α-生育酚高达12.414 mg/m L,较优化前提高3.99倍,且红曲色价同步增加到1458.26 U/g,较优化前提高1.09倍。在优化工艺基础上,构建紫红曲霉固态发酵菌体生长动力学、α-生育酚生成动力学、底物总糖消耗动力学模型,并通过验证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模型解析α-生育酚合成的发酵类型属于生长部分偶联型,产物生成和细胞生长呈正比但时间有延滞,这为发酵过程管理、代谢调控、目标物收集,实现连续发酵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3)基于转录组的α-生育酚高产富集机理初探:转录组测序后GO分类表明基因功能主要涉及细胞过程与代谢过程;其中又主要表现在结合与催化活性两个功能上;KEGG分类中代谢占比最大,代谢通路Unigene序列基因占比高,共包括31条代谢通路,主要涉及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维生素代谢、辅助因子与能量代谢等通路。综合差异基因GO与KEGG富集分析,α-生育酚的合成累积可能受到络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的影响,主要涉及的gene ID及上调倍数为:c4955-g1(1.156)、c5440-g7(1.1826)、c4553-g1(1.2051)。其中络氨酸合成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导致络氨酸的含量增加进一步促进了α-生育酚合成通路前体物质4-羟苯丙酮酸及尿黑酸的增加,此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氧化还原酶、磺基转移酶基因高表达,其共同促进代谢合成α-生育酚。

李同乐[2](2019)在《功能红曲研发与红曲色素分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曲霉作为一种益生菌,其次级代谢产物中的红曲色素在食品行业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红曲产品中富含莫那可林K等功能性物质,具有降血脂的作用。本文以红曲霉为菌种,发酵生产红曲米,探究其安全性,对莫那可林K的测定方法、固体发酵培养条件及莫那可林K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对红曲色素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单一色素组分。确立红曲米中莫那可林K和总砷含量的测定方法。使用高效液相测定红曲米中莫那可林K的含量,此方法的能够准确的测定出红曲米中莫那可林K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04%、回收率为98.26%,在5-100 ug/m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5071.74x-312,R2=0.99829。使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红曲米总砷的含量,此方法的回收率为94.36%,相对标准偏差为1.4%;在0-25 ng/mL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019x+0.0045,R2=0.9914。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红曲霉产生莫那可林K的影响,并使用Placket-t Burman对显着性因素进行筛选,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红曲霉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获得Monacolin K的最大产量。结果表明,最佳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37.7%大米,大米颗粒大小为14目,5.4%麸皮,52.9%水,2.5%葡萄糖,1.5%蛋白胨,pH值为5、装瓶量60.43 g。最佳发酵条件为红曲霉在30℃培养36h,将获得的种子液接种到固体发酵培养基,30℃培养3 d,然后在26℃培养15d。在最佳条件下,莫纳可林K的产量为14.53 mg/g。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红曲米中的莫那可林K,探索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四个单因素对莫那可林K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以莫那可林K得率作为响应值,优化得出莫那可林K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为甲醇、料液比1:41.79、提取温度61.57℃、提取时间41.18 min,在此条件下莫那可林K提取的最大得率为1.39%。通过超声辅助法从红曲米中提取红曲霉色素,并纯化红曲色素以获得具有最高醇溶性的单一红曲红色素。通过硅胶柱色谱法分离获得醇溶性红曲红色素,然后通过硅胶薄层色谱法检测所得的醇溶性红曲霉色素的种类。使用制备的硅胶板纯化醇溶性红曲色素,收集具有最高醇溶性的单一的红曲红色素。最后,通过HPLC测定单一红曲霉色素的纯度。

杨洋[3](2018)在《红曲色素的发酵、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红曲霉(Monascus)为红曲科、红曲霉属丝状真菌,是传统的药食两用的微生物资源,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应用历史。红曲色素是由红曲霉代谢产生的一系列聚酮类化合物的总称,具有降脂降糖、抗菌防腐、防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在食品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饲料和纺织行业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论文从市售红曲米中分离鉴定出一株具有高产红曲色素的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菌株,研究了该菌株液态、固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技术工艺,建立了利用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法从液态发酵液中提取浓缩红曲色素的技术工艺,并考察了红曲色素的稳定性,以期为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功能性红曲色素提供菌种资源保障和发酵技术工艺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曲色素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从市售红曲米中筛选出一株生长和发酵性能较好,具有高产红曲色素潜力的红曲霉菌株YY1-3,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8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2、紫色红曲霉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初步考察了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及浓度对菌株YY1-3液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氮源和甘油浓度对色素产量的影响显着。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菌株YY1-3液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的培养基组成,分析得出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蛋白胨12.1 g/L、甘油61 g/L、Fe SO4·7H2O 0.10 g/L和KNO34.2 g/L,模型预测红曲色素的最高产量为5.22 mg/m L,验证值为5.93±0.13mg/m L,验证值与预测值接近度为88.03%,优化后的红曲色素产量比初始值提高了27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在30℃、p H 4.5、装液量100m L/250m L下发酵6天,红曲色素的最高产量可达6.02±0.11 mg/m L。3、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工艺研究以豆渣、大米、去皮黄豆、黄豆和麦麸为固态发酵基质,以菌株YY1-3产红曲色素的产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豆渣为最佳固态发酵基质。以豆渣为发酵基质,利用单因素实验筛选甘油、Na NO3、KH2PO4、Mg SO4、抗坏血酸、初始含水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等8个因素高产红曲色素的最优值,继而利用正交实验法筛选甘油、Na NO3、KH2PO4、Mg SO4、抗坏血酸5个因素的最优组合,分析得出,产红曲色素的最佳组合为:甘油6%,Na NO30.04%,KH2PO40.3%,Mg SO4 0.2%,抗坏血酸22 g/kg,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的产量最高可达到6.03±0.11 mg/g。4、红曲色素的提取浓缩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建立了以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法从液态发酵液中萃取浓缩红曲色素的技术工艺,在50 m L放大萃取体系中的硫酸铵质量浓度为28%、乙醇质量浓度为16%时,相比R为0.36,分配系数K和回收率Y分别为173.07和98.43%,红曲色素富集浓缩在上相乙醇相中,萃取和浓缩的效果理想。对菌株YY1-3产红曲色素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红曲色素在低温(65℃以下)、p H中性偏酸(5和6)和避光等条件下的稳定性较高,食品添加剂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

