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衰变论文_杨友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衰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夸克,介子,模型,组分,相对论,量子,因子。

辐射衰变论文文献综述

杨友华[1](2019)在《BESⅢ实验中对奇异粲介子半轻衰变D_s~+→η~(’)e~+v_e及辐射衰变D_s~+→γe~+v_e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标准模型中,描述夸克混合的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一直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内容之一。半轻(纯轻)衰变因为其较大的分支比和简单的衰变形式为人们广泛研究。在半轻(纯轻)衰变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可以很好的分离开来,通过研究衰变率提取出表征强相互作用的参数化形状因子(衰变常数)和夸克混合矩阵元,分别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QCD计算和夸克混合CKM矩阵元幺正性的检验和约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2015年BESIII在质心能量(?)=4.178 GeV处获取了 3.19 fb-1的e+e-对撞数据,在该能量处得到了世界上数据量最大的Ds+Ds*-对。这将极大提高Ds+相关研究的精度,并为一些可能包含新物理的稀有衰变研究提供了机会。在基态粲强子中,相对于众多的D0/+介子的实验分析,含奇异夸克的Ds+介子因数据量的限制,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理解Ds+介子的性质与其衰变中的强弱作用,我们研究了半轻衰变Ds+→η(')e+ve衰变率。最近多个理论模型被相继用来计算形状因子ffη('),分别是格点QCD、讨论了夸克与胶子混合的QCD求和规则、光锥QCD求和模型,以及一些夸克模型。形状因子的测量对于调节约束这些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该过程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胶子(gluon,g)在η—η'混合中可能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因为QCD的U(1)反常,η'中的夸克成分和胶子有较大的耦合。η和η'均可以表达为SU(3)味八重态uu+dd-2s/(?)与单态uu+dd-ss/(?)的混合,也可表达为uu+ddd与ss夸克成分的混合,其中后者的混合角φp可以从半轻衰变中提取出,对η'中是否有胶子成分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实验上,KLOE和LHCb实验组对混合角的测量精度不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利用公式cot4φp=ΓDs→η′e+ve/ΓDs+→ηe+ve/ΓD+→η′e+ve/ΓD+→ηe+ve,测量混合角φP,有助于我们理解η—η'-g混合的机制。在之前CLEO-c和BESIII合作组的实验中,因为数据量不大的原因,他们只对半轻衰变Ds+→η(')e+ve的分支比做了测量,精度不高。因此,首次测量半轻衰变Ds+→η(')e+ve动力学性质是很及时的,我们利用不同的参数化方法测量了形状因子f+Ds+→η(')(0)与CKM矩阵元|Vcs|的乘积。对于两个参数的级数展开模型,结果分别是f+η(0)|Vcs|=0.4455±0.0053stat 士 0.0044syst,f+η'(0)|Vcs丨=0.477±0.049stat±0.011syst。我们利用双标记的方法测量了Ds+→η(')e+ve的分支比,分别是BDs+→ηe+ve=(2.323±0.063stat±0.063syst)%,BDs+→η'e+v)e=(0.824±0.073stat±0.027syst)%。它们的精度比世界平均结果提升了 2倍。利用BESIII测得的BD+→(')e+ve求得混合角φP=(40.1 士 2.1stat±0.7syst)°。在粒子衰变动力学的研究中,纯轻衰变对于理论来说是最简单的形式。由于螺旋度压低,赝标量介子P的纯轻衰变P→e+ve的衰变率要小得多。辐射一个光子却可以克服这种压低,这是因为光子本身具有自旋,使得衰变前后自旋守恒。这样纯轻辐射衰变P→γe+ve的衰变率比P→e+ve高出103一105倍。理论预言D(s)+→ γe+ve的分支比在10-5到10-3之间。在BESIII上寻找这些过程,可以帮助理解这个基本过程的动力学,并探究新物理的存在。2016年BESIII实验利用质心能量为(?)=3.773 GeV的数据寻找了D+→γe+ve的辐射纯轻衰变,没有发现明显的信号。在90%置信度下,得到基于Eγ>0.01 GeV的部分分支比的上限BD+→-γe+ve<3.0 × 10-5。相比于D+→ γe+ve的Cabibbo压低衰变,Ds+→γe+ve是Cabibbo允许过程,光前(light-front)理论与非相对论成分夸克模型(non-relativity constituent quark model)预言其分支比为 10-5 到 10-4。此外有理论认为在长程作用的贡献下其分支比会达到10-4。还有一些结合了重夸克有效理论的围绕量子色动力学预言其分支比达到10-3。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粒子标准模型做出的,如果实验得到的分支比偏离以上结果,就有可能存在新物理的贡献。利用BESⅢ的数据,我们没有观测到Ds+→γe+ve的信号。