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教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教,最高法院,宗教,恩格尔,印度教,联邦,人民党。
政教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沈春阳,官玉涵[1](2019)在《宗教界人士担任人大代表是否违背政教分离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教分离主要指政权与宗教组织的相对分离,中国的政教分离主要指宗教不得干预行政、教育、司法等国家职能;国家不干预宗教内部事务。宗教界人士以公民身份担任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代表的是人民和选民利益,并非宗教组织的特殊利益,并不违背政教分离原则。但是,实践中确实存在人大代表以宗教身份在人大履职的错位情况,需要纠正。(本文来源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董江阳[2](2019)在《美国施行的是政教分离模式吗?》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政教分离概念及原则,通常被认为是美国人民的一项发明,而且也是美国社会历来奉行的政教关系模式。然而,这种说法缺乏严格界定,也并不完全准确。本文详细探讨了政教分离概念与原则在美国的萌芽、兴起、分化与回落,分析了政教分离原则各种潜在与可能的作用、意义与影响,指出了美国政教关系模式其实是在体制组织层面上的分离和在社会文化政治层面上的结合。(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周少青[3](2019)在《政教分离在当代世界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教分离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其含义是国家、政府权力与宗教(权力)分离,国家不得介入宗教生活,宗教也不得干预国家政治。在多元宗教的国家,国家被要求在各种宗教中保持中立,不得援助、助长或压迫某个特定宗教。然而,在现实中,政治世界的争斗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止对宗(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02-12)
黄晓林[4](2018)在《日本政教分离的理想与现实——宪法规定及司法适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日本在宪法中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禁止国家赋予宗教团体特权、禁止国家及其机关从事宗教活动、禁止国家向任何宗教团体提供经济援助、禁止宗教团体行使政治上的权力等。在日本,政教分离原则通过司法实践的适用、解读,涵义逐渐明晰化、具体化,形成了一套随着宗教实践、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完善的认定政教分离关系的裁判标准。(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8年05期)
胡岩[5](2018)在《国际视野下当代中国的政教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教分离"是源自西方国家涉及政教关系的制度与理念,也是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立国原则。各国对于"政教分离"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依据这一原则制定的宗教政策和对于政教关系的处理,皆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政教分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不仅是由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宗教国情、民族国情所决定的,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必要在国际视野下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教分离,从而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政教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陈鹏辉[6](2018)在《清末张荫棠藏事改革中的“政教分离”思想及其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教分离"是构建近现代国家秩序的必然要求。清末张荫棠在其全面藏事改革中提出达赖、班禅等优加封号,厚给岁俸,专理宗教事务,不令干预政治的政教分离原则,是清王朝灭亡前夕试图改变西藏政教合一,强化中央治藏权力体系的一次尝试。清廷对此虽有反复筹议,但终究不可能实现。尽管如此,清末张荫棠为"政教分离"所做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藏长期存在的政教合一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周伟驰[7](2018)在《王炳耀与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提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教分离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晚清的王炳耀(煜初)可能是中国近代最早明确提出政教分离原则的第一人,其在戊戌变法期间即已明确提出宗教自由、政教分离等思想,其发表时间亦早于梁启超等人。本文介绍了王炳耀及其家世的基本情况,其关于政教分离、儒教与政府关系及宗教自由的思想,王炳耀与其同时代及稍后的思想家相比,在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构想上具有先驱者的位置。(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8年00期)
吴婵[8](2018)在《恩格尔案与美国校园祈祷中“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教育领域的政教关系一直模棱两可。1962年的恩格尔案在某种程度上廓清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的界限,确立了"以结果判定政教关系是否违宪"的标准。该案成为教育领域"政教分离"原则的司法先例,之后诸多校园祈祷案都以此为据。(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董江阳[9](2017)在《托马斯·杰斐逊建立的政教“分离墙”》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杰斐逊从严格宗教信条上讲属于自然神论者或宗教怀疑论者,甚至还可能属于反宗教性的不信仰者。不过杰斐逊是一位成熟政治家,他对自己的宗教探索与见解及其可能引发的物议与争论,不是没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他不会任由宗教问题毁坏自己的政治生涯。所以在宗教问题表述上,他还是运用了一种应有的审慎与克制。尽管如此,他的一些零散论述,还是使他的政敌有理由把他描述成一个不信仰者和无神论者。总之,宗教(本文来源于《基督宗教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王珍[10](2017)在《继续保持政教分离、政主教辅的人文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其主要原因在哪里?文明要“持续不断地绵延”下去,便是要有传承的人脉、入世的精神与人和精神结合的比较稳定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以人文政权为要。因此,本文对中华文明传承的3个要素:人、精神与人和精神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7-02-14)
政教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政教分离概念及原则,通常被认为是美国人民的一项发明,而且也是美国社会历来奉行的政教关系模式。然而,这种说法缺乏严格界定,也并不完全准确。本文详细探讨了政教分离概念与原则在美国的萌芽、兴起、分化与回落,分析了政教分离原则各种潜在与可能的作用、意义与影响,指出了美国政教关系模式其实是在体制组织层面上的分离和在社会文化政治层面上的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教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沈春阳,官玉涵.宗教界人士担任人大代表是否违背政教分离原则[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2].董江阳.美国施行的是政教分离模式吗?[J].世界宗教研究.2019
[3].周少青.政教分离在当代世界的困境[N].中国民族报.2019
[4].黄晓林.日本政教分离的理想与现实——宪法规定及司法适用[J].世界宗教文化.2018
[5].胡岩.国际视野下当代中国的政教分离[J].兰州学刊.2018
[6].陈鹏辉.清末张荫棠藏事改革中的“政教分离”思想及其实践[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周伟驰.王炳耀与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提出[J].宗教与哲学.2018
[8].吴婵.恩格尔案与美国校园祈祷中“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J].教育科学研究.2018
[9].董江阳.托马斯·杰斐逊建立的政教“分离墙”[J].基督宗教研究.2017
[10].王珍.继续保持政教分离、政主教辅的人文传统[N].中国民族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