赵文文[4](2016)在《冠突散囊菌发酵产洛伐他汀及对甜菊糖的生物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的公认益生菌,甜菜和甜叶菊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本工作对甜菜粉培养冠突散囊菌产洛伐他汀的特性以及冠突散囊菌转化甜菊糖的转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用秀丽隐杆线虫对冠突散囊菌发酵产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相关结果如下。(1)甜菜粉是培养冠突散囊菌的优良培养基,甜菜粉培养基要优于甜菜粕和麸皮培养基,转化产物中富含降血脂成分洛伐他汀等生物活性成分。进一步研究发现,甜菜粉固体发酵物中洛伐他汀量95 mg/kg,甜菜粕和麸皮固体发酵物中的洛伐他汀量分别39mg/kg和15mg/kg,因此后续研究选择甜菜粉为天然培养基。(2)对产洛伐他汀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添加前体物质维生素B2(添加量0.15%)可使洛伐他汀产量有显着提高(134 mg/kg),比照组提高41%.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前体物质添加量(A)>接种量(D)>发酵时间(C)>发酵温度(B)(最佳提取工艺为A2B3C1D2)。当维生素B2添加量为0.15%,接种量16%,在32→30℃下发酵5 d(前3天32℃,后2天30℃),洛伐他汀产量达到146.4 mg/kg,比优化前提高54.1%.(3)冠突散囊菌对甜菊糖的转化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能特异转化甜菊糖苷中的Stv成分,且不转化甜菊糖中味质最佳的RA成分,经HPLC分析与LC-MS鉴定,Stv转化新产物为甜茶苷(RS)。进一步对其转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α-乳糖转化效率最高,但考虑到生产成本等因素,选择葡萄糖作为最适碳源,在添加量为0.9%时,发酵36 h,Stv的转化率为90.8%;最适氮源为豆粕粉,在添加豆粕粉为氮源36 h其转化率为93.5%.(4)用秀丽隐杆线虫对冠突散囊菌发酵液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通过测定线虫存活率,发现相同时间段内,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线虫的存活率比对照组高,镰孢霉发酵液中线虫的存活率则远低于对照组,表明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存在有利于线虫生长的物质,而镰孢霉发酵液中可能存在抑制物;测定线虫的头部摆动频率及身体弯曲频率,发现72 h时,实验组的头部摆动频率(95次/min)是对照组(41次/min)的2.32倍,身体弯曲频率(31次/min)是对照组(14次/min)的2.21倍,这说明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确实存在某些物质使线虫的运动功能显着增强;通过测定后代数目指标,发现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后代数目(285个)与对照组(291个)相比,两者并无显着差异,表明冠突散囊菌对线虫的生殖能力并无损害,综上,冠突散囊菌发酵液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为线虫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邱思佳[5](2016)在《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的同源表达及液态发酵条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曲霉(Monascus)作为重要的丝状真菌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当中。国内外对红曲霉产色素、莫纳可林K、γ-氨基丁酸研究较多;在遗传转化方面,对黑曲霉、米曲霉等其他丝状真菌研究较深入,但对红曲霉的遗传转化,特别是同源转化研究较少。酸性蛋白酶也称为天冬氨酸蛋白酶,是红曲霉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也是一种常用的蛋白水解酶。在酿酒中提高酸性蛋白酶含量,可强化蛋白质的水解,有利于酯的合成,从而改善酒品质。但目前酸性蛋白酶酶制剂成本高、活性低,不能广泛运用于生产。本论文以红曲霉的酸性蛋白酶为研究对象,通过扩增获取红曲霉的酸性蛋白酶基因,测序后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全长1188bp,其蛋白酶分子量预测为41.4 Ku。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配体,有一个卷曲螺旋区域,有信号肽,它最可能的剪切位点在第20和21位点间,为分泌型蛋白。无跨膜螺旋区,不能引发红曲霉的信号转导。红曲霉酸性蛋白酶有9个丝氨酸激酶潜在磷酸化位点、1个苏氨酸激酶潜在磷酸化位点、4个酪氨酸激酶潜在磷酸化位点。其序列与酸性蛋白酶的家族模式吻合,有两个功能位点,且与赤曲霉的酸性氨蛋白酶以相同速率进化。环境对该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为:当环境水分含量为80%时,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转录水平达到最大;培养温度为23℃时,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转录水平达到最大;pH为6-7时,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转录水平较高。课题对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的重组载体进行了构建,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技术将重组载体导入红曲霉。结果表明:载体pBC-Hygro能够实现红曲霉目的基因的同源转化,且用该载体构建的重组子遗传稳定性较好。在其启动子Neurospora crassa cpc-1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强启动,获得目的基因的高表达。红曲霉转化子中酸性蛋白酶基因的转录水平是野生型菌株的3.3倍。同时,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红曲霉遗传转化,成功实现了受体细胞红曲霉孢子的转化。此外,对红曲霉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单因素变量优化,其结果表明:每100mL水加入麦芽糖13g、酵母提取物10.4g、CuCl2·2H2O 0.04g、KCl 0.018g、CaCl20.022g时,发酵产生的酸性蛋白酶酶活可达到68U/mL。同时,发酵条件响应面分析的结果表明:温度30.9℃,pH6,转速244rpm时,获得酸性蛋白酶酶活响应值最大为72.345U/mL。红曲霉菌丝量在发酵第8天开始趋于稳定,而发酵产生的酸性蛋白酶酶活在7天后开始减小。

唐梦醒[6](2014)在《基于固态纳米孔的蛋白质BSA单分子检测及红曲菌中桔霉素和MonacolinK合成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孔作为高灵敏传感领域最有潜力的方法之一,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固态纳米孔传感就成为单分子检测与分析通用的方法,它除了被用于DNA的检测外,纳米孔检测技术还被应用于更多种类生物大分子样品如蛋白质分子及纳米颗粒的检测。纳米孔是在薄膜上制备或组装的,尺寸一般在10-1102纳米量级之间。在处于电解液溶液下的纳米孔薄膜两侧施加偏置电压时,带电颗粒就在电场力作用下穿过该纳米孔。带电样品穿过纳米孔通道的这个过程,被称为易位。易位行为将引起离子电流的瞬间变化,表现为短时的尖峰。每个尖峰对应一个易位事件。通过对电流变化及易位时间的分析可用于颗粒大小,表面性质及运动行为的表征。红曲菌是一种重要的丝状真菌,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产物,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和降血脂的药物,但同时又能产生对人类有害的桔霉素,因此控制桔霉素的含量是红曲菌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是利用基因敲除方法对桔霉素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进行研究,为了解红曲菌中桔霉素的代谢途径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金纳米棒(AuNPs)为样品,通过对其易位行为的研究,为纳米孔传感器在蛋白质方面的研究提供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支持和参考。第二部分是以实验室现存的34株红曲菌为材料,用PCR扩增方法分别对桔霉素与Monacolin K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扩增,最后对ctnF基因缺失菌株进行验证及用HPLC方法检测菌株次级代谢产物桔霉素和色素的含量,为红曲菌种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1.