在90%的置信度下,基于Eγ>0.01 GeV给出了部分分支比上限BDs+→γe+ve<1.3 × 10-4。(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姚亚雄[2](2018)在《D波单重味重子的强衰变和辐射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采用非相对论的组分夸克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低壳层λ型激发模式的D波单重味重子Λc(b)、∑c(b)、Ξc(6)、Ξc'(b)和Ωc(b)释放出π介子或K介子的强衰变过程以及释放出光子的辐射衰变过程。我们的结果显示:(1)尚未发现的λ型1D波Ωc(b)、Λb和Ξb有着相对窄(r<30MeV)的衰变宽度,其强衰变和辐射衰变过程中的主要衰变道将会是未来实验中搜索其自身信号的理想场所。(2)∑c(b)和Ξc'(b)家族中的λ型1D波激发态有着相对比较宽(r>50MeV)的衰变宽度,这些1D波主要通过强衰变释放一个π介子或K介子的方式衰变到1P波重味重子态,我们认为在将来实验中去观测这些1P波末态是非常有价值的。(3)强衰变的结果显示:Ac(2860)和叁c(3050)似乎更倾向是反对称3F中自旋宇称为JP=3/2+的激发态|2Dλλ3/2+),而对于Ac(2880)和叁c(3080)这两个态将归属于反对称3F中自旋宇称为JP= 5/2+的激发态|2Dλλ5/2+),但这样的安排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测得的衰变宽度分支比。目前仍然只有少量的有关于含粲夸克和含底夸克的1D波重味重子辐射强衰变以及含底夸克的1D波重味重子强衰变的讨论,因此对含粲夸克和含底夸克的1D波重味重子强衰变和辐射衰变的性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在未来,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实验找寻那些尚未发现的Ac(b)、∑c(b)、Ξc(b)、Ξc'(b)和Ωc(b)态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豆正磊[3](2018)在《BESⅢ实验D介子半轻衰变中对a_0(980)的寻找及D~0辐射衰变分支比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主要介绍了两个研究工作,一是利用BESIII的数据进行了D0→a0(980)-e+Ve和D+→ a0(980)0e+Ve两个半轻衰变过程的寻找,二是对D0的辐射衰变过程D0→ γK*0和D0 → γΦ分支比进行了测量。对于质量在1 GeV/c2以下的轻标量介子的分类是粒子物理学界长期以来的难题,其独特的性质表明其可能不是传统结构的介子,对其内在组成一直存在着多种假设,包括传统的qq组成、四夸克组成、介子-介子束缚态、轻标量胶子球等,还包括多种态的混合。半轻衰变过程具有较为简单的衰变机制和末态相互作用,是用来研究轻标量介子结构的理想环境。由于数据量和高本底等问题的限制,在此前的实验中,一直没有D0(+)半轻衰变到轻标量介子的报道。BESⅢ合作组在2010年和2011年于质心能量3.773 GeV处采集了总积分亮度为2.93fb-1的数据,是迄今为止在该能量点最大统计量的数据,是研究D介子衰变的理想样本。利用这些数据和D介子标记的方法,本论文在D介子半轻衰变过程中对轻标量介子中的同位旋叁重态a0(980)进行了寻找,并测得其分支比为:B(D0→a0(980)-e+ve)× B(a0(980)-→ηπ-)=(1.33+0.33-0.29 ± 0.09)× 10-4 B(D+ → a0(980)0e+ve)× B(a0(980)0 → ηπ-)=(1.66+0.81-0.66± 0.11)× 10-4误差中第一项为统计误差,第二项为系统误差。由于a0(980)→ηπ的分支比在现有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很好的得到测量,本分析测得的结果中包含了该次级衰变分支比。该测量为首次观测到这两个衰变模式,D0和D+衰变过程的信号显着性分别为6.4和2.9倍标准偏差(σ),考虑到较低的显着性,本分析同时还测得了在90%置信度下D+信号过程分支比的上限为:B(D+ → a0(980)0e+ve)× B(a0(980)0 →ηπ0)<3.0 × 10-4 @90%C.L.本分析结果有效提供了a0(980)内在结构中u、d夸克及其电荷共轭组成的qq成分的贡献,结合相关的理论模型和其他实验的测量结果,对轻标量介子本质为传统qq态还是四夸克态等的分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内容为D介子辐射衰变分支比的测量。在粲介子衰变中,辐射衰变过程D-→(其中V表示矢量介子)的短程作用的贡献在标准模型中是被压低的,其分支比预期在10-8量级,而非微扰的长程作用可以使该辐射衰变过程分支比增大到10-5量级,D介子辐射衰变的实验测量对理解QCD理论和检验相关计算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可能存在新物理对分支比的贡献,该衰变过程的研究中也可以实现对一些新物理过程的寻找。