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相沉积物论文_赵龙,黄爽兵,韩占涛,王妍妍,李玉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湖相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柴达木盆地,湿气,深水,特强,札达,青藏高原。

湖相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赵龙,黄爽兵,韩占涛,王妍妍,李玉梅[1](2019)在《江汉平原湖相沉积物有机物光谱学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浓度盐溶液提取手段,叁维荧光光谱技术与紫外吸收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对江汉平原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沉积物DOM与NH_4-N及Fe~(2+)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盐溶液可提取出DOM中不同组分,其中,稀盐溶液提取组分(WEOM)主要为色氨酸类蛋白质荧光组分,具有分子量相对小、结构简单、稳定性差的特点;浓盐提取组分(SEOM)则以类腐殖质荧光组分为主具有稳定性高且分子量大的特点。随沉积深度,WEOM迁移能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光谱参数对比结果揭示不同岩性、不同含水条件,影响着WEOM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在水流交替的开放环境下,WEOM多由低分子量、分子结构简单的组分组成,在相对封闭环境中,WEOM多由高分子量,分子结构复杂的组分组成。环境因子NH_4-N、Fe~(2+)与WEOM的共变关系表明,WEOM贡献于水环境中N循环及物质组成。研究表明,沉积物有机质中含有结构、性质与来源截然不同的组分,不同岩性、不同含水条件同一组分的结构与性质也存在差异,研究成果为分析沉积物有机质的环境意义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7期)

李曼[2](2019)在《柴达木盆地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湖相沉积物粒度指标记录的构造和轨道尺度气候与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如南极和北半球冰盖的形成与发展、亚洲季风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中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冷对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揭示和区分两者对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与机制是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晚中新世是全球气候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海洋和南亚记录揭示:地球在此期间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气候快速转冷,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导致C_4植被开始在南亚地区出现。然而,目前针对粉尘源区的亚洲内陆地区晚中新世高分辨率的记录较少,导致无法系统理解亚洲内陆地区是如何响应这期气候变化的。位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柴达木盆地发育有巨厚的开放湖相地层,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良好载体。粒度指标已被证明在古环境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东部已具有高分辨率古地磁定年基础的怀头他拉剖面,重建了晚中新世(~9.95-5.95 Ma)期间高分辨率粒度指标的变化序列,通过多指标对比揭示了粒度指标变化的环境意义,观察粒度序列的轨道周期并利用轨道调谐方法为地层建立了天文时间标尺,具体结论如下:怀头他拉剖面~9.95-5.95 Ma期间中值粒径数据具有大幅度的波动变化,波动范围在402-4μm之间,说明盆地气候在此期间发生了剧烈的干湿变化,粒度指标可能反映了古湖面积的变化。但8.6-6.7 Ma期间粒径变化幅度相对偏小,这与其他环境指标一致,指示了开放型的湖泊沉积环境和气候的相对湿润。而全球冰量在此期间没有显着的变化,因此本文推测此次湿润事件的驱动因素是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东北方向的生长,造成东亚夏季风增强。研究区在晚中新世期间岁差周期23 kyr是显着且持续存在的,表明太阳辐射是影响轨道尺度粒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显着存在的岁差和半岁差周期突出了亚洲季风作用的影响。此外,斜率周期41 kyr和短偏心率周期100 kyr都在在9.95-8 Ma较为显着,此后不太明显;而长偏心率周期400 kyr在8 Ma以后变得较为显着,之前不太显着。这可能反映了柴达木盆地环境对轨道驱动的非线性响应。当地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可能通过青藏高原的放大器作用,驱动了8 Ma左右盆地气候主导周期的改变。此外,粒度数据还记录了显着的非轨道周期,如66.7、55.6、26.3和16.4 kyr,这可能暗示粒度变化还受非气候因素影响,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沉积过程的内在周期。由于岁差周期在粒度记录中的普遍存在,因此把粒度数据的23 kyr周期调谐到了当地37°N太阳辐射的岁差周期上,建立了该地层年代的天文时间标尺,去除了沉积速率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年代的精准度。本文的工作揭示了粒度分析在湖相沉积物中反映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潜力,分离了全球冰量和青藏高原对柴达木盆地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也揭示出湖相沉积物中粒度本身除了受天文轨道影响外,还可能受沉积动力学内在周期的影响,可能与气候变化无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相博,刘化清,潘树新,王菁[3](2019)在《中国湖相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年以后)。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成果、新认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 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展望未来,为适应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有5个方面:1)深水砂体成因类型划分、搬运—沉积过程及沉积模式的建立与完善;2)深水泥页岩(细粒沉积)成因机理、类型划分及其油气意义研究;3)深水沉积"源—汇"系统与地震响应及评价预测研究;4)深水沉积搬运—沉积过程实验模拟研究;5)新的深水沉积理论体系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白友良,李博[4](2019)在《新疆孔雀河北岸湖相沉积物稀土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罗布泊LX02剖面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及稀土总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中烧矢量和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纵向变化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罗布泊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丰度值较高,平均值为140.0402μg/g,总体上以较湿润的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作用较强。同时,沉积物中轻重稀土元素比值约为9.5,轻稀土含量明显高于重稀土含量,为明显的右倾斜型,Eu为中度负异常,Ce绝大部分为微弱的负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稀土元素含量与粒度和烧矢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REE高值段指示暖湿气候环境,∑REE低值段代表冷干气候环境。根据稀土元素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重建了72.4~51.0ka BP期间罗布泊地区经历了4次较大的冷干-暖湿-冷干-暖湿的气候演化过程,从而得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罗布泊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对古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王晓雪,聂军胜,Joel,Saylor,张蕊[5](2018)在《札达盆地晚中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与南亚季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新生代印度季风的演化一直以来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对印度季风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沉积物上。磁学参数作为指示气候的重要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等地区的古气候重建中,对揭示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和驱动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利用磁学指标对印度季风变化历史的研究还很稀少。文章运用磁学方法对藏南札达盆地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分析,发现磁学参数值在8.6 Ma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应沉积环境和岩相的改变(由河流环境和粗颗粒沉积转变为潮上环境和较细的沉积)。8.6 Ma前磁学参数值较高,磁化率(χ)高的原因可能是风化生成的超细颗粒含量多导致的,而HIRM高是由于风化形成赤铁增多引起的。鉴于研究剖面的沉积速率在8.6 Ma发生了快速的增加以及以前的研究揭示这段沉积物风化程度较低,我们把8.6 Ma后所有的磁学参数值的降低归因于季风增强造成沉积剥蚀搬运速率的增加而非磁性矿物溶解。考虑到札达盆地记录的气候变湿时间与阿拉伯海叶蜡碳同位素记录的南亚干旱化得以缓解的时间一致,我们认为这些记录共同指示了印度夏季风的增强。在综合分析青藏高原隆升、特提斯海退缩、南北半球冰量变化和印度洋表水温度变化的基础上,我们把印度夏季风的增强归因为南极冰盖的增加或者是青藏高原的向东北扩张。这一研究加深了对印度季风变化历史和驱动机制的认识。(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期刊2018-10-21)

