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白芷论文_刘倩倩,叶浩婷,李放,王荣婷,田恩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杭白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芷,多样性,药材,多倍体,含量,挥发油,内酯。

杭白芷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倩,叶浩婷,李放,王荣婷,田恩伟[1](2018)在《杭白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杭白芷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可持续利用及品种选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已发表的18对白芷同属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对3个杭白芷种群[KZ(昆明)、NZ(南京)和XY(咸阳)]的53份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根据其基因型数据,分别采用Genepop 4.0、Gen ALEx6.4.1和Structure 2.2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差异及聚类分析。【结果】6个SSR位点共扩增出37.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6.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1.798个,Shanon信息指数(I)1.802,观测杂合度(Ho)0.245,期望杂合度(He)0.304,基因流(Nm)为1.340。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KZ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Na 3.8个,Ho 0.481,He 0.508)。3个杭白芷种群可聚类分成两组,KZ种群独成一组,NZ种群和XY种群聚为一组,表明XY种群与NZ种群亲缘关系较近。XY种群与NZ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较低(0.208),表明二者遗传分化程度较低,遗传差异较小;KZ种群与NZ种群和XY种群间的FST均较高(0.510和0.506),表明KZ种群与NZ种群和XY种群遗传分化程度较高,遗传差异较大。【结论】同属不同种的SSR引物具有一定通用性。不同来源地的杭白芷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总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应加大力度寻找其近缘野生资源,保障白芷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彩霞[2](2017)在《杭白芷的多倍体诱变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通过采用多倍体的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碱来处理杭白芷的幼苗顶芽,对经诱变的材料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检测分析,并从诱变多倍体的形态学特征(定性)和细胞内部染色体数量的测定(定量)来判断诱变是否成功。结果表明:杭白芷总的诱变成功率为78.9%左右。以3d处理为好,诱变率为100%。(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7年05期)

韦玮,杨秀伟,周媛媛[3](2017)在《杭白芷正丁醇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杭白芷70%乙醇水提取物的正丁醇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杭白芷70%乙醇水溶液提取物的正丁醇溶性部位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水合氧化前胡素(1)、独活属醇(2)、(-)-印枳苷(3)、(2'S,3'R)-3'-羟基印枳苷(4)、仲-O-β-D-吡喃葡萄糖基白当归素(5)、叔-O-β-D-吡喃葡萄糖基白当归素(6)、(2'R,3'S)-3'-羟基紫花前胡苷(7)、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8)、腺苷(9)、白当归素(10)、栓翅芹烯醇(11)。结论:杭白芷70%乙醇水提取物的正丁醇溶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游离香豆素类及其苷。(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7年05期)

韦玮,徐嵬,杨秀伟,何忠梅[4](2016)在《杭白芷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formosana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杭白芷70%乙醇水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42个化合物,分别为欧前胡素(1)、珊瑚菜内酯(2)、佛手酚(3)、独活属醇(4)、镰叶芹二醇(5)、异欧前胡素(6)、白当归素(7)、补骨脂素(8)、香柑内酯(9)、异栓翅芹烯醇(10)、日本当归醇A(11)、白术内酰胺(12)、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13)、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14)、(8E)-1,8-十七碳二烯-4,6-二炔-3,10-二醇(15)、栓翅芹烯醇(16)、白当归素乙醚(17)、异白当归脑(18)、伞形花内酯(19)、花椒毒酚(20)、欧芹酚甲醚(21)、别欧前胡素(22)、5-(2-乙酰氧基-3-羟基-3-甲基丁氧基)补骨脂素(23)、水合氧化前胡素(24)、氧化前胡素乙醚(25)、别异欧前胡素(26)、牧草栓翅芹酮(27)、氧化别欧前胡素(28)、异氧化前胡内酯(29)、腺嘌呤(30)、反式阿魏酸(31)、香草酸(32)、2-乙氧基-2-对羟基苯乙醇(33)、栓质花椒素(34)、异茴芹素(35)、花椒毒素(36)、尤劳帕替醇(37)、2,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38)、滨蒿内酯(39)、东印度缎木内酯醇(40)、印度榅桲素(41)、5-羟甲基糠醛(42)。结论除化合物1、3、6、7、10、13、14、16、21、24和2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杭白芷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6年15期)

陈莹,阿依登古丽,沈霞[5](2015)在《杭白芷茎、叶显微特征及其分泌道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杭白芷茎、叶显微特征及分泌道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生药学常规方法徒手切片、表面制片、半薄切片等,使用显微照相技术获取组织图及部分显微特征。从非腺毛、皮层厚角组织、维管束排列、木质部纤维束位置及分泌道的分布等方面对茎进行观察;从非腺毛、气孔、主脉维管束类型、排列及分泌道的分布等方面对叶片进行观察,同时找出杭白芷茎、叶分泌道的分布规律。结果:白芷茎由叁部分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皮层、维管束:表皮由一到多列类长方形细胞组成,有非腺毛;皮层较宽,薄壁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内含物,茎的棱角处存在有厚角组织;维管束为外韧型,木质部和韧皮部相对处均有分泌道分布。叶为异面叶,气孔多为不定式,主脉上薄壁组织中散在分泌道。结论:分泌道散在于茎的皮层、韧皮部和髓部的薄壁组织及叶脉、叶柄中,分泌物含量与其分布及数量相关。(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5年08期)

