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态实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实在论,模态,世界,语义学,本体论,汉弗莱,普兰。
模态实在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张华[1](2013)在《论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从两种实在论的比较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关于可能世界的解释理论中,实在论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温和实在论和以大卫·刘易斯为代表的(极端)模态实在论为代表。学界普遍接受克里普克的解释,而拒斥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并称之为极端实在论。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实在论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可能世界来自于我们的直观。在跨界同一问题的回答上,他们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的理解不同。克里普克指出可能世界就是"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观念,刘易斯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认识的来源。所以,对可能世界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克里普克与刘易斯在可能世界实在论上的差异。相较于克里普克的理论,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更进了一步。(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9期)
刘张华[2](2013)在《论D·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D·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是关于可能世界的一种解释理论。在与温和实在论的竞争中,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而处于不利地位。刘易斯认为可能世界是"具体的"和"现实的,这种可能世界并不是极端意义上的世界,相反,却是表达了可能世界的平权。对应体关系取代跨界同一只是一种选择问题,是为避免莱布尼茨同一物不可辨别性原理的失效而采取的一种选择。总体来说,模态实在论虽有各种问题,但它本身是流畅的且具有其自身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朱建平[3](2012)在《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和模态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态实在论者普兰汀格主张按照可能世界分析模态算子。依据普兰汀格的理论,P是可能的当且仅当存在着一个可能世界,在该世界中P为真。但是与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不同,普兰汀格的可能世界是由抽象实体,更具体地说,是由一些极其复杂的性质构成的。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在他的模态形而上学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文章简要地讨论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和模态逻辑,并提供了拒绝他的模态形而上学的理由。(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朱建平[4](2011)在《刘易斯是怎样为模态实在论辩护的》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态逻辑研究的模型是一种集合论的结构,由此产生出一个哲学问题:在模型论中所研究的集合论结构,与我们赖以解释这些结构的对象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因为正是凭借这种解释关系,我们才能够理解这种研究如何能够产生出关于模态逻辑原理和推论的真正洞见。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是由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提供的。模态实在论认为,除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实际世界,还存在着其他的可能世界,这些其他的可能世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或者是抽象的,它们所包含的事物同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同样真实和具体。对此刘易斯为可能世界提供了一种分析性以及数学实在论的辩护。(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1年01期)
朱建平[5](2010)在《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态逻辑研究的模型是集合论的结构,所以人们可以把模态逻辑的模型论看作是集合论的一个分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哲学问题:在模型论中所研究的集合论结构和任何一种客观性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们凭什么能够解释这些结构的研究能够产生出关于模态逻辑原理和推理的真正洞见?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由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提供的。(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张力锋[6](2008)在《一种温和的模态实在论纲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能世界是初始的,可以理解为所有事物共存的方式,是一种客观实在。只要正确地理解莱布尼兹律,坚持本质主义学说,就不会出现齐硕姆式跨世界同一性问题。另一方面,跨世界识别问题是个体跨世界存在的认识论基础,跨世界识别的标准就是个体本质,因而解决跨世界识别问题也要最终诉求建构可行的本质主义方案。(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08年01期)
刘国锋[7](2006)在《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诘难与答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易斯(David.K.Lewis)的模态实在论(modal realism)是可能世界理论的其中一种,其目的在于对模态语义学给出恰当的解释。模态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可能世界,但哲学家、逻辑学家对什么是可能世界却无一致看法。至少可以区分出叁种观点:语言学的(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06年07期)
刘国锋[8](2003)在《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即模态实在论。粗略地说就是我们的世界只是众多世界之一,居住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只是处于所有世界的所有居民者中的少数的本体理论。可能世界概念可以追溯到莱布尼茨,这概念在可能世界语义学诞生之后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但实际中的可能世界究竟是什么,逻辑学家却未有一致的看法。作为模态实在论的代表,刘易斯认为可能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即“我和我周围的环境”是同一类的,因此有相同的本体地位。 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模态实在论产生的背景,从探索模态实在论的根开始,说明了可能世界理论的来源和模态语义学中的应用。第二部分阐述了模态实在论的基本观点。第叁部分则阐述了对模态实在论的诘难和刘易斯的辩护。在第四部分,本文认为模态实在论实际上是一种替代的框架,并对什么是可能世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6-01)
模态实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D·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是关于可能世界的一种解释理论。在与温和实在论的竞争中,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而处于不利地位。刘易斯认为可能世界是"具体的"和"现实的,这种可能世界并不是极端意义上的世界,相反,却是表达了可能世界的平权。对应体关系取代跨界同一只是一种选择问题,是为避免莱布尼茨同一物不可辨别性原理的失效而采取的一种选择。总体来说,模态实在论虽有各种问题,但它本身是流畅的且具有其自身的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态实在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张华.论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从两种实在论的比较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刘张华.论D·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
[3].朱建平.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和模态逻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朱建平.刘易斯是怎样为模态实在论辩护的[J].阴山学刊.2011
[5].朱建平.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评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张力锋.一种温和的模态实在论纲要[J].社会科学战线.2008
[7].刘国锋.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诘难与答复[J].哲学动态.2006
[8].刘国锋.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