白友良,赵振华,孙琦,李博[6](2018)在《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 ka BP湖相沉积物的孢粉植物群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疆孔雀河北缘的LX02剖面湖相沉积物开展了OSL测年和孢粉记录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湖相沉积自72. 4 ka BP延续到51. 0 ka BP。这一期间,研究区为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林下生长灌木和草本,低洼潮湿的地方生长蕨类孢子和藻类。植被的主要类型有松(Pinus)、栎(Quercus)、栗(Castanea)、榛(Corylus)、莎草(Cyperaceae)、蒿(Artemisia)、藜(Chenopodi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等,同时还含有少量的山核桃(Carya)和枫杨(Pterocarya)等亚热带的孑遗植物花粉。具体来说,组合带Ⅰ(72. 4~66. 8 ka BP)、Ⅲ(56. 1~51. 0 ka BP)对应的沉积期间,研究区阔叶树花粉含量低而灌木和草本花粉含量高;组合带Ⅱ(66. 8~56. 1 ka BP)对应的沉积期阔叶树花粉含量都较高,而灌木和草本花粉相对较低,揭示72. 4~51. 0 ka BP研究区气候总体上呈现冷干—暖湿的气候波动特征。这与粘土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及其变化一致,亦与柴达木盆地东部介形类丰度特征研究、柴达木盆地东部古湖泊高湖面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北京平原区有机碳同位素研究等结果吻合较好,然而,这一气候变化规律的内部驱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8年05期)