在此前的实验测量中,Belle和BABAR实验组已经在超过5倍标准偏差(σ)的信号显着性上观察到了D0→γ K*0和Do → γΦ这两个衰变过程,2017年Belle合作组的新结果更是将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然而,最新的测量结果表明,在D0→γK*0的分支比测量上,BABAR和Belle实验组的最新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的吻合度并不高,由此第叁方的独立测量对于D0→γK*0的分支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利用BESⅢ质心能量3.773 GeV的数据,我们首次利用DD阈值数据对D介子辐射衰变过程D0→γK*0 和D0→γΦ 的分支比进行了测量,并采用D介子标记的方法降低非D本底的不确定性,测得的分支比结果为:B(D0 →γK*0)=(4.22 ± 0.68 ± 0.19)× 10-4和B(D0 → γΦ)=(3.53 ± 1.32 ± 0.16)× 10-5尽管由于D介子数据量的限制,该分析结果具有较大的统计误差,但是对于D0→γK*0分支比的确认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而对于D0→ γΦ信号过程,测得的分支比与现有的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高磊[4](2018)在《Bπ分子态及其辐射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3年Belle合作组发现X(3872)以来,许多的类粲偶素粒子被发现并得到确认,这些粒子不能用简单的夸克模型来解释,即他们无法解释成正反夸克构成的介子,称为奇特强子态,通常称他们被命名为XYZ粒子。XYZ粒子的发现,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夸克模型,以及发展QCD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最近十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大家倾向于认为这些实验上发现的奇特强子态是多夸克态,但是对于它们的内部结构还有一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它们是tetraquark态还是分子态。本论文基于π介子比一个u或d夸克轻,如果π和一些重味介子组成分子态,其质量会比相应的tetraquark态质量轻很多,可以作为分子态结构存在的重要实验判据。我们在B-S方程的框架下研究了可能的Sπ分子态,其中涉及的相互作用,我们采用由手征微扰理论推广而来的有效的相互作用,通过求解B-S方程计算了可能的Sπ分子态的能谱,在合理的参数范围内,我们发现同位旋为|1/2,1/2>态不能够形成束缚态,但是同位旋为|3/2,->态可以形成束缚态。另外,我们建议通过对Sπ分子态的辐射衰变来寻找该粒子,我们理论上计算了它的辐射衰变宽度。如果将来实验上找到了这个态,它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分子态,这将为我们理解多夸克态及其内部结构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祝冬梅[5](2018)在《η_b辐射衰变到J/ψ相对论修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有效理论(NRQCD)计算了η b辐射衰变到J/ψ的相对修正。因为这两个粒子很重,所以粲夸克偶素与底夸克偶素是由正反重夸克对组成的非相对论束缚态。根据NRQCD因子化定理,重夸克偶素产生或衰变过程,衰变宽度或产生截面可以因子化成为一系列短程系数与长程矩阵元的乘积。其中短程部分是可以微扰计算。而另一部分是长程部分,不同的长程矩阵元具有不同的速度标度率,这些长程矩阵元是非微扰的,需要通过唯像模型、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或者实验抽取等方法得到。短程系数包含了能量标度大于或等于M部分的贡献(M为重夸克的质量),而小于此标度的贡献则被归入非微扰的长程矩阵元中。短程系数是微扰可算的,而各个长程矩阵元虽然不能微扰计算,但不依赖具体过程,因此具有普适性。本论文计算了ηb→J/ψ γ过程精确到相对论修正次领头阶的衰变宽度。该过程的宽度主要包含三部分的贡献:纯量子电动力学(QED)的贡献、量子色动力学(QCD)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干涉贡献。QED的耦合常数虽然比较小,但能通过树图衰变,而且衰变过程具有碎裂抬高,因此该部分贡献并不能忽略不计。论文将通过匹配的方法微扰计算出领头阶矩阵元和相对论修正次领头阶矩阵元对应的短程系数F1和G1(G2),其中G1是来自J/ψ相对论修正的短程系数,而G2是来自ηb相对论修正的短程系数。然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非微扰矩阵元,论文便可以得到衰变宽度的唯像预言。这个过程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验结果,未来实验可以通过测量来检验理论的预言能力。由于计算比较复杂,论文利用计算机程序结合手动推导完成了整个计算过程。首先利用计算机软件FeynArts生成对应过程的费曼图并且得到费曼振幅,我们还手动挑选出满足C宇称守恒的振幅;然后利用FeynCalc对费曼振幅进行Dirac矩阵元求迹以及费曼振幅的传播子进行化简;借用FIRE将费曼振幅化简得到基本的几个主积分(MIs),使得这些主积分能够被OneLoop进行积分;最后利用PackageX来解析计算这些MIs,从而得到对应过程的振幅。将得到的振幅平方并考虑相空间积分部分,便可以得到微扰的衰变宽度。再通过匹配的方法得到不同过程不同情况下的短程系数,选择合适的非微扰矩阵元,从而最终得到过程ηηb →J/ψ γ的衰变宽度。通过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修正QED过程的贡献16.7%,QCD贡献占71.7%,QED与QCD之间的干涉贡献占9.9%。考虑相对修正后QED过程的衰变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压低。考虑ηb相对论修正时,QED过程的贡献所占比率有所下降,QED与QCD之间的干涉贡献所占比率增加。考虑J/ψ相对论修正时,QCD过程的贡献为61.2%而QED与QCD之间的干涉贡献所占比率达到了 38.6%。(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1)