使用氮化硅材料纳米孔芯片,初步研究了BSA和金纳米棒的易位行为。建立了使用纳米孔检测蛋白质生物分子样品和纳米颗粒样品的方法。2.对蛋白质分子及纳米颗粒的易位信号进行统计与分析。建立了分子易位运动模型,根据实际易位实验条件参数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实验统计结果吻合,实现了分子真实易位事件的分析。根据实验中所得易位信号,总结了常见的易位信号类型。3.根据实验结果对固态纳米孔周围及孔内电场进行了模拟,得到同一纳米孔在不同电压下电场强度的比较。电压越大,分布在孔周围的电场越强,分子易位的速度就越快,易位的分子就越多。本部分旨在探究氮化硅纳米孔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为后续纳米孔传感器在蛋白质的研究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1.对34株红曲菌进行活化,提取活化菌株的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设计出扩增引物,进行桔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扩增及Monacolin K合成相关基因的扩增,并对Monacolin K合成基因mokB和调节基因mokH进行打点杂交的验证。2.根据核糖体RNA的大亚基(LSU)的D1/D2区域的基因序列,利用Oligo软件进行引物设计,对34株红曲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随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得到只有菌种5和菌种6在约71bp位置处的一个碱基A与其他菌种在此位置的G不同,此结果与对桔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扩增结果可以表明菌种5和菌种6属于红色红曲菌。3.对转入了ctnF基因的打靶载体的转化子进行筛选验证获得ctnF基因缺失株,并对原始菌株As3.4384和缺失株的次级代谢产物桔霉素及红曲色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发现ctnF缺失菌株桔霉素产量较出发菌株降低约34%;红曲色素的产量比出发菌株降低约72%,从而验证ctnF基因与桔霉素和红曲色素的合成相关。本课题旨在对红曲菌在分子方面进行研究,为后续进一步对红曲菌种的分子分型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吴芳彤[7](2014)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红曲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红曲菌,作为一种真菌广泛应用于传统发酵食品中。近年来,由于其活性代谢产物洛伐他汀(Lovastatin)受到广泛关注。红曲作为红曲菌最具代表性的发酵产物,是福建特色自然生物资源。当前,红曲菌存在的如菌种不明确、洛伐他汀产量低等许多问题,限制了福建红曲及其发酵产品的推广和发展。因此,本课题以福建特色产品红曲类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洛伐他汀在固态发酵培养过程中的形成机理并进行适当调控,旨在获得高产洛伐他汀的专用红曲。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1)建立了一个快速高效的测定红曲菌发酵液中洛伐他汀含量的HPLC分析法。色谱条件为Shim-pack5μm,250×4.6mm;检测波长238nm;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水(0.15%磷酸)80-20;流速1.0mL/min。在上述色谱条件下20min内即可检测出样品中洛伐他汀的含量。该检测方法方便、高效、精确,在0.100-3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红曲相关产品洛伐他汀的检测。(2)从不同红曲样品中筛选获得24株洛伐他汀产生菌株,对其进行了菌落形态观察和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菌丝萌发最适温度28-30℃、最适pH值3.1-4.0;最优生长抑制剂氯霉素。经液态发酵结果显示,Nl-2. N5-3和N7-4三株红曲菌洛伐他汀产量最高,分别为9.809mg/L、6.032mg/L和5.723mg/L。(3)采用氯化苄法提取红曲菌总DNA,利用ITS-rDNA序列片段进行扩展和测序,经GenBank数据库中Blastn工具序列比对发现,除N1-2属于Eurotium cristatum外,其它菌株分属于五类红曲菌:Monascus kaoliang、Monascus purpureus、Monascus sp.、Monascus rutilus和Monascus ruber。(4)经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优化,结果表明,菌株N7-4发酵生产红曲实验中,对红曲富含洛伐他汀含量影响显着的因子为pH值、柠檬酸三钠和硫酸锌含量,最优参数分别为:5.89、1.02g/100g和1.83mg/100g,经最优发酵条件下,红曲中洛伐他汀含量达2629.53mg/kg。应用Mond方程和Logistic模型,经MATLAB软件构建洛伐他汀生成动力学数学模型为P(t)=0.0389·(10.6075·xp(0.1988t))/[1-(10.6075/93)·(1-exp(0.1988t))]-10.6075)+0.0003·467.8068-ln(0.8852+0.1148exp(0.1988t)),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动力学曲线与实际试验值拟合良好。

鲁利平[8](2013)在《红曲菌9901固态发酵抗高浓度甘油抑制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固态发酵是我国的传统发酵技术,随着固态发酵技术的发展,及固态发酵耗水少,产量高,酶活大且比较稳定等优势,使其在微生物活性产物的生产、农业废弃物的生物转化、环境控制等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很多有关液、固态发酵比较的研究已证明固态发酵可以耐受更高的底物浓度,缓解分解代谢阻遏效应,但相关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太清楚。本文以Monascus purpureus9901发酵产Monacolin K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底物耐受性和动力学方面进行液、固态发酵的比较,然后从菌体脱氢酶活性,菌丝形态,细胞通透性,固态发酵微观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机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几种不同的固态基质吸附和解吸甘油能力的比较,筛选出以甘蔗渣为固态发酵的载体,然后以M. purpureus9901固态发酵产Monacolin K并与液态发酵进行比较,发现在甘油含量为18%-34%浓度范围内,液态发酵Monacolin K得率逐渐降低,且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而固态发酵在26%甘油时达到最大值(11.3mg/g)。对以甘蔗渣为载体固态发酵产Monacolin K的实验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最适甘油含量为26%,最适氮源为大豆粉,最佳含量为5%,最适初始含水量为51%,最佳接种量为20%,最适颗粒度为1mm,在此条件下Monacolin K得率达到最大值12.9mg/g。(2)以琼脂为载体固态发酵产Monacolin K,首先确定了最佳的琼脂含量和颗粒度分别为4%和4×4×4mm3,在此条件下比较液、固态发酵产Monacolin K的最佳甘油浓度和发酵动力学,结果表明液态发酵在14%甘油时Monacolin K含量达到最大(710.92mg/L),而固态发酵18%甘油时达到最大(1895.45mg/L)。动力学实验表明在两种发酵体系内,菌体量,Monacolin K含量及甘油消耗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固态发酵的Monacolin K最大值(2047.03mg/L)是液态(458.37mg/L)的4.47倍,固态发酵菌体的生产能力是液态的4.15倍,且固态发酵的动力学参数均比液态大。(3)通过对微生物脱氢酶活性,菌体形态,细胞通透性,固态发酵微观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固态发酵条件下M. purpureus9901的脱氢酶活性是液态的4倍左右,而且酶稳定性比较好,而细胞脂肪酸组成表明固态发酵细胞膜通透性比较好,可以向胞外分泌更多的Monacolin K,Monacolin K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消耗能量,而脱氢酶既是细胞呼吸的主干酶系,可以为其分泌提供能量,它又是Monacolin K合成的组成酶,酶活越高则促进其合成,此外固态条件下的菌丝体则较为茁壮,且有利于菌体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微环境,使得红曲菌9901在固态发酵条件下产Monacolin K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魏巍[9](2013)在《红曲霉发酵合成洛伐他汀的研究》文中指出红曲霉次级代谢产物洛伐他汀能够特异性抑制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因此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本文从高产洛伐他汀的红曲霉菌株筛选出发,获得一株生产洛伐他汀能力较高的菌株H8红曲霉。