刘建平,鲜本忠,纪友亮,龚承林,王俊辉[7](2018)在《湖相前积体的结构差异及对深水沉积物输送的意义:以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波动、基准面变化及沉积物供给的交互作用控制了陆源碎屑向湖盆深水区的输送过程。发育于研究区东营凹陷始新世的大型前积体(厚可达~700m)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以建立湖相环境中深水沉积物分散和前积体结构、滨线轨迹之间的联系。基于地震反射结构特征识别,始新世东营叁角洲复合体由多期交替出现、具不同滨线轨迹特征的加积型(aggradatioinalclinothem)和前积型(progradationalclinothem)前积体迭置而成。进一步引入滨线轨迹角(shelf–edge trajectory angle)、前积体趾部距离(clinothem toe distance)、加积高度(aggradational height)和前积距离(progradational distance)等参数对前积体结构进行定量表征。加积型前积体以上升型滨线轨迹(平均轨迹角3.88°)、明显的顶积层(平均厚度85 m),较短的前积距离(平均1.5 km)和厚层、广泛分布的富砂质底积层(延伸可达数十公里,厚可达200m)为特征,指示了碎屑物质向远端湖底环境的高效率输送过程。前积型前积体以近于水平或弱下降型滨线轨迹(轨迹角介于-1.5-0.5°)、较远的前积距离(平均4.0km)为特征,通常缺乏底积层。上升型和近于水平或弱下降型滨线轨迹的交替出现表明了湖平面的频繁波动。进一步运用地震成像技术和地震地貌学开展分析,表明湖底厚层加积的底积层通常由湖底水道-朵体系统构成,而滑动-滑塌块体更易发育于前积型前积体的斜坡-斜坡脚环境。这一特征指示了响应于不同前积体结构和滨线轨迹的深水沉积物搬运过程的差异。温润-干旱气候驱动下的湖平面、沉积物供给及水体盐度/密度变化被认为是控制前积体迭置样式和深湖区沉积物分散的主导因素。在温润气候时期,河流补给和降水量的增加促进了湖平面上升以及湖盆水体盐度/密度的下降,伴随着河流能量和沉积物浓度的增大,洪水频发,陆源碎屑可通过湖底异重流水道向更远端的底积层区域直接供给。干旱气候期间,河流流量小、蒸发量大,在近于稳定或下降的湖平面条件下发育前积型前积体,河流供给碎屑物质在河口区聚集,由于过负载发生垮塌,沉积物以滑动-滑塌的方式向前搬运并在斜坡脚形成堆积。本文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深湖沉积物的输送过程及其与气候波动、基准面变化及沉积物供给之间的联系,这一认识有望为研究湖相深水沉积体系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王秋根,杨文光,朱利东,李杜文,陶刚[8](2018)在《青藏邛多江盆地40.4~30.0 cal ka BP湖相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藏邛多江盆地一段连续沉积剖面4个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AMS14C测年,得到此剖面的顶底年龄分别为30.0 cal ka BP和40.4 cal ka BP。并分析沉积物粒度的平均粒径(M_z)、中值粒径(M_d)、标准偏差(σ_1)、分选系数、频率分布曲线等,将研究区的古气候演变划分为5个阶段:阶段Ⅰ(40.4~38.5 cal ka BP)气候湿润期、阶段Ⅱ(38.5~35.4 cal ka BP)气候干旱期、阶段Ⅲ(35.4~32.4 cal ka BP)气候湿润期、阶段Ⅳ(32.4~31.7 cal ka BP)气候动荡期、阶段Ⅴ(31.7~30.0 cal ka BP)气候转干期。对比发现,粒度曲线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曲线有较好的响应,而且发现40.4~30.0 cal ka BP时期邛多江盆地有两次显着的气候事件:39.4 cal ka BP短暂干旱事件和35 cal ka BP强降水事件,而粒度均值曲线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的差异,可能与特强夏季风有关。(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李曼,聂军胜[9](2017)在《柴达木盆地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粒度分析与古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柴达木盆地怀头他拉剖面开放湖相沉积物进行分离,得到4个具有现实环境意义的端元组分,分别代表4种动力过程。端元1为河流沉积,端元2、3都为湖相沉积,端元4为叁角洲沉积。这些成分含量在晚中新世的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表明柴达木盆地这套地层记录了沉积环境或气候的快速变化。尽管怀头他拉粒度变化趋势总体不明显,(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期刊2017-10-15)

任雪萍,聂军胜[10](2017)在《柴达木盆地河湖相沉积物化学风化指标的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原隆升加强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进一步消耗CO2成为加速全球气候变冷可能的原因之一。探讨影响化学风化指标的因素对于研究高原隆升、化学风化、全球气候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讨论构造尺度上化学风化指标的控制因素,在柴达木盆地锡铁山剖面河湖相沉积物中进行了全样和分粒级(0-5μm,5-20μm,20-63μm)XRF元素测试,其中分粒级过程利用斯托克斯静水(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期刊2017-10-15)