杨威[6](2017)在《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具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在粒子物理唯象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这类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的理解重介子中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以及衰变中的强相互作用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类过程寻找与带电流相关的新物理效应。目前,人们已经在标准模型中利用因子化方法对这类过程计算到了O(α,∧QCD/mQ)阶。另外,221模型也是当前粒子物理中比较流行的新物理模型之一。该模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存在重规范玻色子W'、Z',它们分别与低能带电流和中性流有关。本文主要研究了 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贡献。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221模型简介和标准模型中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计算两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考虑当前最新实验数据对模型参数的限制,我们对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分支比的修正进行了计算。根据对称性破缺方式的不同,221模型可以分为两类。在第一类模型中,W'不与普通中微子耦合,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没有贡献。因此,实际计算中只需要考虑第二类模型,即非普适(NU)和非统一的(UU)221模型中W'的贡献。考虑当前最新实验数据对相关模型参数的限制,研究发现在上型夸克混合方案下,NU221模型中W'对B-→γμ-vμ和B-→yτ-vτ土分支比的修正约为标准模型值的8%,有可能被LHCb、BelleⅡ等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与此不同,UU221模型中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分支比的修正是负的,并且非常小,最大约为标准模型值的0.3%,不太可能在实验上被观测到。(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邓伟俊[7](2016)在《重夸克偶素电磁辐射衰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组分夸克模型理论框架下,我们系统地研究了nS、nP(n≤3)和nD(n≤2)粲偶素态和底夸克偶素态的电磁(EM)辐射跃迁过程。我们的理论对实验上已经确立很好的低壳层粲偶素态J/ψ、ψ(2S)、χcJ(1P)、hc(1P)和ψ(3770)给出了合理的描述。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实验尚未确立的高激发态粲素的电磁辐射跃迁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特别是我们分析了一些“XY Z”类粲态作为粲偶素态的辐射跃迁过程,例如X(3823)、X(3872)、X(3915)、X(3940)和X(4315)。其中把X(3872)作为粲偶素态χc1(2P)时,我们预言的分支比Γ[X(3872)→ψ(2S)γ]/Γ[X(3872)→J/ψγ]其值约为15.0,与实验测量值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从这一分支比来看,我们的理论模型不支持把X(3872)作为χc1(2P)粲偶素介子态的候选者。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相对论效应较低的底夸克偶素体系进行了研究讨论。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到与实验数据相比得到了许多合理的描述,但同时也有一些预言值与其他模型相比存在显着差异。在我们的计算结果中,我们发现在一些E1跃迁主导的辐射衰变过程,M2跃迁与E1跃迁的干涉效应会对结果产生明显的修正。在未来的实验中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重夸克偶素EM辐射跃迁过程的观测提供有用的线索。(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文君[8](2016)在《奇异重轻介子的谱及辐射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许多实验(LHCb)、(Belle Ⅱ)发现了B_s、B_s~*介子和Ds、Ds~*介子的高激发态。由于此类介子均由一重一轻正反夸克构成,故称之为重轻介子。在本论文中我们用准相对论的势夸克模型系统地研究了重轻介子束缚态系统并计算了B_s和Ds介子的能谱和辐射衰变。模型中的势包括长程线性禁闭势,短程单胶子交换库仑势,以及自旋相关作用能项。计算得到了bs、bs~*、Ds、Ds~*的能谱及其高激发态。利用所得的径向波函数计算了符合跃迁定则的态之间的辐射衰变,所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与Godfrey-Isgur(GI)模型相比有所改进。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B_s(2P'_1)(6150)→B_s(1~3S_1)(5400)_γ的衰变宽度可达至65keV, Belle Ⅱ上的实验研究可以检测我们的结果。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论文第一章简单介绍了研究的物理背景及相关的知识,包括标准模型和粒子的分类,以及强子的Godfrey-Isgur模型。Cornell模型。论文第二章详细研究了用以计算重轻介子的能谱和辐射衰变的理论框架。我们较详细地给出了用准相对论势模型在一阶微扰近似下对重轻介子能谱公式的推导,同时还给出了电偶极和磁偶极(E1,M1)辐射衰变公式的二次量子化推导。需要指出的是,推导过程中用到了重轻介子的旁观者假定。在论文第叁章,我们数值地研究了奇异重轻介子(Ds、B_s、Ds~*、B_s)及其激发态的谱和辐射衰变宽度,给出了直到3S,2P,2D激发态的能谱和辐射衰变宽度的理论计算结果,并和2014粒子物理数据表(PDG)及Godfrey-Isgur(GI)模型的结果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能谱和宽度与Godfrey-Isgur(GI)模型相比有所改进,特别是D_(s0)~*(2317)~0, B_s。论文第四章简要总结了本工作的主要结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给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程永杰[9](2016)在《运用酉介子模型研究Y(4260)→X(3872)+γ的电辐射衰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运用酉介子模型来分析Y(4260)(J~(PC)=1--)→(3872)(J~(PC)=1++)+γ的电辐射衰变过程,酉介子模型(UMM)是由Nijmegen大学的物理团队创立的,介绍的是重夸克偶素粒子并非单纯由夸克-反夸克组成的,而是由多个介子-介子道(一般重味介子有八个道M*M*(L_1,S_1), M*M*(L_2,S_2), MsMs, MsMs*, Ms*Ms* (L_1,S_1), Ms*Ms* (L_2,S_2)).与夸克-反夸克道耦合而成的,夸克-反夸克之间通过谐振子势v(r)=1/2μ(wr)2(HO)构成禁闭势,夸克-夸克道和介子-介子道之问通过一个delta势(gδ(r-a))相互耦合,介子与介子之间近似作自由运动。在衰变过程中,考虑了夸克-反夸克之间的量子数改变和介子-介子之间的量子数改变,不考虑介子-介子道内部的变化,也就是考虑qq→qq+γ, (MM)→(MM)+γ的过程,而不考虑MM'→MM+γ这种过程。由于Y(4260)的质量在DD1的阀值之下几十个MeV,X(3872)低于DD*的阀值0.12MeV,所以可以假设Y(4260)是由cc(4351)和S态DD1耦合而成的,X(3872)是由cc(23P1)和S态DD*耦合而成的,忽略掉其他可能的介子-介子道的影响,这样我们通过一个简化的酉介子模型来计算Y(4260)到X(3872)的电辐射跃迁过程。整个辐射衰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分子道辐射衰变过程DD1(1--)→→DD*(1++)+γ,这相当于D1电磁衰变到D*;二是夸克-反夸克道辐射衰变过程cc(41--)→cc(21++)+γ。尽管第一个过程由于介子内部结构改变是酉介子模型不考虑的MM'→MM+γ过程,但是我们这里需要考虑。要算出衰变宽,需要求解到Y(4260)和X(3872)的径向波函数,这可以根据酉介子模型给出相应的哈密顿量以及边界条件得出。最后取1GeV-1≤α≤4GeV-1时,整个的电辐射衰变过程的衰变宽度为0<Γ(Y→X+γ)<23 keV,并与其他的理论结果作了比较和讨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文君,贾多杰,陈殿勇[10](2016)在《相对论夸克模型中底奇异介子的辐射衰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研究了相对论夸克模型框架下的底奇异介子的辐射衰变。给出了底奇异介子E1和M1辐射衰变分宽度。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电偶极辐射衰变宽带能达到数个ke V,大多数磁偶极辐射衰变宽度小于1个ke V,这为实验上通过辐射衰变寻找底奇异介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设中的Belle II上的实验可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6年01期)