通过HPLC-MS法对发酵液中的洛伐他汀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为开环酸型洛伐他汀。通过碱水解方法成功将洛伐他汀内酯型标准品水解转化为开环酸形式,开环收率可达91.6%。建立H8红曲霉摇瓶发酵洛伐他汀动力学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菌体生长的动力学过程, Leudeking-Piret方程描述了产物合成的动力学过程,Leudeking-Piret-Like方程描述了底物消耗的动力学过程,为最佳发酵条件的控制与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摇瓶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元正交回归多项式设计优化,确定最优培养基组成成分:甘油60mL/L,NaNO33g/L,黄豆粉3g/L,K2HPO41g/L,MgSO4·7H2O0.5g/L,KCl0.5g/L,FeSO4·7H2O0.01g/L,pH5.0。最优工艺参数:培养温度28.43℃,接种量10.10%,溶氧量96.7%,培养时间15d。在此培养条件下,得到H8红曲霉发酵合成洛伐他汀的产量为142.51mg/L。在培养条件的优化过程中发现,色素积累过程与洛伐他汀的积累过程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培养温度较高、菌丝接着量较大的情况下,红曲霉代谢途径易朝向色素合成积累的分支进行,进而使洛伐他汀的产量下降。最后,以酵母细胞为例,研究了外源诱导子对红曲霉生产洛伐他汀能力的促进作用。确定在H8红曲霉发酵初始培养时添加培养2d的酵母破壁液1.5mL,能够使洛伐他汀产量达到最大值334.01mg/L,较对照组提高了1.35倍。H8红曲霉发酵时间也由对照组的15d缩短为13d,节省了发酵过程中的生产成本。

欧阳泽智[10](2012)在《红曲霉荞麦的固态发酵及其产物降血脂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荞麦为固态发酵基质,Monacolin K为指标,考察红曲霉FK-01的固态发酵工艺;探讨荞麦红曲中Monacolin K的提取工艺:考察红曲霉荞麦固态发酵产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及体重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考察了初始含水量、pH值、装料量、接种量、种龄、补水方式、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8个因素对红曲霉荞麦固态发酵产MonacolinK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初始含水量、装料量、接种量和培养时间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然后对附加碳、氮源,无机盐的种类及含量进行了考察。在Monacolin K提取工艺的试验中,以Monacolin K得率为指标,首先对影响Monacolin K得率的各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使用正交试验优选了工艺参数。最后对固态发酵产物的降血脂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两周,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同时灌胃给予荞麦红曲粉小(300mg/kg)、中(600mg/kg)、大(1200mg/kg)三个剂量,测定荞麦红曲对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结果:红曲霉荞麦固态发酵产Monacolin K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50mL三角瓶装15g荞麦米,并调整初始含水量为70%,初始pH为2.0,补水方式为每次补10%,共计4次,添加4%可溶性淀粉、0.2%NH4NO3、1%酵母膏、0.3%KH2P04、0.2%MgSO4,接种10%种龄为48h的种子液,培养温度为26℃,静置培养17天。荞麦红曲中Monacolin K的适宜提取条件为:以65%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2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h。在高脂饲料所致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中,荞麦红曲中、大剂量组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TG、TC和LDL-C,并可显着升高HDL-C;荞麦红曲小剂量组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TG和LDL-C,对TC和HDL-C也有一定影响。结论:1.培养条件对红曲霉的生长及Monacolin K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固态发酵产物中Monacolin K的含量最高可达2.8mg/g。2.采取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为荞麦红曲中Monacolin K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提供了一种既简易可行又经济有效的方法。3.红曲霉荞麦固态发酵产物能显着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含量,对高脂血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因此研究和开发荞麦红曲保健食品及药品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固体发酵生产Monacolin K的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发酵生产Monacolin K的动力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紫红曲霉发酵薏米促α-生育酚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紫红曲霉及其固态发酵
    1.2 薏米及其活性物质
    1.3 发酵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生育酚及α-生育酚
        1.4.1 结构和性质
        1.4.2 生物合成
        1.4.3 提取制备
        1.4.4 富集高产
    1.5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6 立题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紫红曲霉发酵促生育酚高产的杂粮基质筛选
        1.7.2 紫红曲霉发酵促α-生育酚富集工艺优化及发酵动力学模型构建
        1.7.3 基于转录组学的紫红曲霉固态发酵薏米促α-生育酚富集机理初探
第二章 紫红曲霉发酵促生育酚高产的杂粮基质筛选
    引言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水分
        2.2.2 灰分
        2.2.3 总淀粉
        2.2.4 总糖
        2.2.5 脂肪
        2.2.6 总蛋白
        2.2.7 发酵工艺
        2.2.8 感官评价
        2.2.9 色价分析
        2.2.10 生育酚测定
    2.3 结果分析
        2.3.1 杂粮原料感官
        2.3.2 杂粮的营养
        2.3.3 菌株活化与复检
        2.3.4 发酵工艺
        2.3.5 发酵产物感官分析
        2.3.6 发酵产物色价评价
        2.3.7 发酵产物生育酚测定
        2.3.7.1 标品检测及标曲制作
        2.3.7.2 生育酚含量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薏米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及动力学模型构建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发酵方法
        3.2.2 生物量测定方法
        3.2.3 薏米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3.2.3.1 薏米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3.2.3.2 薏米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3.2.4 α-生育酚含量的测定
        3.2.5 薏米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动力学模型构建
        3.2.5.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构建
        3.2.5.2 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构建
        3.2.5.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构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薏米紫红曲霉促α-生育酚富集的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α-生育酚最佳收获期确定
        3.3.3 薏米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3.3.4 响应面分析结果