陈莹,胡正海,胡本祥,沈霞,颜永刚[6](2015)在《杭白芷根的分泌道超微结构与其挥发油分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杭白芷根中分泌道结构及其挥发油的分泌,并重点探讨分泌道中挥发油的分泌过程。结果显示:(1)杭白芷的分泌道是由上皮细胞围绕着的伸长的胞间隙,腔道内贮存着挥发油。(2)分泌道细胞的质体、细胞基质以及线粒体参与挥发油或其前体物质的合成。(3)在分泌道发育的后期,大量小泡与分泌细胞的液泡膜和细胞质膜融合,将其内的物质释放进入空腔。研究认为,杭白芷分泌道中挥发油主要合成部位为质体及细胞基质,之后以扩散渗透或通过膜质小泡与液泡及质膜融合这两种方式分泌到空腔内,丰富的线粒体可能为这一系列过程提供能量。(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培,陈京,周冰,许源,钱大玮[7](2014)在《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及其条件对杭白芷中香豆素及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药材初加工过程中不同干燥方法对杭白芷中香豆素及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优化和建立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及其条件。杭白芷鲜品洗净,经烘干、晒干、阴干、硫薰后晒干、石灰掩埋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后,粉碎,过60目筛,得24组样品。UHPLC-PAD同时测定其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含量,GC-MS测定其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含量。将24个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处理样品的分析结果标准化处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杭白芷药材中香豆素和挥发油类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带皮石灰掩埋干燥>带皮热风(100℃)干燥>带皮(40℃)干燥>去皮红外干燥>去皮热风(60℃)干燥>去皮热风(40℃)干燥>去皮晒干>带皮热风(60℃)干燥>去皮热风(100℃)干燥>去皮微波干燥>去皮热风(80℃)干燥>带皮晒干>带皮硫熏干燥>去皮硫熏干燥>带皮热风(120℃)干燥>带皮冷冻干燥>带皮红外干燥>去皮热风(120℃)干燥>去皮冷冻干燥>去皮石灰掩埋干燥>带皮热风(80℃)干燥>去皮阴干>带皮阴干>带皮微波干燥。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杭白芷药材中香豆素和挥发油类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杭白芷产地初加工方法以传统带皮石灰掩埋干燥处理为宜,次之为带皮热风(100℃)干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4年14期)

王鸣,孙浩,冯煦,顾红梅,张建华[8](2013)在《RP-HPLC测定杭白芷不同部位5种香豆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栽培杭白芷不同部位中5种香豆素的含量,为合理利用栽培杭白芷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250 mm×4.6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流速0.8 mL.min-1,柱温30℃;UV检测波长310 nm。结果:栽培杭白芷不同部位的5种香豆素的含量差异显着。结论:栽培杭白芷的根中5种香豆素的总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3年04期)

吴宝成,冯煦,顾红梅,王鸣,赵友谊[9](2013)在《栽培因子对江苏杭白芷产量和香豆素成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因子对江苏白芷产量和5种香豆素成分含量的影响,为江苏白芷的规范化栽培提供指导。[方法]进行白芷不同播种期试验,直播和移栽试验,栽培密度试验,水分、光照和肥料试验,并测定白芷的产量,应用HPLC法对香豆素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秋播白芷的产量和香豆素成分含量要明显高于春播和夏播。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白芷的产量有明显增加,但香豆素成分含量却出现下降的趋势。移栽的白芷的产量和香豆素成分含量均比直播的要低。常规栽培密度的白芷产量要明显高于密植,香豆素含量略低于密植。淹渍胁迫下白芷产量明显下降,但香豆素成分含量却比正常的要高。遮光条件下,白芷的香豆素成分含量变化不大,而生物量有所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白芷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香豆素成分的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白芷以秋播、直播、株行距20 cm×35 cm,1年生最具栽培价值,控制土壤水分和光照,适时追肥以提高白芷产量和香豆素成分含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2期)

沈晓霞,沈宇峰,江建铭[10](2012)在《杭白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50份杭白芷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探求各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在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将扩增出的条带作为原始矩阵,用NTSYS-PC软件计算并分析了杭白芷种质间的相似度,构建了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50份杭白芷种质间,相似度均超过70%,总体上亲缘关系都比较接近,相对而言,ZYS002039和ZYS002045种质,与其他种质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杭白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验通过采用多倍体的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碱来处理杭白芷的幼苗顶芽,对经诱变的材料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检测分析,并从诱变多倍体的形态学特征(定性)和细胞内部染色体数量的测定(定量)来判断诱变是否成功。结果表明:杭白芷总的诱变成功率为78.9%左右。以3d处理为好,诱变率为1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杭白芷论文参考文献

[1].刘倩倩,叶浩婷,李放,王荣婷,田恩伟.杭白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8

[2].王彩霞.杭白芷的多倍体诱变试验[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

[3].韦玮,杨秀伟,周媛媛.杭白芷正丁醇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7

[4].韦玮,徐嵬,杨秀伟,何忠梅.杭白芷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6

[5].陈莹,阿依登古丽,沈霞.杭白芷茎、叶显微特征及其分泌道分布规律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

[6].陈莹,胡正海,胡本祥,沈霞,颜永刚.杭白芷根的分泌道超微结构与其挥发油分泌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15

[7].刘培,陈京,周冰,许源,钱大玮.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及其条件对杭白芷中香豆素及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

[8].王鸣,孙浩,冯煦,顾红梅,张建华.RP-HPLC测定杭白芷不同部位5种香豆素的含量[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3

[9].吴宝成,冯煦,顾红梅,王鸣,赵友谊.栽培因子对江苏杭白芷产量和香豆素成分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

[10].沈晓霞,沈宇峰,江建铭.杭白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白芷-图150-3 杭白芷根横切面简图1....白芷-图150-1 白芷药材图1.杭白芷药...白芷-图116-1 白芷1.杭白芷 2.川白芷川白芷和杭白芷PCA分析图谱白芷-图197-4 杭白芷横切面简图白芷-图1-165 杭白芷粉末图

标签:;  ;  ;  ;  ;  ;  ;  

杭白芷论文_刘倩倩,叶浩婷,李放,王荣婷,田恩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