辐射衰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采用非相对论的组分夸克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低壳层λ型激发模式的D波单重味重子Λc(b)、∑c(b)、Ξc(6)、Ξc'(b)和Ωc(b)释放出π介子或K介子的强衰变过程以及释放出光子的辐射衰变过程。我们的结果显示:(1)尚未发现的λ型1D波Ωc(b)、Λb和Ξb有着相对窄(r<30MeV)的衰变宽度,其强衰变和辐射衰变过程中的主要衰变道将会是未来实验中搜索其自身信号的理想场所。(2)∑c(b)和Ξc'(b)家族中的λ型1D波激发态有着相对比较宽(r>50MeV)的衰变宽度,这些1D波主要通过强衰变释放一个π介子或K介子的方式衰变到1P波重味重子态,我们认为在将来实验中去观测这些1P波末态是非常有价值的。(3)强衰变的结果显示:Ac(2860)和叁c(3050)似乎更倾向是反对称3F中自旋宇称为JP=3/2+的激发态|2Dλλ3/2+),而对于Ac(2880)和叁c(3080)这两个态将归属于反对称3F中自旋宇称为JP= 5/2+的激发态|2Dλλ5/2+),但这样的安排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测得的衰变宽度分支比。目前仍然只有少量的有关于含粲夸克和含底夸克的1D波重味重子辐射强衰变以及含底夸克的1D波重味重子强衰变的讨论,因此对含粲夸克和含底夸克的1D波重味重子强衰变和辐射衰变的性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在未来,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实验找寻那些尚未发现的Ac(b)、∑c(b)、Ξc(b)、Ξc'(b)和Ωc(b)态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衰变论文参考文献

