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论文-梅秋勇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论文-梅秋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与评价,主控因素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梅秋勇[1](2018)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反复总结与分析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的精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沉积旋回以及储层分析资料,对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的地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飞仙关组地层与下伏长兴组地层和上覆嘉陵江组地层均呈整合接触关系,其自下而上可划分为飞一二段、飞叁和飞四段;其中飞一二段以台地边缘滩沉积为主要特征,飞叁段为局限台地沉积,飞四段演化为蒸发台地沉积环境。平面上飞仙关组具有同期异相的特点,不同相区具有不同的岩性分布特征,同时地层展布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深水海槽区地层厚度大,台地边缘次之,台地内部地层厚度趋于稳定。储层特征分析表明飞仙关组储集岩主要以(残余)鲕粒云岩、(残余)砂屑云岩、糖粒状云岩及晶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溶洞、裂缝及少量的晶内溶孔。总平均孔隙度为7.7%,以5~10%及大于10%为主;总渗透率平均值108.801×10-3μm2,以大于1×10-3μm2的为主,孔隙以大孔占绝对优势,喉道以粗喉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且储层密度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呈负相关关系,指示主要为孔隙型储层。储层主要受沉积相、构造活动、成岩作用的控制以及多因素的匹配影响。有利的沉积相带控制有利的岩石类型及其分布;构造活动的发生会促进岩石中发生有利的成岩作用和形成裂缝;有利的成岩作用会导致岩石孔隙的形成及演化;多因素的相互匹配,越容易形成优质储层。通过成岩阶段以及成岩环境分析编制有利于储层发育的颗粒滩白云岩、颗粒滩灰岩、以及泥-粉晶白云岩的孔隙演化模式图,结果表明,经过了暴露海底-埋藏溶蚀成岩环境的颗粒滩白云岩孔隙发育最好,储集条件也最好。分区块详细分析飞仙关组储层特征,依据四川盆地有关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标准,对各区块储层进行评价,划分不同类别储层;同时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划分出有利储层分布区以及较有利储层分布区。有利区块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毛坝区块-大湾区块-普光区块一线的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带,呈NNW-SSE展布;较有利区块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老君区块的台地边缘浅滩相带及普光区块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带以东的局限台地台内滩相区。(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1)

唐永,梅廉夫,肖安成,陈友智,罗开平[2](2013)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转化及其油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应力是地壳中较为活跃的能量之一,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转变形式的研究对油气藏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断裂面擦痕等各种构造形迹,重建宣汉—达县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其构造活动规律。燕山晚期,川东构造带自SE方向的扩展影响到宣汉—达县地区,形成一系列NE向断裂和褶皱;喜马拉雅期,川东构造带逐渐趋于平静,大巴山构造自NE方向挤压,造就NW向断裂和褶皱的形成。不同方向、时期、强度的构造应力场迭加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阶段性的构造活动对研究区的迭加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物性,较好地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将岩性油气藏调整为构造-岩性复合控制的油气藏,同时产生的构造应力和岩石中形成的裂缝分别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和通道。(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唐永,梅廉夫,陈友智,唐文军,肖安成[3](2012)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应力场对裂缝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晚白垩世受到南东方向的挤压作用,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受到北东方向的挤压作用,两期构造活动导致宣汉—达县地区下叁迭统飞仙关组碳酸盐岩中形成构造裂缝,对油气藏开发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考虑岩层与岩层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共轭节理和机械双晶的分析结果,利用叁维有限元分析技术,计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古构造应力大小,获得了两期古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通过岩石破裂阈值的限定,对普光、毛坝区块构造裂缝(张裂缝和剪裂缝)的发育区域进行预测,依据综合破裂率对岩层破裂强度进行评价,为提高裂缝钻遇率,降低勘探开发风险提供了科学的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程锦翔,郭彤楼,谭钦银,王瑞华,张清洪[4](2011)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气藏发育区块。为了深入探索储层特征、物性与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的相关性,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结合物性测试数据,测井资料和压汞数据,对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物性特征以及储层展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优质储层为生物礁白云岩及鲕粒白云岩,经历过重结晶及多期溶蚀,粒间溶孔最为发育。长兴组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5.4%。渗透率平均值为93.41×10-3μm2;飞仙关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平均渗透率为132.76×10-3μm2,孔喉结构良好。沉积相控制储层的岩石类型和展布,成岩作用尤其是溶蚀作用控制着储层的物性,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形成则有双重影响。(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1年03期)

郭彤楼[5](2010)在《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发育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鲕粒白云岩及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两种储层。根据常规岩石薄片观察与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印支期以来元坝等地区构造活动强度、期次的研究,开展了鲕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大、期次多的特征,岩石发生了5期破裂及5期溶蚀,其中第二、第叁、第五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强烈;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小、期次少的特征,岩石发生了3期破裂及3期溶蚀,其中第二期、第叁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弱。白云岩宏观特征研究表明,鲕粒白云岩是沉积形成的,不是灰岩交代产物。(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0年05期)