湖相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生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如南极和北半球冰盖的形成与发展、亚洲季风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中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冷对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揭示和区分两者对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与机制是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晚中新世是全球气候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海洋和南亚记录揭示:地球在此期间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气候快速转冷,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导致C_4植被开始在南亚地区出现。然而,目前针对粉尘源区的亚洲内陆地区晚中新世高分辨率的记录较少,导致无法系统理解亚洲内陆地区是如何响应这期气候变化的。位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柴达木盆地发育有巨厚的开放湖相地层,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良好载体。粒度指标已被证明在古环境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东部已具有高分辨率古地磁定年基础的怀头他拉剖面,重建了晚中新世(~9.95-5.95 Ma)期间高分辨率粒度指标的变化序列,通过多指标对比揭示了粒度指标变化的环境意义,观察粒度序列的轨道周期并利用轨道调谐方法为地层建立了天文时间标尺,具体结论如下:怀头他拉剖面~9.95-5.95 Ma期间中值粒径数据具有大幅度的波动变化,波动范围在402-4μm之间,说明盆地气候在此期间发生了剧烈的干湿变化,粒度指标可能反映了古湖面积的变化。但8.6-6.7 Ma期间粒径变化幅度相对偏小,这与其他环境指标一致,指示了开放型的湖泊沉积环境和气候的相对湿润。而全球冰量在此期间没有显着的变化,因此本文推测此次湿润事件的驱动因素是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东北方向的生长,造成东亚夏季风增强。研究区在晚中新世期间岁差周期23 kyr是显着且持续存在的,表明太阳辐射是影响轨道尺度粒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显着存在的岁差和半岁差周期突出了亚洲季风作用的影响。此外,斜率周期41 kyr和短偏心率周期100 kyr都在在9.95-8 Ma较为显着,此后不太明显;而长偏心率周期400 kyr在8 Ma以后变得较为显着,之前不太显着。这可能反映了柴达木盆地环境对轨道驱动的非线性响应。当地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可能通过青藏高原的放大器作用,驱动了8 Ma左右盆地气候主导周期的改变。此外,粒度数据还记录了显着的非轨道周期,如66.7、55.6、26.3和16.4 kyr,这可能暗示粒度变化还受非气候因素影响,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沉积过程的内在周期。由于岁差周期在粒度记录中的普遍存在,因此把粒度数据的23 kyr周期调谐到了当地37°N太阳辐射的岁差周期上,建立了该地层年代的天文时间标尺,去除了沉积速率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年代的精准度。本文的工作揭示了粒度分析在湖相沉积物中反映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潜力,分离了全球冰量和青藏高原对柴达木盆地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也揭示出湖相沉积物中粒度本身除了受天文轨道影响外,还可能受沉积动力学内在周期的影响,可能与气候变化无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湖相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赵龙,黄爽兵,韩占涛,王妍妍,李玉梅.江汉平原湖相沉积物有机物光谱学信息[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李曼.柴达木盆地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湖相沉积物粒度指标记录的构造和轨道尺度气候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9

[3].李相博,刘化清,潘树新,王菁.中国湖相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沉积学报.2019

[4].白友良,李博.新疆孔雀河北岸湖相沉积物稀土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5].王晓雪,聂军胜,Joel,Saylor,张蕊.札达盆地晚中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与南亚季风演化[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2018

[6].白友良,赵振华,孙琦,李博.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kaBP湖相沉积物的孢粉植物群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8

[7].刘建平,鲜本忠,纪友亮,龚承林,王俊辉.湖相前积体的结构差异及对深水沉积物输送的意义:以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世为例[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8].王秋根,杨文光,朱利东,李杜文,陶刚.青藏邛多江盆地40.4~30.0calkaBP湖相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9].李曼,聂军胜.柴达木盆地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粒度分析与古环境演化[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2017

[10].任雪萍,聂军胜.柴达木盆地河湖相沉积物化学风化指标的控制因素[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2017

论文知识图

植物根化石指示层序界面(黑龙江鸡西...二连盆地分资料情况分布图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纪古水系及长...-14公园及邻区地貌发育演化示意图(据...计算模型图9 太湖湖相沉积物分布(a)及淤泥层...

标签:;  ;  ;  ;  ;  ;  ;  

湖相沉积物论文_赵龙,黄爽兵,韩占涛,王妍妍,李玉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