[1].杨友华.BESⅢ实验中对奇异粲介子半轻衰变D_s~+→η~(’)e~+v_e及辐射衰变D_s~+→γe~+v_e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姚亚雄.D波单重味重子的强衰变和辐射衰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豆正磊.BESⅢ实验D介子半轻衰变中对a_0(980)的寻找及D~0辐射衰变分支比的测量[D].南京大学.2018

[4].高磊.Bπ分子态及其辐射衰变[D].天津大学.2018

[5].祝冬梅.η_b辐射衰变到J/ψ相对论修正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8

[6].杨威.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贡献[D].辽宁师范大学.2017

[7].邓伟俊.重夸克偶素电磁辐射衰变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8].王文君.奇异重轻介子的谱及辐射衰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6

[9].程永杰.运用酉介子模型研究Y(4260)→X(3872)+γ的电辐射衰变过程[D].西南大学.2016

[10].王文君,贾多杰,陈殿勇.相对论夸克模型中底奇异介子的辐射衰变(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6

论文知识图

金属不存在和存在时的Jablonski能级...Kβ型衰变的DR分支速率系数与n的关系离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中电荷交换过...Kα型衰变的DR分支速率系数与n的关系J/ψ辐射衰变产生胶球Gb的一种机...离子在固体表面相互作用中电荷交换的...

标签:;  ;  ;  ;  ;  ;  ;  

辐射衰变论文_杨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