林辉[6](2009)在《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川东北达县—宣汉区块南部双庙场构造叁迭系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储层的岩石组合、物性、孔隙结构、成岩作用、地震响应及厚度分布预测等特征的研究,认为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以白云岩储层为主;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好,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裂缝;地震响应特征为平行的、连续性较好的2~3个相位中频及中—强振幅,储层厚度较薄,一般为25~40m。(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09年02期)

秦建中,付小东,腾格尔[7](2008)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叁迭—志留系海相优质烃源层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光5井、毛坝3井是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重要的探井,为研究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对普光5井、毛坝3井等钻遇的海相地层的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等进行分析,建立了该区的有机地化综合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宣汉—达县地区在叁迭—志留系海相地层中发育了上二迭统龙潭组黑色泥岩及碳质泥岩、中下志留统黑色泥岩2套海相优质烃源岩。飞仙关组鲕粒滩和长兴组生物礁储层中固体沥青含量高、分布范围广、且为热演化成因,表明该储层中曾经存在着古油藏,是优质的再生烃(气)源。此外茅口组泥灰岩、栖霞组深灰色灰岩等有机碳含量也较高,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宣汉—达县地区多套优质烃源岩及再生烃源的存在,为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8年04期)

唐大卿,汪立君,曾韬,冯兴雷[8](2008)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改造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当前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探区和突破区,在对该区约500 km2叁维地震精细解释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和普光、毛坝场两个典型油气藏的综合特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应力场下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样式及构造圈闭的形成与后期迭加改造。研究结果显示晚印支期普光、毛坝场等构造已具雏形,燕山晚期构造定型,在中构造层形成大量的北东向构造,喜山期被北西向构造迭加改造。进而从构造角度剖析了喜山运动特别是断裂、褶皱及局部构造的演化对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作用,研究表明喜山运动对宣汉—达县地区普光、毛坝场等构造圈闭油气藏的空间几何形态、构造演化特征、断裂疏导体系及储盖条件等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8年02期)

唐大卿,陈新军,张先平[9](2008)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构造及相关褶皱是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早期运聚成藏和晚期调整改造均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约500 km2叁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宣汉—达县地区3套断裂系统,即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和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尤其后两者在本区意义重大。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比较杂乱,可能与印支期构造运动有关;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发育强、规模大、继承性好,形成了该区主要目的层构造圈闭,该北东向断裂系统定型于燕山晚期并控制原生油藏的形成与保存;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形成于喜山早、晚2期,主体呈北西向并垂直迭加和改造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对普光、毛坝场等地区的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保存及后期改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8年01期)

杜春国,郝芳,张树林,邹华耀[10](2006)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遭受剥蚀的各套地层的实际地质特点,利用泥岩声波时差、镜质体反射率(Ro-H)、波动分析和相邻层地层厚度对比等多种方法,对各关键构造变革时期地层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研究区12口典型井的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结果表明,侏罗统顶部剥蚀面形成时期为晚燕山期至今,地层剥蚀厚度处在700~2 300 m;上叁迭统须家河组顶部剥蚀面形成于晚印支期,剥蚀厚度处在80~150 m;中叁迭统雷口坡组顶部剥蚀面形成于早印支期,剥蚀厚度处在240~450 m。(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06年04期)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造应力是地壳中较为活跃的能量之一,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转变形式的研究对油气藏勘探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断裂面擦痕等各种构造形迹,重建宣汉—达县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其构造活动规律。燕山晚期,川东构造带自SE方向的扩展影响到宣汉—达县地区,形成一系列NE向断裂和褶皱;喜马拉雅期,川东构造带逐渐趋于平静,大巴山构造自NE方向挤压,造就NW向断裂和褶皱的形成。不同方向、时期、强度的构造应力场迭加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阶段性的构造活动对研究区的迭加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物性,较好地控制了圈闭的发育,将岩性油气藏调整为构造-岩性复合控制的油气藏,同时产生的构造应力和岩石中形成的裂缝分别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和通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梅秋勇.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2].唐永,梅廉夫,肖安成,陈友智,罗开平.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转化及其油气意义[J].石油学报.2013

[3].唐永,梅廉夫,陈友智,唐文军,肖安成.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应力场对裂缝的控制[J].地质力学学报.2012

[4].程锦翔,郭彤楼,谭钦银,王瑞华,张清洪.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

[5].郭彤楼.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

[6].林辉.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9

[7].秦建中,付小东,腾格尔.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叁迭—志留系海相优质烃源层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08

[8].唐大卿,汪立君,曾韬,冯兴雷.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改造作用[J].现代地质.2008

[9].唐大卿,陈新军,张先平.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08

[10].杜春国,郝芳,张树林,邹华耀.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

标签:;  ;  ;  ;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论文-梅秋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