        3.3.5 薏米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
        3.3.5.1 薏米紫红曲霉固态发酵动力学曲线
        3.3.5.2 菌体生长动力模型拟合结果
        3.3.5.3 产物合成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
        3.3.5.4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的薏米红曲霉固态发酵促α-生育酚高产机理初探
    引言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RNA提取
        4.2.2 RNA-Seq文库构建及测序
        4.2.3 数据组装
        4.2.4 基因功能注释与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录组组装与统计
        4.3.2 基因功能注释
        4.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3.4 代谢途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功能红曲研发与红曲色素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曲霉的简介
    1.2 红曲霉的分类和形态
        1.2.1 红曲霉的分类
        1.2.2 红曲霉的形态
    1.3 红曲霉的主要代谢产物
        1.3.1 莫那可林K
        1.3.2 红曲色素
        1.3.3 桔霉素
    1.4 红曲霉中的其它代谢产物
        1.4.1 麦角甾醇
        1.4.2 γ-氨基丁酸
        1.4.3 多不饱和脂肪酸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曲米中莫那可林K和总砷含量测定方法的确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红曲米中莫那可林K含量的测定
        2.4.2 红曲米中总砷含量的测定
    2.5 结果讨论
        2.5.1 红曲米中莫那可林K含量的测定
        2.5.2 红曲米中总砷含量的测定
    2.6 结论
第三章 功能性红曲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3 仪器与设备
    3.4 方法
        3.4.1 红曲霉发酵生产莫那可林K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4.2 种子液的制备
        3.4.3 莫那可林K的固态发酵、制备
        3.4.4 种子液条件的优化
        3.4.5 水分含量的测定
        3.4.6 固体培养基pH的测定
        3.4.7 单因素试验
        3.4.8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试验
        3.4.9 Box-Benhnken优化红曲霉产莫那可林K
    3.5 结果与分析
        3.5.1 种子液条件的优化
        3.5.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5.3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分析
        3.5.4 Box-Benhnken试验结果分析
        3.5.5 红曲米中总砷的含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那可林K提取条件的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3 仪器与设备
    4.4 试验方法
        4.4.1 单因素实验
        4.4.2 Box-Benhnken优化莫那可林K的提取条件
    4.5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单因素试验
        4.5.2 Box-Benhnken优化莫那可林K的提取条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曲色素的分离纯化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3 仪器与设备
    5.4 试验方法
        5.4.1 红曲色素的提取
        5.4.2 红曲色素分离纯化
        5.4.3 红曲色素检测
    5.5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5.1 柱层析(CC)分离红曲色素
        5.5.2 薄层析法(TCL)分离红曲色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红曲色素的发酵、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红曲色素概述
        1.1.1 红曲色素的组成及结构
        1.1.2 红曲色素的性质与功能
    1.2 红曲色素的应用领域
        1.2.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2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2.3 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1.2.4 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
    1.3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红曲色素的研究进展
        1.3.1 红曲色素生产菌种
        1.3.2 红曲色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及其调控
        1.3.3 固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研究现状
        1.3.4 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红曲色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剂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曲色素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2.3.2 红曲色素产生菌的生长与发酵性能测试
        2.3.3 红曲色素产物的定性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3章 紫色红曲霉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营养因子对M. purpureus产红曲色素的影响
        3.3.2 葡萄糖和甘油协同作用对M. purpureus产红曲色素的影响
        3.3.3 响应面法优化M. purpureus产红曲色素的液态培养基组成
        3.3.4 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4章 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固态发酵基质及含水量对M. purpureus产色素的影响
        4.3.2 不同营养因子对M.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影响
        4.3.3 不同发酵条件对M.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影响
        4.3.4 正交实验优化M.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工艺条件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5章 红曲色素的提取浓缩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剂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分析方法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
        5.3.2 红曲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冠突散囊菌发酵产洛伐他汀及对甜菊糖的生物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甜菜资源概况
        1.1.1 甜菜简介
        1.1.2 甜菜主要化学成分及营养功能
        1.1.3 甜菜粕简介
        1.1.4 甜菜粕营养成分
    1.2 冠突散囊菌研究概况
        1.2.1 冠突散囊菌简介
        1.2.2 冠突散囊菌活性研究
        1.2.2.1 抗氧化
        1.2.2.2 其他活性
        1.2.3 冠突散囊菌的作用研究
        1.2.3.1 冠突散囊菌的抑菌作用
        1.2.3.2 冠突散囊菌的产酶特性研究
        1.2.3.3 冠突散囊菌的色素研究
        1.2.3.4 冠突散囊菌安全性
        1.2.3.5 冠突散囊菌代谢产物降血脂功能
    1.3 洛伐他汀研究概况
        1.3.1 洛伐他汀概述
        1.3.2 洛伐他汀降血脂作用机理
        1.3.3 他汀类药物的其他作用
    1.4 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产洛伐他汀
        1.4.1 前体物质对固态发酵的影响
        1.4.2 温度对固态发酵的影响
        1.4.3 发酵时间对固态发酵的影响
        1.4.4 接种量对固态发酵的影响
        1.4.5 初始pH对固态发酵的影响
        1.4.6 含水率对固态发酵的影响
    1.5 甜菊及甜菊糖苷
        1.5.1 甜菊简介
        1.5.2 甜菊糖苷的组分及结构
        1.5.3 甜菊糖的生物活性
        1.5.3.1 降血压作用
        1.5.3.2 降血糖作用
        1.5.3.3 抗炎和抗癌作用
        1.5.3.4 免疫调节
        1.5.3.5 其他作用
    1.6 秀丽隐杆线虫用于安全性评估
        1.6.1 秀丽隐杆线虫概况
        1.6.2 安全性评估指标
        1.6.2.1 致死率
        1.6.2.2 个体发育
        1.6.2.3 线虫运动状态的变化
        1.6.2.4 生殖能力
        1.6.2.5 用于神经毒性研究
        1.6.2.6 线虫体内酶活性的测定
        1.6.2.7 抗衰老研究
        1.6.3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快速筛选的毒性评估
    1.7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冠突散囊菌发酵甜菜产洛伐他汀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冠突散囊菌的活化
        2.2.2 冠突散囊菌孢子悬液制备
        2.2.3 接种与发酵条件
        2.2.4 洛伐他汀标准溶液配制
        2.2.5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6 TLC法分析洛伐他汀
        2.2.7 冠突散囊菌孢子粉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冠突散囊菌生长状况
        2.3.2 冠突散囊菌在甜菜粉培养基上生长状况
        2.3.3 洛伐他汀的TLC分析
        2.3.4 冠突散囊菌孢子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冠突散囊菌产洛伐他汀的发酵特性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材料与试剂
        3.1.4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3.2.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2.3 不同菌株产洛伐他汀含量比较
        3.2.4 不同前体物质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2.5 前体物质添加量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2.6 发酵温度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2.7 发酵时间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2.8 接种量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2.9 正交实验法优化洛伐他汀发酵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菌株产洛伐他汀的含量分析
        3.3.2 洛伐他汀标准曲线
        3.3.3 冠突散囊菌固体发酵物中洛伐他汀含量的HPLC分析
        3.3.4 不同前体物质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3.5 温度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3.6 发酵时间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3.7 前体添加量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3.8 接种量对洛伐他汀产量影响
        3.3.9 正交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冠突散囊菌对甜菊糖的生物转化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材料与试剂
        4.1.4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转化方法
        4.2.2 甜菊糖的检测
        4.2.3 菌体量的测定
        4.2.4 新产物的LC-MS分析
        4.2.5 标准曲线制作与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tv与RS标准曲线绘制
        4.3.2 水解Stv菌株的筛选
        4.3.3 冠突散囊菌对甜菊糖的转化
        4.3.4 新产物的定性分析
        4.3.5 冠突散囊菌对甜菊糖的转化特性
        4.3.6 碳源对冠突散囊菌转化Stv的影响
        4.3.7 葡萄糖添加量对冠突散囊菌转化Stv的影响
        4.3.8 不同氮源对冠突散囊菌转化Stv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冠突散囊菌发酵产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5.1 材料与设备
        5.1.1 秀丽隐杆线虫
        5.1.2 材料与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线虫培养
        5.2.2 线虫同步化处理
        5.2.3 不同真菌发酵液
        5.2.4 暴露方法
        5.2.5 安全性评估指标
        5.2.5.1 线虫头部摆动频率
        5.2.5.2 身体弯曲频率测定
        5.2.5.3 后代数目测定
        5.2.5.4 存活率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时期线虫显微镜观察结果
        5.3.2 不同样品溶液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
        5.3.3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线虫头部摆动频率的影响
        5.3.4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线虫身体弯曲频率的影响
        5.3.5 不同发酵液对线虫后代数目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及专利
致谢

(5)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的同源表达及液态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1 绪论
    1.1 红曲霉概述
    1.2 红曲霉的形态与结构
    1.3 红曲霉的重要代谢特性及产物
    1.4 酸性蛋白酶的应用
    1.5 真菌酸性蛋白酶的酶学特性
        1.5.1 酸性蛋白酶的基本酶学特性
        1.5.2 国内外酸性蛋白酶研究现状
        1.5.3 影响酸性蛋白酶产量的因素
    1.6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研究
        1.6.1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1.6.2 丝状真菌的强启动子
    1.7 微生物发酵条件优化研究现状
    1.8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8.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8.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2 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的序列特征及环境胁迫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菌株
        2.2.2 工具软件
        2.2.3 主要试剂、配方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红曲霉Asp的克隆
        2.3.2 Asp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 Asp环境胁迫性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sp的克隆
        2.4.2 家族和开放阅读框检验
        2.4.3 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Asp蛋白预测分析
        2.4.4 信号肽预测
        2.4.5 亲疏水性分析
        2.4.6 跨膜结构域预测
        2.4.7 激酶磷酸化修饰位点预测
        2.4.8 功能位点预测
        2.4.9 进化树构建
        2.4.10 分子钟假说检验
        2.4.11 Asp胁迫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Asp基因的同源表达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载体及菌株
        3.2.2 主要试剂和配制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重组载体的构建
        3.3.2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红曲霉实验
        3.3.3 转化子的性能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重组载体的构建
        3.4.2 红曲霉转化子菌株的获得
        3.4.3 红曲霉转化株酸性蛋白酶合成特性
        3.4.4 转化子传代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合成的液态发酵条件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主要试剂及配制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制作酪氨酸浓度标准曲线
        4.3.2 单因素变量液态发酵
        4.3.3 响应面分析实验设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酪氨酸浓度标准曲线
        4.4.2 培养基配方单因素变量结果
        4.4.3 响应面分析结果
        4.4.4 红曲霉生长曲线和酸性蛋白酶曲线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C. ASP基因序列及其所编码的氨基酸
    D. 表达载体PBC-HYGRO图谱
    E. HPH基因序列
    F. 熔解曲线

(6)基于固态纳米孔的蛋白质BSA单分子检测及红曲菌中桔霉素和MonacolinK合成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基于固态纳米孔的蛋白质 BSA 单分子检测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纳米孔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1.3 纳米孔的种类
        1.3.1 生物纳米孔
        1.3.2 固态纳米孔
        1.3.3 混合纳米孔
        1.4 固态纳米孔的制备
        1.4.1 FIB 制备
        1.4.2 固态纳米孔的表征及磨破的分析
        1.5 纳米孔在分子检测和诊断学中的应用
        1.5.1 基于纳米孔的DNA及病毒颗粒的检测
        1.5.2 基于纳米孔的蛋白质的检测
        1.6 纳米孔对蛋白质检测的研究意义及前景
        1.7 本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固态纳米孔检测蛋白质 BSA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实验步骤
        2.5 蛋白质检测的结果及分析
        2.5.1 蛋白质 BSA 粒径的检测及其结构图
        2.5.2 易位事件的定义
        2.5.3 易位信号的统计分析
        2.5.4 蛋白质 BSA 与尿素(Ure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的分析
        2.5.5 经尿素变性后蛋白质 BSA 的固态纳米孔检测结果的分析
        2.6 讨论
        2.6.1 芯片完整性对固态纳米孔检测试验的影响
        2.6.2 蛋白质 BSA 分子在纳米孔中易位的运动状态的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态纳米孔检测金纳米棒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步骤
        3.4 金纳米棒易位结果与分析
        3.4.1 固态纳米孔芯片及金纳米棒的表征
        3.4.2 金纳米棒易位事件的分类
        3.4.3 金纳米棒在不同电压下易位事件的统计分析
        3.5 纳米孔周围及孔内电场的模拟
        3.5.1 Comsol 模拟软件的建模方法
        3.5.2 同一孔径不同电压下的电场模拟
        3.6 讨论
        3.6.1 固态纳米孔孔径大小的选择
        3.6.2 KCl 电解液浓度对检测物质的影响
        3.6.3 外加电压的选择对纳米孔检测实验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红曲菌中桔霉素和 Monacolin K 合成基因的研究
    第四章 综述
        4.1 前言
        4.2 桔霉素及其合成相关基因
        4.3 Monacolin K 及其合成相关基因
        4.4 红曲菌基因敲除
        4.4.1 基因敲除
        4.4.2 基因敲除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4.4.3 基因敲除方法在真菌菌种中的应用
        4.5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4.5.1 本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4.5.2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五章 红曲菌种中产桔霉素和 Monacolin K 菌株的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菌种和质粒
        5.2.2 酶和试剂
        5.2.3 缓冲溶液
        5.2.4 培养基
        5.2.5 实验设备
        5.3 实验步骤
        5.3.1 菌种的培养
        5.3.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5.3.3 引物序列
        5.3.4 PCR 扩增
        5.3.5 探针的标记
        5.3.6 红曲菌打点杂交
        5.3.7 As3.4383 和 ctnF 缺失菌株次级代谢产物桔霉素及红曲色素含量的测定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红曲菌种基因组 DNA 的提取
        5.4.2 桔霉素合成相关基因在红曲菌中的分布
        5.4.3 Monacolin K 合成相关基因在红曲菌中的分布
        5.4.4 通过扩增核糖体大亚基 LSU 的 D1/D2 区域片段对红曲菌分子分型的研究
        5.4.5 桔霉素合成相关基因 ctnF 缺失菌株的验证
        5.4.6 ctnF 缺失菌株代谢产物桔霉素含量的测定
        5.5 本章小结
        5.6 讨论
        5.6.1 34 株红曲菌及转化子基因组 DNA 的提取
        5.6.2 长片段聚合酶链式反应
        5.6.3 ctnF 基因功能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第一部分
        6.1.1 工作总结
        6.1.2 前景展望
        6.2 第二部分
        6.2.1 工作总结
        6.2.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红曲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红曲菌形态
        1.1 红曲菌生态习性和菌落形态
        1.2 红曲菌的繁殖
    2 ITS鉴定在真菌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2.1 以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
        2.2 rDNA-ITS序列分析的结构与特点
        2.3 ITS序列分析在真菌种类鉴定中的原理及其应用
    3 红曲固态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3.1 发酵条件对红曲固态发酵的影响
        3.2 菌种遗传特性对红曲固态发酵的影响
    4 红曲菌主要代谢产物洛伐他汀的研究概述
        4.1 Monacolin类物质的发现及理化特性
        4.2 Monacolin类物质生物合成机理
        4.3 洛伐他汀作用机理
        4.4 红曲制曲及黄酒酿制过程中洛伐他汀的代谢合成和调控研究
    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5.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洛伐他汀HPLC检测条件的优化
    1 材料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剂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1.4 待测样品的处理
        1.5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条件
        1.6 流动相的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动相的选择
        2.2 检测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2.3 回收率的测定
        2.4 重复性的测定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方法可行性分析
    3 结论
第三章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试剂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红曲霉菌种的分离
        2.2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2.3 菌株的生长特性
        2.4 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的筛选结果
        3.2 菌株形态学的观察
        3.3 菌株的生长特性试验结果
        3.4 洛伐他汀产生菌试验结果
    4 结论
第四章 24株洛伐他汀产生菌株的ITS鉴定
    1 材料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剂
        1.3 试验材料
        1.4 主要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霉菌总DNA的抽提
        2.2 ITS-PCR扩增
        2.3 ITS-PCR产物的胶回收
        2.4 克隆与筛选
        2.5 质粒DNA的抽提
        2.6 双酶切验证
        2.7 霉菌的ITS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总DNA的提取结果
        4.2 ITS-PCR扩增结果
        4.3 ITS-PCR扩增产物克隆子的PCR鉴定结果
        4.4 测定序列与GenBank中核酸序列数据库同源性比较
    5 结论
第五章 富含洛伐他汀红曲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洛伐他汀生成动力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实验室红曲的制备
        2.2 实验室红曲制备条件的优化分析
        2.3 固态发酵洛伐他汀生成动力学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优发酵条件
        3.3 固态发酵洛伐他汀生成动力学研究
    4 结论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红曲菌9901固态发酵抗高浓度甘油抑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固态发酵特性
    1.2 固态发酵的研究现状
        1.2.1 固态发酵应用研究现状
        1.2.2 固态发酵机理研究现状
        1.2.3 红曲菌产 Monacolin K 的研究现状
    1.3 立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微生物菌株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固态载体的筛选
        2.2.2 甘蔗渣为载体时液、固态发酵最佳甘油浓度的比较
        2.2.3 琼脂含量的确定
        2.2.4 颗粒度的确定
        2.2.5 琼脂为载体时液、固态发酵最佳甘油浓度的比较
        2.2.6 液、固态发酵动力学比较
        2.2.7 液、固态发酵 M. purpureus 9901 的甘油脱氢酶活性的比较
        2.2.8 液、固态发酵细胞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2.2.9 液、固态发酵 M. purpureus 9901 形态的比较
        2.2.10 固态发酵甘油浓度梯度的验证
    2.3 分析方法
        2.3.1 Monacolin K 含量的测定
        2.3.2 菌体量的测定
        2.3.3 甘油的检测
        2.3.4 脂肪酸的测定
        2.3.5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甘蔗渣为载体固态发酵生产 Monacolin K
        3.1.1 固态发酵载体的筛选
        3.1.2 甘油浓度对 M. purpureus 9901 液、固态发酵产 Monacolin K 的影响
        3.1.3 氮源种类对 M. purpureus 9901 固态发酵产 Monacolin K 的影响
        3.1.4 大豆粉含量对 M. purpureus 9901 固态发酵产 Monacolin K 的影响
        3.1.5 初始含水量对 M. purpureus 9901 固态发酵产 Monacolin K 的影响
        3.1.6 接种量对 M. purpureus 9901 固态发酵产 Monacolin K 的影响
        3.1.7 颗粒度对 M. purpureus 9901 固态发酵产 Monacolin K 的影响
    3.2 琼脂作为载体固态发酵产 Monacolin K
        3.2.1 琼脂含量的确定
        3.2.2 琼脂块颗粒度的确定
        3.2.3 M. purpureus 9901 在两种不同发酵体系下的最佳甘油浓度的比较
        3.2.4 M. purpureus 9901 在两种不同发酵体系下的发酵动力学比较
    3.3 固态发酵抗高浓度底物抑制机理的研究
        3.3.1 脱氢酶活性的比较
        3.3.2 固、液态培养红曲菌细胞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3.3.3 M. purpureus 9901 在两种不同发酵体系内的形态的比较
        3.3.4 固态发酵颗粒内甘油浓度梯度的验证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红曲霉发酵合成洛伐他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2 洛伐他汀的降血脂机理
    1.3 红曲霉代谢产物
    1.4 洛伐他汀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洛伐他汀产生菌的筛选及产物结构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3 小结
3 洛伐他汀产生菌的发酵动力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4 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3 小结
5 酵母菌对洛伐他汀的诱导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10)红曲霉荞麦的固态发酵及其产物降血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红曲霉荞麦固态发酵产Monacolin K发酵工艺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荞麦红曲中Monacolin K提取工艺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荞麦红曲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降脂作用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固体发酵生产Monacolin K的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紫红曲霉发酵薏米促α-生育酚富集研究[D]. 宋增光. 贵州大学, 2020(02)
  • [2]功能红曲研发与红曲色素分离技术研究[D]. 李同乐.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9)
  • [3]红曲色素的发酵、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D]. 杨洋.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8)
  • [4]冠突散囊菌发酵产洛伐他汀及对甜菊糖的生物转化研究[D]. 赵文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5]红曲霉酸性蛋白酶基因的同源表达及液态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 邱思佳. 重庆大学, 2016(03)
  • [6]基于固态纳米孔的蛋白质BSA单分子检测及红曲菌中桔霉素和MonacolinK合成基因的研究[D]. 唐梦醒. 南昌大学, 2014(01)
  • [7]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红曲发酵条件的优化[D]. 吴芳彤.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1)
  • [8]红曲菌9901固态发酵抗高浓度甘油抑制机理的研究[D]. 鲁利平. 江南大学, 2013(S1)
  • [9]红曲霉发酵合成洛伐他汀的研究[D]. 魏巍.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10]红曲霉荞麦的固态发酵及其产物降血脂作用的研究[D]. 欧阳泽智. 延边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固体发酵生产莫纳可林K的动力学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